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测试卷第一单元学情评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测试卷第一单元学情评估.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学情评估一、积累与运用(31分)1【新课标新考向】班级开展主题为“多彩民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7分)【感受民俗魅力】如果说陕北的“安塞腰鼓”素以粗犷豪放、刚健雄浑著称,那么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威风锣鼓”则是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威风锣鼓”突出表现在一个“威”字上,无论是声响、节奏,还是阵势、舞姿,都极为震hn。鼓声一响,静穆的队伍蓦然腾跃起来:时而紧锣密鼓,如骤雨猝至,瓢泼而下;时而变换节奏,如山间溪流,回旋激荡;时而阵势yn跃,如烈火燎原,漫天升腾;_,_,_。“威风锣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bn,那恢宏壮阔的场面真叫人()。(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3分)
2、震hn()yn()跃羁bn()(2)写出语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粗犷_蓦然_(3)填入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拍案而起B望洋兴叹C叹为观止(4)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填上恰当语句,使之语意连贯。(2分)【推荐民俗图标】(5)同学们为元宵节设计了多幅图标,你会推荐哪一幅?说说你的理由。(2分)【了解民俗文化】(6)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散文社戏中少年鲁迅在赵庄看到的戏便是社戏。B回延安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窗纸”“红窗花”等,使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陕北地域风俗。C吴伯箫
3、的灯笼写了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古代名将等,结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D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就颇具这一特色。【吟咏古今民歌】(7)同学们对充满民俗风情的诗歌进行了梳理,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作者地域/特色诗句摘抄小结式微邶地民歌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_?民歌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子衿郑地民歌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回延安贺敬之诗歌采用陕北民歌_的形式写成。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4、6分)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嘿!你们都是傻子。”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大艺术家,也是这一派。(1)这段文字摘自傅雷家书,是作者写给他的儿子_的书信中的一段话。(2分)(2)信中他希望儿子达到的“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指什么?(4分)3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习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
5、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1)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节气)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2分)往日牛郎常拭泪山意冲寒欲放梅喜见树前闹杏花开门迎春春满院上联:_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春节)上联:相逢马上纷桃雨 下联:_(清明节)上联:_ 下联:今宵织女欲过桥(七夕节)上联:岸容待腊将舒柳 下联:_(冬至)(2)校团委拟邀请民俗研究专家李教授来学校报告厅做“春节习俗知多少”的报告。李晓明同学写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三处不当,请你帮忙修改。(3分)邀请函尊敬的李教授:您好!为了让同学们领略春节习俗的魅力,汲取营养,我校邀请您于3月9日到我校报告厅做“春节习俗知多少”的报
6、告。希望你按时参加。此致敬礼希望中学校团委2023年3月7日格式方面:_内容方面:_语言方面:_(3)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3分)二、阅读探究(39分)(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
7、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5颈联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说一说其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8、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
9、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存:抚恤。耽:沉溺。敝:同“蔽”。九重: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饿其体肤_(2)而后喻_(3)犹割股以啖腹_(4)若耽嗜滋味_7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两处)(2分)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9【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_”,外要有“_”;【乙】文强调为君
10、之道,首先要“_”,其次是“_”,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2分)10【甲】文画波浪线部分从正面入手运用了_的论证方法,【乙】文画波浪线部分从反面着笔运用了_的论证方法。(2分)(三)2022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5分)荠菜花陈晓卿过了元旦,北京一家超市里就有荠菜卖,大塑料袋装着,碧绿碧绿的。每次从旁边经过,我都忍不住上前摆弄两下,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工夫料理它,但还是愿意放纵自己假装购买的小冲动。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其实再过几天的清明时分,才是吃荠菜最好的时节。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满眼是正在开花的油菜和拔节的小麦,一片片绿的,一片片黄的,好像无数块巴西国旗。我和两个
11、妹妹,每人拿着一把油漆工刮腻子的那种小铲子,行走在田埂上。这正是挖荠菜的时节:再早的荠菜味道不够明显,而且不多;晚半个月,它又老了,不能再吃。小妹跟着纯粹是起哄,顺带做一些户外运动,大妹则是挖荠菜的主力。她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天生认得荠菜的长相,就是我这个当哥哥的也不得不服。一面挖,大妹一面讲解。但说实话,荠菜挺难辨别,认荠菜这件事,曾耗费了我好几年的时间。你说边缘是锯齿状吧,也不完全对,说像钥匙的齿牙,它的头又是圆的当然,荠菜也有好辨认的时候不过那时已经不能食用了我指的是开了花的荠菜。荠菜开的花小小的,白色。在一本植物图谱(印象中为汪曾祺先生所绘)中我看到过,确实不打眼。花落结子,荠菜短暂
12、的一生也就结束了。每次我们要挖满一篮子荠菜才会回家,我妈接过篮子开始择菜,择完只能剩下大半筐主要因为我还是带回了诸如苦麻菜、灰灰菜等等一些近似野菜。荠菜也分两种,田埂上的和麦田里的。田埂上的伏地生长,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麦田里的,也就是北京超市里卖的那种,碧绿油嫩,略大一些。前者适合做馅儿,后者更宜做羹汤。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圆汤?每一种都能满足我们旺盛的肠胃以及馋猫般的味蕾。然而我们勤俭的妈,绝不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牺牲口袋里的钱。她身边随处都能找到不买肉的理由,“这月家里财政紧张”,“今天太晚,卖肉的下班了”,“荠菜烩豆腐你没吃过
13、吧”我爹则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发明过摊荠菜饼、炝炒荠菜、荠菜蛋花汤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给我们做过凉拌荠菜:把荠菜焯熟,盐去水分,佐以香醋、香油,一道凉拌荠菜便上了桌。一家人,居然也吃得山响。我注意过父亲放香油的动作,香油瓶是医院的盐水瓶改装的,我爹每次会在凉菜里倒入两滴或三滴,收回的时候,他会在瓶口轻轻舔上一下,然后做一个很满足的表情。不加配搭地凉拌显然不是烹饪荠菜最佳的方法。荠菜的香味很素,很窄,需要用动物油做牵引,它本身的香味才会彰显出来,进而无限放大,这也是大家做荠菜的时候喜欢用它来包饺子、汆肉圆汤的原因吧。可能我和妹妹们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吃过素炒荠菜、荠菜清汤以及凉拌荠菜的人。但这
14、并不影响我们的食欲,依然让我们甘荠菜若饴,以至于年复一年,我和妹妹们一到清明仍然有到城外挖荠菜的冲动。后来,我和妹妹们离开家乡,最后寄居北京。十年前,大妹家买了房,孤零零的塔楼前面便是大片的麦地。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圆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春在溪头荠菜花”,说得好,要体会春天,最好到乡野中去。稼轩词中的上句则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是啊,不能待在北京这地方,而要去乡下,有蓝天,有野花,没有沙尘,也没有堵车。所以我准备收拾
15、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就走。(选自至味在人间,有删改)11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3分)(1)_(2)_(3)_12梳理思维导图后,小语发现文章没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分)13你会带着哪种语气来朗读下面这句话?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圆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A充满温情B满怀豪迈C饱含悲伤我选()(填序号),_14请完成下面的书摘卡,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2分)书摘卡(一)书摘卡(二)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
16、饨还是肉圆汤?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示例:“要挟”原指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这里指“我”和妹妹们挖来荠菜后,“强迫”父母给“我们”做美食,写出了“我”和妹妹们对吃肉的渴望。这是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_15.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理解。(2分)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就走。16下面两首与荠菜有关的诗,哪一首在内容与情感上与陈晓卿的荠菜花更接近?请简要分析。(3分)荠菜宋许应龙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到京师元杨载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
17、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我认为_更接近, _(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6分)二十四节气:中华文化鲜明标识隋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立春日盛大开幕,以二十四节气开篇,从“雨水”一路前行,迎来“立春”,彰显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希望与坚定信心。“年大不如春大”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太阳到达黄经315度迎来立春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四时流转,以春为首。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万物更生,既是春季节气
18、的起点,也是一年四季的始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对于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说,立春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开端,也是人们“重启”社会生活时序的开端;既是十分重要的节气,又兼有“节日”身份。民间广泛流传的“春朝大如年朝”“年大不如春大”等说法,都充分诠释着立春在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重大意义。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立春代表着生机,孕育着希望,千百年来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迎春”。迎春活动中最热闹的是鞭春牛。鞭春牛,也称打春牛,此俗起源甚早,事物纪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隋唐时期,鞭春牛成为相当普遍的节庆仪式活
19、动。通常,鞭春牛仪式由县衙里的官员执行,春牛多为泥塑牛。当春牛从人群经过时,人们多以豆麻撒之,俗信此举可“祈丰年”“散痘疫”。更有意思的是,鞭春牛仪式结束后,人们要争抢打碎的土牛块,俗信将其置于牲口圈能保六畜兴旺,置于卧榻能令蚕茧丰收,置于灶台可保不生虫蚁等。牛是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立春时节鞭春牛意在鞭打懒惰之气,宣告春耕的开始,包含着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寓意,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立春饮食有尝春、咬春之俗,常见的食物有萝卜、春卷、春饼等,其寓意多与“阳”“新”“生”等文化观念相连。汉四民月令:“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吃生菜,有迎接新春到来之意。
20、人们将生菜、水果、饼、糖等物置于盘内,衍生出吃春盘的习俗。杜甫的立春一诗中便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的文字。咬春习俗中,最为普遍的是吃萝卜。老北京的“咬春”萝卜为紫萝卜,其味辣,能够驱除春困、补充阳气、提振精神。立春饮食习俗体现了因时而动、顺时养生的节气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立春习俗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歌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嵌入二十四节气元素,
21、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演绎着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协奏的春之乐章。(节选自曲靖日报2022年3月10日,有删改)17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立春习俗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B立春的习俗各地不同,咬春是老北京立春的特有习俗,人们通过吃紫萝卜来驱除春困、补充阳气、提振精神。C鞭春牛,也称打春牛,立春时节鞭春牛意在鞭打懒惰之气,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D2022年北京冬奧会开幕式嵌入二十四节气元素,彰显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希望与坚定信心。18本文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
22、9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立春饮食有尝春、咬春之俗,常见的食物有萝卜、春卷、春饼等,其寓意多与“阳”“新”“生”等文化观念相连。三、写作(5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说起家乡,每个人都会有一张自己的私家地图,有的是美食图,有的是老街图,有的是民俗图当然也有青山绿水图、欢乐农家图等,图中的每个坐标都是你与家乡最深情的纽带。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答案一、1. (1)撼踊绊(2)unm(3)C(4)示例:时而舞姿翻飞如西风袭来吹皱池水(5)示例:我推荐A。A由一盏手提的写有“元宵”二字的灯笼与“欢度
23、元宵”四字构成,线条简洁,寓意丰富,体现了元宵节赏灯这一传统习俗。(6)A(7)胡为乎泥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信天游2. (1)傅聪(2)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3. (1)(2)“敬礼”顶格写。应交代做报告的具体时间。“希望你按时参加”应改为“期待您的光临”。(3)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但在继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目排斥洋节。二、(一)4. B5. 示例: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以及与友人的真挚
24、深厚的友谊。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一改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二)6. (1)使饥饿(2)了解、明白(3)大腿(4)爱好,特别喜欢7.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题要通读句子,根据句意断句。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不要以为国家太平,各地安定,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据此,可断句为: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8. (1)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2)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9. 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存百姓不敢纵逸10.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点拨:【甲】文画波浪线部分,连续列举六
25、个名人事例,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把“损百姓以奉其身”比作“割股以啖腹”,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三)11. (1)十年前在北京(2)挖(3)烹饪12. 示例:文章从眼前超市的荠菜写起,引出与荠菜相关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这样的写法很自然;文章不按照时间顺序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更能吸引读者。13. A因为这句话写的是“我们”一起吃荠菜时的温馨场景。14. 示例:“如获至宝”原指好像得到最珍贵的宝物,这里指“我”把荠菜当作心中最珍贵的宝物,写出了“我”找到大片荠菜时极度喜悦的心情,表达了“我”对荠菜的钟爱。这样的写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15. 示例:结尾写出了“我”急
26、切地想回老家的心情,因为老家有荠菜,有童年的温馨和美好的回忆;老家有蓝天、野花,有美好的春天,没有城市的沙尘、堵车和喧嚣。这段话表达了“我”对荠菜的喜爱,对童年和故乡的深切怀念,这种急于回家的心情中隐含着作者对城市忙碌、喧嚣生活的厌倦和逃离,对纯净美好、闲适诗意生活的向往。16. 示例:荠菜诗中写了“挑”“删”“煮”“作”荠菜的内容,与文中“挖”“择”“做”荠菜的内容接近;诗中“偏向寒门满地生”寄寓着作者对荠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与文中作者对荠菜的情感一致。(四)17. B点拨:根据第段中的“立春饮食有尝春、咬春之俗,常见的食物有萝卜、春卷、春饼等”可知,文章并未说明“咬春是老北京立春的特有习俗”。18. 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立春在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重大意义。19. 加点的“多”起限定作用,说明也有寓意与“阳”“新”“生”等文化观念不相连的情况存在,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三、20. 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