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时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初中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时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堂作业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厂卫机构的设立、八股取士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统治的腐朽B思想控制的加强C皇权统治的加强D文化专制的加强2洪武(明太祖)时期所有奏章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明成祖)、洪熙(明仁宗)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说明()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B阁臣意见影响皇帝决策C权力运行带有民主色彩D宰相制度减少决策失误3仔细观察下图,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有效信息是()A秦朝确立皇帝绝对最高权威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C明朝废
2、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4在中央机构设置中,秦朝设“三公”,唐朝设三省六部,宋代则设置多重机构,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种演变反映()A丞相权力不断增大B皇权逐步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D地方权力不断削弱5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明清出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主要原因是A锦衣卫的设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军机处的设立D削弱地方的权力6明朝时期,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格式。此举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
3、于选拔真才实学人才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7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宋代以后一段时间的书法仿佛丧失了活力,书法的风格“中规中矩”,不再如宋代书风那般充满趣味。而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这些变化()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体现古代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C深受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D使古代的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8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A地方
4、权力的一步步压缩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9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血缘宗亲观念形成C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10一天早晨,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A设立锦衣卫B建立内阁C成立东厂D设立“三司”11明宣宗
5、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A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B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加强专制体系中的皇帝的权力12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以下说法与顾炎武对科举制的评价相符的是A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提高了官员整体素质B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都有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C科举制
6、考试内容要调整为六经和二十一史D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人才13“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遇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A注重考查诗赋B打破门第界限C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14严复曾这样描述一项制度:“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这反映了该制度A到后期束缚了人们思想B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C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D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5“(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
7、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A君臣关系融洽B反对铺张浪费C君主专制加强D饮酒之风盛行16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
8、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材料三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概括该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重大改革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实质。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9、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1)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考试的报考原则和考试内容。依据材料一归纳,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宋代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
10、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2)依据材料二,归纳宋代是如何重视科举考试的?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对宋代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一方面,它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促进了教育文艺的发展,但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摘编自(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3)依据材料三分析,“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在明朝的表现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这一制度?参考答案1C2B3C4B5B
11、6D7C8D9A10A11D12D13C14A15C16(1)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2)重文轻武政策;重视科举考试;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3)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文体格式必须为“八股文”。(4)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17(1)报考原则:政府主导,自由报考报考内容: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相关的所有大事作用:为出身低微的人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道路(2)表现:录取的范围广,名额多;影响:选拔出了既有才学又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人才,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3)表现:“八股取士”(错别字不得分)评价:形成了一种稳定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但后期脱离了实际,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意思相近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