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为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为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成都为明学校22-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第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下列液体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A. 汗腺导管内的汗液B. 输尿管内的尿液C. 小肠腔中的消化液D. 淋巴管内的淋巴【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详解】A、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是汗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
2、境,A错误;B、输尿管内的液体是尿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消化管内的液体是消化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淋巴管内的淋巴属于内环境,D正确。故选D。2. 人的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导致的是( )A. 空调病B. 糖尿病C. 白化病D. 热射病【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常见的稳态失调: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详解】A、空调病会引起头
3、痛,易患感冒等症状,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引起疾病,A错误;B、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引起的疾病,B错误;C、白化病为遗传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C正确;D、热射病是由于外界温度过高,导致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种器官系统损伤,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引起的疾病,D错误。故选 C。3. 如图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也是乙B. 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C. 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甲和乙D. 毛细淋巴管细胞只处于丁中【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
4、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细胞内液、丁是淋巴液。【详解】A、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丙(细胞内液),O2浓度最高的是甲(血浆),A错误;B、营养不良时,甲(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使乙(组织液)的含量会增多,甲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血浆)和乙(组织液),C正确;D、毛细淋巴管细胞的内环境为丁(淋巴液)和乙(组织液),D错误。故选C。4.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
5、做内环境B.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将会导致组织液增多C.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理化性质相近D.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详解】A、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错误;B、血浆渗透压取决于其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血浆蛋白的减少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使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
6、可知,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理化性质相近,C正确;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就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故选A。5.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B. 葡萄糖、尿素、神经递质、胰岛素可存在于该“媒介”中C. 维持该“媒介”的稳态需要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D. 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该“媒介”【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
7、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胞内酶、消化酶以及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等。3.内环境稳态的定
8、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内环境中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葡萄糖、尿素、神经递质、胰岛素可存在于该“媒介”中,B正确;C、根据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可知,维持该“媒介”的稳态需要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C正确;D、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该“媒介”,并非全部细胞,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可以直接从消化液中吸收营养物质,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识记内环境中常见的物质种类和实例,理解内环境是体内组织
9、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含义,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实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6. 下列有关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A.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B.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C. 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D. 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由突触后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答案】C【解析】【详解】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错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错误;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C正确;突触
10、传递兴奋的方向,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决定的,D错误。7. 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该反射弧由a、b、c、d、e五部分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表示效应器,e表示感受器B. 刺激处后可在神经纤维d上检测到电信号C. 针刺导致大脑皮层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D. 兴奋在c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
11、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e、d、c、b、a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e、d、c、b、a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A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刺激处后不可以在神经纤维d上检测到电信号,B错误;、针刺导致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只有感觉无相应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不完整的,不属于非条件反射,C正确;、兴奋在c处的传递属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故选B。8.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
12、列叙述正确的是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
13、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9. 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 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C. 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在脑干D
14、.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答案】D【解析】【详解】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下丘脑中含有体温、水盐平衡和血糖调节的中枢,还和生物节律有关,B正确。脑干中有很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D错误。10.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B. 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C. 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不能由AB传递D.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
15、转【答案】C【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未受刺激时,膜外都是正电位,电表测得的为两点膜外的电位差为0,若测静息电位,需将电流表的一侧电极放到膜内,A错误;B、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涉及神经递质的释放,而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作用,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B正确;C、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B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A突触后膜,不能由AB传
16、递,C正确;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电位计会偏转两次,是先左后右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故选A。11. 利用下列激素来治疗人的相关疾病时,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是( )A. 胰岛素B. 雌性激素C. 雄性激素D. 甲状腺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包括三类:(1)多肽及蛋白质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类、促激素类、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这类激素在使用时只能注射而不能口服,以免被消化酶消化而失效。(2)氨基酸的衍生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这类激素使用时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3)固醇类激素:性激素和醛固酮,这类激素使用时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详解】A、
17、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胰岛素属于多肽类激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为口服会被消化酶消化而失效,A正确;BC、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B、C错误;D、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D错误。故选A。12.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的主要去向是合成肌糖原、转化成脂肪等物质B. 人体内的胰岛素等多种激素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C. 胰岛素能通过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来降低血糖D. 血糖浓度过高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0.81.2g/L范围内,血糖稳定就是血糖来源和去路达到动态平衡。
18、人体内血糖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二是肝糖原的分解,三是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也有三条:一是血糖的氧化分解,二是血糖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三是转变为脂肪、氨基酸等,若来源和去路失衡,血糖渡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一方面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及相关的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调节。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直接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
19、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同时还会通过下丘脑及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促进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时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糖类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血糖的主要去向是氧化分解,A错误;B、人体内的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B错误;C、胰岛素只能调节细胞生命活动,并不能起到催化作用,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糖浓度过高时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血糖调
20、节的过程和方式,把握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以及二者在血糖调节中关系,识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够结合题意分析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13. 甲、乙、丙三位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都很低,下表是三位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TRHTSH甲偏高偏低乙偏低偏低丙偏高偏高.A. 甲最可能是甲状腺发生病变,可通过注射TSH来进一步判断B. 乙最可能是下丘脑发生病变,可通过注射TRH来进一步判断C. 丙可能是甲状腺发生病变,也可能是由于机体内缺碘导致的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答案】A【解析】【
21、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甲状腺激素还能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它们的活动进行负反馈调节。2.分析表格:甲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水平偏高,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偏低,很可能是垂体发生病变;乙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都偏低,很可能是下丘脑发生病变;丙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都偏高,可能是甲状腺发生病变,也可能是缺碘造成的。【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最可能是垂体发生病变,A错误;B、乙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
22、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都偏低,最可能是下丘脑发生病变,可通过注射TRH来进一步判断,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丙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都偏高,可能是甲状腺发生病变,也可能是缺碘造成的,C正确;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过程,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能够结合表格中的条件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解决问题。14. 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 mg/mL,而1 mg的甲状腺激素却使
23、人体产热增加4 200 kJ。说明了激素调节具有什么特点()A. 通过体液运输B. 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 作为信使传送信息D. 微量和高效的特点【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作用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根据题意,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说明甲状腺激素在人体中含量很少。由1mg的甲状腺激素却使人体产热量增加4200kJ,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效率高,D正确。故选D。15.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下列有关低温环境中一系列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位时间内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B. 寒
24、冷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 寒冷刺激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D. 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由于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大于炎热环境中,因此单位时间内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A正确;B、寒冷刺激使
25、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B正确;C、寒冷刺激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C正确;D、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D错误。故选D。16. 在炎热的夏季,一同学长时间大量排汗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感B. 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 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在炎热的夏季,一同学长时间大量排汗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
26、收作用增强。【详解】A、当人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B、通过分析可知,血浆渗透压会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C、通过分析可知,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D、通过分析可知,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加,尿量减少,D错误。故选A。17. 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对机体所产生的变化的描述全部正确的是( ) 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摄水量增加 尿量减少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详解】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
27、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进行重吸收,尿量减少,错误,正确;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后,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正确;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错误;摄水量增加,以降低渗透压,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 神经调节作用较广泛,体液调节作用准确、比较局限C. 体液调节依赖体液的运输,神经调节则依赖完整的反射弧D.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只有电信号【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
28、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详解】A、人体的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错误;B、神经调节作用准确、较局限,体液调节作用不准确、比较广泛,B错误;C、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而神经调节的的作用途径是完整的反射弧,C正确;D、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D错误。故选C。19.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叙述错误的是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B. 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C.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
29、监控和清除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等。【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A正确;B、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淋巴因子、溶菌酶等,C错误;D、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故选C。20. 下列现象中,一定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是( )A. 泪液中的溶菌酶杀死沙眼衣原体B. 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C. 胃液中的盐酸杀死中性或碱性
30、细菌D. 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防御天花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
31、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详解】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进入胃中的大肠杆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抗体是特异性免疫的范畴,体内的抗体能消灭天花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D。21. 如图是人体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A. a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 b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C. c
32、细胞与d细胞均在胸腺中成熟D. d细胞受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答案】D【解析】【分析】图为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图中的a为靶细胞,b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c为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并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d为B细胞,在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下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分泌抗体。【详解】A、a细胞是靶细胞,效应T细胞与其结合后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A错误;B、b细胞为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C、c细胞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d细胞均为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D、d细胞为B细胞,受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作用下
33、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D。22. 如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甲、乙、丙、丁、戊、己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 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高尔基体更发达C. 过程的完成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 HIV侵入人体后,图1和图2所示的两个过程都会发生【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
34、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细胞丙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B、细胞甲是B细胞,细胞丙是浆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抗体,其细胞内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B正确;C、过程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发生,D正确。故选A。23. 下列关于
35、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A.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者肿瘤而非艾滋病病毒的侵染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D. 过敏是由于机体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过强导致的【答案】A【解析】【详解】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感染多种病原体或者恶性肿瘤,A正确;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D错误,所以选A。【点睛】要注意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死于艾
36、滋病本身,而是死于感染多种疾病或恶性肿瘤。24.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有助于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减缓并最终阻断疾病流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接种疫苗为主动免疫,首次注射新冠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B. 接种疫苗是一种预防措施,在疫情高风险区仍要贯彻戴口罩等防疫措施C. 灭活的新冠病毒制成的疫苗仍保留病毒的抗原性,但失去增殖能力D. 再次接种疫苗后,机体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可不断分裂而增强免疫效果【答案】D【解析】【分析】1、主动免疫利用抗原刺激,使机体产生抗体的方法,而非直接自体外引入抗体。主动免疫对随后的感染有高度抵抗的能力。可通过疾病病原体本身或通过免疫接种(使用已杀死
37、的或弱化的疫苗或类毒素)产生。免疫须经几天,几个星期或更长时间才出现,但能长久甚至终生保持,且通过注射所需抗原很容易再活化。由机体自身产生抗体,使机体不再担心被病毒感染的免疫叫主动免疫。2、被动免疫是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它与主动产生的自动免疫不同,其特点是效应快,不需经过潜伏期,一经输入,立即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详解】A、人工主动免疫是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措施,首次注射新冠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A正确;B、接种疫苗是一种被动免疫的预防措施,不能完全避免感染,在疫情高风险区仍要贯彻戴口罩等防疫措施,B
38、正确;C、灭活的新冠病毒制成的疫苗仍保留病毒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但失去增殖能力,C正确;D、再次接种疫苗后,机体通过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浆细胞分泌抗体对抗抗原,同时机体可以通过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而增强免疫效果,D错误。故选D。25.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仅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C. 参与调节的信息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D. 激素、神经递质、溶菌酶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答案】C【解析】【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
39、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酶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性质不变。3、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A错误;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而抗体是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C、激素在体液调节中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中属于信息分子,淋巴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的信息分子,C正确;D、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而溶菌酶属于酶,作用前
40、后性质不变,D错误。故选C。26.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 温特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C. 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D. 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详解】A、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
41、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A正确;B、郭葛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温特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并命名为生长素,B错误;C、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C正确;D、拜尔的实验证明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D正确。故选B。27.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幼芽、幼叶和成熟的种子都能大量合成生长素B. 低于最适浓度防止落花落果,超过最适浓度疏花疏果C. 单侧光、重力均对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有影响D.
42、促进茎生长效果相同的生长素浓度可能不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详解】A、植物的幼芽、幼叶能大量合成生长素,而成熟的种子不
43、能大量合成,A错误;B、低于抑制浓度,为促进浓度时防止落花落果,超过促进浓度,为抑制浓度时疏花疏果,B错误;C、单侧光、重力对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没有影响,但要影响其运输,C错误;D、植物种类不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因而促进茎生长效果相同的生长素浓度也可能不同,D正确。故选D。28. 用玉米胚芽鞘做如图所示实验,A、B、C、D均给予右侧光照,下列处理方式中能够使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因此在单侧光的影响下,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会发生横向运输,由
44、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在尖端以下会发生极性运输,导致尖端以下的伸长区生长不均,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详解】A、A给与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而琼脂块不会阻挡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因此胚芽鞘向光右曲生长,A错误;B、B给与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在尖端以下发生极性运输,但是右侧玻璃片会阻挡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因此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B错误;C、C没有尖端,即使照右侧光也不会感光,而右侧放含生长素的琼脂,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右侧伸长区生长素浓度高,胚芽鞘会弯向左侧弯曲生长,C正确;D、D玻璃片会阻挡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没有生长素,所以胚芽鞘
45、不生长,D错误。故选C。29. 下列有关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感受重力部位在尖端,生长弯曲部位也在尖端B. 重力可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近地侧高C. 生长素对近地侧和远地侧均具有促进作用D. 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的根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受促进,从从而表现出向地生长。【详解】A、感受重力部位在尖端,生长弯曲部位在尖端以下,A错误;B、尖端的生长素在重力作用下可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生长素对近地侧有抑制作用,对远地侧有促进作用,C
46、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中有生长素对近地侧的抑制作用,也有对远地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D正确。故选D。30. 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A. 抑制侧芽生长B. 抑制顶端优势C. 抑制向光性生长D. 抑制其开花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得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使侧芽生长受抑制,顶芽生长较快,解除顶端优势可以促进侧芽的生长。【详解】为园林工人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抑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以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B正确。故选B。31.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番茄植株,可以促进番茄的果实成熟B. 用赤霉素处理小麦种子,可解除其休眠C. 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 脱落酸在成熟果实中合成并抑制果实脱落【答案】D【解析】【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