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分析思路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分析思路结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分析思路结构分析思路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胜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
2、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祝,全凿进这座陡坡。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桑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
3、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圣迹,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
4、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
5、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宗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
6、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宗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宗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个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7、,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选自文化苦旅,长江文 艺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特点,生生不息,至今轰传,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标本,而是看生命。 B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现出作者的敬畏与谦逊,也表现出了莫高窟的底蕴深厚。 C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精神浸润之深。 D文章尾段意蕴丰富
8、,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养,亦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乐樽和尚观三危山奇景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传奇色彩。 B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 C倒数第三段运用设问,通过两个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 D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的观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 3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9、。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崇高,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
10、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昂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
11、、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淘气。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
12、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在先生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选
13、自2019年4月8日文艺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春天的芬芳”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鲁迅先生的温柔所具有的魅力,表明了作者走近先生之时内心充满了喜爱与钦佩之情。 C先生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作者视野广阔,穿梭在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对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情感真挚。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4、 ) A文章第二段对窗外环境的细致描写,既点明了作者怀念先生的时间,也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B作者以“楼下盛开的梅比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和许广平爱情的美好。 C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用含蓄深沉的语言,结合叙述、议论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柔可亲的鲁迅。 D文章篇末点睛,升华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7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8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 来 离开
15、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达到5 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要去的那个地方,也就100来公里的路,现在最多两个小时就
16、可以抵达。但在那个时候,公路正在修筑,一行人只能牵着驮着行李与书籍的马,翻越两座雪山,徒步三天时间。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记得在美国的高原上,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有一天我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
17、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我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
18、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错。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
19、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里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
20、,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时,这种情绪或许又会重新涌上心头。但一路往南,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
21、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直到拉萨在望,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选自大地的语言:阿来散文精选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9(分析行文思路)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0(分析文章线索)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文章的?试简要分析。 11(分析句段作用)文章在叙述追赶火车的过程中穿插了过去的经历和自己小说中的内容等,有什么作用? 分析思路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
22、遥遥对应。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胜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祝,全凿进这座陡坡。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
23、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桑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
24、,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圣迹,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
25、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宗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
26、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宗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宗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
27、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个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选自文化苦旅,长江文 艺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
28、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特点,生生不息,至今轰传,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标本,而是看生命。 B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现出作者的敬畏与谦逊,也表现出了莫高窟的底蕴深厚。 C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精神浸润之深。 D文章尾段意蕴丰富,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养,亦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B 解析:“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述错误。从文本“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看,这只是作者表达对莫高窟敬畏的说法,不能理解为“毫无自信”。 2下列
29、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乐樽和尚观三危山奇景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传奇色彩。 B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 C倒数第三段运用设问,通过两个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 D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的观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 C 解析:“通过两个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可知,第二个是中
30、国作家作品。 3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离开敦煌后,作者所到之地或是宗教艺术胜地或是山水胜处,但却被过多地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反衬出莫高窟给人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的担忧,也表达了对莫高窟及其文化的景仰之情。 4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案:从选材方面,莫高窟是历史文化遗迹,具有历史生命,一定程度上折射民族心理,作者以此为材,淋漓尽致地体现其作品的“文化味”。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本文语言典雅灵动如诗。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从而
31、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富有了文采。例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宗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为我们展现了莫高窟的与众不同的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崇高,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
32、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
33、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昂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淘气。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
34、质感。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
35、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在先生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选自2019年4月8日文艺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春天的芬芳”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鲁迅先生的温柔所具有的魅力,表明了作者走近先生之时内心充满了喜爱与钦佩之情。 C先生遗嘱里有对周海婴
36、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作者视野广阔,穿梭在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对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情感真挚。 C 解析:“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由原文“鲁迅先生至死也是自成方圆”可知,作者写鲁迅先生的遗嘱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凸显了他是非恩怨分明的性格特点。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对窗外环境的细致描写,既点明了作者怀念先生的时间,也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B作者以“楼下盛开的梅比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和许广平爱情
37、的美好。 C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用含蓄深沉的语言,结合叙述、议论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柔可亲的鲁迅。 D文章篇末点睛,升华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C 解析:“用含蓄深沉的语言错误,本文语言朴实,偶有清新明快。 7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与许广平的爱情中的温柔。讲求情趣,会谈论衣着时尚和美学。有孩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是非恩怨分明,其温柔有棱角,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8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我结束怀想,回到现实
38、,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先生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怀想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 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
39、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达到5 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要去的那个地方,也就100来公里的路,现在最多两个小时就可以抵达。但在那个时候,公路正在修筑,一行人只能牵着驮着行李与书籍的马,翻越两座雪山,徒步三天时间。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记得在美国的高原上,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有一天我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
40、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其实,不只是
41、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我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
42、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错。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里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
43、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整个青藏
44、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时,这种情绪或许又会重新涌上心头。但一路往南,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直到拉萨在望,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选自大地的语言:阿来散文精选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9(分析行文思路)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兴奋欣喜。在青藏路上追赶火车,感受力量和速度的冲击,因新事物出现而激动。眷恋忧虑
45、。停宿纳木错湖边,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带来撕裂的隐痛,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欢快高亢。回到青藏线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 10(分析文章线索)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文章的?试简要分析。 答案:以“我”的旅途为线索,同时穿插着“我的心理活动。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我”的心情是兴奋喜悦的;到藏北重镇那曲,“我的心中充满着欣喜感叹;到纳木错湖边,“我”开始眷念和担忧;回到青藏线眼望拉萨,“我”的情绪欢快而高亢。 11(分析句段作用)文章在叙述追赶火车的过程中穿插了过去的经历和自己小说中的内容等,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徒步翻山,将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发达进行对比,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期盼和赞美;写在美国的经历,为青藏高原通火车作铺垫,表达其变化之快令人惊喜;写小说的内容,虚实结合,突出新事物给现实世界与人的内心带来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