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059499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8.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7-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7-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一.文 言 文 阅 读(共9小题)1.(2017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维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麟,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 易 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 诸 侯 不 便 始 皇 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

2、: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画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维,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

3、出,顶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多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名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苕,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 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碘的一项是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4、的一项是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笏也易:交换(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有侯王争必 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本不可复c.w 学士大夫多非之财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5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无项的一项是A.文 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日: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2.(2018北京)(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

6、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 悬 日 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目者王,善时者霸,朴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目,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呼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日:“德翰如毛,民 鲜 克 举 之 此之谓也。(取 材 于 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例:分量轻。(2)

7、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土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全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日:“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J 取其金,则无损于勺: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募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日:“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 材 于 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1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碰的一项是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A.核不胜月时: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呼之戚:为悲伤C.智土贤者也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者E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_ _ _ _ _ _ _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 若白垩?与黑漆D.察基秋毫 基人拜之以牛(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氐娜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例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

9、矣。(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 字)3.(2018北京)(二)根据要求,完成题目。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 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 之 赤 也 感,敢问。”子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

10、孔子怎样的思想。4.(2019北京)(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左 氏 国语,其文深一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厚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出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 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 阳 父 日: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日: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

11、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本平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 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摩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溃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海洞醪情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日:“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日天者,则吾即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不乎?而日是川之为尤!又日:“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其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 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濯洞醪情: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氐硼的一项是_ _ _ _ _ _ _不懈于圣概:大略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天地之物也特:只是是晋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必涌溢蒸郁以摩百物糜:使熟烂沙人事乎抑:还是吾造陈于前矣既:既然不有他本乎术:途径、原因A.B.C.D.(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文深闵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氐项的一项是A.柳 宗 元 认 为 世 人 因 喜 好 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

13、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 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 文 表 达 了 柳 宗 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认之者不塞则惑吾无取乎尔也(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5.(2019北京)阅 读 下 面 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再道得之,不 处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14、仁,造 次2】必于 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注 释:【1】处:处在、居 处。【2】造次:仓促之间。“不以基道得之,不 处 也。”本 句 中 的“其 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不以其道彳号心 不 去 也 杨 伯 峻 论语译注认 为,“得 之”应 改 为“去 之”;也有学者认为,“不 以其道得之”的“不”字 应 删 去.请 根 据 以 上 两 种 不 同 解 读,分别解释句T*-屈、O6.(2020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 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 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

15、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 襄 子 惧,乃奔保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 不 浸 者 三 版 城 中 悬 釜 而 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日:“韩、魏必反矣。”智伯日:“子何以知之?”疵日:“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逑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有,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

16、二子,二子日:“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日:“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日:“子何以知之?”对日:“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 伯 不 像。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日:“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日:“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日:“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

17、,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维不祀。(取 材 于 史记 资治通鉴)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I)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摊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B.而二子无喜有 志:心思C.智伯不像 俊:悔改D.晋绝不祀绝:灭亡(2)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以伐四卿 以:凭借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C.

18、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D.子何以知之 以:依据(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非反而何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C.为之期日而遣之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D.襄子将卒犯其前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

19、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6)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7.(2020北京)阅 读 下 面 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 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日:“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 无 是 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日:“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1)请 解 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2)综合以

20、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8.(2021 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败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顶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土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山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加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

21、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蹒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春也。国之所以存有,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土,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敢,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段干木阖门不出,魏文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土,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齐有高节之土,日狂遹、华土,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

22、,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此二子解沮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夫狂谄、华土,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遹、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取材于王充 论衡非韩)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土。【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耕战而蟆儒生贱:轻视B.便礼义废

23、,纲纪败使:假如C.故以旧归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D.薄夫皇,鄙夫宽敦:敦厚(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上下乱加阴阳谬故事或无益,中益者须之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此二子解沮齐众C.此礼义为业舂也国之所以存有D.人民为善开不为上用之路(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儒名而俗行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B.不徇爵禄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氐顼的一项是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

24、很有用处,不应抛弃。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C.韩非认为留着狂调、华土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D.本文认为狂谪、华土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9.(2021 北京)阅读下面 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日:“由也!女闻六言 注】六蔽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25、;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注】言:德。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 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2017-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文言文 阅 读(共9小题)1.(2017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络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傩,诸侯里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 易 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 皇 日:

26、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日: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画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27、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维,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日:“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画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多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日: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5 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苕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考,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 东坡志

28、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多也易:交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上(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侯王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马不可复c.w 学士大夫多非之顶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

29、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己。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 氐 确的一项是DA.文 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日: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30、。【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句子的能力.(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 用“留”“册 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

31、词达句顺.【解答】(1)D 也不能改变了.易:改变.(2)A A.连词,因为/介词,因为;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表转折;D.助词,的人.(3)B“皆封侯”无中生有,句子翻译为: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4)为:创造;时:时机;而已:罢了.句子翻译为:时势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只是)能不失掉时机罢了.以:用;措:弃掷;已:停止.句子翻译为:从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祸端.(5)D “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错,文章主要是论述了分封制的弊端.(6)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本

32、题一是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分封诸侯并不是圣人的意思,是情势造成的.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得出这一结论的相关信息:“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以及文章的第三段.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答案:(1)D(2)AB(4)时势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只是)能不失掉时机罢了.从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祸端.(5)D(6)时代不是圣人所能够创造的,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不失去时机而已.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没有获罪不能被废除,即使君主想要废除封建也不能做到.秦朝的情势允许建立郡县制,秦始皇和丞相李斯准确把握态势,实行郡县制.汉朝时恰

33、恰相反,根据时势,不适合完全建立郡县制,即使汉高祖和张良都不同意分封制,但最终还是封了韩信等诸王.因此,苏轼说,分封诸侯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情势造成的.参考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维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求皇帝分封诸位皇子(为藩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都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

34、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正因为有诸侯王,天下才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在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苏 子(即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不错过时代.时代并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只是能够不错过时代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国君即使想废除诸侯设置郡守,可能做到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

35、、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 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就不能分封诸侯,不立强势家族为世卿,可以把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当作警戒.(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仅李斯和秦始皇知到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错过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土大夫大多非议它.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当时没有非议他的意见的,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有什么不

36、同?只是世人以成败论是非罢了.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郦食其,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维,(这件事)岂只是汉高帝,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并不是圣人的意思,是情势造成的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曹元首、陆机、刘颂,以及唐太宗时的魏征、李百药、颜师古,那以后还有刘秩、杜佑、柳宗元.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

37、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从三代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以来,知道不用刑法措施,然而终究不能停止篡位弑君父的祸端.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

38、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2.(2

39、 0 1 8 北京)(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积微,月不胜 口日,町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 悬 日 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目者王,善时者霸,朴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目,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感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日:“德鞭如毛,民 鲜 克 举 之 此W谓也。(取 材 于 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

40、,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情: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土贤者理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 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不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全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日:“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 伊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耳人拜之

41、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日:“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 材 于 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碰 的 一项是,DA.时不胜月 时:季节(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 同 的 一 项 是 C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土贤者也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勺行:行为A.故善学者王 王者敬目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再秋毫 月人拜之以牛(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 氐 砸 的 一 项 是 D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

42、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例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 字)【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3)本题考查考生对

43、浅易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 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解答】(1)D.行:品行 翻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2)C.A.名词,每一天。B.副词,尽、全。C.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D.代词,那。(3)D.失,过失或做得不妥。翻译:子贡这件事做得不妥。(4)德,道德;W,轻;鲜,很少;克,能够。译文:

44、道德轻得像鸿毛,民众很少能举得动它。金,赎金;复,再。译文: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5)第一则材料都是围绕“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来谈“积微”对于一个国家君主的利和弊的。/第二则材料强调明察秋毫的作用。所以,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最符合。“积微”是第一则材料的核心,材料谈到了“积微”对于一个国家君主的利和弊。核心句是“能积微者速成二/第二则材料,有两段文字,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察其秋毫、见之以细”。“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强调看得细,才能看得远。答案:(1)D(2)C(3)D(4)道德轻得像鸿毛,民众很少能举得动它。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

45、人再赎人了。(5)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积微者速成或积微。理由:“积微”是本材料的核心,材料谈到了“积微”的利和弊。/见细则观远。两段材料的核心是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强 调 看 得 细,才能看得远。译文:积累微小的成果,每个月积累不如每天积累,每个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个季度积累。一般人喜欢轻视怠慢小事,等大事来了,然后才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这样,就常常不如那些认真办理小事的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它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大;大事来得稀少,它牵扯的时间少,它积累起

46、来的成果小。所以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珍惜每一季度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一切时间都荒废掉的君主就会灭亡。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称霸诸侯的君主重视每一个季度,勉强存在的国家陷入危险以后君主才为它担忧,亡国的君主到了国家灭亡以后才知道会灭亡,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破坏,多到悔不胜悔。称霸诸侯的君主的善政显著,可以按季度来记录;称王天下的君主的功绩名誉,就是每天记录也不可能全部记下来。财物宝贝以大为贵,政教功名却与此相反,能积累微小成果的君主才能迅速成功。诗云:“道德轻得像毛发,民众很少能举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假如治世和乱

47、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明显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况且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并不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开始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毛。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人能够赎回他们的话,可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从诸侯中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谦让,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

48、金。孔子说:“子贡这件事做得不妥。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的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3.(2018北京)(二)根据要求,完成题目.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

49、子间的许多对话,如 先进篇:子路问:“闻斯m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 之 赤 也 感,敢问。”子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解答】本题有两间,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

50、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在公西华询问的时候,孔子解释了原因。据此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答案:内容: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思想:因材施教。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