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40+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综合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复习40+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综合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复习40: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宋朝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共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力图()A.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C.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D.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2.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
2、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3.19世纪下半叶,德国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民主党以及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斗争中俾斯麦逐渐认识到,“如果政府除了保障工人的劳动权利,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话,那么人们便不会投向社会民主党的怀抱”。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由此可知()A.德国政府致力于保障工人阶级权益 B.率先完成工业化是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C.工人斗争客观上推动德国社会改革 D.激烈的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4.罗斯福
3、对社会保障的立法原则是,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支出费用,建立一种“受益人同时也是纳税人”的征税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这一时期()A.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B.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C.挫伤了民众工作的积极性 D.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5.从1951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社会保险法规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0年12月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A.已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B.基本继承欧美的社会保障制度C.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社会稳定 D
4、.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6.商鞅变法时建立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即什伍制度,在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朝的什伍制度、唐朝的邻保制度、宋朝的保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7.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须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5、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8.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基层社会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中的中央集权被严重弱化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力量 D.国家控制与乡村治理结合维护社会秩序9.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是()A.清查全国人口 B.完善户籍制度C.加强
6、人身控制 D.保证赋役来源10.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这种基层治理方式()A.扩大了政府职能,增加了政府行政开支 B.削弱了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C.减少了多元社会资源和资本力量的投入 D.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政治家们普遍认为,一个普遍贫困的社会难以产生足够的购买力来维系资本主义积累的需求。因此
7、,国家需要拥有一群思想上没有敌意的劳动力。为此,西方国家()A.开创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B.大力发展高新科技C.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12.明朝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朝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流民问题得到解决C.户籍管理制度松弛 D.国家人口数量激增13.“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西汉时,三老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治理,如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吸收消化后
8、,劝导百姓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带领百姓学习并执行国家的各种政策。由此可见,西汉()A.三老地位明显高于基层官吏 B.皇帝通过尊崇三老以稳固统治C.统治者重视发挥三老的作用 D.三老的设立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14.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范仲淹于苏州“置田十余顷,其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
9、计其口数,供给农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明初,由于朱元璋对江南大族的打压,江南地区没有新的义庄出现,而且宋元时期原有的义庄也陷入停滞。弘治年间,内阁首辅徐溥创设宜兴徐氏义庄,明王朝开始明确支持宗族义庄的发展。江南宗族义庄章程的制定大多直接以范氏义庄为模板,但具有自身特色。曾被最高统治者树为典型的宜兴徐氏义庄初设时有义田800亩,其中明确“内祭田五十亩,学田二百亩,役田三百亩”;立“彰善、纪过簿二本”,记载族人的言行,对善行予以彰奖,恶行予以责究,鼓励族中子弟“敦行孝悌、勉修行义”,冀能做到“处为良士,出为忠臣”。摘编自潘伟峰、王卫平宜兴徐氏义庄与明代江南宗族义庄发展材料二:晚清时期,社会
10、巨变,义庄需要救济的成员增加,救助资金也不断上涨并超出了义庄的承受能力。众多小农家庭流离失所,导致了进行义田生产的佃农无处可寻,义庄通过收租而获得的收入亦变得十分不稳定。民国时期,义庄大多不受政府的保护,亦使得一些宗族成员不顾其庄规族约竞相变卖义田。许多开明之士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转行商业或其他实业生产,义庄的发展举步维艰,逐渐步入衰弱时期。民国之前建立的义庄大多已衰落破败。摘编自柯江林中国古代义庄的道德价值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江南地区义庄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义庄衰落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16.阅读
11、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源于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
12、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治理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英国城市治理的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制度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二: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经过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的努力,中国农村扶贫
13、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摘编自吕书奇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及成效研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及局限性。(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义。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C 解析:根据材料“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给米豆共一升,小儿半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政府是直接给予帮助,没有注重灾民长远的生计问题,排除A项;“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夸大其词,不符合
14、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秩序,而非维护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D项。2.D 解析:公民权的认可依据由氏族族籍变为村社的登记,由血缘变为地域,这种变化促进了雅典民主的发展,推动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雅典扩大了公民范围,与个人自由无关,排除A项;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是通过公民大会来实现的,材料中论述的是扩大民主范围,不是公民大会如何运行的问题,排除B项;村社职能的扩大没有体现保护平民利益的目的,排除C项。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的蓬勃发展,迫使德国政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这说明工人斗争客观上推动德国社会改
15、革,故C项正确;当时德国政府代表的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德国率先完成工业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统一问题,排除D项。4.A 解析:根据材料“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支出费用”“受益人同时也是纳税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可知,这一举措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又有利于激发个人工作积极性,兼顾了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排除B项;材料“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表明这一措施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又有利于激发个人工作积极性,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排除D项。5.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16、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在不断发展中,并不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A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欧美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C项。6.B 解析:题干材料“商鞅变法时建立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即什伍制度,在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变迁,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故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中均
17、有创新,故排除。7.C 解析:材料表明客户仅需要按照契约规定向地主交纳地租,不再需要对地主承担其他义务,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故C项正确;土地租佃关系是地主与客户的关系,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的多少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地主对客户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D项。8.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国家对地方的管理,除了正常的地方行政机构外,还特别重视借助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等力量,这表明国家控制与乡村治理结合,维护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9.D 解析:题干材料“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体
18、现了对户籍制度的完善,其目的是保证赋税的征收,故D项正确;清查全国人口的目的还是保证赋税的征收,排除A项;完善户籍制度是题干材料的表面现象,其出发点是保证赋役来源,排除B项;加强人身控制,是“大索貌阅”的结果而不是其出发点,排除C项。10.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是减少政府的直接参与,实际上是缩小了政府职能,鼓励居民和社会力量发挥主体作用,这种做法能够调动居民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故选D项。11.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强调了消费者无力消费带来的危害,为此,西方国家通过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以提高民众
19、的购买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故D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和发展知识经济会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但不是专门解决消费者无力消费问题的举措,排除B、C两项。12.A 解析:从明朝初期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到明朝中期以后,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反映出国家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国家对户籍制度进行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故B项错误;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不能说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故C项错误;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不能说明国家人口数量激增,故D项错误。
20、13.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三老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治理,如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带领百姓学习并执行国家的各种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统治者重视发挥三老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无法得出三老地位高于基层官吏,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皇帝尊崇三老,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得出三老的设立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14.D 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秦孝公“集乡为县”,都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基层
21、治理,没有体现官僚政治,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5.答案:(1)特点:发展的曲折性(政府政策从打压到支持);深受范氏义庄的影响;继承与发展;宗族自发设立;重视章程制定;功能多样性;具有分门别类、专款专用的管理意识;凸显对族人的道德教化。(2)原因: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义庄救济负担加剧;政权更替,政府政策的变化;宗族衰落,义田被变卖;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商品经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传统观念的改变;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积极作用:具有慈善(救济)性质;体现社会教化功能,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缓和社会矛盾(凝聚宗族),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弥补了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不足;对后世基层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6.答案:(1)特点:历代延续(由来已久);组织严密(层级分明);职能清晰。(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城市治理保障了政治民主。影响:推动了英国城市自治的进程;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益;巩固了英国的民主政治;维护了社会稳定。17.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局限性:政府财政赤字增大,经济增长放缓。(2)意义:提高了农民收入;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