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317859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常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常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常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苏省常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观星台的建立是为了改进历法,所以授时历的颁行和观星台是分不开的。元初,郭守敬曾向元世祖忽必烈进奏说: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张遂)为了改革历法曾令南宫说(天文官)到十三个地区进行测验,而今天国家的疆域比唐时广大,更需要到边远的地方进行测验。元世祖批准了他的建议,于至元十六年(1279)遂设十四员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据记载,当时“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这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行程数

2、千里,亲自掌握一路的实际测验。当时的观测分详略两种记录方式。二十七所中的前七处,观测内容较详,包括北极出地高度、夏至晷景和昼夜时刻的测验,而其余二十处,只测北极出地高度。值得注意的是详测的七处: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北海、大都,在地理纬度上是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从“北极出地”高度看:南海15度,衡岳25度,岳台35度,和林45度,铁勒55度,北海65度,大都40度。前六地每移一地相差10度,后者是国都,自当详测。显然,这次测验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这一南北数千里的实测资料,不仅为元代当时改革天文历法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为此后的天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史料。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和历

3、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密计算,终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颁布了一部进步的新历授时历。(摘编自张家泰的科普文章登封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材料二:元朝郭守敬的“四海测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大地测量。郭守敬的测量方式,与僧一行所为几乎完全一样,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定若干分离地点,派人分别测量观测地点的北极出地高度、夏至影长、昼夜时刻等。元史郭守敬传记载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

4、表,取直测景。”帝可其奏。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殊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度的林邑(今越南的中部)。相比之下,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观测点,观测点的分布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南到纬度只有15的南海,北到纬度高达64.1的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通古斯卡河一带),比一行的测量区域更大。“四海测验”的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乃至世界天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一行的测量有两个目的,一是验证“地隔

5、千里,影差一寸”这一天文学理论是否正确,并进一步考校地中的正确位置;二是测量各测点的夏至影长、北极出地高度等天文学要素,以之编制新的历法。在郭守敬的时代,“地隔千里,影差一寸”学说被天文界弃置已久,一行的天文大地测量的第一个动机对郭守敬而言不复存在,能拿到桌面上的理由,只剩下修订历法这一条了。但是,仅仅为了修订历法,需要搞这么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吗?27个观测点,有些位于人烟稀少之处,编制好的历法,能颁行到那里吗?特别是,27个观测点被分成了两类: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和北海六处,再加上元朝首都大都,这7个观测点是一类,它们的观测项目为“北极出地”、夏至“晷景长”“昼夜长短”三项;其余的

6、20个观测点是另一类,仅“北极出地”一项。对此,厉国青等认为,“当时正是制订授时历的紧张阶段,急需测量一些与制历有关的数据,所以先在有代表性的六个点上测完了上述三项数据。”由厉先生的说法来看,其余20个观测点的观测,对授时历的编制没什么用处。既然大部分观测点的观测都与历法编制无关,郭守敬为什么要组织这么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其潜在动机究竟是什么?要探究这一问题,需要回顾当时天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在郭守敬之前,元代天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是耶律楚材对“时差”现象的发现。时差现象的存在,是大地为圆球形状的有力证据。虽然耶律楚材并没有提出地球学说,但元代人知道源自西方的地球学说,则是无疑的。元史天文

7、志记载了西域人士扎马鲁丁为忽必烈所造的西域天文仪器,其中就有一台地球仪。郭守敬提出要进行天文大地测量,是至元十六年(1279),而扎马鲁丁造地球仪,则是至元四年(1267),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发现时差现象,更早在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由此,郭守敬对这些天文学成果当有所知。综合这些因素来看,郭守敬设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大地测量时,一定知道地球观念的存在。那么,他有没有可能利用这次测量的机会,去检验一下地球说的真伪呢?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当郭守敬得知这样一个完全有悖于传统认识的地球学说时,心生好奇,有意把测量范围尽可能扩大,在满足编制历法的需求的同时,顺便对地球学说做个验证,也不无可能

8、。遗憾的是,验证结果如何,他是否由此确信了地球学说,史料无载,我们不能妄猜。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其遗留至今的关于天文学的论述中,他从未提及过地球学说。毕竟,这种测量方式的验证,只是一种间接验证,其说服力尚未达到让人闻知即信的程度。(摘编自关增建的学术论文中国天文大地测量的历史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家疆域的扩大需要编制一部新的历法。这是元世祖同意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的一个重要原因。B. 在“四海测验”后,郭守敬等人对测验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了精密计算,并据此制定了授时历。C. 对于“四海测验”27个观测点观测内容的不同,研究界存在详略、缓急以及潜在动

9、机等多种看法。D. “四海测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规模最大,还因为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资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四海测验”7个详测地点地理纬度的规律性中可以看出,郭守敬组织的这一次测量是经过了周密计划的。B. “四海测验”中大部分观测点的观测内容对历法的编制没有作用,作者由此推断,郭守敬还存在着其他动机。C. 如果说耶律楚材对时差现象的认定,是对地球说的隐晦表达,那么地球仪的存在,就是元人知道地球说的实证了。D. 郭守敬认为,以“四海测验”方式得到的数据不能直接验证地球学说的真实性,因而他未在论述中提到地球学说。3.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天文大地测

10、量的一项是()A.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B. 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C. 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当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验大地经纬度分,皆与天应。D. 树两表,南北十里试从南表之下,仰望北表之端,必将积微分之差,渐与南表参合。4. “四海测验”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 两则材料都围绕“四海测验”展开,但在行文特点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镖头杨三聂鑫森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

11、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

12、,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

13、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亲?”“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大米。”“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

14、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予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怦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杨三

15、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16、。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慢!”杨三大喊一声。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残阳如血。吉

17、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B. “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C.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D. 小说采用人物对话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7.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

18、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风扬起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自信的性格。B. “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描写“阳光”“青山”,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C.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D. “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8. “伏笔”是小说重要的技巧之一。本篇小说中,杨三“失镖”,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9. 聂鑫森的小

19、说通过描写凡人琐事来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

20、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材料二: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鄯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21、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紾:弯转,扭曲。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B. 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

22、的“涉”词义相同。C. 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D.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B. 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C. 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

23、明。D. 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2)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14. 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二)古代诗歌阅读 (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孟郊孟浩然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注】孟郊:生平不详,非指中唐诗人孟郊15.下列对

24、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描写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的情景,兼用比、兴。B. “众音”二句叙写世俗琴声极其繁杂,唯独伯牙一个人不喧闹,对比中蕴含诗人鲜明的态度。C. “钟期”两句运用“流水对”,说明钟子期一听见伯牙琴音,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话就流传千古了。D. 本诗语言平淡,蕴藉丰厚,意境雄阔,诚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的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16. 本诗题为“示孟郊”,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希望借助本诗告诉孟郊些什么。(三)名句名篇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规”之声多凄凉,蜀道难中“_”一句就属此类。(2)屈原在离

25、骚中表明自己乘坐骏马而奔驰,愿意做先锋的句子是“_,_”。(3)种树郭橐驼传中一句“_”直接点出了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可谓卒章显志。(4)黄庭坚的登快阁中“_”一句,借“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慨叹世无知己。(5)项脊轩志写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到一棵枇杷树上,因为这棵枇杷树是“_,”所以睹物思人,倍增哀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的优良传统。开展对外援助70年来,中国始终本着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6、在印度洋海啸、西非埃博拉疫情、尼泊尔特大地震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中国总是地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绝不在朋友落难时,绝不在伸出援手时夹杂私利,这就是中国之义。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渐深,山野里,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轻盈盈,娇媚媚。于我而言,低头看见蓼花,?还真是说不清,我只能说,就像抬头就遇见彩虹一般美妙。看着蓼花,。我采呀采,在老家的屋后;我采呀采,在村头

27、的小路边;我采呀采,在山脚下的清溪畔我的长裙在阳光里映着蓼花的倩影,我的头发和着蓼花一起在风中轻舞,我的思绪散落在蓼花丛中,我的欢欣随着蓼花一同绽放我采了一束又一束,花影在我眼眸里闪烁,清香在我呼吸里流淌。我举着一束蓼花在田野里如风一般地奔跑,花瓣纷飞,诗语飘洒。我仿佛就这样采了好些个秋天的蓼花,童年就过完了。仿佛只有一瞬,就过完了。我忽然感到,天地之间,苍远辽阔得近乎虚无,我孤独的影子被一阵大风刮得很瘦,很瘦。20. 文中大量使用ABB式的词语,如:“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轻盈盈”“娇媚媚”,试分析此类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1.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2

2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B2. D3. C4.实证的精神,“四海测验”以实地测验的形式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严谨的精神,“四海测验”的观测地点、测验内容都经过了严密地组织和计划;继承的精神,“四海测验”是在继承了唐代僧一行的测量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畏艰难的精神,郭守敬行程数千里亲自测验,其他测验人员更是到达了边远

29、地区;探索的精神,郭守敬可能利用这次“四海测验”的机会,去检验一下地球说的真伪;务实的精神,“四海测验”的目的是统一历法,重在解决实际问题。5.内容上:材料一从历史背景、测验过程及结果等方面介绍“四海测验”,内容全面而概括;材料二从中国天文大地测量的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四海测验”进行介绍和评价,针对测验动机进行深入探究,论题明确集中。表达上:材料一是科普文章。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材料二是学术论文,问题意识鲜明,论证严密,理论性强。【答案】6. C7. D8. 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说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沙风里告诉杨三

30、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下文一彪人马劫粮照应了杨三所说的话。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后文沙风里却是带头劫镖的人。9. 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但最后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沙风里赠给镖头杨三的七言绝句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作者通过叙述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镖头杨三以及沙风里这样具有侠

31、肝义胆的平凡人物,表达了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平凡人物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答案】10. BEG11. B12. C13. (1)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2)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14. 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第二问: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答案】15. D 16. 面对蔓草遮野的现实,不必气馁,不要媚俗,要自守品节,像兰花和灵芝在幽

32、远的地方独自扎根。面对众音繁扰,知音难觅的窘境,要甘于寂寞,珍惜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平淡似水的情谊。面对流俗纷扰,小人横行的世道,委婉地劝告朋友要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答案】17.又闻子规啼夜月.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朱弦已为佳人绝.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答案】18. 扶危济困;当仁不让;袖手旁观19. 开展对外援助70年来,中国始终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答案】20.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使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调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蓼花长满山野的红艳与娇媚,表达了作者对蓼花的喜

33、爱之情。21. 运用了拟物(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清香”当成了流水,赋予其“流淌”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蓼花香气四溢,沁人心脾的特点,体现了我采蓼花时的快乐。22. 蓼花次第开放了;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就看见从前那个采蓼花的我。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眼见为实?眼见为实,这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事实吗?还是只是事实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人,尤其是在我们越来越依赖视觉信息的今天。

34、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视觉信息充斥的时代。从电视到电影,从社交媒体到广告,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和处理的视觉信息。这些信息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深深的印象,让我们认为这就是事实。然而,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面,而不是全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公园里随手丢弃垃圾。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人没有公德心,不尊重环境。然而,这可能只是我们看到的事实,而不是全部的事实。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人是因为找不到垃圾箱,或者是因为身体有疾病,或者是因为情绪问题,那么我们对这个人的印象可能会有所改变。再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一个国家的人民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些人民遭受了不

35、幸,需要帮助。然而,这可能只是我们看到的事实,而不是全部的事实。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国家的政府是因为被侵略而不得不反击,或者是因为内部矛盾而爆发战争,那么我们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可能会有所改变。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事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是因为我们的观察和认知都受到我们的经验、知识、情绪和价值观的影响。我们无法做到完全客观,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和全面了解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事实。眼见为实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看到的只是事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只有通过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我们才能接近事实的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单一的视角所误导,从而做出更加明智和准确的判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看待我们所看到的信息。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需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近事实的真相,才能真正做到眼见为实。总的来说,“眼见为实”是一个提醒我们要保持审慎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它告诉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全部的事实,有可能是片面的,有可能是被曲解的。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去探索、去理解、去思考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接近事实的真相,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