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5课一、素养达标1(2022河北唐山)据晋书舆服志记载,魏明帝喜戴刺绣小帽。这种小帽原来是北方少数民族女性所戴,用彩锦织成,色彩艳丽,传入中原以后男女通用,南朝一度盛行。这表明魏晋时期(D)A男女社会地位平等B引领社会风尚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解析据题意可知,少数民族女性所戴的小帽在中原和南朝一度盛行,说明汉族人民接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这是民族交融加深的表现,D项正确;魏晋时期男女社会地位不可能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对社会风尚的引领,排除B项;仅根据一个小帽的流行不能说明少数民族完成汉化,排除C项。2(2022江西上饶)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
2、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D)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解析根据材料“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阀士族逐渐与皇权分庭抗礼,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即士族专权威胁君权,D项正确;东晋门阀势力强大,一定程度上分散和威胁皇权,但并未取代皇权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士族专权,不是权力制约与平衡,B项错误;东晋士族专权不利于政权稳固,C项错误。3(202
3、2四川期末)东晋十六国以来,南北史书都是既有官修也有私撰。但总体而言,南方私撰较多,北方则以官修为主。南朝以后,南方地区官修超过私撰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B)A经济重心的转移B国家力量的强弱C地域文化的差异D史学渊源的不同解析结合魏晋南北朝皇权的相关史实可知,影响南北史书修撰主体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以皇权为代表的国家力量,故选B项;经济重心的转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专制皇权的加强,排除A项;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史学渊源的不同,不能解释南朝以后南方史书修撰主体的变化,排除C、D两项。4(2022辽宁沈阳)考古发现,魏晋十六国时期,黄河以北的墓葬较之秦汉时期,无论在规模还是豪华
4、方面均有不及,呈现出简埋薄葬的典型特点。这反映出当时(B)A勤俭节约之风十分盛行B战乱不息社会经济凋敝C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D北方生产力落后于南方解析由材料魏晋时期墓葬寒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战乱频繁造成社会经济凋敝的结果,故B项正确;魏晋时期的整个统治集团竞相豪奢,排除A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魏晋时期,北方的生产力比南方先进,排除D项。5(2022重庆期末)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D)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B南方经济区域差
5、异分工明显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D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动乱,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是常量,不能解释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现象,排除A项;区域分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是经济重心并未南移到南方,排除C项。6(2022河南商丘)魏晋之际,“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这种现象源于(C)A江南秩序的相对稳定B中原政权的开放政策C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解析根据材料“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的主
6、要原因是中原先进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C项正确;关中仍然属于北方,排除A项;材料与中原政权的开放政策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门阀政治,中央权力式微,排除D项。7(2022山东期末)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C)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解析北魏本身为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北魏政权将外族确定为“夷”,将外族使节到北魏来定义为归正、归德等,意为北魏政权是正统,C项正确;此举是为了凸显北魏华夏正统的地位,A、
7、B、D三项均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8(2022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C)A瓦解了士族阶层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民族交融D激化了阶级矛盾解析孝文帝推广汉语和汉字,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C项;文化层面的措施与瓦解士族阶层无关,排除A项;说汉语并能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说汉语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排除D项。9(2022山东潍坊)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面对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江统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8、,建议将内迁的少数民族迁出关外,达到“戎晋不杂,并得其所”。这样,他们“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也会因“隔阂山河”而“所害不广”。据资治通鉴材料二(1)分析江统的建议是否可行?说明你的理由。(2)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了很多较为成功的策略,试举两例加以说明。(3)哪些历史因素促成了材料二现象的出现?分析该现象的历史意义。答案(1)不可行。当时汉族与内迁的少数民族通过交往交流逐步走向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能实现各居其地、不再杂处。(2)策略:唐朝与吐蕃和亲;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清朝优待各族上层分子。(3)历史因素:民族迁徙;长期战争促使各民族间频繁接触;魏晋时期各民
9、族间经济文化的往来;统治者的政策(孝文帝改革)。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各民族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1)是否可行:建议将内迁的少数民族迁出关外,达到“戎晋不杂,并得其所”,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建议是不可行的。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流在当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能实现各居其地、不再杂处。(2)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策略主要有唐朝与吐蕃和亲;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清朝优待各族上层分子。(3)历史因素:材料体现的是汉人吃少数民族的饮食,结合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民族迁徙、民族交流和融合以及部分统治者的政策等角
10、度去分析。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关系、经济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等角度去分析。二、能力提升10(2022广西期末)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叛乱,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益州、云南、兴古、永昌、样柯、越离,加上之前改制的朱提,南中七郡正式成立。这(A)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B标志着三国均已建立郡县制C大大扩展了蜀国的统治区域D说明南中四郡成为经济重心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四郡南夷首领叛乱后,将南中郡进行拆分,加强了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魏国和吴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平叛,并未扩大统治区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
11、中四郡的经济地位,排除D项。11(2021广东高考)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B)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解析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项。12(2022辽宁大连)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
12、“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A统一将是大势所趋B儒学成为思想主流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解析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的君主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将南北水道都列在叙述之列,这也体现了统一思想的传播,由此可知当时统一是大势所趋,A项正确;儒学在西汉就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分裂割据加剧或者南北矛盾缓和,排除C、D两项。13(2022广东佛山)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说明
13、(D)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B五胡入主中原促进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比汉民族更先进D五胡内迁使民族在战乱和流徙中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解析材料“五胡不是野蛮人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说明五胡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据材料“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的改变而不是地域分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排除B项;据所学,汉族的经济文化相对先进,排除C项。14(2022河南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示意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示意图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阐述(可就这一时期
14、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趋势、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主题: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阐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国家大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出现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受到严重的削弱,割据政权并立、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战乱,人口频繁迁徙,五胡内迁、北民南迁、衣冠南渡,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学习,民族间的差距缩小,胡人汉化、汉人胡化,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行汉化政策,使鲜卑族融入了汉族中。总之,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是三
15、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示例2: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并立,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内迁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地区的农耕文明,促进了本民族的进步,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把本民族的文化带到中原地区,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得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北间的经济差距缩小,可以说没有这一时期的文化交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
16、奠定了基础。解析根据题目可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材料主要显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的史实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虽然出现西晋的短暂统一,但是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社会动荡不安;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战乱五胡内迁、北民南迁等,各民族融合,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行汉化政策,使鲜卑族汉化(封建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初步开发,为后面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历史地位:这一时期的战乱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初步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故根据分析,该题的主题可以定为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