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高 2024 届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届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的方框内。3选择题必须使用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
2、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自安邑(山西南部)迁
3、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
4、系。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辏”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
5、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 228 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 249 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敖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楚军虽夺取敖仓,却取而不守,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
6、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重 庆 市 梁 平 区势便发生了逆转。汉四年,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 20 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
7、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在隋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还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
8、与延续。成语词典中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作“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 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 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着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摘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一计黄河淹城,让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C鸿沟水系在楚
10、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B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C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
11、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4 分)5本文源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文本一:“老兵”和军马梁晓声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八年前,老兵自然是新入伍的小兵,被分到了东北大地上的一处军马场。多亏他在家里养过马,了解马,爱马,所以很快就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第四年当上了班长,第五年他被所在部队授予“模范班长”的称号。他那一
12、班战士中曾有人说:“班长爱咱们像一位母亲爱儿子!”却立即有人反对:“他爱军马才爱到那样!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哎,你自己承认不,班长?”正在替战士补鞋的他,笑了笑,没吱声儿。众战士逼他回答。无奈之下,他真挚地说:“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于是战士们都肃然了。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大哭了一场家信中说,他家那匹马病死了。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是不会病死的从此以后,他更爱一匹枣红军马了。它端秀的额头上,有像扑克牌中的方块似的一处
13、白毛。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白头心儿”。他家那匹马的额头正中也有“白头心儿”,只不过马身不是枣红色,而是菊花青色的“白头心儿”救了他一命。那一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另一匹马的背上一头掼了下去。恰巧“白头心儿”随着受惊的马群冲过来,它一口将他叼起,否则,他将毙命于万蹄之下无疑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有的军马从此做了普普通通的劳役马;有的做了什么风景区的观娱马,供游人骑着迎景区,照相;有的被什么特技马术队买走了,“白头心儿”便在其中。“白头心儿”被买走时他在场。那马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任买主鞭打叱喝,岿然不动。他不忍眼见它受虐,轻轻拍着它脖子,对它耳语般地说:“白头心儿啊,何
14、苦的呢?乖乖跟人家走吧,啊?我不会忘了你的,有一天我会把你买回来,让你成为我的马的!”分明,马听懂了他的话,马头在他肩上磨蹭了几番,生了根似的马蹄才终于迈动起来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中的一个。上级批准他们鸣枪告别军马场,每人鸣枪的次数可以和自己入伍的年限一样,但他只鸣放了七枪,指导员说:“老兵,我替你数着呢,你还差一枪。”他双眼噙泪回答:“指导员,我不满八年军龄,差四个月”如血的夕阳沉到地平线以下了,当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夜幕降临时分,他们乘军车离开了军马场他突然拍着军车驾驶室的棚盖大喊:“停车!”车停下了。他喃喃地说:“我我好像听到了白头心儿的嘶叫”然而其实只有风声这提前四个月退役的“老兵”
15、,在归乡的途中,在一个地界毗连大草原的小县城里,竟然发现了“白头心儿”。更确切地说,是那马首先发现了他。他循着马嘶声望去,见“白头心儿”也正望着他,卧在一幢砖房前,马旁,一根高木杆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吕记马肉”他走近它,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马肉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军马在为某电影摄制组效劳过程中弄断了一条腿,看来废了,只有杀死卖肉了。他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出了一个数,那笔钱超过他的复员费,而老板却不肯让价。“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老板认为他傻,认为那马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便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精
16、心照料“白头心儿”。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并且,还白赠了他一副马鞍。于是这“老兵”和曾救过他命的那一匹军马,朝行暮宿,向着他的家乡,开始了他们的“长征”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胡子拉碴、风尘仆仆,穿一身军装的男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有“白头心儿”的长鬃枣红马蹒跚地来到家门前。他激动地叫了一声:“妈!”老母亲惊喜地认出他是她那参军八年一次也没探过家的儿子!他惭愧地说:“妈,我的复员费几乎都花光在路上了”他又说:“妈,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了家乡的山头,俯瞰着几处穷困得近乎败落
17、的村子,他对“白头心儿”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帮我把咱们的家乡彻底变个样儿吧!”马儿安闲地吃着青草(有删改)文本二:边防老兵退伍,相伴 8 年的军马落泪了西藏墨脱,从军 16 年的边防老兵马勇即将退出现役,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除了连队和战友,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有一位陪他奋战过 8 年的无言战友军马“铁蹄”。曾经的墨脱由于交通不便,这里有全军为数不多的特殊“兵种”骡马运输队,当时各个单位巡逻物资全靠骡马运送。今年已经 22 岁的“铁蹄”,在马勇的心里不仅仅是“战友”,还是“过命的兄弟”。一次巡逻途中,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过了一分钟就发生了塌
18、方,当时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铁蹄”无言,但似乎听懂了马勇的话,大颗的眼泪滚落下来。(摘编自央广军事频道新闻报道解说词,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本一有战士说老兵“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老兵“笑了笑,没吱声儿”,说明他默认了这个战士的说法。B文本一写“白头心儿”救了老兵一命,后来老兵又在马肉店救了“白头心儿”,老兵与军马之间相互救助源自彼此深厚的感情。C文本二马勇称军马为“老战友”,这样的称呼既带着军营生活的特定色彩,也体现了“铁蹄”在他心
19、目中的地位。D两个文本分别讲述了老兵、马勇与军马之间的感人故事,既突出了战士对军马的爱,也突出了军马对主人公的忠诚。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本一写老兵养过马,了解马,爱马,这既交代了他工作出色的原因,也为后文描写人和马的真挚情感埋下了伏笔。B文本一关于“如血的夕阳”和“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老兵退役离开军马场时沉重的心情。C“胡子拉碴”“风尘仆仆”“蹒跚”等描写外貌和动作的词,突出了老兵回乡时的落魄与寒碜。D两个文本都写到“老兵”和“军马”,两个形象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让作品更有感召力。8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的老兵形象
20、更丰满,请简要分析。(4 分)9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艺术表现不同,请从叙事和描写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
21、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苟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节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逐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从
22、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费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节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23、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屈突通为隋 A 将 B 共国家 C 战 D 于潼关 E 闻京城 F 陷 G 乃引兵 H 东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朕,唐太宗的自称。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如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B采访,此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C济,指过河、渡,与杜甫蜀相中“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济”意思不同。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唐太宗认为每个朝代
24、都有忠臣烈士,并询问隋朝谁是忠贞之人。王珪说,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时遇到宇文化及谋反,孤身一人抵抗至死。B唐太宗派屈家家奴去招降屈突通,结果被他杀掉;后来又派其子去劝降,屈突通却对儿子说如今他们不是父子而是仇敌,并用箭射儿子。C平定薛仁杲时,众将争相夺取贼人的珍宝,只有屈突通一无所取。皇帝听说后,称赞屈突通清廉奉国,名不虚传,并且赏赐他很多财物。D征讨王世充,屈突通功劳最大,因此封官晋爵,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但他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推辞,后改任工部尚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2)及窦建德来援贼,秦
25、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14屈突通的谥号为“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忠”的具体表现。(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送郑户曹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赢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注】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交结豪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广文: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杜甫曾赠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15下列对诗歌所用典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颔联中诗人用“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之典,
26、将郑户曹比作颜回,赞颂他虽身处贫寒却品德高尚。B颈联承上写了郑户曹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他一直做小官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赞美郑广曹虽物质匮乏,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D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16本诗尾联向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荀子在劝学中,具体列举了种种凭借外物获得益处的现象之后,用“_,_”两句进行了总结。(2)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
27、,李贺李凭箜引中“_”和苏轼赤壁赋中“_”两句都是化用此句。(3)“空”字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诗人常用以形容环境的空旷宁静,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也常用以表达一种悲凉伤感的情绪,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历来是最受关注的环节。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总制作人沙晓岚说,“我们想回归体育的本体强身健体,这绝不是几个人或几个团体的事,。为了让更多人参与点火仪式,我们首创了万众参与,数字互联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让全民共同参与”。9 月 23 日晚
28、,当开幕式进入主火炬点燃环节,超过 1 亿的“数字火炬手”汇聚到钱塘江上,形成一个具象的数字火炬手,从钱塘江踏着浪花一步步来到“大莲花”上空,和线下的六棒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据悉,整场开幕式以“潮”为主要标识,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分“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沙晓岚介绍,:既体现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又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既以美美与共体现中国与亚洲各国携手同行,又以“数实融合”彰显智能时代的中国科技创新。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19请联系杭州第十九届亚
29、运会的内容,分析文中划线短语的特殊寓意。(5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以规模庞大的莫高窟闻名于世。1600 余年时光的醇厚、绵远,缓缓淌过历史的河床敦煌千年的兴衰荣辱,尽数藏在壁画繁复绚烂的图纹中,藏在佛像的默众生的眼睛里。敦煌的文物,因岁月的洗礼而留下伤痕,因时间的沉淀而弥足珍贵。修复,首当其冲。自 20 世纪 40 年代起,一群壁画修复师来到这片承载着厚重文明的土地,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守护敦煌的事业。这些震惊世界的绝美壁画,在世人眼中固然是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但修复师乔兆广却看到了另外一些东西。每
30、次进入有壁画病害的洞窟,乔兆广都会关注哪里出现了破损,哪里出现了空鼓,哪里起了甲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一双“妙手”,更要具备一颗“仁心”,一名优秀的壁画修复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壁画这样脆弱的古代遗迹来说,修复若不能常怀“厚道”之心,只把它视为一种程式化的工作,那么修复很可能就成了破坏。对于乔兆广来说,修复壁画早已不单单是一份工作,同他所修复的壁画一样,那倾注的心血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那流经指掌的时间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那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也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20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21结合材料分析文中画横线句
31、子的表达效果。(4 分)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单句,可以适当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 2024 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32、。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高 2024 届第二次调研考试届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错,根据原文“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敖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可知,“香饽饽”指秦国屯兵储粮。故选 C。2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C“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错,由原文“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
33、生了逆转”可以看出,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的是“一番筹谋”,而非“鸿沟”。故选 C。3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B“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错,原文为“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中原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不是魏国带动的结果。C“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以偏概全,原文只提到“东汉王景奉命治水”“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并不能概括为“均修整鸿沟支流”;且“为
34、了通航”于文无据。D“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错,由原文“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在隋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还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可知,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不是“鸿沟”焕发了新生的体现;“鸿沟”焕发新生指的是新时代“鸿沟”内涵的变化。故选 A。4 鸿沟在战国时代是一条连通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水运河道;楚汉相争时成为项羽楚国与刘邦汉国的分界线;隋唐宋代,“鸿沟”部分水系得到修缮,是重要的漕运干线;如今,“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隔阂和差距。【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章信息和理
35、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可知,鸿沟在战国时代是一条连通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水运河道。结合“汉四年,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可知,楚汉相争时成为项羽楚国与刘邦汉国的分界线。结合“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可知,隋唐宋代,“鸿沟”部分水系得到修缮,是重要的漕运干线。结合“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着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成语词典中能找
36、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作不可逾越的鸿沟”可知,如今,“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隔阂和差距。5文章系统介绍了鸿沟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还介绍了不同时期的人文内涵,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具有学术性;使用学术性的语言形式,如对相应的地名加以注释说明,引用古书原文,突出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文章用大量笔墨介绍了楚汉相争这种耳熟能详的故事,选材上具有通俗性。文章用“热好盒饭”这样生活化的语言来揭示秦国使魏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事实,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或:文中用“香饽饽”这样的语言来揭示秦国利用鸿沟进行屯兵储粮的便利,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章信息和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37、的能力。学术性:“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 228 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汉四年,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 20 年就发生一次决溢”“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材料以时间为轴,向读者纵向介绍了鸿沟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具有学术性;“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自安邑(山西南部)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使用学术性的语言形式,如对相应的地名加以注释说明,引用古书原文,突出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通俗性
38、:“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楚军虽夺取敖仓,却取而不守,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汉四年,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材料夹叙夹议,叙述楚汉相争的故事,吸引读者阅读,选材上具有通俗性;“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香饽饽”等多处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又颇具生活气息,具有通俗性。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他默认了这个战士的说法”错,从后文老兵真挚的话语看,他对人和
39、对马的爱是一样的。故选 A。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突出了老兵回乡时的落魄与寒碜”错,应该是突出了老兵为马付出,花光了复员费,牵着马回乡的艰辛。故选 C。8 虽然都爱军马,爱军营,但文本一把老兵的这种爱升华到了爱马如命、爱岗敬业的高度。文本一还塑造了老兵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形象,文本二没有表现老兵马勇的这一特点。【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本人物形象的能力。两则文本中老兵的形象都爱军马、爱军营。但文本一中老兵形象更丰满。文本二表现马勇爱马主要是告别这一段“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而文本一中老兵退伍回家的途中又遇到了军
40、马“白头心儿”,它的腿断了,要被杀了卖肉,“他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出了一个数,那笔钱超过他的复员费,而老板却不肯让价”“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可知,老兵用自己所有的复员费赎回马儿,还打工还钱,体现老兵爱马如命。文本一开头写老兵对战士们说的话,“无奈之下,他真挚地说: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可知,老兵在部队全心全意为骑兵部队驯养军马,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文本一末尾“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了家乡的山头,俯瞰
41、着几处穷困得近乎败落的村子,他对“白头心儿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帮我把咱们的家乡彻底变个样儿吧!”可知,老兵退伍后发誓建设家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文本二没有表现老兵马勇的这一特点。9文本一叙事详细,围绕老兵与军马的故事,讲述了取名、被救、惜别、救治、返乡等情节;文本二叙事简略,简要叙述了马勇和“铁蹄”之间的一个故事和马勇惜别“铁蹄”的一个场面。文本一叙事按照情节先后顺序展开,叙述与描写相结合,更加生动具体;文本二叙事简明扼要,配合新闻画面来安排叙述内容,更加客观真实。文本一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尤为突出,文学性强;文本二仅有少量的描写,显得平易朴实。【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艺
42、术特色的能力。文本一叙事详细,围绕老兵与军马的故事,讲述了取名“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白头心儿”、被救“那一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另一匹马的背上一头攒了下去。恰巧白头心儿随着受惊的马群冲过来,它一口将他叼起。否则,他将毙命于万蹄之下无疑”、惜别“白头心儿啊,何苦的呢?乖乖跟人家走吧,啊?我不会忘了你的,有一天我会把你买回来,让你成为我的马的!”、救治“他一边打工,一边精心照料白头心儿。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返乡“这老兵和曾救过他命的那一匹军马,朝行暮宿,向着他的家乡,开始了他们的长征”等情节;文本二叙事简略,简要叙述了马勇和“铁蹄”之间的一个故事,“一次巡逻途中,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
43、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过了一分钟就发生了塌方,当时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和马勇惜别“铁蹄”的一个场面,“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文本一叙事按照情节先后顺序展开,从老兵入伍写到退伍,中间叙述与描写相结合,重点描写了他与战友的对话,“白头心儿”救他,退伍前的不舍,途中偶遇“白头心儿”,救治“白头心儿”并带它回家等几个场面,更加生动具体;文本二选自央广军事频道新闻报道解说词,因而叙事简明扼要,如“西藏墨脱,从军 16 年的边防老兵马勇即将退出现役”,配合新闻画面来安排叙述内容,如“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
44、更加客观真实。文本一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神态描写“笑了笑,没吱声儿”,动作描写“轻轻拍着它脖子”,语言描写“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文学性强;文本二仅有少量的描写,“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显得平易朴实。10B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屈突通任隋朝的将领,与我军在潼关大战。听说京城陷落,便率领部下向
45、东奔走援救。“屈突通为隋将”语意完整,“隋将”作“为”的宾语,后面断开,故 B 处断开;“共国家战于潼关”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共国家于潼关战”,“于潼关”作“战”的状语,后面断开,故 E 处断开;“闻京城陷”语意完整,“京城陷”这一主谓结构作“闻”的宾语,故 G 处断开。综上,故选 BEG。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已去世的父亲名为伯庸。B正确。C正确。过河、渡。/扶助。句意:于是渡过黄河。/您辅佐先帝开创基业,扶助后主,献出老臣的一片忠心。D错误。托付、委托。/劝酒。句意:现在将东讨的重任交给你。/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故选 D。
46、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此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概述不正确。根据材料二“数岁,召为刑部尚书”,可知屈突通召为刑部尚书已是数年之后的事。故选 D。13(1)我蒙受国家恩遇,担任将帅,智谋和力量都已用尽了,遭到今日的败亡,不是为臣报国不尽心。(2)等到窦建德来援救贼人,秦王分出一半部下隶属于屈突通,让他与齐王包围洛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荷”,受,蒙受:“俱”,都;“非臣不竭诚于国”,判断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臣于国不竭诚”,不是为臣报国不尽心。(2)“及”,等到;“麾下”,部下;“俾”,使、让。14面对劝降,他断然拒绝,决意以死报国
47、。被擒后,面对高祖的慰劳,他痛哭自己未能尽节,令隋朝蒙羞。征讨王世充,尽管二子在洛阳,但他决心以死许国,绝不以私害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可得出:面对劝降,他断然拒绝,决意以死报国。由“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可得出:被擒后,面对高祖的慰劳,他痛哭自己未能尽节,令隋朝蒙羞。由“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可得出:征讨王世充,尽管二子在洛阳,但他决心以死许国,绝不以私害义。【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五年(631),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哪个
48、朝代没有忠臣义士?你们认为隋朝的大臣谁是忠贞的?”王珪说:“臣听说有虎贲郎中独孤盛,他在江都担任宿卫,宇文化及发动叛乱时,只有独孤盛一人奋力抵抗,直到战死。”太宗说:“屈突通任隋朝的将领,与我军在潼关大战。听说京城陷落,便率领部下向东奔走援救。我义军追到桃林,我派他的家仆前去招降,他便把那个家仆杀死了。又派他的儿子前去劝降,他对儿子说:我蒙隋朝任用,已经侍奉过两代皇帝,现在是我为他们尽节而死的时候了,你以前和我是父子,现在和我是仇人!于是用箭射他的儿子,他的儿子避开逃走。他所率领的士卒也都溃散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只身面向东南方痛哭,非常悲哀,说道:我蒙受国家恩遇,担任将帅,智谋和力量都已用尽
49、了,遭到今日的败亡,不是为臣报国不尽心。话刚说完,追兵就将他捉住了。太上皇要授予他官职,他每次都托病坚决推辞。像这样的忠诚节操,实在值得嘉奖推崇!”于是命令有关部门,寻访大业年间因直谏而被杀的大臣们的子孙,报告朝廷。材料二: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部分兵力包围河东,于是渡过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了他的将领桑显和。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罢了!”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
50、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隋朝的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跟随平定薛仁杲,当时贼人的珍宝物品堆积如山,各将领争相夺取,唯独屈突通没有拿。皇帝听说后,说:“以清廉事奉国家,名声肯定不虚假。”特地赠予他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跟随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在洛阳,皇帝说:“现在将东讨的重任交给你,两个儿子怎么办?”屈突通说:“从前陛下释放我这个俘虏,加以恩待礼遇,蒙受再生之恩,这时心口一致发誓,以身许国。今天的出讨,正应当做先驱,两个儿子的死自是他们的天分,终究不能因私情损害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