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72022年北京六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一、文言文阅读(2022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
2、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
3、,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
4、事以观之也?(取材于汉书贾谊传)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无道之暴也暴:短促B所上者告讦也讦:揭发C道之以德教道:引导D祸几及身几:大多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C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顾不用哉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B皆以积渐然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C汤武之定取舍审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为
5、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C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10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2021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
6、,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
7、。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
8、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耕战而贱儒生贱:轻视B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D薄夫敦,鄙夫宽敦:敦厚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上下乱而阴阳谬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C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D人民
9、为善开不为上用之路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儒名而俗行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B不徇爵禄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
10、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2020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
11、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
12、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
13、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必及韩、魏矣难:难免B而二子无喜志志:心思C智伯不悛悛:悔改D晋绝不祀绝:灭亡7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以伐四卿以:凭借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以:用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将D子何以知之以:依据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非反而何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C为之期日而遣之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D襄子将卒犯其前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
14、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B臣子絺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11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2019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
15、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
16、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不概于圣概:大略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抑人事乎抑:还是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不有
17、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BCD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认之者不塞
18、则惑吾无取乎尔也16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2018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
19、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
20、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胜月时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1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1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21、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2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21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
22、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
23、,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
24、,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2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易也易:交换2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2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
25、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2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2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27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
26、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答案】22D23C24B25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26D27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析】22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
27、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的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的人”。24试题分析:B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25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
28、“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2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D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7试题分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
29、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参考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
30、)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
31、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
32、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