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导学案--2023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二轮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1096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导学案--2023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二轮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导学案--2023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二轮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导学案--2023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二轮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导学案--2023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二轮专题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选必一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发行、使用情况和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2.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学习目标】 1. 以“货币与赋税制度”为主题,完善思维导图,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2.回归课本,扎实掌握中国历史上的货币、现代世界货币体系和赋税制度、关税、个人所得税等重点主干知识。3.限时完成跟踪训练,交流分享疑惑,实现复习效率最大化。【体系建构】【重点问题过关】动口动手动脑,在问题下面的空白处边写关键词边强化记忆。过关的问题,标注。(一)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1.梳理出中

2、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见课本86-88页),并总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由实物向一般等价物转变;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商周为界多元货币到统一币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半两钱)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汉武帝统一五铢钱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唐高祖铸开元通宝金属货币到纸币:北宋“交子”(四川)手工铸造到机器制造:光绪帝(银元)2.秦朝为什么要统一货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原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2)影响:统一货币,稳定了货币市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3.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的意义?利于各地区经济发展

3、和交流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重大转变。4.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原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需要大量货币; 铜币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铁钱等携带不便;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 发达的金融信用(飞钱、柜坊)5.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纸钞滥发,通货膨胀;白银极具优势(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明朝中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长期保持巨额对外贸易顺差;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大量白银涌入中国政府赋税制度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对中国而言,推动

4、商品经济发展;缓解通货膨胀;促进赋役制度改革;加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对世界而言,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6.人民币出现的背景、发展历程、评价?(见课本88页)7.国际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1)背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2)确立: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3)发展: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4)影响: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不易贬值;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8.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原因、内容、评价?

5、(见课本89-90页)积极:有利于世界金融货币秩序的稳定;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的全球化。消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9.牙买加体系形成的原因、时间、特点、影响?原因:(1)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国汇率的责任;(2)西欧、日本等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特点: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其它见教材帮143页)影响: 21世纪,美元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和人民

6、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10.世界货币的演进历程(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见课本92-93页)2.唐朝前期租庸调制的作用?发展历程:北魏开始实行租调制;隋朝沿用,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前期变成租庸调制。内容(只理解):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租庸调。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庸调破坏的原因是因为均田制的破坏。作用: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和隋唐的强盛。3.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内容(理解即可)、评价?原因:土地兼并盛行,大批

7、农民丧失土地成为流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安史之乱,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实行两税法。内容:(只理解)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课税主体: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商人也要交税。课税标准: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纳税期限: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评价:积极:统一了税制,简化了名目。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标志着征税标准

8、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中国赋税制度的转折点。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局限: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激化阶级矛盾。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4.宋募役法(王安石变法)作用?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5.一条鞭法的背景、评价?背景: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加;土地兼并,财政入不敷出,统治危机。为解脱

9、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评价: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一条鞭法是在清查土地和丁产的基础上实行的,扩大了负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均赋均役的作用)。取消力役改收银两,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农民获得了较大的自由,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赋役征银,适应和促进了明后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6.摊丁入亩的影响?(是康熙皇帝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雍正时期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避免了隐秘人口现象及

10、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7.我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丁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取消人头税;(唐两税法、摊丁入亩)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兵役到纳庸代役;(庸)【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2)赋税种类:由繁杂到简单,商品税逐渐加重。(唐两税法)(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唐两税法)(4)赋税形式:以劳役地租到实物税再到货币地租为主;(明一条鞭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8.总结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原因

11、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的现实需要;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土地兼并合理的赋税制度调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从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趋向公平、简化;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货币税收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随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变化;9.关税作用和中国早期关税制度的特点?关税的作用: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保护生产,调节经济;增加财政

12、收入。中国早期关税制度的特点:政治军事功能第一,后延伸出财政功能;属于通过税;国内税和国境税并存;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10.近代以来协定关税对中国的影响?经济: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冲击,资本主义萌芽被破坏,一些行业甚至遭到毁灭性打击。政治:破坏了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下降。11.中国近现代收回关税自主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结果?(见课本94页)原因: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意识不断提高。群众性收回关税自主权运动不断高涨。历届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不懈努力。美、英、日对华政策的调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12.思考为什

13、么1985年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一税则的不少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其主要问题如栏目中提供的材料所示。因此,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13.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增加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

14、方面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学习目标】 1.以“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为主题,完善思维导图,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2.回归课本,扎实掌握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主要国家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史实。3.限时完成跟踪训练,交流分享疑惑,实现复习效率最大化。【体系建构】【重点问题过关】动口动手动脑,在问题下面的空白处边写关键词边强化记忆。过关的问题,标注。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中国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程(认真看课本扎实记忆)、特点、根本目的、功能?演变历程:(见课本P98-99)特点:严密性

15、:户籍登记种类渐趋精细。等级性:户种等级不同。世袭性:户籍世袭。限制性:制约人口流动。继承创新性:宏观继承、适时而变。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或维护地方治安);征收赋税;统计人丁。2.中国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政府的不断改革(或: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如两税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等)。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历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演变历程、特点、历史意义?历程:(见课本P100)特点:稳定性

16、: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重视性:历代政府重视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严密性: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历史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原因?必要性: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思想渊源:宗法观念和儒家民本思想等传统文化影响。政治目的:促进政权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统治

17、。物质基础: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2.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重要措施?(见课本)特点?并举例说明。措施:(见课本P101-102)特点:主体多元化:政府占主体地位,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救助方式和手段多元化:侧重点不同,政府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政府立法保障,并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救助。如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明朝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社会救济方式多种多样。有积储备荒,政府设专门机构

18、实施救助,宗族内部救济;明清开始兴起的慈善组织;以富济贫,等等。3.对封建时代实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评价?积极: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政权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统治。有利于促进封建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增进对传统儒家“仁政”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体现了社会治理能力。局限性:可能滋长政府官员及民间社会的腐败。救助措施仅停留在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和封建政府阶级属性决定了不能对剥削对象全面救助。救助作用有限: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西方主要

19、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的表现?西欧封建社会基层治理的表现?(见课本P104)2. 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的背景、表现?背景:政治:随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中央集权加强,教会的权力逐渐被排除在世俗社会治理之外,国家把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资本主义制度及政治模式的逐渐建立;经济:封建庄园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城市新兴资产阶级打破行会治理模式;工业革命,工业城市的出现。历史因素:基层自治的历史传统。表现:(见课本P105)3.二战后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背景、表现?背景:西方各国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资产

20、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增多;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表现:(见课本P105)4.二战后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趋势: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组织、公众、志愿者等);自治化(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社区职能扩大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引进企业管理方法,逐步市场化;立法规范和保障基层自治。5.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背景:基层治理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体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推动因素:各国人民、政府和联合国(国际组织)在实现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历程: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实质:基层治理以基

21、层自治为主要特点,自主权逐渐扩大;方式: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社区逐渐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发展方向: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等方向发展。影响: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二战前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背景和概况?大背景: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开始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保险制度。概况:(见课本P106-107)2.二战后“福利国家”建立的原因?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目的、实质、评价?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2、的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和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力图避免因贫困引发社会危机;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和借鉴。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现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公民的社会权利;由立法与制度保障;福利种类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评价:积极: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3.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特点: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公民免费享受社保;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4. 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过程?作用?建立过程:(见课本)作用:日趋健全的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