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鉴赏艺术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鉴赏艺术技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鉴赏艺术技巧鉴赏艺术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 衡 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
2、、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
3、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4、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
5、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
6、,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地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选自2016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7、的一项是( )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的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
8、头时,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3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开始思念雪花 胡容尔 春天已至,春花妩媚,我却开始思念雪花。 雪花是洁白的信笺。天气一冷,雪花便蓄势待发,准备降落人间。小雪节气动静不够,只配一点零星的雪屑,沉住气。大雪节气声势浩荡,是时候让铺天盖地的大雪出场了
9、。 天幕低垂,天地间的距离缩短。光线由明转暗,有些暧昧的混沌气氛浮动。新物登场,总是需要旧物的铺垫和过渡,需要一种严密奇怪的衔接。大雪穿着白裙子,适时地现身,飘落而下。它酝酿已久,就等着这样庄重的氛围衬托。缠绕着它的风有时大,有时小。风大的时候,雪被吹得摇摇晃晃,东倒西歪。风小的时候,它就清楚地看到自己开放的六角花朵,撑着一顶降落伞。 人只有等一朵雪花落下,才看得清它的面貌:标致,蓬松,像白梨花。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
10、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 雪花开呀开,北风吹呀吹。挤在一起的雪花,队伍壮大,花片肥大,更像下落的仙鹤和天鹅,或者是一群从天空迁徙而来的绵羊,毛茸茸的。它有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与水类似,从上而下。这种不思攀登的行动方式,与人多么不同。人的一生,总在算计着怎样从低处往高处走,总在谋划着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度。雪花不,它的眼里只有低处的事物,总是低眉俯瞰众生。就算被风吹疼,保持倾斜的姿势,但它仍然是下沉的,换个角度落下而已。但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房一舍、一草一木、一路一径,所有低处的事物,哪怕微小的尘埃,都是它亲近的目标,离哪里近就落在哪里。一片一片的信笺,渐渐连接成一整块一整块的宣纸,很大,很白
11、。 一场大雪的到来,掩埋了大地上辽阔的枯萎和绝望,一切回到了清白的原点,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原野上,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 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雪流湍急,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到处弥漫着燃放鞭炮一样迸裂开来的白色烟雾,迷人眼。人们敬畏地躲进温室,劳作,或者喝茶,闲聊,把舞台留给雪。这天地间唯一的舞者,穿着古老的舞鞋,载歌载舞,衣袂飘飘。 江河湖泊结冰了,手脚冻得紧缩在一起,伸不开,但它们体内的血管潜伏在冰层下面,并没有停止流淌。那些涌动的暗流,明显感到冰层肌肤在惊喜地颤动,一层温暖的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它们的身体;高处与低处的草木,长青的枯败的,挺拔的匍匐的,
12、在雪中变换着琼枝的姿态。雪有些重,压得枝条下垂,甚至断裂。但这是甜蜜的负担,它们更喜欢被雪滋养的感觉。它们借此在白色的信笺上画下自己的形状,写上一些深情的话语。 雪霁天晴,明亮的阳光在田野上奔流。雪消融成润物无声的雨水,为丰收埋下伏笔。贴近地面,你会听到葱绿的麦苗根部强健的奔跑声,但人们忘了表达对雪的感激。 雪,是固态的雨,与雾、雹、露、霜等,同属雨族成员。说文解字曰:“雪,凝雨说物者。从雨,彗声。”意思是说:雪,乃凝结雨水,带给天下万物喜悦的美丽冰晶。 带给天下万物喜悦,我喜爱这种对雪的赞美。冬若失雪,犹如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水无藻、人无癖,未免单调无趣,少了活泼的兴味。 从雪的字源可辨
13、出,先人造字充满智慧。甲骨文的雪,字形是“羽的中间和两边有四滴水环绕,这水滴应是雨点的象征。羽和水的组合,代表雨变成的飘落而下的纷纷扬扬的羽状物。金文的雪,是上雨和下彗的组合,表示雪是可以清扫的凝固的冰晶。篆文继承了金文字形,笔画摇曳,具有雪花飘逸的美感。 下雪时,喜欢煮杯热茶捧在手心。茶是经年发酵过的熟普洱,汤色深红,味道醇厚,有岁月沉积的芳香。我的心中,也会悄然盛开清悠悠的雪花,一朵,两朵,三朵它们让我在世俗的热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洁净、清醒和冷静。 (选自2019年3月16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给万物带来的不只有冰冷,在大雪中
14、,江河仍然暗流涌动,草木被雪滋养,喜鹊依然欢呼雀跃,都呈现出生命的力量。 B文中“甜蜜的负担”一词,看似矛盾,实则精确地描述了枝条虽然被雪花重压,但也受到了雪花的装扮、滋养的情景。 C雪花下落过程中就算被风吹疼也不改变下沉的姿态,意在说明我们遇到困难时也应该保持以前的做法,不改初衷。 D下暴雪时,雪在天地间舞蹈,构成一幅宏伟壮阔的画面;雪化成水,滋养了万物,而人们却忘记了感激雪,引人深思。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呈现出清新淡雅的特点,综合使用排比、比喻、借代、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将诗化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深沉。 B文章以“我开始思念雪花开头,以“我
15、”的心中也会盛开雪花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表达了“我对雪花的思念和感悟。 C文章寓象征于写实,文中的雪花既是写实的,指自然界中的雪花;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善意、悲悯、滋润、丰收等。 D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雪花在不同情境之下不同角度的美,又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7本文在描写雪花后,又加入了对“雪”的字源解读,对此你如何理解?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开始思念雪花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北京的春节 老 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
16、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为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
17、,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
18、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
19、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
20、城的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21、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
22、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慰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
23、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选自现代散文名篇,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详细介绍腊八粥的用料,并以“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来评价,写出了人们生活的富裕。 B“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说明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小年的淡漠。 C“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意在表明除夕之夜不能回家的人的无奈。 D“新中国的儿童不再受那迷信的熏染透露出对旧社会北京春节部分风俗的批判态度。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24、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按照北京的老规矩,”一段,照应标题,表达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也暗含新中国成立后的春节风尚有所变化。 B文章写旧社会的女人其他时候都不轻易出门,在元宵节却可以出门游玩,意在通过对比突显女人在元宵节的特殊地位和待遇。 C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和句内括号,详写北京春节某些风俗的具体内容,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节日气氛。 D“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一眨眼”传达出恋恋不舍的心绪。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就第段简要分析。 4老舍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25、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画它。请分析本文是如何描画北京的春节的。 鉴赏艺术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 衡 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
26、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
27、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28、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
29、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
30、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地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选自2016年10月1
3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的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D 解析:“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误。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有忧虑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
32、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D 解析:“层层深入”错误。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3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答案: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
33、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为了引出下文于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4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开始思念雪花 胡容尔 春天已至,春花妩媚,我却开始思念雪花。 雪花是洁白的信笺。天气一冷,雪花便蓄势待发,准备降落人
34、间。小雪节气动静不够,只配一点零星的雪屑,沉住气。大雪节气声势浩荡,是时候让铺天盖地的大雪出场了。 天幕低垂,天地间的距离缩短。光线由明转暗,有些暧昧的混沌气氛浮动。新物登场,总是需要旧物的铺垫和过渡,需要一种严密奇怪的衔接。大雪穿着白裙子,适时地现身,飘落而下。它酝酿已久,就等着这样庄重的氛围衬托。缠绕着它的风有时大,有时小。风大的时候,雪被吹得摇摇晃晃,东倒西歪。风小的时候,它就清楚地看到自己开放的六角花朵,撑着一顶降落伞。 人只有等一朵雪花落下,才看得清它的面貌:标致,蓬松,像白梨花。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
35、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 雪花开呀开,北风吹呀吹。挤在一起的雪花,队伍壮大,花片肥大,更像下落的仙鹤和天鹅,或者是一群从天空迁徙而来的绵羊,毛茸茸的。它有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与水类似,从上而下。这种不思攀登的行动方式,与人多么不同。人的一生,总在算计着怎样从低处往高处走,总在谋划着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度。雪花不,它的眼里只有低处的事物,总是低眉俯瞰众生。就算被风吹疼,保持倾斜的姿势,但它仍然是下沉的,换个角度落下而已。但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房一舍、一草一木、一路一径,所有低处的事物,哪怕微小的尘埃
36、,都是它亲近的目标,离哪里近就落在哪里。一片一片的信笺,渐渐连接成一整块一整块的宣纸,很大,很白。 一场大雪的到来,掩埋了大地上辽阔的枯萎和绝望,一切回到了清白的原点,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原野上,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 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雪流湍急,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到处弥漫着燃放鞭炮一样迸裂开来的白色烟雾,迷人眼。人们敬畏地躲进温室,劳作,或者喝茶,闲聊,把舞台留给雪。这天地间唯一的舞者,穿着古老的舞鞋,载歌载舞,衣袂飘飘。 江河湖泊结冰了,手脚冻得紧缩在一起,伸不开,但它们体内的血管潜伏在冰层下面,并没有停止流淌。那些涌动的暗流,明显感到冰层肌肤在惊
37、喜地颤动,一层温暖的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它们的身体;高处与低处的草木,长青的枯败的,挺拔的匍匐的,在雪中变换着琼枝的姿态。雪有些重,压得枝条下垂,甚至断裂。但这是甜蜜的负担,它们更喜欢被雪滋养的感觉。它们借此在白色的信笺上画下自己的形状,写上一些深情的话语。 雪霁天晴,明亮的阳光在田野上奔流。雪消融成润物无声的雨水,为丰收埋下伏笔。贴近地面,你会听到葱绿的麦苗根部强健的奔跑声,但人们忘了表达对雪的感激。 雪,是固态的雨,与雾、雹、露、霜等,同属雨族成员。说文解字曰:“雪,凝雨说物者。从雨,彗声。意思是说:雪,乃凝结雨水,带给天下万物喜悦的美丽冰晶。 带给天下万物喜悦,我喜爱这种对雪的赞美。冬若失
38、雪,犹如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水无藻、人无癖,未免单调无趣,少了活泼的兴味。 从雪的字源可辨出,先人造字充满智慧。甲骨文的雪,字形是“羽”的中间和两边有四滴水环绕,这水滴应是雨点的象征。羽和水的组合,代表雨变成的飘落而下的纷纷扬扬的羽状物。金文的雪,是上雨和下彗的组合,表示雪是可以清扫的凝固的冰晶。篆文继承了金文字形,笔画摇曳,具有雪花飘逸的美感。 下雪时,喜欢煮杯热茶捧在手心。茶是经年发酵过的熟普洱,汤色深红,味道醇厚,有岁月沉积的芳香。我的心中,也会悄然盛开清悠悠的雪花,一朵,两朵,三朵它们让我在世俗的热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洁净、清醒和冷静。 (选自2019年3月16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有
39、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给万物带来的不只有冰冷,在大雪中,江河仍然暗流涌动,草木被雪滋养,喜鹊依然欢呼雀跃,都呈现出生命的力量。 B文中“甜蜜的负担一词,看似矛盾,实则精确地描述了枝条虽然被雪花重压,但也受到了雪花的装扮、滋养的情景。 C雪花下落过程中就算被风吹疼也不改变下沉的姿态,意在说明我们遇到困难时也应该保持以前的做法,不改初衷。 D下暴雪时,雪在天地间舞蹈,构成一幅宏伟壮阔的画面;雪化成水,滋养了万物,而人们却忘记了感激雪,引人深思。 C 解析:“意在说明我们遇到困难时也应该保持以前的做法,不改初衷”理解错误。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40、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呈现出清新淡雅的特点,综合使用排比、比喻、借代、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将诗化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深沉。 B文章以“我开始思念雪花开头,以“我”的心中也会盛开雪花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表达了“我对雪花的思念和感悟。 C文章寓象征于写实,文中的雪花既是写实的,指自然界中的雪花;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善意、悲悯、滋润、丰收等。 D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雪花在不同情境之下不同角度的美,又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A 解析:A项,“综合使用排比、比喻、借代、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说法有误。文中没有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应该是比拟,如“江河湖泊结冰了
41、但它们体内的血管潜伏在冰层下面,并没有停止流淌。那些涌动的暗流,明显感到冰层肌肤在惊喜地颤动,一层温暖的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它们的身体。 7本文在描写雪花后,又加入了对“雪”的字源解读,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援引说文解字,加入雪的字源,说明先人造字充满智慧,“雪字有飘逸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雪花的赞美之情。这些对雪的文化解读,增加了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内涵。为下文表达对雪的感激与赞美作铺垫。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开始思念雪花”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文章开篇从“我却开始思念雪花开始,引出雪花这一核心意象,奠定抒情基调。文章主体部分由“思念”统摄,描写了雪花的出场、落下及雪花亲近万
42、物、滋养万物等内容。结尾部分,“我通过对“雪”的解读,将思念之情升华为“雪对“我”的启示,使主题更加丰富、深刻。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北京的春节 老 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为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
43、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
44、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
45、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