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6242653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一、文言文阅读(2022北京 高考真题)阅 读 下 面 文 言 文,完 成 下 面 小 题。夏 为 天 子,十 有 余 世。殷 为 天 子,二 十 余 世。周 为 天 子,三 十 余 世。秦为天子,二 世 而 亡。人 性 不 甚 相 远 也,何 三 代 之 君 有 道 之 长,而 秦 无 道 之 暴 也?其 故 可 知 也。古 之 王 者,太 子 乃 生,固 举 以 礼,故 自 为 赤 子 而 教 固 已 行 矣。故太子乃生 而 见 正 事,闻 正 言,行 正 道,左 右 前 后 皆 正 人 也。夫 与 正 人 居 之,不能 毋 正,犹 生 长

2、于 齐 不 能 不 齐 言 也;与 不 正 人 居 之,不 能 毋 不 正,犹生长 于 楚 之 地 不 能 不 楚 言 也。及 秦 而 不 然。其 俗 固 非 贵 辞 让 也,所上者告讦 也;固非 贵 礼 义 也,所 上 者 刑 罚 也。凡 人 之 智,能 见 已 然,不 能 见 将 然。夫 礼 者 禁 于 将 然 之 前,而法者禁于已 然 之 后,是 故 法 之 所 用 易 见,而 礼 之 所 为 难 知 也。若 夫 庆 赏 以 劝 善,刑 罚 以 惩 恶,先 王 执 此 之 政,坚 如 金 石;行 此 之 令,信 如 四 时;据此之公,无 私 如 天 地 耳,岂顾不用哉?然 而 曰 礼 云

3、 礼 云 者,贵 绝 恶 于 未 萌,而起 教 于 微 眇,使 民 日 迁 善 远 罪 而 不 自 知 也。孔 子 曰:“听 讼,吾 犹 人 也,必 也 使 毋 讼 乎!“为 人 主 计 者,莫 如 先 审 取 舍;取 舍 之 极 定 于 内,而安危之 萌 应 于 外 矣。安 者 非 一 日 而 安 也,危 者 非 一 日 而 危 也,皆以积渐然,不可 不 察 也。人 主 之 所 积,在 其 取 舍。以 礼 义 治 之 者,积 礼 义;以刑罚治之 者,积 刑 罚。刑 罚 积 而 民 怨 背,礼 义 积 而 民 和 亲。故 世 主 欲 民 之 善 同,而 所 以 使 民 善 者 或 异。或 道

4、之 以 德 教,或驱之以法令。道 之 以 德 教 者,德 教 洽 而 民 气 乐;驱 之 以 法 令 者,法 令 极 而 民 风 哀。哀 乐 之 感,祸 福 之 应 也。秦 王 之 欲 尊 宗 庙 而 安 子 孙,与 汤 武 同,然而汤武 广 大 其 德 行,六 七 百 岁 而 弗 失;秦 王 治 天 下,十 余 岁 则 大 败。此亡它故 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 秦 王 之 定 取 舍 不 审 矣。夫 天 下,大器也。今人之 置 器,置 诸 安 处 则 安,置 诸 危 处 则 危。天 下 之 情 与 器 亡 以 异,在天子之 所 置 之。汤 武 置 天 下 于 仁 义 礼 乐,而 德 泽 洽,

5、禽 兽 草 木 广 裕,德被蛮蓊 四 夷,累 子 孙 数 十 世,此 天 下 所 共 闻 也。秦 王 置 天 下 于 法 令 刑 罚,德泽 亡 一 有,而 怨 毒 盈 于 世,下 憎 恶 之 如 仇 雒,祸 几 及 身,子 孙 诛 绝,此天 下 之 所 共 见 也。是 非 其 明 效 大 验 邪!人 之 言 曰:“听 言 之 道,必以其事观 之,则 言 者 莫 敢 妄 言。”今 或 言 礼 义 之 不 如 法 令,教 化 之 不 如 刑 罚,A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取 材 于 汉 书 贾谊传)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 是()A.秦无道之暴也 暴:短 促B.所上者告讦

6、也 讦:揭发C.道之以德教 道:引 导D.祸几及身 几:大多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C.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顾不用哉 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B.皆以积渐然 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C.汤武之定取舍审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

7、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的.o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C.君 主 面 对 各 种 不 同 的 言 论,必 须 有 正 确 的 辨 别 之 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 证。D.君 主 的 治 国 方 略 不 一 定 会 应 验 于 国 之 安 危,百 姓 哀 乐 才 是 国 之 安 危的 根 本。10.请 归 纳 文 章 第 三 段 从 哪 几 个 方 面 论 述 了 礼 义 的 作 用。(2021北京高考真题)阅 读 下 面 文 言 文,完 成 下 面 小 题。夫儒生,礼 义 也;耕 战,饮

8、 食 也。贵 耕 战 而 贱 儒 生,是 弃 礼 义 求 饮 食 也。使 礼 义 废,纲 纪 败,上 下 乱 而 阴 阳 谬,水 旱 失 时,五 谷 不 登,万 民 饥 死,农 不 得 耕,土 不 得 战 也。故 以 旧 防 为 无 益 而 去 之,必 有 水 灾;以旧礼为无 补 而 去 之,必 有 乱 患。儒 者 之 在 世,礼 义 之 旧 防 也,有 之 无 益,无之有 损。夫 礼 义,无 成 效 于 人,然 成 效 者 须 礼 义 而 成。犹 足 蹈 路 而 行,所 路 之 路 须 不 蹈 者;身 须 手 足 而 动,动 者 待 不 动 者。故 事 或 无 益,而益者 须 之;或 无 效

9、,而 效 者 待 之。儒 生,耕 战 所 须 待 也,弃 而 不 存,如 何?韩 子 非 儒,谓 之 无 益 有 损,盖 谓 俗 儒 无 行 操,举 措 不 重 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 学 而 伪 说,贪 官 尊 荣,故 不 足 贵。夫 志 洁 行 显,不徇爵禄.去 卿 相 之位 若 脱 躅 者,居 位 治 职,功 虽 不 立,此 礼 义 为 业 者 也。国 之 所 以 存 者,礼 义 也。民 无 礼 义,倾 国 危 主。今 儒 者 之 操,重 礼 爱 义,率 无 礼 义 士,激 无 义 之 人。人 民 为 善,爱 其 主 上,此 亦 有 益 也。闻 伯 夷 风 者,贪 夫 廉,懦 夫 有 立

10、 志;闻 柳 下 惠 风 者,薄 夫 敦,鄙 夫 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段 干 木2)阖 门 不 出,魏 文(3)敬 之,表 式 其 闾,秦 军 闻 之,卒 不 攻 魏。使 魏 无 干 木,秦 兵 入 境,境 土 危 亡。秦,强 国 也,兵 无 不 胜,兵 加 于 魏,魏 国 必 破,三 军 兵 顿,流 血 千 里。今 魏 文 式 阖 门 之 士,却 强 秦 之 兵,全魏 国 之 境,济 三 军 之 众,功 莫 大 焉,赏 莫 先 焉。齐 有 高 节 之 上,曰狂调、华 士,二 人 昆 弟 也,义 不 降 志,不 仕 非 其 主。太 公 封 于 齐,以 此 二 子 解 沮q)齐 众,开 不

11、为 上 用 之 路,同 时 诛 之。韩子善 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夫 狂 遍、华 上,段 干 木 之 类 也,太 公 诛 之,无 所 却 到;魏 文 侯 式 之,却强 秦 而 全 魏,功 孰 大 者?狂 谪、华 士 之 操,干 木 之 节 也,使韩子善干木阖 门 之 节、高 魏 文 之 式 是 也,则 善 太 公 之 诛 非 也。使 韩 子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 干 木 以 此 行 而 有 益,魏 文 用 式 之 道 为 有 功;是 韩 子 不 赏 功、尊 有 益 也。(取 材 于 王 充 论 衡 非 韩 )注释:(1 )须:等 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 干 木:战国时魏国隐士

12、。(3)魏 文:魏 文 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 沮:瓦解、涣散。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B.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D.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C.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D.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

13、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C.韩非认为留着狂谪、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D.本文认为狂谪、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2020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4、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她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 1)惧,乃奔保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 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幺希疵谓智伯目:“韩、魏必反矣。智 伯 曰:“子何以知之?幺希疵日:“以人事知之。夫从

15、韩、魏 之 兵 以 攻 赵,赵 亡,难 必 及 韩、魏 矣。今 约 胜 赵 而 三 分 其 地,城不 没 者 三 版,城 降 有 日,而二 子 无 喜 志,有 忧 色,是非反而何?”明 日,智伯以幺希疵之言告二子,二 子 曰:“此 夫 谗 人,欲 为 赵 氏 游 说,使 主 疑 于 二 家 而 懈 于 攻 赵 氏 也。不 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 欲为 危 难 不 可 成 之 事 乎!”二 子 出,筛 疵 入 日:“主 何 以 臣 之 言 告 二 子 也?”智 伯 曰:“子 何 以 知 之?”对 日:“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 臣 得 其 情 故 也。”智伯不,浚。幺希疵请使于齐。赵 襄

16、 子 使 张 孟 谈 潜 出 见 二 子,曰:“臣 闻 唇 亡 则 齿 寒。今 智 伯 率 韩、魏以 攻 赵,赵 亡 则 韩、魏 为 之 次 矣。二 子 曰:“我心知其然也.恐 事 未 遂而 谋 泄,则 祸 立 至 矣。”张 孟 谈 日:“谋 出 二 主 之 口,入 臣 之 耳,何伤也!”二 子 乃 潜 与 张 孟 谈 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 子 夜 使 人 杀 守 堤 之 吏,而 决 水 灌 智 伯 军。智 伯 军 救 水 而 乱,韩、魏翼而 击 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 败 智 伯 之 众,遂 杀 智 伯,尽 灭 智 氏 之 族。三家 分 智 氏 之 田。晋 烈 公 十 九 年,周 威 烈

17、王 赐 赵、韩、魏,皆 命 为 诸 侯。晋 静 公 二 年,魏武 侯、韩 哀 侯、赵 敬 侯 灭 晋 后 而 三 分 其 地。静 公 迁 为 家 人,晋 绝 不 祀。(取 材 于 史记 资治通鉴)注释:1赵 襄 子:晋 国 臣 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难必及韩、魏 矣 难:难免B.而二子无喜志志:心思C.智伯不惨惨:悔改D.晋绝不祀绝:灭亡7.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以伐四卿以:凭借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

18、邑以:用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将D.子何以知之以:依据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非反而何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C.为之期日而遣之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D.襄子将卒犯其前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B.臣子 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

19、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11.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2019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左 氏 国语,其文深闵杰异.固 世 之 所 耽 嗜 而 不 已 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 于 圣。余 惧 世 之 学 者 溺 其 文 采 而 沦 于 是 非,是 不 得 由 中 庸 以 入 尧、舜之 道。本 诸 理,作 非 国 语 。幽 王 二 年,西 周 三 川 皆 震。伯 阳 父(1)曰:“周 将 亡 矣!夫 天 地 之 气,不失 其 序,若 过 其 序,民

20、 乱 之 也。阳 伏 而 不 能 出,阴 迫 而 不 能 蒸,于是有地 震。今 三 川 实 震,是 阳 失 其 所 而 镇 阴 也。阳 失 而 在 阴,川 源 必 寒。源塞,国必亡。人 乏 财 用,不亡何 待?若 国 亡,不 过 十 年。十 年,数 之 纪 也。夫 天 之 所 弃,不 过 其 纪。”是 岁 也,三 川,岐 山 崩。幽 王 乃 灭,周乃东迁。非 曰:山 川 者,特 天 她 之 物 也。阴 与 阳 者,气 而 游 乎 其 间 者 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 恶 乎 与 我 谋?自 斗 自 竭,自 崩 自 缺,是恶乎 为 我 设?直固有所逼弓I.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 釜鬲而爨者,必涌

21、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 者,必 冲 荡 演 激 以 败 土 石。是 特 老 妇 老 圃 者 之 为 也,犹 足 动 乎 物,A况天地之无倪.阴 阳 之 无 穷,以 漕 洞 帽 帽,2)乎 其 中,或 会 或 离,或 吸 或 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 曰:源 塞,国必亡。人 乏 财 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 日 天 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 弃,不过其纪。愈甚丰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 非国语)注释:(1)伯 阳 父:周朝大夫。(2)鸿 洞 情 情:弥漫无际广阔深远。1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

22、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不概于圣概:大略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抑人事乎抑:还是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B.C.D.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文深闵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14.根 据 文 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 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

23、,是 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认之者不塞则惑吾无取乎尔也16.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2018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1 )积微,月 不 胜 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生事之至也数.其 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

24、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 以 时 记 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日:“德藉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 材 于 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情:分量轻。(2)使 治 乱 存 亡 若 高 山 之 与 深 谿,若 白 垩 之 与 黑 漆,则 无 所 用 智,虽愚犹 可 矣。且

25、 治 乱 存 亡 则 不 然。如 可 知,如 可 不 知;如 可 见、如 可 不 见。故 智 士 贤 者 相 与 积 心 愁 虑 以 求 之,犹 尚 有 管 叔、蔡 叔 之 事 与 东 夷 八 国不 听 之 谋。故 治 乱 存 亡,其 始 若 秋 毫。察 其 秋 毫,则 大 物 不 过 矣。鲁 国 之 法,鲁 人 为 人 臣 妾 于 诸 侯,有 能 赎 之 者,取 其 金 于 府。子贡赎鲁人 于 诸 侯,来 而 让,不 取 其 金。孔 子 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 人 矣。”取 其 金,则 无 损 于 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 路 拯 溺 者,其 人 拜 之 以 牛,子 路 受

26、 之。孔 子 曰:“鲁 人 必 拯 溺 者 矣。“孔 子 见 之 以 细,观 化 远 也。(取 材 于 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1 7.下 列 对 句 中 加 点 词 的 解 释,不 正 确 的 一项是A.时不胜月 时 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 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 与:一 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1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1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27、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2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例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21.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 题 字 数 限 定25字)(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秦废封建秦 初 并 天 下,丞 相 络 等 言:“燕、齐、荆 地 远,不 置 王 无 以 镇 之,请立诸 0 始 皇 下 其 议,群 臣 皆 以 为 便。廷 尉 斯 曰:“周 文

28、、武所封子弟同姓 甚 众,然 后 属 疏 远,相 攻 击 如 仇 触,诸 侯 更 相 诛 伐,天 子 不 能 禁 止。今 海 内 赖 陛 下 神 灵 一 统,皆为郡 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 易 制。天 下 无 异 意,则 安 宁 之 术 也。置 诸 侯 不 便。始 皇 曰:“天下共苦战斗不 休,以 有 侯 王。赖 宗 庙 天 下 初 定,又 复 立 国,是 树 兵 也,求 其 宁 息,岂 不 难 哉!廷 尉 议 是。”分 天 下 为 三 十 六 郡,郡 置 守、尉、监。苏 子 曰:圣 人 不 能 为 时,亦 不 失 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 之 兴,诸 侯 无 罪

29、不 可 夺 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 时 者 也。周 衰,诸 侯 相 并,齐、晋、秦、楚 皆 千 馀 里,其势足以建侯树 屏。至 于 七 国 皆 称 王,行 天 子 之 事,然 终 不 封 诸 侯。久 矣,世之畏诸侯 之 祸 也,非 独 李 斯、始 皇 知 之。始 皇 既 并 天 下,分 郡 邑,置 守 宰,理 固 当 然,如 冬 裘 夏 葛,时 之 所 宜,非 人 之 私 智 独 见 也,所 谓 不 失 时 者,而 学 士 大 夫 多 非 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 子 房 以 为 不 可,李 斯 之 论 与 子 房 无 异。高 帝 闻 子 房 之 言,知诸侯 之 不 可

30、 复,明矣。然 卒 王 韩 信、彭 越、英 布、卢 维,岂 独 高 帝 所 为,子 房 亦 与 焉。故 柳 宗 元 口:“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 之 论 封 建 者 甚 众,宗 元 之 论 出,而 诸 子 之 论 废 矣,虽 圣 人 复 起,不能易也。故 吾 取 其 说 而 附 益 之,曰:凡 有 血 气 必 争,争 必 以 利,利莫大于封 建。封 建 者,争 之 端 而 乱 之 始 也。自 书 契 以 来,臣 弑 其 君,子弑其父,父子兄 弟 相 贼 杀,有 不 出 于 袭 封 而 争 位 者 平?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 汉 以 来,君 臣 父 子

31、相 贼 虐 者,皆诸侯 王 子 孙,其 馀 卿 大 夫 不 世 袭 者,盖 未 尝 有 也。近 世 无 复 封 建,则此祸几 绝。仁 人 君 子,忍 复 开 之 欤?故 吾 以 为 李 斯、始 皇 之 言,柳 宗 元 之 论,当为万世法也。(取 材 于 宋 苏 轼 东坡志林)注释:(1)书 契:指有文字记载。2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易也易:交换2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

32、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2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2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2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 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

33、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2 7.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答案】22.D23.C24.B2 5.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26.D2 7.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 以 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析】22.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

34、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 中“甚易制”中 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项 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的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项 的“者”均为助词,意 为“的人”。24.试 题 分 析:B项 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

35、中生有。25.试 题 分 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26.试 题 分 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D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

36、误。27.试 题 分 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 考 生“用自己的话”概 括 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根据文中“故 柳宗元曰 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 以 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7、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参考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维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 臣 都 以 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

38、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 是 建 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苏 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 子(

39、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缗,(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

40、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