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附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附详解).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单 选 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在君位继承方面,商朝曾经实行过兄终弟及;西周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秦汉以来,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原则下,选 择“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逐渐增加。上述变化()A.受民本思想影响 B.主要着眼于政权稳固C.强化皇权的需要 D.践行了选贤任能主张2.大宪章第13条规定:伦敦城,无论水上或陆上,俱应享有其旧有之自由与自由习惯。其他城市、州、市镇、港口,余等亦承认或赐予彼等以保有自由与自由习惯之权。大宪章的这一规定()A.顺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 B.兼顾了国王和教会的利
2、益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确认了议会具有征税权力3.商鞅徙木立信,张居正强调“悬法于众”,坚 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使 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这反映了两者()A.成就霸业的理想 B.依法立信的思想C.富国强兵的理念 D.救亡图存的信念4.某一时期 人民日报 社论:“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据此可知()A.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B.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5.生
3、活在以科举一一官僚制为核心的政治世界的土大夫,为了获得晋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荐举”,一方面在自己所处的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各种关系的主体中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又被卷入到各种关系当中。这反映出这一做法()A.易于滋生朋党集团 B.赋予民众广泛参政权利C.便于充实官僚队伍 D.促使社会等级观念弱化6.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7,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
4、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A.实现信仰自由、精神自由 B.否定教会权威C.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使教徒脱离教会控制8.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重礼轻法”.这些的来源是()A.法家思想 B.儒、道思想C.儒家思想 D.儒、法思想的结合9.阅读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国家立法情况日本 大宝律令,分12篇,其篇目、次 序 与 唐律一模一样,是日本古代划时代法典朝鲜 高丽史刑法志记 载“高
5、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越南越南古代的 刑书、国朝刑律等都是源于 唐律A.日本、朝鲜和越南皆照搬中国 唐律B.唐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法律的编纂和修订C.唐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D.唐律体系完备,在东亚国家广为传播10.建国初期 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第 2 页,共 17页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
6、建设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11.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 5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 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 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当 时()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加强了思想控制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 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12.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拥有42个创始成员国,在 1936年 至 1940年期间,共 有 12个国家宣布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已经名存实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美国退出国联的影响 B.联合国即将要取而代之C.国联纵容法西斯侵略 D.德日法西斯的干扰破坏
7、13.占田制是西晋颁行的土地、赋税制度。它明确规定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这一规定有利于()A.减轻百姓负担 B.维护土族特权 C.防止官员腐败 D.遏制土地兼并14.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到美国的标志是()A.浮动汇率制的确立 B.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C.金本位制的崩溃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15.宋代乡约制度由民间组织制定规约并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
8、,宣 扬“圣渝”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A.乡约制度的衰落 B.地方权力的扩张C.专制统治的强化 D.道德水准的提升16.1935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的 社会保险法 明确规定,达到退休年纪的劳动人员,依据他们自身的不同工资情况,每月能够获得10 85美元的养老金。据此可知,该法案的实施()A.缓和了社会矛盾 B.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C.增加了就业机会 D.提高了工人生活水平二、问 答 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 12.0分)1 7.罗马法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
9、下读书笔记: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十二铜表法 中就有相关的条文。3 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 它 是 和 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
10、切的人都是平等的”。由此看来,资料来源:1 罗马法词典2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3J 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4科瓦略夫 古代罗马史问题:(1)上 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 40.0分)第 4 页,共 17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史料,尚书 竹书纪年和金文中有所记载。春秋战国之世,各国相继变法改制。秦汉以降,法典篇目和内容既沿袭前代,又结合当时需要有所创新。到唐
11、代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后人称中华法系。内容上,既有关于官员职责、私有财产保护、赋役征收、商业管理、民刑诉讼等综合性法典,还有多种形式的单行法规。除成文法外,我国古代在基层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通行习惯法,法律形式多样。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农业自然经济社会,受宗法制度影响形成的等级特权制度,适应古代社会的发展;它将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加以条理化;它贯穿人本精神和伦理道德,维护家庭关系;它寓礼于法,将礼法密切结合,既增强德礼的规范作用,又赋予法律以亲利性。我国古代法律不仅对本国有巨大作用,而且对东亚诸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摘编自刘海年 我国古代法律文化
12、: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材料二:罗马法律被描述成罗马人“对世界历史最持久的贡献”。这项工作始于公元前451-前450年的十二铜表法,后被视为“平等法律”的源头,全体公民均平等地受这些观念的约束。它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市民法与万民法。它是通过吸收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实践发展而来的,并用法律方式确定下来。年复一年,每一条法令都受到检验、修正,或者延伸。法律实践的复杂性和古老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法学的兴起。查土丁尼的法律改革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民法所依据的立法原则都是罗马式的。一一诺曼戴维斯 欧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3、指出与罗马法相比,中华法系的突出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都城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重要象征,中国古代把营建都邑视为“国之大事”。据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洛阳甚而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都指挥使李怀忠献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后来,在晋王赵光义的进一步劝阻下,宋太祖搁置迁都之事。材料二: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
14、出个大概。第一条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从北宋至今,。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下图为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摘 编 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等材料三: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大尺度的运移过程,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一一摘编自刘沛
15、林 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君臣“迁都之议”针对的是怎样的社会局势?并指出古代都城选择重点考虑的因素。第 6 页,共 17页(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开封在图中的位置(填写代号),概述西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后期核心区的突出特点。2 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元朝一省两院制清朝军机处制度宋朝二府三司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丽朝匿丞相设内里如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政治体制沿革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两个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情况,并说明其实质。
16、(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朝、西周以及秦汉以来君位继承方式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 “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三个阶段,结合所学可知,兄终弟及容易引发王位争夺,因此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嫡长子继承制不能保证继承王位者的才能,因 此“贤 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逐渐增加。由此可知,这三个历程都主要着眼于政权的稳固,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和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先秦时期没有建立皇权,故C项错误;“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践行选贤任能的主
17、张,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从君位继承方式变迁的三个阶段的特点,紧扣统治者立场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及其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宪章保证给予伦敦及其他城市以自由,对市民的利益也有所保障,从而顺应了中世纪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对国王和教会在城市的特权地位进行规定,排 除B项;大宪章的规定只适用于英国伦敦这一个地方,而不是全欧洲,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对 大宪章中关于议会的权力进行规定,排除D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考生可结
18、合材料“伦敦城,无论水上或陆上,俱应享有其旧有之自由与自由习惯。其他城市、州、市镇、港口,余等亦承认或赐予彼等以保有自由与自由习惯之权”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第8页,共17页3.【答案】B【解析】依 据“商鞅徙木立信”和“张居正强调 悬法于众,坚 持 刑赏予夺,秉持公 道 ”分析可知,二者改革都遵循依法立信的思想,B项正确;张居正与成就霸业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两者都重视法律立信,但是法律立信和富国强兵之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商鞅、张居正所处的时代并没有面临救亡图存的现实,排除D项。故选:Bo本题主
19、要考查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生可结合材料“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 料 中“革命的干劲”“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实际上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A项正确;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与发动群众运动、追求工农业生产的数量和速度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不再强调工农业生产的“计划指标”,排除C项;追求工农业生产的指标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不符
20、,排除D项。故选:Ao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结合题干“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分析解答。5.【答案】A【解析】士大夫为了出人头地就不可缺少地要参加“荐举”,在选择自己周围的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各种关系的同时,自己已处于关系网之中。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个被叫做因共有某种缘的“同学”、“同舍”、“同年”、“同乡”、“同姓”、“同官”等,即 以“同”为纽带的科举一一官僚制式网络,这构成了朋党形成的基础,故选A 项
21、;材料强调土大夫形成以“同”为纽带的科举一一官僚制式网络,与民众广泛参政无关,排除B 项;材料强调科举社会的人际网络,而不是便于充实官僚队伍,排除C 项;封建社会下,社会等级观念不可能弱化,排除D 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科举制的理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出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故 C 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政治
22、制度的发展趋势。解题的关键是对“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7.【答案】C【解析】材料意思是马丁路德认为真心悔改的人是不需要购买赎罪票的,天主教会发行赎罪票是与基督教教义不符的,所以其直接目的是反对天主教会发现赎罪票,号召人们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ABD三项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但不符合题意.第 10页,共 17页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
23、条件,真正的基督徒,首先应该做到内心信仰上帝.因信称义,不靠功行.教会的职责只涉及灵魂的事,不应涉及金钱、土地和权力.反对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干涉和掠夺,主张建立民族教会.世俗国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人民有服从君主的义务.本题以马丁 路德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直接目的,考查学生材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8.【答案】D【解析】材料中有“礼”、有“法”,且二者都很重要,这是源于儒家和法家思想;而“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是儒家和法家思想相结合的表现,D 正确。AC只涉及了其中的一种思想,排除。B 项中的“道家”思想,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
24、考查儒家思想基本特征。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的包容性。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和。9.【答案】D【解析】材 料“次 序 与 唐律一模一样”“大抵”“源于”不等于照搬,排除A;B 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中外交流,排除;C 中“最早”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法律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体 现 了 唐律体系完备,故 D 正确。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考生可根据材料“次序与 唐律一模一样”“大抵”“源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0.【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并
25、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人民在自治区域内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外国读者对这些政策的赞美,就是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赞赏,故 A 正确;材料未体现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内容,排除B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本题主要在讲外国读者对中国民族政策的赞美,没有涉及对外关系,排除C 项;材料强调外国读者对中国民族政策的赞赏,没有讲到爱国统一战线,排除D 项。故选:A。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结合题干”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进行分析。本题考
26、查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结合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1 I.【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而 是 某郡某县 人”“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所出现的这种现象推动了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故 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中 的“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故 C 项错误。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而 是 某郡某县 人”“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
27、而改变的文字”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编户齐民制度的历史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第 12页,共 17页中等。1 2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 9 36 年 至 1 9 4 0 年期间”,结合所学可知,1 9 36 年 到 1 9 4 0 年是法西斯势力猖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面对这种情况,国联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使得许多国家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名存实亡,故 C正确。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故 A错误。联合国的成立是在二战结束后,故 B错误。国联名存实亡是因为它纵容法西斯侵略,不是由于德日法西斯的干扰破坏,故 D错误。故选:C o本
28、题考查国际联盟。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1 93 6 年 至 1 94 0 年期间”,紧扣当时法西斯状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时代背景,结合国际联盟对法西斯的态度分析。本题考查国际联盟名存实亡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 3 .【答案】B【解析】西晋明确规定官员有权占田,官位越高可占田越多,这在当时对于正处于巅峰时期的土族显然极其有利,故 B正确;该规定维护贵族官僚特权,不会减轻百姓负担,排除A;保护官僚贵族经济特权不会解决腐败问题,也不会遏制土地兼并,排除C D。故选:B 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明确规定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
29、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 4 .【答案】D【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金融中心的转移问题,二战后由于西欧主要国家的普遍衰落,所以原来以英国伦敦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解体,而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故 D 正确。20世纪70年代后期浮动汇率制出现,故排除AoB 侧重政治领域,故排除B。西方国家1936年 8 9 月才先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故排除
30、C。故选:D。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金融体系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到美国的标志。本题考查世界金融中心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5.【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发展到新阶段,排除A 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非地方权力扩张,排 除 B 项;材 料“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 扬 圣渝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体现的是明清时期通过乡约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说明的是专制统治的强化,C 项正确;材料与道德水平提升的说法无关,排除D 项。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
31、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宋代乡约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社会保险法给社会退休人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A 项正确;给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是给国家财政增加了负担,并不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也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第 14页,共 17页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学生
32、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7.【答案】(1)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十二铜表法和 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都是在当时编撰出来的,是第一手史料;罗马法词典和 古代罗马史都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是第二手史料。(2)所谓的陈述就是叙述历史事实,没有表达个人的观点;所谓评价就是结合历史事实给出一定的观点和态度。是对法律条文的一种直接引述,没有任何的个人观点和态度;是根据做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3)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将眼光放在教材上,联系罗马社会的社会背景,分析各个因
33、素对这一事件的影响。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因为罗马历史中重要的就是法律,所以可以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故答案为:(1)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2)陈述:、;评价:、(3)示例: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体系。(2)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
34、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考查罗马法体系,关于罗马法,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发展历程、内容、特点、实质以及影响。18.【答案】【小 题 1】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持续发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断整合);调解矛盾,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统治;影响深远。【小题2】特征:强化伦理道德,维护宗法制度;礼法结合;体现皇权至上。背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农耕经济的发达;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和中华法系。第一小问要结合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华法系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华法系的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还要搞清楚罗马法的特点和影响。1
35、9.【答案】【小 题1】局势:北宋基本完成局部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势力兴起;江南经济发展,国家财赋仰赖江南供给;宋初以来形成冗官冗兵之势,财政开支浩大。因素:历史传统(历史基础);政治局势(王朝安全);地理形势;交通条件;物资保障等。【小题2】位置:迁移轨迹:从西周至北宋,都城迁移轨迹沿着西安一洛阳一开封一线,呈东西向波动迁移;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轨迹沿着杭州南京一北京一线,呈南北向波动迁移。开封是都城变迁由东西向转向南北向的重要过渡。【小题3】特点:北京发展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政治核心区),元明清三朝以北京为都城共六百余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经济核心区);政治、经济核心区不相吻
36、合(空间分离),中央政府以强大的中央集权,通过运河漕运等形式,维系政治、经济核心区之间的联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国古代史综合、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一问结合“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第一条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从北宋至今”等信息总结;第三问结合中国古代后期核心区的突出特点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国古代史综合、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20.【答案】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和材料“简析这两个时期中央政治体
37、制的沿革情况”,可任选两个时期,阐明其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如选秦朝和汉朝,可结合秦朝三公九卿、汉朝中外朝制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阐释,要注意表述成文,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故答案为:示例一第 16页,共 17页时期:秦朝时期和两汉时期。简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虽然地位最高、权力较大,但受到了御史大夫的监督,太尉掌管军事但不常设,这就形成了官员之间相互制约而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的现象。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外朝制度,就是让皇帝身边信任的侍中、尚书等中朝官员参与决策,以此来牵制丞相、御史大夫等外朝官员,这就削弱了外朝官员的实权而加
38、强了君主专制。秦汉两个时期的这两项制度都是削弱相权而加强君权的有效措施,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建立和加强。示例二时期:明朝时期和清朝时期。简析:明初沿用元朝的中书省制度,但造成了相权过重的现象,明太祖在诛杀胡惟庸后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但由于行政事务繁杂,他让身边品级不高的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到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了内阁。随着内阁大学士拥有了票拟权,其地位日益提高和职权越来越大0但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和顾问机构。清代到雍正帝统治时期,为了应付西北地区的战事,设军机处以备皇帝顾问成为定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是皇帝的奴仆和政令执行者,皇帝进一步将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明清两个时期的这两项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