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0074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纲呈现学习重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与宗法制。(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春秋战国的政治与商鞅变法。(注:带的为选修或与必修都有的考点)考点一商周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2)政治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3)行政管理2西周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3)内容(4)影响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

2、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内容(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二商鞅变法(选修1)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1)经济(2)政治(3)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2措施(1)经济(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3)政治(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评价(1)积极性(2)局限性 边角知识练一练1.在今河南安阳的殷墟曾经出土了大量的刻有卜辞的牛骨。这体现了商朝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答

3、案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王权具有神秘色彩。2.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什么特点?答案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体现了宗法制的什么特点?答案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远近亲疏。4.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春秋时期的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子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答案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教材补遗想一想1.重要观点神权政治“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

4、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西周时期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想一想你如何认识西周神权政治的发展?答案西周时期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的重要性,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2.重要概念宗法观念“宗法观念”是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在西周末年已渐趋式微。想一想你如何看待宗法观念?答案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管理和家庭生活,对我国社会和谐和家庭结构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3.重要概念“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

5、征。(2)“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想一想从“家国情怀”角度说明“家国同构”的积极意义。答案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主题等级森严的权力分配制度分封制视角1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及特点史料西周分封示意图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1)血缘标准及分封主体: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在富庶地区或战略要地大都是姬姓贵族,在偏远和贫瘠地区往往都是异姓贵族。(2)对异姓诸侯既拉拢又防范的态势,比如对殷商后代封国宋国的“半包围”之势。(3)同姓不婚:通过婚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以巩

6、固权势,并维护宗族内的伦常关系。(4)当时黄河流域是政治、经济中心。思考阅读史料信息,分析西周分封制在当时呈现什么特点?提示分封对象的类型众多,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封以同姓为主,且多居富庶之处或战略要地,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拱卫态势。素养提升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角度认识分封制实施的必要性(1)周灭商后,其经济发展、人口和军事力量等无法控制全国的广阔区域,因而需要诸侯国来镇守。(2)当时还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各地区差异较大,需要通过分封来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史论归纳史论1:多角度归纳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

7、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史论2:西周分封制下的政治特征(1)世代私领性,封国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周王室也有自己的直属领地。周王的儿子、兄弟被分封到四方的封国,成为领主国君,具有世代对这块领地私属性的承领权,以后可以再分封自己的儿孙,其对这些再分封的领地也都有世代承领权。(2)管理国家的权益也具有世袭性。管理国家的官员一般都有爵位,会分到一块采邑,为爵禄,有爵位者又具备了任官的资格。这些有爵位的人世代当

8、官,世代有禄,即为世卿世禄制度。(3)小国林立。西周初年分封之国有七十余个,有的记载还要多,可谓小国林立。视角2分封制对西周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影响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来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

9、性的政治实体。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分封制下周王天下共主,显示统一性分封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说明分封制有一定的集权性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分封制在民族融合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说明分封制下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是分裂割据的隐患思考据史料,分析分封制对西周政治统治有何重要影响?提示积极作用: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和文化拓展认同。消极作用: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周王室控制力减弱,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素养提升家国情怀分封制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的意义(1)受封的亲戚、功臣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

10、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2)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文化认同观念的形成。史论归纳史论1:分封制对当时政治统治、开疆拓土、文化扩展的影响(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2)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3)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4)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史论2:分封制对先秦以后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影响封建政治统治:中国封建社会

11、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分封制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社会中的等级意识仍存在。(3)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4)影响中国姓氏和地名:中国姓氏中,有些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主题血缘维系与权力继承的制度宗法制视角1宗法制的特点及对西周国家治理的影响史料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

12、法制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就是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上的一大成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在政治制度上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此以后,周代的分封制具备了推行的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对不断滋

13、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具有等级隶属关系宗法制有利于强化周王权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理论依据,也是世卿世禄选官制度的条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解决新兴阶层的等级问题宗法制不能顺应政治演变的历史趋势思考(1)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在政治和家庭方面体现了哪些特点?(2)据史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宗法制是如何保障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实施的?提示(1)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

14、;家国同构。(2)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确定等级秩序,保障贵族政治的有效实施。素养提升历史解释宗法观念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影响(1)家天下的延续,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强劲力量,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3)家国同构,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4)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史论归纳史论:宗法制的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庭关系,又是政治

15、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视角2宗法制及宗法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价值史料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宗法观念下形成忠孝观念宗法家庭观念是维护封建国家的重要因素思考

16、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宗法制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提示西周宗法制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宗法制影响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大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素养提升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认识宗法制对传统社会的影响(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3)宗法制影响着中国

17、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观念,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等。史论归纳史论:从现实角度认识宗法观念的社会价值和意义(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4)修祠堂、宗谱有助于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情,对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主题早期政治文明的演变与传承视角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构建与演变史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

18、着封建制赖以生存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思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分封制促使了华夏国家的形成西周末年分封制的崩溃,宗法制的逐渐破坏,商周文明逐渐衰落商周政治制度逐渐向官僚制国家转变的重新构建思考(1)依据史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2)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提示(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血缘纽带日渐疏远。(2)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

19、禄制)向官僚制转变,体现了国家逐渐走向中央集权和统一的趋势。素养提升家国情怀早期政治制度的价值和深远影响(1)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2)宗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3)礼乐制: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史论归纳史论1:多角度认识宗法制瓦解的原因(1)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及内部继承之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贵族没落,平民崛起。(2)春

20、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方式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为图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史论2:从历史溯源角度概括夏商周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4)民族观念:三代

21、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绵延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民族。(5)传统文化:孕育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概念深化命题】命题点1早期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1.(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孝”“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政权传承方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三者均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C、D。命题点2分封

22、制与文化认同2.(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 解析西周初期,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姓贵族、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受封时,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A项正确。命题点3礼乐制的影响3.(2014全国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

23、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答案C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选C项;A、B、D三项错误。【主干延伸命题】命题点1商周文明的传承1.(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朝“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

24、王”,根据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命题点2商代的政治统治2.(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命题点3春秋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3.(2020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

25、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立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仿全国卷命题】1.(命题点:商朝统治的特点)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

26、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这反映了辛为嗣的原因是辛母为正后,辛被立为继承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期已经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项。2.(命题点:分封制的影响)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C.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答案B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体现了天子到国君的逐级任命制,体现了周天子有着中

27、央对地方的控制的特点,蕴含中央集权的特色,故选B项。3.(命题点:商周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由材料“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夏、商、周三族认为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具有民族认同意识,故选C项。4.(命题点:商周治国理念的变化)“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

28、“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答案B解析据题干材料“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天保民”,可知周代具有爱惜百姓的德治思想,故选B项。由“天命”可知商周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爱惜民力的德治思想而非天子权力,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德治思想而非对天的理性认识,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1广东珠海模拟)“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

29、,帝乙、帝辛等。王名加帝,反映了()A.王权的至高无上 B.王权的神化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统治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说明“帝”具有神话色彩,到商朝晚期,商王开始称“帝”,说明此时期的商王利用神化的王权来巩固统治,故选B项。2.(2020天一大联考测试三)西周初年,在分封姬姓王室贵族和姜尚等功臣的同时,还分封黄帝、尧、舜和夏、商的后代到地方建立诸侯国。这说明,周初分封()A.稳定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秩序B.促进了华夏各族的融合C.保证了地方政权的长治久安D.树立了贤明君主的形象答案B解析由材料“在分封姬姓王室贵族和姜尚等功臣的同时,还分封黄帝、尧、舜和

30、夏、商的后代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可知西周的分封既有同姓王又有异姓王,进而推动各民族间的融合,故选B项。3.(2020湖南怀化联考)观察西周分封示意图。通过分封()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形成对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C.加强周文化对四周的辐射作用D.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封国数量很多,围绕都城,根据所学,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封邦建国,拱卫王室,故选B项;封国可以继续分封,还有一定的政治、经济自主权,王室不能直接控制,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是分封制度,没有涉及文化,排除C项;君主集权出现于秦国,排除D项。4.(2021四川攀枝花模拟)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

31、则,以礼治天下。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出()A.血缘关系维系王权 B.宗法制具有开放性C.周王推行礼法并用 D.周王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可知周王通过“封建亲戚”,达到巩固周王朝的目的,故选A项。5.(2020河南中原名校三调)夏朝、商朝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范围的至高天神权威,甚至周王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 B.礼乐制加强了中央权力C.宗法制维系了等级秩序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答案D解析据材

32、料“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范围的至高天神权威”,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建立起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家,从而推动了西周在天神观方面的变化,故选D项。6.(2021湖北八校模拟)“人文”一词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与文中“人文”一词意思最为接近的是()A.宗法制度 B.分封制度C.礼乐教化 D.社会风俗答案C解析所谓“人文”是指人类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教化作用,故选C项。7.(2021河南洛阳模拟)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33、A.说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B.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C.进一步扩大了周代宗法体系D.加速了周王室统治的衰落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周王室与异姓诸侯通婚,可知周王室通过联姻,扩大与异姓诸侯的血缘联系,反映出宗法体系的扩大,故选C项。8.(2021四川南充模拟)西周统治者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思想基础上加以补充,创造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作为国家的立法、司法事务的理论指导。这种“礼”、“刑”共用的法律模式说明()A.儒学思想影响商周法律制定B.天人感应学说融入西周法制C.中国古代法制注重德法并重D.中国古代社会法制体系完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律思

34、想作为国家的立法、司法事务的理论指导”可知西周时期法制注重德法并重,故选C。9.(2020江西二次大联考)左传昭公七年载:“单献公(春秋单国国君)弃亲用羁(寄客)。”结果单襄公、单顷公的族人杀掉单献公而另立单成公。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宗法制度已经名存实亡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同D.宗法性家臣保持了政治稳定答案C解析单献公被杀而另立单成公的原因是单献公“弃亲用羁”,背离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权力继承和任命关系,故选C项。10.(2020广东韶关调研)“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

35、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之间互相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11.(2020福建龙岩质检)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宋宣公临终前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后来的宋穆公)。他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后来宋穆公投桃报李,传位给宋宣公之子与夷,甚至说出传子是“弃德不让岂曰能贤”的话。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治国理念B.诸侯争霸导致了礼崩乐坏

36、C.传统王位继承规则遭到破坏D.宗法血缘观念扩展至宋国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兄死弟及”的传位方式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传统王位继承规则遭到破坏,故选C项。12.(2021广东茂名模拟)“西周以前所传的,只有后世认为共主之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东周以后则不然,斯时所传者,以各强国和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的事迹为多,所谓天子之国,转若在无足重轻之列。”这一变化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 B.周王室力量弱化C.诸侯国力量强大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西周时期的“天下共主”和东周以后的“天子之国无足重轻”,可知周天子势力衰落的同时诸侯国力量强大,两层含义共同反映了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故选A项

37、。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材料二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

38、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材料三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

39、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题指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答案(1)特点: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原因: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2)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3)原因:地广人稀,生产力

40、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摘编自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

41、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时期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

42、、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示例二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既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实现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的编写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