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该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当时文人集体编选,选录从周秦以迄齐梁130多位作家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影响深远。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和文采兼善,后世流传甚广,萧统却弃而不选,后世学者为此众说纷纭。自班固汉书宣扬“汉承尧运”以来,正统论成为史学家们聚讼不已的大问题。西周宗法社会所形成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意识,是北方文化的重要内涵,并构成地域与政权合法性登合的现实意义。南北对峙,南北孰为正统
2、的争论从未中断,而彰显正统的重要方式,就是尊崇儒学在思想文化上标榜己方为正统。对于偏安江左的梁朝士人来说,他们不得不面临与消解传统北方文化中心与僻处江南之间的地理错位,要化解这种尴尬,就要争求思想文化之正统,文选及梁武帝时期多项学术文化工程的集中推进,即为此。文选“序”类一共入选9篇序文,其中就有颜延之和王融同题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二者都为帝王组织下的文人集会所作,决定了文章是为歌功颂德、美颂盛世而作。从集会地点来看,颜王二序所涉地点从字面上分别为“乐游苑”“芳林园”,实际都在南朝都城建康,但是作者无一例外地都只字不提“建康”“金陵”。在创作心理上,作者均是将当时的都城建康比附为长安、洛阳,这
3、正体现了一种“北方文化中心”意识,充满对皇权的美颂。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涉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是非常具体的江南地名,没有任何政治蕴含和历史想象。兰亭集序的内容,前半部分描绘士人欢聚场景,后半部分由欢乐现实转向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并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正是士人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索和追寻。因此,无论是从创作背景、序文内容还是地名所体现的价值指向来看,兰亭集序都不符合帝王期待的儒家诗教价值标准;而内容旨在美颂、形式典雅华美的颜、王二序,正契合了喜游宴赋诗、招揽文士和组织文学活动的梁武帝父子在政治、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多重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选之外,萧统还编了八卷本陶渊明集,一方面固
4、然有对陶渊明文学成就重新发现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是,萧统从陶集中读到了人格的魅力与道德的光辉,认为陶诗在当时社会“有助于风教”符合他重视的文学教化原则。那么,蕴含着浓烈个人情感的兰亭集序,则与此格格不入。梁武帝在位四十余年,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的梁朝,有统一天下的宏志,甚至一度还取得了南北对峙的战略优势。萧统既是太子,又是文选编纂这个大型文化工程的组织者。他以太子之尊亲自组织并参与文选编纂,正是顺应当时的政治文化需求,通过编选文选来强调梁朝为文化之邦,在文化上维护和彰显其正统地位,这是文选编选的深层政治文化背景。因此,与入选的另外两篇彰显王朝气象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相比较,更重抒发
5、个体生命思考的兰亭集序被弃而不选,是情理之中的事。(摘自宋雪玲文选不录兰亭集序原因再探)材料二:文选既然是文学总集,作品是否入选,还是需要回归文本自身,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深究起来,兰亭序落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文选是选本,主要选录各种文体的重要作品。文选收录序共9篇,其中有石崇的思归引序。石崇虽是一掷千金的官僚富豪,但其文学成就还是得到后人认可的。王羲之组织的兰亭雅集后于石崇的金谷送别57年,且兰亭序是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为。对比二序,思想和词句确有雷同。既然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故不录亦属正常。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文选收录标准。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如何,唐前文献更令人信服。就现有史料来看,
6、时人或南北朝时期论及王羲之同时代人的文学成就,对其只字未提。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作为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关于王羲之同样未见片言只语。可能是其书名太盛,遮掩了文学光芒。王羲之以书法名世,而书法并非“胜事”。兰亭序成名,是唐太宗的推崇和宋人推波助澜造成的。书法对六朝文人而言并非光宗耀祖之业。世说新语将能书善画的韦诞、顾恺之列入“巧艺”类中,颜氏家训将书法、绘画、卜筮等并列为“杂艺”,这些都显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地位不高。萧统兄弟不认可王羲之的处世行为。萧绎在评论王述与王羲之结怨之事时认为,王羲之有错在先。古人事死如事生,王羲之书帖多有吊丧慰死之语,其“先墓”被毁,悲痛不已;而其
7、却在王述居丧期间,大为不敬。并且右军半隐半仕,以退求进,沽名钓誉而已。不能绝对地说萧统也是如此看待王羲之,但在儒家道统承续上,萧统兄弟应是一致的今天考论兰亭序入不入文选的问题,并不是否定兰亭序的文学影响和书法美学价值,而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古人以为美的东西,未必符合今人的审美需求。世殊事异,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生活不同,审美会存在差异性。(摘自宋战利昭明文选为何不录兰亭序)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选录了从周代到南朝齐代梁代130多位作家的作品,影响深远。B. 班固宣扬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意识,是由西周宗法社会所
8、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政权合法性叠合的现实意义。C. 颜延之和王融同题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将聚会地点长安洛阳比附为南朝都城建康,体现了北方文化中心意识。D. 石崇的思归引序入选,而王羲之的兰亭序落选;后者是前者的仿作,二者在思想和词句上确有雷同。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武帝时期,太子萧统组织并参与编选文选,是为偏安江左的梁朝争求思想文化上的正统地位。B. 兰亭集序蕴含强烈个人情感,不符合儒家诗教价值标准;陶渊明重视文学教化原则,萧统编了八卷本的陶渊明集。C. 两篇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内容旨在美颂,形式典雅华美,有利于在文化上维护和彰显梁朝的正统地位。D. 王羲之书名
9、太盛,这可能遮掩了他文学上的光芒。萧统萧绎兄弟不认可他的处世行为,也不太认可兰亭序的文学价值。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 唐房玄龄撰修晋书时,太宗李世民亲为王羲之作传,推崇备至,“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B. 颜之推教育后人,对于书法,“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C. 王褒因工书,颇多辛苦笔砚之役,尝悔道:“假如吾不知书,可不至于今日耶!”D. 梁武帝答陶弘景论书书二:书法“此直一艺之精,非吾所谓胜事”。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文选不录兰亭集序的原因,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
10、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 如果编选“中华三千年文学经典”丛书,你认为兰亭集序有资格入选吗?请阐明你理由。【参考答案】1. D2. B3. A4. (1)材料一侧重从政治文化背景分析。认为梁朝偏安江左,要争求思想文化正统地位,而兰亭集序不符合其价值标准。(2)材料二侧重以文学标准衡量。认为兰亭集序是仿石崇之作,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收录标准,且书法不被当时人看重,王羲之的处世行为也不被认可。5. 示例一:我认为有资格入选。兰亭集序书法文采兼善,后世流传很广。文选不录更多是基于政治文化需求考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兰亭序的书法、文采、情趣、思想之美,正能凸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确
11、立文化自信。示例二:我认为没有资格入选。兰亭集序流传甚广,更多是基于其书法成就,王羲之文学才能并不被时人认可。而且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王羲之处世行为也有让人诟病之处。虽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但文学经典评选也有恒定不变的标准。【1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B.“班固宣扬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意识”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自班固汉书宣扬汉承尧运以来,正统论成为史学家们聚讼不已的大问题。西周宗法社会所形成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意识,是北方文化的重要内涵,并构成地域与政权合法性登合的现实意义”。C
12、.“将聚会地点长安洛阳南比附为朝都城建康”主客倒置。原文说的是“在创作心理上,作者均是将当时的都城建康比附为长安、洛阳”。故选D。【2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陶渊明重视文学教化原则”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内容“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是,萧统从陶集中读到了人格的魅力与道德的光辉,认为陶诗在当时社会有助于风教符合他重视的文学教化原则”,是萧统重视文学教化原则。故选B。【3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四段观点“书法并非胜事”,即魏晋南北朝时人并不特别看重书法,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地位不高。A.“太宗李世民亲为王羲之作传,推崇备至”体现唐
13、太宗对王羲之这位书法家的重视,与材料二第四段观点正好相反。故选A。【4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根据原文“萧统正是顺应当时的政治文化需求,通过编选文选来强调梁朝为文化之邦,在文化上维护和彰显其正统地位,这是文选编选的深层政治文化背景。因此,与入选的另外两篇彰显王朝气象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相比较,更重抒发个体生命思考的兰亭集序被弃而不选,是情理之中的事”可知,材料一侧重从政治文化背景分析。作者认为梁朝偏安江左,要争求思想文化正统地位,而兰亭集序正式因为不符合其价值标准才没有入选文选。材料二中,根据原文“文选既然是文学总集,作品是否入选,还是需要回归文本自身,用文学的标准去衡
14、量。深究起来,兰亭序落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可知,作者在这里主要就是从文学价值本身去衡量探究,并且作者对此还从“兰亭序是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为。对比二序,思想和词句确有雷同。既然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故不录亦属正常”“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地位不高”“萧统兄弟不认可王羲之的处世行为”加以辅助说明。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以文学标准衡量。认为兰亭集序是仿石崇之作,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收录标准,且书法不被当时人看重,王羲之的处世行为也不被认可。5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试题要求针对“你”认为兰亭集序是否有资格入选“中华三千年文学经典”丛书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对此
15、,若认为有资格入选,则结合自身经验以及文中能体现认可王羲之兰亭集序价值的内容加以辅助说明即可。如。原文中,根据材料一可知,文选不录更多是基于政治文化需求考量。但很显然,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与今日大一统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已有本质区别,而材料二最后也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古人以为美的东西,未必符合今人的审美需求。世殊事异,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生活不同,审美会存在差异性”。而结合兰亭集序本身的价值来看,兰亭集序书法文采兼善,后世流传很广,而且兼具书法、文采、情趣、思想之美。所以,可以说认为有资格入选,它能凸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确立文化自信。若认为没有资格入选,则可结合原文中“兰亭序是
16、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为。对比二序,思想和词句确有雷同。既然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故不录亦属正常”“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文选收录标准。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如何,唐前文献更令人信服。就现有史料来看,时人或南北朝时期论及王羲之同时代人的文学成就,对其只字未提”“其却在王述居丧期间,大为不敬。并且右军半隐半仕,以退求进,沽名钓誉而已”等方面,指出兰亭集序存在的实质性不足,从而说明其达不到入选标准。(二)现代文阅读(该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第九章 大团圆赵家遭抢之后,未庄人大抵很快意而且恐慌,阿Q也很快意而且恐慌。但四天之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
17、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他才有些清醒了。到进城,已经是正午,阿Q见自己被搀进一所破衙门,转了五六个弯,便推在一间小屋里。阿Q虽然有些忐忑,却并不很苦闷,因为他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那两个也仿佛是乡下人,渐渐和他兜搭起来了,一个说是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一个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他们问阿Q,阿Q爽利的答道,“因为我想造反”。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
18、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子的,也有将一尺来长的头发披在背后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奴隶性!”长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说,但也没有叫他起来。“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然而老头子
19、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于是一个长衫人物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要将笔塞在他手里。阿Q这时很吃惊,几乎“魂飞魄散”了: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他正不知怎样拿;那人却又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
20、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然而这一夜,举人老爷反而不能睡:他和把总呕了气了。举人老爷主张第一要追赃,把总主张第一要示众。把总近来很不将举人老爷放在眼里了,拍案打凳的说道,“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
21、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破了案,你又来迂。不成!这是我管的!”举人老爷窘急了,然而还坚持,说是倘若不追赃,他便立刻辞了帮办民政的职务。而把总却道,“请便罢!”于是举人老爷在这一夜竟没有睡,但幸第二天倒也没有辞。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的时候,便是举人老爷睡不着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
22、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
23、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6. 下列对选文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阿Q并没有参与抢劫赵家的行动,也不是真正的革命党,但是把总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最终定了阿Q的罪,阿Q成了替罪羊。B. 把总的表现很革命,坚决打击假装革命的人以及打劫行为,反对赵举人追赃的小肚鸡肠。C. 赵举人主张追赃和把总发生矛盾,最终宽宏大量,不再
24、计较,保持了与革命党人的团结。D. 阿Q第一次被口头审判,第二次画了押,第三次定了罪,这说明革命以后的统治是很严明的,而且很有效率。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的,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B. “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同时也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明大牢实际上也并没有比土谷祠好多少。C. “长衫人物”指衙役,说明阿Q见识很少,同时也暗示革命的结果被窃取了,光复后的政府仍
25、然是前朝的人马在演出。D. “睡着了”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一边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一边希望他们惊醒。8. 在“大团圆”中,阿Q即使到了监狱、死到临头,仍然本性不改,自欺欺人,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的不二法门,试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两个例子来并作具体说明。9. 选文标题为“大团圆”,有人认为作者使用“题喜文悲”的反讽技巧,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以及辛亥革命的问题。请列举结局并不“大团圆”的种种表现并解读这种反讽技巧的深意。【参考答案】6. A7. B8. 阿Q使尽力气画圆圈,立志要画得圆,生怕被人笑话;画不出圆圈,便自言自语道:“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属于死要面子
26、、盲目自尊。阿Q被游街,一时兴起说出:“二十年后又是一”,满足于看客们的喝彩,属于麻木健忘,自欺欺人。9. 阿Q被诬告为强盗同伙,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本应是革命主力军的农民,反而成了革命的牺牲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目的不明确性(盲目性)。举人老爷因损失钱财而无法追赃,对把总生怨,无论是钱财还是团队合作都没有“大团圆”。这场革命的主力军还是因财权勾结在一起的封建势力,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赵家因为秀才进城报官被剪了辫子又出了赏钱,全家大哭,不“团圆”结局,一样写出了辛亥革命的结果被封建势力窃取了;看客们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而倍感遗憾,看客们的心理也不“大团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他们的命
27、运也没有改变他们的思想。【6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把总的表现很革命”错,赵举人为财,把总为名,各为其欲,一丘之貉。C.“最终宽宏大量,不再计较,保持了与革命党人的团结”错误,赵举人迫于把总的威胁,无能为力而已。D.定无罪之人的罪,这证明“革命成功”以后,政府的统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仍然是黑暗的、荒唐的。故选A。【7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语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B.“说明大牢实际上也并没有比土谷祠好多少”错,原文“因为他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也就是说土谷祠并没有比大牢更好。故选B。【8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原文“
28、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可知,画圆圈于死要面子、盲目自尊。由原文“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可知,这种满足于看客们的喝彩,属于麻木健忘,自欺欺人。【9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
29、意的解读的能力。由原文“直待擒出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他才有些清醒了”和“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可知,作为农民的阿Q,从被抓、被审、游街、被杀,本应是革命主力军的农民,反而成了革命的牺牲品,此处的不“团圆”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目的不明确性(盲目性);由原文“他和把总呕了气了。举人老爷主张第一要追赃,把总主张第一要示众。把总近来很不将举人老爷放在眼里了,拍案打凳的说道,“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全不
30、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破了案,你又来迂。不成!这是我管的!”举人老爷窘急了,然而还坚持,说是倘若不追赃”可知,举人老爷和把总的矛盾焦点是钱财和权势,这场革命的主力军还是因财权勾结在一起的封建势力,此处的不“团圆”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由原文“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可知,对赵家而言,这绝对不是“大团圆”,此处的不“团圆”说明辛亥革命的结果被封建势力窃取了;由原文“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可知,看
31、客本该同情阿Q,但他们却如此冷漠,显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此处的不“团圆”深刻解释了“辛亥革命”的不足: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没有改变他们的思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该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
32、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韩非子爱臣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
33、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四美者A不求B诸外C不请D于E人F议之G而H得之矣。11. 下列对
34、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乘,指兵车,文中的“千乘”“万乘”代指不同的军事实力、政治地位。B. 弑,文中指臣下杀死君主,有以下犯上之意,和“杀”字含义不完全相同。C. 所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其所以失之者”的“所以”词义相同。D. 耳目,指耳、眼,与成语“耳目众多”“耳目心腹”中“耳目”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子认为,君主不能太亲近大臣,让大臣地位太尊贵,不能赦免大臣死罪,减轻大臣刑罚,否则一定会危及自身。B. 韩非子提出“四美”,魏征提出“十思”,分别反映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但都是出于巩固君主王权统治的目的
35、。C. 韩非子指出,君主要严防大臣拥有丰厚的俸禄和众多的党羽,以免大臣势力过大,君主威权旁落,影响政权。D. 魏征提出的“十思”是“积其德义”的具体措施,唐太宗做到“十思”,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4. 同为写给“君人者”的建议,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0. ACF11. C12. C13. (1)所以明智的君主蓄养他的臣子,用法律来规范他们的一切,用各种措施来督责他们。(2)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36、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14. 材料一侧重于君臣关系的角度,反对君主过于宠爱臣下,提醒君主注意收权。材料二侧重于君主自身的角度,提倡君主从十个方面加强个人道德修养。【10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需向外面去寻求,不用向他人请求赐予,措置适宜就可以得到。“者”用于主语后,因句子较长,其后断开,即A处;“不求诸外”与“不请于人”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分别断开,即CF处。故在ACF三处断句。【11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错误。用来的方法(措施);的原因。句意:这是英明的君主用来防止不测的措施。/和他失天下的原因。
37、D.正确。耳、眼;侦探消息的人。句意:劳损聪明的耳目。/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很多。/得力助手与亲信。故选C。【12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君主要严防大臣拥有丰厚的俸禄和众多的党羽,以免大臣势力过大,君主威权旁落,影响政权”错误,由原文“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可知,赦免死罪而减轻刑罚,君主散失威权,国家将会危急,国家的大权就会旁落,没说要严防大臣拥有丰厚的俸禄和众多的党羽。故选C。【13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蓄”,蓄养;“尽之以法,质之以备”,状语后置,用法律来规范他们的
38、一切,用各种措施来督责他们;“质”,督责。(2)“弘”,扩大;“简”,选拔;“善”,选好的意见。【14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君臣关系的角度,反对君主过于宠爱臣下,提醒君主注意收权。由原文“君人者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君主自身的角度,提倡君主从十个方面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参考译文:材料
39、一:宠爱的大臣过于亲近,一定危及君主本身;大臣的地位太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权位;王后和妃子没有了主次等级,一定会危及正妻所生的嫡子;王子之间弟弟不服从兄长,一定会危及国家的安定。我听说千乘之君没有戒备,一定会有百乘之臣在他的旁边窥视,准备夺走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之君没有戒备,一定会有千乘的私家大夫在他身边窥视,以便夺走他的权势倾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繁衍滋长,君主的统治就会衰亡。所以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过于富有,君主就会衰败。将相控制君主而使私家兴盛起来,这是做君主的所要加以排除的。在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主自身更高贵的,没有比君位更尊贵的,没有比君主的威力更强大的,没有比君主的权
40、势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需向外面去寻求,不用向他人请求赐予,措置适宜就可以得到。所以说:人主如果不能利用自己的财富,终会被奸臣所窃取。这是一个统治天下的君主所要记住的。从前商纣王灭亡,东周走向卑弱,都是源于诸侯的强大;晋国被瓜分,齐国被他人夺取,都因为大臣们太富有了。燕国、宋国之所以国君被人劫杀,都是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远处对照商、周亡国,近世对照燕、宋弑君,都是走的这条道路。所以明智的君主蓄养他的臣子,用法律来规范他们的一切,用各种措施来督责他们。所以君主不赦免死罪,不减轻刑罚;赦免死罪而减轻刑罚,这就叫做散失威权,国家将会危急,国家的大权就会旁落。国家将要倾覆,君权先旁落于大臣之手。
41、因此大臣的俸禄虽然丰厚,也不能凭借威势在城中炫耀;大臣的党羽虽然很多,也不能将士兵作为自己的私属。所以作为人臣在国都中不能有私家的朝会,在军队任职时跟他国没有私下的交往,他们仓库里的财物不能私自借给私家。这是英明的君主用来禁止大臣奸邪的方法。因此大臣不能有四匹马拉的车子相随,车上不能带任何兵器;不是递送紧急公文的车马,如果私自带了一件武器,也要判处死刑而不予赦免。这是英明的君主用来防止不测的措施。材料二: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
42、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松
43、、乔两位神仙那样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二)古代诗歌阅读(该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B.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有初登的喜悦,又抒发早年抱负未能实现的感情。C. 颈联借助孤舟,写出了诗人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所幸
44、还有一叶孤舟陪伴。D. 尾联诗人倚窗远望万里关山,想到国家兵荒马乱,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16.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坼”和“浮”有何妙处?【参考答案】15. C16. 一“坼”一“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生动。“坼”字有力,仿佛洞庭湖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动态感,洞庭湖包罗万象,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眼前。【15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所幸还有一叶孤舟陪伴”错误。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
45、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因此有孤舟并不是庆幸,是象征自己孤独漂泊的境遇。故选C。【16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生动。“坼”字用的很好,“坼”字有力,仿佛洞庭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
46、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湖包罗万象,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
47、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三)名篇名句默写(该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的理想是“浴乎沂”后,“_,_”。(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3)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_,_”。【参考答案】 风乎舞雩 咏而归 河海不择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