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5064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也,为郡纲纪。太祖为司空,辟召为漳长,累转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还为西曹令史,迁为属。并土新附,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承高干荒乱之余,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棋跱。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咸显于世,语在常林传。太祖嘉之

2、,赐爵关内侯。长老称咏,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及习者。建安十八年,州并属冀州,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统属冀州,总故部曲。又使于上党取大材供邺宫室。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后单于入侍,西北无虞,习之绩也。文帝践阼,复置并州,复为刺史,进封申门亭侯,邑百户;政治常为天下最。太和二年,征拜大司农。习在州二十余年,而居处贫穷,无方面珍物,明帝异之,礼赐甚厚。四年,薨,子施嗣。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识分,曰:“何意吾军中有

3、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裴松之曰:“习与王思,同寮而已,亲非骨肉,义非刎颈。而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以之为义,无乃乖先哲之雅旨乎?史迁云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故君子不为苟存,不为苟亡。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怒,则所谓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习之死义者,岂其然哉?”(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及裴松之注,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B.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C.

4、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D.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陈情表“刺史臣荣”中的“刺史”即为此职。B.太祖,多作为中国古代创基立业的帝王的谥号,文中“太祖”指魏太祖曹操。C.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等垦殖荒地取得军饷和税粮的一种制度,始于汉朝。D.践阼,代指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

5、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习任职多地,颇有治名。梁习最早在陈郡任纲纪一职,后来担任漳县长,又调往多处担任县令,有善于治理地方的名声。B.梁习理乱有方,手段高明。并州豪强聚集壮丁迫害人民,对豪强、壮丁及其家属,他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地方得以安宁。C.梁习为官清廉,屡获封赏。他先后获得关内侯、申门亭侯等爵位,在并州任职二十余年,家里却没有地方特产及珍贵物品。D.梁习坚守大义,不惧死罪。王思被逮捕收押后,梁习也主动去见曹操请求一起受过,并不申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2)而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以之

6、为义,无乃乖先哲之雅旨乎?一、1.答案B“诱谕招纳”,这是梁习到任之后采取的措施,之后断开,排除A、C两项;“豪右已尽”中,“豪右”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D项。2.答案B“太祖,多作为中国古代创基立业的帝王的谥号”错误,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用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后人追授者。3.答案D“梁习也主动去见曹操请求一起受过”错误,是代人受过,原文“太祖叹习之不言”,意思是“曹操对梁习默默代人受过十分感动”。4.答案(1)王思趁值日禀告情况,不合太祖心意,太祖大怒,叫召来主事者, 将施以极刑。(2)(梁习)用自己替代王思(受刑),接受不可预测的祸事,把这当作大义, 恐怕违背前代哲人的

7、正大宗旨吧?解析(1)因:趁。指:意图,意思。重辟:极刑。(2)以之为:把当作。无乃乎:恐怕吧。乖:违背。参考译文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担任郡里的纲纪。曹操做司空时,征召他为漳县长,后又调任乘氏、海西、下邳县令,任职期间,有善于治理地方的名声。后入朝担任西曹令史,升为属官。并州的土地刚刚被收复,梁习以别部司马的官职兼任并州刺史。当时正是高干作乱骚扰之后,胡狄在并州界内,耀武扬威,骄横跋扈,并州的官吏百姓纷纷反叛逃亡,加入胡狄部落;掌握军队的人聚集部属,侵扰残害百姓,还相互煽动,形成割据对峙的局面。梁习到任以后,采用诱导、说明、招抚的策略,对于那些豪强大户都很礼貌地召请,并稍稍加以推荐,让他们到

8、幕府中去任职;豪强大户都得到安置以后,紧接着发动壮丁前去参军;又借着大军出征的机会,分别去请求让他们充当勇士。做吏的和当兵的都离去以后,梁习又让他们的家属进行适当的迁移,前后送往邺地的共有好几万人;对那些不执行命令的,梁习派兵前去讨伐,杀死了一千多人,上万人投降归顺。边境从此得到安定,百姓都分布在田里耕作,梁习不断鼓励农民发展农桑,命令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州里的儒生、名士经过梁习的推荐,都在当世声名显赫,有关的事记载在常林传里。曹操对梁习予以嘉奖,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州中的父老称颂梁习,认为在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当刺史的没有谁能比得上梁习。建安十八年,并州隶属于冀州,任命梁习为议郎、西部都督

9、从事,统辖所属地方,总管原来的部队。又派遣他到上党督运大木材供邺城修建宫殿。梁习上表请求设置两名屯田都尉,带领六百个民夫,在大道边耕种粮食,满足来往人畜的需要。后来单于入朝称臣,西北边境没有了忧虑,这是梁习的功绩。魏文帝即帝位,重新设置并州,梁习再次担任刺史,晋爵申门亭侯,食邑百户;他对政事的治理常常是全国最好的。太和二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大司农。梁习在并州任职二十多年,他的饮食起居都十分俭朴,他家里没有地方特产及珍贵物品,魏明帝对此感到很诧异,对他很尊重,赏赐优厚。太和四年,梁习逝世,他的儿子梁施承袭了他的爵位。当初,济阴的王思与梁习都担任西曹令史。王思趁值日禀告情况,不合太祖心意,太祖大怒,

10、叫召来主事者,将施以极刑。正赶上王思不在,梁习便替他去面见曹操,到了就被关押起来,王思急忙赶回来,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责,按他的罪过应该被处以死刑。曹操对梁习默默代人受过十分感动,也很满意王思能勇于承担罪责,他说:“想不到我的部队中竟然有两名义士!”后来两个人同时升为刺史。裴松之说:“梁习和王思,同僚罢了,并非骨肉之亲,也不是刎颈之交。(梁习)用自己替代王思(受刑),接受不可预测的祸事,把这当作大义,恐怕违背前代哲人的正大宗旨吧?司马迁说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所以君子不苟且地活着,不轻易地死去。如果王思不自杀,君主不发怒,就是人们说的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知道。王习为义而死,难道是这样吗

11、?”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若不能用玉,可用白璇珠。”成帝于是始

12、下太常改之。先是,帝以保母周氏有阿保之劳,欲假其名号,内外皆奉诏。和独上疏以为“周保佑圣躬,不遗其勋,第舍供给拟于戚属,恩泽所加已为过隆。若假名号,记籍未见明比,惟汉灵帝以乳母赵娆为平氏君,此末代之私恩,非先代之令典。且君举必书,将轨物垂则。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帝从之。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故不得不体国徇义。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制服三年,和

13、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注冕旒:古代汉族朝代礼冠之一种。练:练祭的简称,出自礼记曾子问,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B.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

14、珊瑚及杂珠等/C.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D.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我国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B.江表,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表”有“外来”之意。C.太常,是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本名奉常,汉更名为太常,历代沿用之。D.夺服,在文中指官员丧期未满,应

15、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意义相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和机智过人,委婉唤醒王导。为了弄醒说话间就睡着了的王导,他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王导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B.顾和晓以利害,以理劝谏皇帝。成帝因乳母周氏有保护养育的功劳,想赐其名号,顾和则认为恩泽过重,不合法规,不能作为典范准则,成帝最终作罢。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D.顾和为人刚正,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为庶母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规制,就毅

16、然上奏,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皇帝下诏予以纠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2)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二、1.答案A“问”是动词,宾语是“和”,即顾和,后面是问的内容,所以应在“和”后断开,排除B项;“风闻”即“传言”,做“采听”的宾语,动宾后断开,排除D项;“初”即“当初”,表时间的副词做状语,一般单独成句,排除C项。2.答案D“夺服,在文中指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意义相近”理解错误。文中的“夺服”指责令“除去丧服”,而“夺情”是为国之需要,而夺去尽

17、孝之情,二者意思不同。3.答案C“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理解错误。原文中顾和的话只是托词,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服丧满期。4.答案(1)你资质优异出众,机警有锋芒,不仅是东南地区的俊才,实在是天下的俊杰。(2)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去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达到这样的程度。解析(1)锋:比喻说话或文章的锋芒。美、俊: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才,俊杰。(2)固:坚决。敕喻:以敕书晓谕。听:允许。参考译文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的叔父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召顾和为从事。顾和曾去

18、见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同辅佐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机警有锋芒,不仅是东南地区的俊才,实在是天下的俊杰。”于是顾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衙署去,顾和作为使者下去巡察回来,与其他部从事一同参见,诸从事都议论二千石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晋成帝的冕上的旒用翡

19、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旧冕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如果不能用玉,可以用白璇珠。”于是晋成帝才下令让太常去改。在此之前,晋成帝因保姆周氏有保护养育的功劳,想赐给她名号,朝廷内外都遵旨。只有顾和上疏认为“周氏保佑圣身,她的功劳没被遗忘,宅第供给等都与亲属相当,给予的恩泽已经过于隆厚了。如果赐给名号,史籍中没有明文记载,只有汉灵帝封乳母赵娆为平氏君,但这是末代帝王的私恩,不是古代的好法规。再说君王的举止必须记载下来,作为典范准则。记下来而不效法,后代看什么呢?”晋成帝听从了他的意见。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去早上回来,

20、他受到优厚的待遇达到这样的程度。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脱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所以不得不体恤国家顺从大义。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益呢?”皇帝又下诏书,顾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职务,服丧期满,然后才去处理职事。当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服丧三年,顾和就上奏道:“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有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江夏公卫崇本来是远一层的亲属,却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如不纠正,就无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让他除去丧

21、服。”诏书同意。永和七年,因病重辞职。当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6分)论梁元帝读书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

22、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浮屠氏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下此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下此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故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

23、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注影迹: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轮扁论读书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

24、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节选自庄子天道,有删改)注徐:宽松。甘而不固:松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苦而不入:滞涩而难以进入。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晨览夕披披:翻阅B.耽酒渔色也耽:沉溺C.察其微言微:微小D.轮扁斫轮于堂下斫:砍削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书何负于帝哉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帝之自取灭亡哀吾生之须臾C.以夸博记者斧斤以时入山林D.释椎凿而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

25、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B.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C.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D.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3分)()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得于心而正之以书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儒者之徒

26、,而效其卑陋A.B.C.D.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B.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C.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D.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7、)(1)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4分)(2)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4分)7.以上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分别持什么样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三、1.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着重指导学生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体现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价值观念。微:精微。2.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能在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A项,介词,引出对象,对/介词,比。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28、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3.答案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志定而学乃益”中间不能断开;“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做“未闻”的宾语,两者中间不能断开;“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作为并列成分,中间分别要断开;“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是对称结构,“而”表并列,所以“而”前要断开。4.答案A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旨在提升批判性、独创性思维品质。说的是“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是作者赞同的做法;说的是“明白人生的大道理,来确立修己治人的根本”,是作者赞同的做法。5.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

29、的能力,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根据原文中元帝的回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可知,他是在抱怨读书导致自己失败,所以“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错。6.答案(1)一旦人心有沉迷依赖的事物,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够使人在咬文嚼字中禁锢自己的志气。(2)我不能让我的儿子明白,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因此我都七十岁了还在做车轮。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句子要注意以下关键点:(1)一,一旦;倚,沉迷依赖;则,那么;锢,禁锢。(2)喻,使明白;受之于臣,介宾结构后置;是以,因此、所以。7.答案第一

30、篇:明白人生的大道理,来确立修己治人的根本(或:确定人生的志向再去读书);观察精微的言论,来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并付诸实用。(2分,如果只抄原文,给1分)第二篇:“读书要与实践相联系”或“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书本,要有自己的体悟、辩证接受”。(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首先明确题干中要回答的是“读书的方法”,在原文中找到具体区域,然后进行概括。第一篇文章中用问句“夫读书将以何为哉”问怎么读书,然后回答了“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所以只需用语言概括这一句即可。第二篇文章,看似平常,

31、实则有趣味,有深意。轮扁借做轮子来论证读书,要亲身实践和体验才有效,要看到文章背后的深意。参考译文论梁元帝读书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没有不憎恨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有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读书的缘故,但也未尝不是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他的文章搜寻华丽辞句,收集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博闻强记,认为自己若没有读破万卷书,就不会有今日的成就。在那时,他的父亲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

32、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一旦人心有沉迷依赖的事物,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够使人在咬文嚼字中禁锢自己的志气,得到了小知识而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种读书法读经典只会把人读得更为不明事理,何况那些除经典学说之外的书籍,就是在卖弄小小的文字技巧呢?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能和读那些雕虫小技之类的书相提并论,怎么读也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难道像佛教的言论那样,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吗?读先圣先儒的书、考察他们的事迹、分析他们的字句,就自命为君子,也难怪从事“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那么应该

33、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来确立修己治人的根本;观察精微的言论,来达到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等而下之,如太子李弘读春秋而不忍心读完的很少;等而下之,如穆姜读易却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所以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大的方面会腐蚀人心,小的方面浪费时间,元帝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于涉猎的万卷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警惕呢?轮扁论读书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

34、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子、凿子,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人的言论?”桓公说:“是圣人之言。”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能随便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就要处死你。”轮扁说:“我是用我从事的工作来观察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眼)做得过于宽松,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让我的儿子明白,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

35、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因此我都七十岁了还在做车轮。古代的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6分)开皇九年,春,正月,乙丑朔,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庚午,贺若弼攻拔京口,执南徐州刺史黄恪。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

36、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贺若弼乘胜至乐游苑,鲁广达就擒。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呼视之,叔宝惶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既而耻功在韩擒虎后,与擒虎相诟,挺刃而出;欲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事不果。弼置叔宝于德教殿,以兵卫守。辛酉,命贺若弼登御坐,赐物八千段,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公。贺若弼、韩擒虎争功于帝前。弼曰:“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擒虎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

37、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弼位望隆重,兄弟并封郡公,为刺史、列将,家之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罗绮者数百,时人荣之。开皇二十年,春,三月,辛卯,贺若弼复坐事下狱,上数之曰:“公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既而释之。大业三年,光禄大夫贺若弼亦私议宴可汗太侈,并为人所奏。帝以为诽谤朝政,贺若弼坐诛,弼妻子没官为奴婢。(节选自资治通鉴隋记,有删改)(贺若弼)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

38、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后数年,下弼狱,上谓之曰:“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弼曰:“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节选自隋书列传十七,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营幕被野被:遍及B.执南徐州刺史黄恪执:捉拿C.弼置叔宝于德教殿置:释放D.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当:判处

39、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与擒虎相诟,挺刃而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B.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C.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D.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

40、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4.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贺若弼善战又贪功的一项是(3分)()A.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欲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B.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C.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D.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贺若弼先悄悄卖了军中老马大量购买南陈的船只,又大张旗鼓买了五六十只破船,以达到积蓄力量、麻痹敌人的目的。B.贺若弼与韩擒虎互相配合渡过长江,而在取得胜利

41、之后,又为抢夺战功互相诋毁,刀兵相见。C.贺若弼为隋灭亡南陈立下汗马功劳,得以加官进爵,生活奢侈,但贺若弼自以为是,对个人名利耿耿于怀。D.贺若弼的父亲因被陷害而死,死前表明自己的志向并告诫儿子要出言谨慎,而贺若弼急功傲物,终不免杀身之祸。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4分)(2)贺若弼复坐事下狱,上数之曰:“公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4分)7.请分析贺若弼被杀的原因。(3分)四、1.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着重指导学生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价

42、值观念。置:安置。2.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A.介词,用。B.副词,表示肯定/副词,才。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D.连词,于是/介词,通过。3.答案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弼”为主语,只能在它的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于是”和现代汉语意义一样,所以它的前面应断开,排除C项。4.答案A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入城的叙述;傲物。C项,争功;嫉妒心太猛。D项,军纪严明;贪功。5.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贺若弼与韩擒虎互相配合渡过长江”错,原文没有“互相配合”的叙述。6.答案(1)随

43、后知道是隋军换防交接,就将已经聚集的军队解散;后来陈朝对此习以为常,不再设置防备。(2)贺若弼又获罪而被捕入狱,皇帝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有三个太盛,嫉妒心太盛;自以为是、贬抑他人之心太盛;目无尊长之心太盛。”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句子要注意以下关键点:(1)既,之后,随后。交代,换防交接。以为,把当作。设备,设置防备。(2)坐,犯罪。数,列举罪状。猛,猛烈、气势大。自是、非人:认为自己对,认为别人不对。7.答案(1)嫉妒心太盛;自以为是、贬抑他人之心太盛;目无尊长之心太盛。(2)急功傲物,出言不慎。(3)生活奢侈,家族势力逐渐强大

44、。(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了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结合两篇文章,找出主人公不合常理的行为,从而分析他被杀的原因,要分点作答,结合文章中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开皇九年,春季,正月,乙丑朔(初一),贺若弼从广陵率领军队渡过长江。起先,贺若弼卖掉军中老马,大量购买陈朝的船只,并把这些船只藏匿起来,又购买了破旧船只五六十艘,停泊在河内。陈朝派人暗中窥探,认为中原没有船只。贺若弼又请求让沿江防守的兵士每当轮换交接的时候,一定要聚集在广陵,于是隋军大举旗帜,营幕遍野,陈朝认为隋朝大军来到,于是急忙调集军队加强戒备,随后知道是隋军换防交接,就将已经聚

45、集的军队解散;后来陈朝对此习以为常,不再设置防备。贺若弼又时常派遣军队沿江打猎,人欢马叫。所以贺若弼渡江时,陈朝守军竟没有发觉。韩擒虎也率领五百人从横江浦夜渡采石,陈朝守军全都喝醉了,隋军就攻下了采石。庚午(初六),贺若弼率军攻克京口,抓住陈朝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不犯,有士卒在民间买酒的,贺若弼立即将他斩首。所俘获的陈朝士兵六千余人,贺若弼全部予以释放,发给资粮,好言安慰,遣返回乡,并付给他们隋文帝敕书,让他们分道宣传散发。因此,隋军所到之处,陈朝军队望风溃败。贺若弼率军乘胜进至乐游苑,鲁广达被隋军俘获。宫门卫士都四散逃走,贺若弼率军在夜间焚烧北掖门而进入皇宫,得知韩擒虎

46、已抓住了陈叔宝,就把陈叔宝叫来亲自察看,陈叔宝非常害怕,汗流浃背,大腿发抖,向贺若弼两次叩拜。贺若弼对他说:“小国的君主见了大国的公卿,按照礼节应该跪拜。阁下到了隋朝仍不失封归命侯,不必恐惧。”不久,贺若弼因耻于功劳在韩擒虎之后,与韩擒虎互相辱骂,拔刀而出;想令蔡徵为陈叔宝起草降书,又下令陈叔宝乘坐骡车归附自己,但没有实现。于是贺若弼将陈叔宝安置于德教殿内,派兵守卫。辛酉(二十八日),隋文帝令贺若弼登上皇帝的宝座同坐,赏赐给他布帛八千段,加授上柱国,进封爵位为宋公。贺若弼和韩擒虎在文帝面前争论谁的功劳大。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拼死鏖战,打垮了陈朝的精锐部队,俘虏了陈朝猛将,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于是

47、才平定了陈国;而韩擒虎和陈朝军队几乎没有交锋过,怎么能与我相比!”韩擒虎说:“本来接到明确指示,令我和贺若弼同时合兵攻打陈朝都城,可是贺若弼竟敢提前进军,遭逢敌军便作战,以致将士伤亡很大。而我率领轻装骑兵五百人,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服了任忠,抓获了陈叔宝,占领了陈朝的府库,捣毁了陈后主的巢穴。贺若弼直到傍晚才到北掖门,是我打开城门让他入城的,贺若弼赎罪还来不及,怎么能与我相比!”贺若弼地位高,名望大,他的兄弟们都被封为郡公,担任刺史或者列将职务,家中的珠宝珍玩,不可胜数,婢妾穿戴绫罗绸缎的多达数百人,当时的人都很羡慕他。开皇二十年,春季,三月,辛卯(初二),贺若弼又获罪而被捕入狱,皇帝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有三个太盛:嫉妒心太盛;自以为是、贬抑他人之心太盛;目无尊长之心太盛。”但不久文帝就释放了他。大业三年,光禄大夫贺若弼也私下议论宴请可汗太奢侈,一并被人上奏。隋炀帝认为他诽谤朝政,贺若弼获罪被杀,他的妻子孩子没入官贬为奴婢。(资治通鉴隋记)(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因有武艺且忠烈而闻名,在周任官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妒忌而杀害他。临刑时,他叫来贺若弼对他说:“我一定要平定江南,但这志向没有实现,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志。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