《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教科书内容分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这四个子目所涵盖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两宋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子目下,大致都是按照该事件发生的背景、解决的主要措施,以及措施产生的历史影响,这样的逻辑来安排的。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在起到抑制内部动乱、巩固国家安定的同时,也产生了官员数量膨胀进而费用过多的问题。再加上北宋政府遇到边疆危机时采用了“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自然造成了官府财政吃紧的状况。为了消除社会动乱而大量招募士兵造成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为了应付这些沉疴宿疾,王安石进行改革。所以引出了第三个子目
2、-“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却也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围绕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严重分裂而引发党争,在金朝攻击之下,北宋灭亡。自然就引出了第四个子目“南宋的偏安”。二、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对一些较难与抽象的历史概念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同时,该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初步的理解与分析。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件,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历
3、史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三、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澶渊之盟与王安石变法,能指出针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多种观点的异同点,理解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差异性并说明原因,进而能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3.分析南宋的历史地位,感悟士大夫的爱国情怀以及勇于担当的家国责任感。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以钱财换和平”;王安石变法。五、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重难点,本课大胆打破教科书框架,以一课时为时限,设置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制度设计与理性思考、危机凸显与改革
4、创新、命运轮回与历史出口。 北宋初建,统治者思考了藩镇割据给社会带来的弊端,进行了改革,给北宋带来了新的气象,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权力得到有效制约、文官治理的时代,保障了社会的安定,进而促成了这一时期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在历史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渗透给学生创新的精神。 但是,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导致官员过多,官员过多造成冗费。同时,军队素质过低,使得北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战败。面对这些问题,北宋采取了“以钱财换和平”的办法来缓解危机。上述问题综合在一起,给北宋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王安石进行变法,企图扭转财政赤字与军队素质低下的问题。所以,第二子目
5、“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与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之间是有逻辑上的承接关系的。本课设计将这两个课题合并为一,作为专门的话题“危机凸显与改革创新”来进行讲述,以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偏安于东南一隅,南宋政权在政治上没有进行太多创新,无论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上,都是在延续着北宋的措施。相同的措施导致了相同的历史命运,最后南宋同样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因此本课创设了一个环节-命运轮回与历史出口。在“命运轮回”之下,历史会变成循环论吗?当时不是,在南宋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并且找到了新的历史出口-比如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与科技的
6、高度发展、在保卫南宋政权中体现出的士大夫的家国担当,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宝贵的财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本课设置的第三个环节中,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经济、文化、科技、精神方面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历史与民族荣誉感,从而顺利地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社会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他们生活在一个儒学复兴、理学重构的时代;他们是这一文强武弱的时代土壤里长出的一朵绚烂之花。课堂讲解10-13世纪的宋朝,是中国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宋太祖打破了传统方式,进行了各方面改革,给宋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环节一 制度设计与理
7、性思考宋太祖对唐末以来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思考,主张革除积弊,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防范一切可能危害统治政权的事件。有哪些措施呢?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一部分,回答以下问题:宋太祖从哪些方面来收归权力?他在收归权力的时候,采用了怎样的原则?他进行这些制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宋太祖在推行这些措施的时候,重要的职位都由文臣担任,将武将的权力限制到最低,所以这是一种“崇文抑武”的模式;此外唐朝原有的那些官员在宋代都存在,他们享有国家俸禄,但是没有实际职务,形成了官职分离的模式。这种文武分离、官职分离的模式起到作用了吗?请看:材料一 北宋官僚权力运转平衡,制约成效凸显。北宋官僚权力制约交叉错置
8、、彼此制约,构建起一个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制约系统,这就充分保证了政治权力的平稳运作。就整个北宋朝而言,虽然也出现了不少的贪官、庸员,却少有叛臣、逆臣,其关键就在于对政治权力的有效监督及制约。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评析材料二 宋朝基于五代的残杀,大量任用文人,支持文人群体建立儒家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思想也加以固化。读书人忠君爱国、关爱苍生。地方上士人上承官府法令、协助朝廷事务,下安抚团结乡里,组织百姓生产。可见这种模式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二是文人执政起到稳定社会、加强集权、促进文化发展的作用。但是,庞大的机构设置,相互牵制,不利
9、于办事效率的提升,致使地方灵活性不够,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不平衡,也使地方上发展受限。北宋对官吏薪俸的规定也很优厚。所以说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效率下降、冗官冗费等。北宋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今天仍然具有思考价值,就是在加强权力的同时,效率必然会下降,权力和效率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取舍问题,北宋鉴于前代地方权力过于强大,那么现在想收归权力,只能选择舍弃了效率。制度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创新。再看北宋的军队建设,在强干弱枝状态下,有没有弊端?募兵制起到了承担社会安定的作用,所以军队的数量在成倍地增加,相应的军费开支也在增大。但是军队战斗力却不足。结合上述,北宋的制度
10、改革造成“三冗两积”的局面,导致政府面临财政问题。而在政权并立的时代,北宋边防也有压力。环节二 危机凸显与改革创新与宋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了很大发展,首先来看辽。宋辽双方在军事上各有胜负的基础上,签订了澶渊之盟。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条约的内容,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思考:这是“以屈辱换苟安”还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个盟约的签订,不仅保证了辽宋百年的和平,而且对北宋来讲,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胜利。打辽宋战争,每年军费远远超出了“岁币”。关键是后面这一条,两国开展贸易自由,辽除了羊和马,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卖给宋,而宋的商品大都是辽需要的。边境贸易从开始就是辽的财富源源不断输入宋,
11、宋的文化也传播渗透进辽的每个毛孔,所以这是军事与金融的博弈。有人说如果千年以前就有诺贝尔和平奖的话,那么获得者肯定就是辽圣宗和宋真宗。北宋坚持了理性务实的原则,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而且对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边疆压力的出现,再加上国内的财政危机,士大夫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他们以圣人之学为指导服务于国家。王安石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改革家、思想家,毕生重视经学研究用来指导他的改革。首先,根据学案上变法的主要内容来分析变法有什么效果。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分析讨论。根据措施内容来讨论效果。用王安石自己的话来讲,这叫作“民得减赋而国用足”
12、。这让我们感到惊讶,他已经知道用贷款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个观点在当时少有人认可,所以司马光和他展开了长久争论。为了国家和百姓,这些士大夫们争论不休。当时的人之所以不认可,是因为王安石的观点过于超前。我们来看:王安石之所以制定并推行上述一系列的新法,其总目标之所在,是要使社会经济不再作畸形的发展,使赤贫和豪富在社会上两俱绝迹。然而在王安石所制定的一系列新法当中,全没有对土地占有形态加以改变的企图因此,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使“耕者有其田”的境地。这也就是说,王安石虽然为新法悬了一个标的:“均天下之才,使百姓无贫”,而这项标的却绝不是王安石的新法所可能达到的,土地问题
13、是在十一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王安石不能冲破这一极限。 邓广铭王安石所以他的主张并不受时代认可,这也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否持续改革,士大夫们相互争辩,并形成不同的党派,很快变法归于失败。不久之后金朝南下,在靖康之耻下,北宋在莺歌燕舞中翻了船。环节三 命运轮回与历史出口北宋灭亡之后,高宗在今天的杭州建立了南宋。士大夫们把祖宗家法贯彻得非常彻底,“崇文抑武”思想下武将大都被夺权。之后南宋不断与金朝签订和约。同样的措施似乎产生了相同的历史命运,那么历史会一直这么轮回下去吗?历史能不能找到新的出口?我们来看几则材料:材料一 临安城内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买卖昼夜不绝。人口多达1
14、40万人左右到宋元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出现了“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转折期。材料二 璀璨繁荣的南宋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理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农学、数学、医药学、水利、天文历法、军器制造、地学、冶金、造船、酿酒、造纸等方面的科学成就和技术水准,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超越前代。材料三 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争场景,涌现了大量坚强不屈的将领和士大夫。他们用生命和意志诠释了家国情怀。南宋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来元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国家从局部统一重新走上了大一统时代。武人将领和文人士大夫们的家国情怀,更熔铸到今天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再次回顾宋朝,通过“制度设计与理
15、性思考”“危机凸显与改革创新”“命运轮回与历史出口”来反省这段历史,看到了士大夫们忧国忧民之下投身改革的勇气,而我们要培养自身的价值观,就要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将促进时代进步作为自身的任务来发展自己。七、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本课进行了环节的重新整合,学生在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的水平上,进一步加深了唯物史观的培养。在第二环节中,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区分了史事与解释之间的区别,加深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释,提升了历史解释的水平;在第三环节中,学生通
16、过寻找新的历史出口,探索得出了南宋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士大夫精神的坚守,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提升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而渗透了家国情怀。在本节课的设计之下,学生的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得以落实。八、板书设计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九、教学反思在整堂课的备课与讲授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要精心设计具有创意的历史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能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准备讨论题目的过程中,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学科领域本身的研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科动态前沿信息,把全面的、最新的、教科书中暗含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
17、教师在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方面进行积累。在本节课讲授之后,我们认为要达到这些标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将书本的知识全面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对象信息和知识内涵的个性化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熟悉这个阶段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熟悉每个同学的个性特征。高一学生都需要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的基本要求,所以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划分水平,教师要有深入的认知,才能在设计问题时做到得心应手。2.全面提升自己教然后知困对每位文科教师来说,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多读书才能胜任
18、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工作,如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李学勤主编的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梅毅的刀锋上的文明、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等著作对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宋有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与当前历史教学的整合是大趋势,然而又陷入了一种怪论: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历史课堂教学就无法展开。我们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和潜力,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也必须处于次要地位,它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历史课堂教学,而并不是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总之,在新一轮课改大背景下,在“立德树人”的重任下,面对全新的教科书,如何上出学生喜欢的课程,如何在授课
19、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育人的目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永不止步地学习,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十、点评教师以深厚的历史功底与满腔的热情带领学生诠释两宋时代的制度创新与忧国忧民之下士大夫们的勇敢担当,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家国情怀。1.激发共鸣,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是成功进行历史教育的必备条件,否则只能浮光掠影。教师正是抓住这一点,从理性思考和家国精神入手,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共鸣。她从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中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用士大夫们忧国忧民的精神进行有力佐证,又以北宋初年削弱武将的权力引起学生的代入感。这样,学生随着老师的节奏,痛当时百姓之艰难
20、,愤保守一派之软弱,喜中国文明之繁华,在课堂中注入更多的情感支持。2.史学理念,培养学科素养历史教育的土壤还是历史素材,因此本课设计中教师还坚守一个原则,就是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注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用士大夫们忧国忧民的精神引领课堂,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从变法改革失败的不同原因入手,辨析历史史事与历史解释的区别,是史料实证的成功落实。因此,当我们能够成功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来准备教学,把中国历史中的优秀文化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就会产生巨大的收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教育的目标,收到了双重效果。- 6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