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48274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7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高2021级半期考试 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 进化与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而与环境无关【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

2、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B、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B正确;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正确;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D错误。故选D。2. 如果某人下丘脑严重受损,其身体的哪些指标可能发生异常(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组织液中的O2的含量 甲状腺激素的浓度血糖浓度 血浆蛋白的含量 体温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下丘脑是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涉

3、及到渗透压、甲状腺激素、血糖浓度和体温的调节。【详解】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所以下丘脑严重受损,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异常,正确;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错误;下丘脑严重受损会影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最终影响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正确;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严重受损,血糖浓度异常,正确;血浆蛋白受基团控制在细胞中合成分泌,与下丘脑无关,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严重受损,体温异常,正确,与下丘脑有关,故选A。【点睛】本题旨在考查下丘脑的重要功能,它是内分泌的调节枢纽,主要生理功能:体温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影响情绪反应

4、、控制生物节律等。3. 孔雀、鸳鸯等许多种类的鸟,其雄性个体的羽毛具有颜色鲜艳的条纹,以下哪一条是对这一特征能稳定遗传的最好解释( )A. 条纹羽衣是鸟类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是鸟类对环境的适应B. 雌性个体优先选择有条纹的雄性,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升高C. 条纹羽衣使这种鸟更容易相互识别,防止与其他种类遭遇时的潜在危险D. 雌性个体对有条纹雄性的选择,导致雌雄个体共同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详解】A、条纹羽衣颜色鲜艳,不能起到伪装的作用,易被天地

5、发现,A错误;B、由于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而使具有鲜艳色彩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衍后代,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C、只有雄性个体具有条纹羽衣,是为了雌性识别雄性,而非相互识别,C错误;D、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同种鸟的雌雄之间不属于共同进化,D错误。故选B。4.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 寒冷时出现寒颤进而感冒发烧B. 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的现象C. 注射疫苗后,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答案】C【解析】【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6、动,共同维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详解】A、寒冷时出现寒颤进而感冒发烧,说明内环境理化性质失衡,A错误;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说明内环境稳态破坏,B错误;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C正确;D、血钙过多引起肌无力,是内环境中成分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表现,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故选C。5. 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B. 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

7、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 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 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B、种群基因频率

8、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C、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种群1和种群2都发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C。6. 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红细胞在中流动B. 图中中含有激素和血浆蛋白C. 图中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 图中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答案】D【解析】【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为血浆;为组织

9、液;为细胞内液;为淋巴,红细胞在即血浆中流动,A正确;B、血浆中含有激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即图中,C正确;D、组织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组织细胞膜到达组织液,进而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因此图中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D错误。故选D。7.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 3:3:1B. 4:4:1C. 1:2:0D. 1:2:1【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

10、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 杂合子的频率。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个体占25%,Aa个体占50%,aa个体占25%,比例为1:2:1。由于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所以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为AA:Aa=1:2。【详解】据题分析,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繁殖能力,能繁殖的只有AA和Aa,它们的比例为1:2,因此产生的A配子概率为1/3+1/22/3 =2/3,a配子的概率为1/3 。因此它们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个体的比例=2/3 2/3 4/9 ,Aa个体的比例=2/3 1/3 24/

11、9 ,没有繁殖能力的个体(aa)有=1/3 1/3 1/9 ,即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4:1。ACD错误,B正确。故选B。8.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过程均可发生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D. 胰岛素促进等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即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血糖的来源,而且肌糖原不能分解。过程为消化吸收,不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详解】A、表示糖原的分解,因为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所以不能在肌肉细胞中发生,A错误;B、胰岛

12、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可促进过程,抑制过程,B错误;C、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过程使血糖升高,C错误;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促进等过程使血糖含量降低,D正确。故选D。9. 2019年12月8日在重庆举行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B. 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C.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H2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D. 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

13、透压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2、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A正确;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B错

14、误;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错误。故选A。【点睛】10.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 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

15、B、大部分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壁成为血浆,少部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B正确;C、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以不是所有液体都是细胞外液,如人体消化道内的液体属于外环境的成分,不属于细胞外液,C错误。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即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C。11. 有关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态的调节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C. 病原体侵入机体干扰稳态后,主要是免疫调节起作用D. 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恒定不变

16、【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稳态的调节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B正确;C、病原体侵入机体干扰稳态后,主要是免疫调节起作用,清除病原体,C正确;D、通过神经-

17、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故选D。12.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分泌均会增加B. 上图可反映出激素分泌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C.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D. 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a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肾上腺素。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18、),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据图分析,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要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A正确;B、上图反映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正确;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但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C错误;D、c甲状腺素和d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D正确。故选C。13. 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轴突膜处于状态时钠离子内流B. 轴突膜处于

19、和状态时钾离子外流C. 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 a兴奋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A、试题分析:轴突膜处于状态时,膜电位上升,是由于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的,A正确;B、轴突膜处于和状态时,是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过程中,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外排,B正确;C、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20、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D、图甲所示的变化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前一个神经元兴奋释放的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可以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a处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D错误。故选D。【点睛】14. 如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B. 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

21、奋C. 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D. 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排尿反射仍会存在【答案】B【解析】【分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必须完整,反射才可以完成。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2、题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图中a代表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方框甲和乙分别代表位于大脑皮层和脊髓的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而m、n则是与大脑皮层中相关区域联系的神经纤维,大脑通过m、n控制低级中枢(如乙)的活动。【详解】A、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A正确;B、正常成

22、年人的n兴奋,释放的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有兴奋或抑制的作用,B错误;C、图中的a、b、c、d、e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则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C正确;D、若m或n受损,排尿反射仍存在,只是不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故选B。15. 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A. 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B. 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一次C.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23、D.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据此答题。【详解】A、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

24、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所以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都不偏转,A2分别偏转两次和一次,A错误;B、根据A选项分析已知,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一次,B错误;C、根据A选项分析已知,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C错误;D、根据A选项分析已知,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一次,D正确。故选D。16. 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

25、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 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C.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通透性造成K内流D.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钠离子内流产生和维持的,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的;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2、由题意知,甘氨酸的作用是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不会发生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的逆转,因此甘

26、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详解】由分析可知,甘氨酸不会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所致,C错误;甘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D正确。【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机理、细胞膜的功能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17.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 HIV侵

27、入人体对尤其是有破坏作用D. 细胞e细胞d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能力,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识别能力。HIV侵入人体主要破坏T细胞,降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详解】A、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B、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

28、;C、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根据图示可知:HIV侵入人体后对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具有破坏作用,尤其是对细胞免疫,C正确;D、细胞e细胞d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D错误。故选C。18. 胚芽鞘尖端经过下列各项处理,一段时间后,琼脂块A与琼脂块B生长素含量相等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单侧光照射能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使生长素横向运输,从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则向光的一侧分布得少,背光的一侧分布得多;同样,重力也能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琼

29、脂能让生长素通过,而玻璃片不能。【详解】中由于右侧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向左侧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琼脂块中有玻璃使生长素不能扩散,所以导致A中生长素多,错误;由于玻璃隔板不能让生长素通过,使得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因而琼脂块A与琼脂块B生长素含量相等,正确;由于右侧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向左侧横向运输,但琼脂块中没有玻璃隔板,生长素在琼脂块中能够扩散,所以琼脂块A与琼脂块B生长素含量相等,正确;重力也能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而玻璃隔板不能让生长素在琼脂块中扩散,所以导致A中生长素多,错误。所以一段时间后,琼脂块A与琼脂块B生长素含量相等的是。故选C。19. 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

30、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B. 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C. 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D. 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作为不同个体免疫细胞相互识别的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由于HLA能

31、够反映接受器官移植的受者和提供移植器官的供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程度,与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故又将HLA称为移植抗原。2、细胞样本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的过程属于动物细胞培养过程。3、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解】A、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

32、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A正确;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这样不会发生排异反应,B正确;C、膜片“释放”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糖蛋白的识别有关,C正确;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效应T细胞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D错误。故选D。20.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

33、酸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C. 单侧光使燕麦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D.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答案】B【解析】【分析】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由此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详解】A、该实验并未涉及到生长素的化学本质,A错误;B、实验中将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以下部分分开,通过琼脂块间接联系起来,从而证明达尔文所谓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B正

34、确;C、该实验中并没有探究单侧光的作用,C错误;D、该实验可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但是并未证明该物质能否从胚芽鞘下部运输到尖端,故没有证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D错误。故选B。21. 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供应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切段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段燕麦胚芽鞘切段倒转过来,使形态学下端朝上,同样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供应块)。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接受块乙中是否含有生长素?()。A. 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B. 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C. 甲、乙都含有生长素D. 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答案

35、】A【解析】【分析】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即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第一组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则甲含有生长素;另一试验是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形态学下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上端,则乙不含有生长素【详解】根据分析,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既只有甲由生长素,乙不含有生长素,BCD错误,故选A。22. 使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 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 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 农药对

36、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效果越来越差是因为农药对有抗药性的棉红虫进行了选择,使它们存活下来,故D正确。红铃虫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农药对其进行选择,故A、B错误。红铃虫不会对农药产生隔离,故C错误。23. 下图是有关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图示过程的发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利注射抗生素治疗疾病属于图中“”过程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物质A吸附到某些细胞的表面细胞a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其中“”和“”过程的发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过程的完成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

37、结果。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细胞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效应T细胞,e为记忆T细胞,f为浆细胞,g为记忆B细胞;物质A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物质B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过程表示处理和呈递抗原,过程表示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表示细胞免疫,表示体液免疫,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详解】图示为特异性免疫,机体稳态的维持有免疫系统的参与,正确;抗生素可以干扰病菌在细胞内存活,不属于“”过程,错误;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物质B抗体吸附到某些细胞的表面,错误;细胞a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既能参与特异性免疫,也是第二道防线的

38、构成部分,正确;抗原呈递的过程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过程,细胞间信息交流依赖于糖蛋白,正确;“”为增殖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即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正确。故正确的是。故选D。24. 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B. 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C. 结构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D. 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和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答案】D【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A为胰高

39、血糖素,B为胰岛素,B正确;C、结构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胰岛B细胞的分泌,C正确;D、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可通过反射弧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D错误。故选D。25. 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B. 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C. 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D. 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答案】A【解析】【详解】A、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神经递质,d是胰岛素,c是抗利尿激素,a、

40、c、d这三种激素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b是经过组织液达到突触后膜,A项错误;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所以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B项正确;C、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C项正确;D、a、c、d这三种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才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D项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激素作用的特点、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41、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6. 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代表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激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表示抗利尿激素B. 激素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C.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的量均增加D. 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图示过程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

42、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3、图中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解:A、图中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B、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不是同一生理过程,B错误C、寒冷环境中激素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体中抗利尿激素分泌

43、减少,即减少,C错误;D、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D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27. 下图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分析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甲患者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正常值T34.1 ng/dL10200ng/dLT42.8 ng/dL5.512 ng/dLTSH22.7 ulu/mL0.27.0ulu/mL乙患者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正常值T3345.1 ng/dL10200ng/dLT415.8 ng/dL5.512 ng/dLTSH0.1 ulu/mL0.27.0ulu/mL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

44、状腺激素水平A. 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B. 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TSH激素的分泌D. 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表可知,甲患者体中T3和T4低于正常值,TSH高于正常值,即甲状腺激素水平低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乙患者体中T3和T4高于正常值,TSH低于正常值,即甲状腺激素水平高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低。【详解】A、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高,甲状腺肿大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因此甲可能

45、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错误;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所以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高,B错误;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TSH,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影响其分泌TSH,C正确;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表现为应激反应,但内环境仍处于稳定状态,并未失衡,D错误。故选C。28. -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 -氨基丁酸与突触后

46、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 局部麻醉药和-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D.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由图甲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据图乙可知,局部麻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