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乙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
2、谏议士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士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士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士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
3、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
4、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以为相好之日久”中的“以为”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以为”含义相同。B“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与“臣固知王不忍也”中的“固”含义相同。C“今介甫从政始期年”中“期年”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含义相同。D“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中的“闻达”与“不求闻达于诸侯”中的“闻达”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B王安石与司马光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
5、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对他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5清代刘熙载评论王安石的文章“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请结合甲文第一段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
6、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
7、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
8、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6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B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C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D帝欲用安石/曾公
9、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故而商又称殷商。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C泉府,古代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的部门。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将“钱”称“泉”。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相当于副宰相。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司马
10、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11、10“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
12、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材料三: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
13、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1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安石文行A甚高B处C侍从D献纳之职E可矣F宰相自有度G安石狷狭少容。
14、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B垂意,敬辞,用于让别人留意,“垂”的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保留,像“垂询”“垂念”都是这种用法。C但,是“只”的意思,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义不同。D材料三加点的两个“也”字用法相同,都是表判断的。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
15、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D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皇帝对王安石是十分了解与信任的,最终没有受唐介等人的影响,任命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15“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宋)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
16、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
17、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
18、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1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A谏议: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谏诤;谏诤论议的文字。此处指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B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自称己名或自称为“某”等表示谦虚,称对方的名、字、号或君、足下、阁下等以示尊敬。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D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奄(今山东曲阜),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文简洁,结构严谨。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行
19、文简洁,结构严谨。B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直接反驳,有举出根据进行反驳,有举出历史事实进行反驳,有形象比喻进行反驳,使整个反驳明确而有力,言简而意赅。C气势磅礴,寓刚于柔。立足于理,擅于排比,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不过傲岸之气虽愤然涌出,但语气又相当委婉,柔中有刚。D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这篇短信用笔精简,但简而有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19翻译下面句子。(1)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0在辩驳之前,作者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个什么原则?接
20、着文章逐条驳斥了司马光的哪些谬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
21、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文本二: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
22、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B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
23、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C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D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谓。B提点:古代官名,宋朝开始设置,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C社稷:社为土神,土育万物;稷为谷神,谷养民众。后常以此代指国家或朝廷。D盘庚:商朝国君,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24、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两次推荐王安石在朝为官,都被王安石拒绝,是因为王安石自有主见,希望外补,寻求担任地方官。B王安石认为举先王之政重在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改革更顺畅,不至于惊扰民众试听。C王安石向宋仁宗上奏万言书,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宋仁宗看过后将其搁置,改革未被仁宗采纳。D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明确了自己改革的立场和态度,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25根据两篇文本,请概括王安石为何要“举先王之政”。二、古
25、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土恩。季布er5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注】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季布:楚汉时人,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着称。26本诗多处运用了典故,有些典故最终演化为成语,请写出本诗中蕴含的两个成语。27后人认为魏征此诗雄浑古朴的气势注入南朝的绮丽工整之中,一
26、扫六朝以宋柔靡轻艳之风的积弊。请从用词、用句、用典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本诗“雄浑工整相融”的特点。三、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向南行驶一段,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名字_:半山园。这个称谓关联着一段王朝兴衰的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_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王安石。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江宁”,在城外一个_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离半山园不远,就是著名的“谢公墩”,
27、是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觉得,谢安一定是王安石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风云多年,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是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灭,_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2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期而遇一脉相承人迹罕至终于B萍水相逢一脉相承荒无人烟终究C萍水相逢息息相关荒无人烟终于D不期而遇息息相关人迹罕至终究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王安石
28、在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中屡屡受挫B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再次受挫,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C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使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再次受挫D王安石暂时放弃了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革新变法运动,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3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怀揣着以退为进、伺机再起的强烈愿望B秉持着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高贵情怀C振作起效法先贤、卧薪尝胆的执着精神D收敛起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参考答案:1C 2A 3B 4(1)批驳错误言论,排斥奸佞小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
29、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的。(2)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5第一句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是政见不同,非常简洁。第二句王安石简炼地表明自己知司马光见解坚定,不会轻易改变政治观点,因此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自辩。第三句笔锋一转,表示还是会详细说明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予以谅解,表意清晰简洁。6C 7A 8A 9(1)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2)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可能是
30、偶然没有察觉到吧。 10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11BFG 12C 13A 14(1)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2)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 15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
31、,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16A 17B 18B 19(1)对于书信往来不应该鲁莽,所以详细地说说原因,希望君实您能原谅我。(2)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20名实问题。逐条驳斥了司马光认为新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谬论。21B 22A 23A 24(1)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王安石又推辞不上任。(2)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25当今财力匮乏,风俗衰微(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不至于惊扰民众视听,使舆论哗然(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兴利除弊。26逐鹿中原、投笔从戎、终军请缨、季布一诺(一诺于金)。 27使用“中原“关门”“千里”等词展现了宏大的气势(或“纵横”“慷慨”“不惮”等词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句式整齐,如“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既显工整,又可看出诗人报效国家的意志与决心。运用了多个典故,以历史人物为榜样,表现了魏征在政治上的过人才识及心忧时世、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28D 29B 30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