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核舟记》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核舟记同步练习(含答案)核舟记 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器皿(mng) 轩敞(chng) 箬篷(ru) 糁之(sn) B.贻余(y) 二黍(sh) 峨冠() 两膝(q) C.多髯(rn) 衣褶(zh) 倚之(y) 椎髻(zhu) D.虞山(y) 壬戌(rn) 篆章(zhun) 甫刻(f)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八分有奇:_(2)峨冠而多髯:_ (3)佛印绝类弥勒:_(4))其人视端容寂:_ (5)其长曾不
2、盈寸:_(6)其两膝相比者:_ (7)矫者昂视:_(8)诎右臂支船:_ (9)楫左右舟子:_(10)贻余核舟一:_ (11)倚一衡木:_(12)简桃核修狭者:_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端:右手执卷端_;视端容寂_ (2)其:其两膝相比 _;其船背稍夷_ (7)奇:奇巧人_;八分有奇_ (8)可:高可二黍许_;珠可历历数_ (9)为:为宫室_;轩敞者为舱_ 5.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1)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_ 今义:_ (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_ 今义:_ (3)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_ 今义:_ (4)简核桃修狭者 古义:_ 今义:_ (5)高可二黍许 古义
3、:_ 今义:_ 6.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释义。 (1)箬篷覆之“_用作_。意思为:_。 (2)石青糁之“_”_用作_。意思为:_。 (3)石青糁之“_用作_。意思为:_。 (4)卧右膝“_”_用作_。意思为:_。 (5)诎右臂支船“_用作_。意思为:_。 (6)而竖其左膝“_”_用作_。意思为:_。 (7)居右者椎髻仰面“_用作_。意思为:_。 7.按正确读法给下列句子标上朗读节奏。 (1)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2)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3)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8.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_ _ (2)舟尾
4、横卧一楫 _ _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_ 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 _ 9.默写句子。 (1)东坡右手执卷端, _。 (2) _,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3)总写核舟外貌的句子是: _, _。 (4)点明核舟的来历及核舟的主题的句子是“ _, _”。 (5)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_, _。 (6)引用赤壁赋的句子是: _, _。 (7)引用后赤壁赋的句子是: _, _。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核舟记,完成第1026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5、。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A】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B】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
6、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0.请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课文中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_ _ _ _ 11.提问:第1自然段中,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的? _ _ _ 12.说“大苏泛赤壁在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的同时,也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你认为作者写作本
7、文的意图是什么? _ _ _ 13.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八分有奇“二黍许”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 _ _ 14.第2自然段中的“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_ _ _ 1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呢? _ _ _ 16.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_ _ _ 17.从作者对“苏、黄共阅一手卷”的情形描绘中,可以揣摩出他们当时怎样的心态? _ _ _ 18.“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其神情与苏、黄有怎样的不同? _ _ _ 19.请你仿照下列例子,对画线句作点赏析: 例: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8、 赏析: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对画线【A】句的赏析:_ 对画线【B】句的赏析:_ _ _ _ 20.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是:_ _。 _ _ 21.从“舟尾横卧一楫”来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为什么? _ _ _ 22.作者是怎样写两“舟子的神情的?表现了怎样的氛围?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_ _ _ 23.你能由第5自然段中的“天启壬戌秋日”推知核舟记相关的写作背景吗? _ _ _ 24.船背的题字也是值得玩味的。你能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此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_
9、_ _ 25.作者在第6自然段中一连列举了许多事物,并强调核舟“曾不盈寸,意在说明什么? _ _ _ 26.“嘻,技亦灵怪矣哉!”这是一句浓烈的抒情。从这句话中,你品味出了作者对核舟怎样的情感? _ _ _ 参考答案及解析 基础训练 1.【答案】C 【解析】 A皿mn B膝x D壬rn 2.【答案】D 【解析】A.“有通“又”;B.“诎通“屈”;C.“衡通“横”。 3.【答案】(1)余数、零数 (2)高 (3)像 (4)平静 (5)满 (6)并、靠近 (7)举 (8)同“屈,弯曲 (9)船桨 (10)赠(11)同“横”,横着(12)同“拣,挑选 【解析】要结合语句解释词义,如,(1)句中的“奇
10、”,在句中应读作“j解释为“零数;零头”;如果解释为形容词“奇异就错了。 4.【答案】(1)名词,一头;形容词,端直;(2)代词,他们;代词,那;(7)形容词,奇妙;名词,零头;(8)副词,大约;动词,可以;(9)动词,雕刻;动词,是 【解析】要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在不同句中的意思。 5.【答案】(1)古义:余数,零头;今义:奇数;(2)古义:挨着;今义:比较;(3)古义:尚,还;今义:曾经;(4)古义:挑选;今义:简单;(5)古义:大约;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解析】注意:不要错误地用今义解释古义。 6.(1)“箬篷”名词用作状语。意思为:用箬篷。(2)“石青名词用作状语。意思为:用石青。(3
11、)“糁”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为:涂染。(4)“卧动词用作使动词。意思为:使卧,平放。(5)“诎”动词用作使动词。意思为:使屈,弯曲。(6)“竖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意思为:使竖。(7)“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为:梳着椎形发髻。 【解析】结合句意找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语,然后指出原词性和在句中的词性,并解释意义。 7.【答案】(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要结合句意划分节奏。如,(1)句中的名词“王叔远,(2)句中的“东坡”,(3)句中的“王毅“叔远”,都是人的名或字,在句中分别充当宾语或主语,其前后应注意断开。 8.【答案
12、】(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泽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注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瓦相靠近的两膝”。 【解析】如下词语要准确译出:第(1)句中,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第(2)句中,楫:船桨;第(3)句中,“人五即“五人”,译为:“五个人;“窗八”即“八窗,译为:“八扇
13、窗”。第(4)句中,简:挑选,同“拣,挑选;修狭:长而窄。 9.(1)左手抚鲁直背。(2)东坡现右足。(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7)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解析】(1)(2)小题属于“对接性默写”,只要根据上(下)句,默写出对应的下(上)句即可;第(3)(7)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默写符合题意的名句。 课内阅读 10.【答案】第1自然段:概述雕刻者技艺及舟的主题;第2自然段: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第3自然段:写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状貌神情;括第4自然段:介绍船尾部分
14、,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第5自然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文及其颜色;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内容。 11.【答案】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12.【答案】交代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13.【答案】“八分有奇”、“二黍许说明核舟体积之小。以核舟的小来衬托核舟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之惊人。 14.【答案】“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写出了介绍的顺序
15、: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文字。 15.【答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 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6.【答案】之所以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一是因为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因为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17.【答案】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
16、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18.【答案】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佛印为超尘脱世的名僧;苏、黄为才高情笃的诗杰,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 19.【答案】(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2句描写得细致人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
17、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解析】(1)从所描述的人物心情及其所体现的人物襟怀的角度分析;第(2)句从所描写的人物的神态极其所表现的心理活动方面来赏析。 20.【答案】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解析】紧扣“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意思填写对应的语句。 21.【答案】从“舟尾横卧一楫来看,这条船已经停下了。因为“舟尾横卧一楫”说明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 22.【答案】两“舟子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船楫“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
18、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 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23.【答案】“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 24.【答案】写所题的字,以“细若蚊足形容之,足见笔迹之纤细。以蚊足之细,一钩一画,清清楚楚,相互对照,突出雕工之精巧。又以一黑一红颜色的配合,说明核舟不但雕刻精巧,而且色彩鲜艳、和谐。 25.【答案】一连列举这些事物说明小小的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曾不盈寸”对比,说明其技艺巧夺天工。为了赞美雕刻家高超的技艺。 【解析】写出人、物、文字的数目之多而核舟“曾不盈寸,意在强调雕刻着的技艺高超。 26.【答案】以“灵怪”说明核舟的技艺巧夺天工,不像出于人之手,好像出于鬼神妖物之手,对核舟表示了高度赞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