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4届高三年级零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内江市2024届高三年级零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省内江市2024届高三年级零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34年,曹禺发表其成名剧作雷雨,此时距中国话剧诞生不足30年。茅盾曾评价:“当年海上惊雷雨。”雷雨的出现成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后曹禺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剧作,这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名作,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而且常演常新,此外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京剧、评弹等多种艺术形式。那么,曹禺戏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何而来?曹禺走上戏剧创作之路,与他在南开新剧团阅
2、读易卜生全集的经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相关。他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曹禺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他所熟悉的。曹禺称写作为“心血”,正因心血的滋养,让他的戏剧具有了生命的能量。他曾告诉老伴李玉茹,在雷雨成稿之前,他已反复写了很多场景和片段,不满意就重写,以致废稿塞满了床底。由此可见,优秀的创作者,是时代生活作用于心灵并在艺术的熔炉里锻造而成的。曹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崛起的一代剧作家,深受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他关注现实,也注重艺术的旨趣。他描写现实,却不拘泥于写实,表现出对发展趋向充满理想主义的憧憬。日出中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北京人中愫方、瑞贞奔向自由的步伐,都是沉郁、幽
3、暗背景中绚丽的曙光,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化、寓言化表达。曹禺的一些戏剧素材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不仅没有接受障碍,反而形成了一种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一份可以品评的人生况味、一方渴望进入的意象丛林。这是因为,剧中人与今天的观众依然能产生某种精神连接、情感共鸣。雷雨中繁漪“最雷雨的性格”里对爱情的渴求、对自由的向往,北京人中愫方隐忍而哀静的目光,家中瑞珏弥留之际对于飞雪的怅望,那种情感的张力直达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对生存之关怀、对命运之思考、对心灵世界之探索,构成了曹禺剧作的深层内涵。好的戏剧因为注满了人生的意味、美的情愫和深刻的内涵,总能吸引人不断地感知它、琢磨它、诠释它。曹禺的阅读兴趣很广,从古典
4、诗词、戏曲小说,到外国哲学、美学等,再到古希腊戏剧、古罗马戏剧以及莎士比亚、易卜生等,曹禺都颇感兴趣。他的戏剧里常常涉及表现主义戏剧的典型意象,但其叙事方式却是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他的戏剧结构十分讲究,善于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悬念、有张力的戏剧故事,而故事中,充满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美学意蕴和诗学正义,这也是他的戏剧被中国观众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导演,他们展示出不同的艺术造诣。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演员,剧中那掷地有声的艺术语言,让演员们磨炼心性、提升水平。曹禺的戏剧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观众,人们走进剧场与伟大剧作家灵魂对话,与戏剧情境融通,培养熏陶艺术趣味,感受
5、超越日常的“戏剧人生”(摘编自宋宝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曹禺戏剧的启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曹禺剧作有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标志着年轻的中国话剧走向成熟。B. 曹禺用心体验时代生活,再在艺术熔炉里锻造,最终成为优秀的创作者,其剧作具有生命的能量。C. 日出中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体现了曹禺戏剧创作立足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追求。D. 若不去感知、琢磨、诠释曹禺剧作,就无法体会其对生存命运的关怀、思考和对心灵世界的探索。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曹禺剧作的创作过程、艺术特点、深层内涵、叙事方式四
6、个方面探讨了其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来源。B. 文章引用茅盾的评价,为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观点提供令人信服的支撑。C.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曹禺笔下三位女性角色的剧情表现,证明了其剧作至今仍能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D. 文章末段反复强调“一代又一代”,从影响群体的角度再次有力地论述曹禺剧作对戏剧艺术跨时代的卓越贡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禺剧作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影响力,随着表现形式的拓展,不断翻出新意。B. 雷雨结局中鲁大海的出走体现了曹禺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化、寓言化表达。C. 正因为曹禺剧作叙事结构完整精巧,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才得以充
7、分呈现。D. 曹禺剧作融会贯通了中外文化,这为发展和创新当代戏剧艺术提供了有益参考。【答案】1. B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曹禺剧作标志着年轻的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张冠李戴,原文为“雷雨的出现成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C.“体现了曹禺戏剧创作立足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追求”曲解文意,原文为“日出中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北京人中愫方、瑞贞奔向自由的步伐,都是沉郁、幽暗背景中绚丽的曙光,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化、寓言化表达”,更多地体现的是曹禺对理想主义的憧憬;D.“若不去感知、琢磨、诠释曹禺剧作,就无法体会其对生存命运的关怀、思考和对心灵
8、世界的探索”曲解文意,原文为“对生存之关怀、对命运之思考、对心灵世界之探索,构成了曹禺剧作的深层内涵。好的戏剧因为注满了人生的意味、美的情愫和深刻的内涵,总能吸引人不断地感知它、琢磨它、诠释它”。【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文章引用茅盾的评价,为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观点提供令人信服的支撑”张冠李戴,“当年海上惊雷雨”说明的是曹禺戏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正因为才”强加因果,原文为“他的戏剧结构十分讲究,善于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悬念、有张力的戏剧故事,而故事中,充满了中华文
9、化的民族精神、美学意蕴和诗学正义,这也是他的戏剧被中国观众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二者没有因果关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工智能算法大致可分作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与强化学习。其中,监督学习通过不断训练程序(模型)从人类已有经验中学习规律。在这一类机器学习中,研究人员会通过标记数据的方法,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以达到学习目的。类似于父母会向孩子展示不同颜色、大小乃至种类的苹果,教会孩子认识“未曾见过”的苹果。无监督学习则通过训练程序,使机器能直接从已有数据中提取特征,对信息进行压缩,用于完成其他任务。因此,这类机器学习算法并不需要以往经验,也
10、被称之为无监督学习。此外,强化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算法不同,强化学习是动态优化的延伸,而无监督学习则与统计学更为接近。当然,强化学习也并不能完全同监督学习割裂开来。比如AlphaGo就是通过强化学习手段所训练的计算程序,但在AlphaGo训练的第一阶段,研究人员使用了大量的人类玩家棋谱供AlphaGo模仿学习,这里人类已有经验类似于老师。(摘编自王熙人工智能算法是什么)材料二: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中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正沿着追求更高精度、挑战更复杂任务、拓展能力边界等方向持续演进。场景
11、创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升级、产业增长的新路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赵志耘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正向更多行业和更核心的业务领域渗透,智能场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融合成效初显。工信部科技司去年遴选出100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涵盖制造、生态农业、医疗健康、金融、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文旅教育、公共安全、能源九大领域,展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广阔前景。近年来,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从语言翻译、图像识别、工业自动化等工程技术领域,拓展到智能生产、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大数据宏观经济监测、量化投研等经济、金融范畴,可谓应用广泛。在大数据、智
12、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日渐普及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底层技术,也是工业经济逐步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摘编自李雪钦抢抓机遇,人工智能加速前行)材料三: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算法,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与程序进行创作。人工智能文艺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创作”,其对于人类文艺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是全面丰富,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模仿和创作。人工智能在各文艺门类中的发展并不均衡,在某些模仿性和规律性较强的领域(如舞蹈艺术)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在更富独创性、更复杂的文艺领域(如长篇小说),人工智能显然还没有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虽然人工智能早已开
13、始创作长篇小说,但那些所谓的作品,在人类眼中最多只能算是写作素材的堆积。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在文艺创作方面具有全面优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独立开展创作活动。可人工智能接收到人类指令后才能进行创作,创作过程受到人类的操作和控制,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为了符合人类的审美期待,所以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的创作工具,很难称得上真正的文艺创作主体。因此,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一种模仿,而非一种类似于人类创作的那种独立的对美的创造。(摘编自王东昌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算法大致可分作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同一程序不能同
14、时拥有两种算法。B.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这一决定性力量,中国就能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C. 人工智能已经与各行业深入融合,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广阔,标志着工业经济逐步向数字经济转型。D. 人工智能文艺对人类文艺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它的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一种模仿。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使用主要成分分析技术提取特征用于图片压缩,以此来节省储存空间,此类算法属于无监督学习。B. 人工智能技术从工程技术领域向经济、金融范畴拓展,应用广度深度扩大,是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C. 人工智能无法在更富独创性的文艺领域创作出优秀作品,这体现其在各文艺
15、门类中的发展并不均衡。D. 人工智能的诗歌创作跟人类创作的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质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字词组合。6. 去年11月,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风靡全球。有人认为它预示着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你怎样反驳这样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 D 5. B6. 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无论是哪种人工智能算法,都是以人类已有经验和数据作为基础和前提。在科技发展方面:智能场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需依靠人类的创新研究,无法脱离人类操控自行完成。在文艺创作方面: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算法,遵循一定的规则与程序进行运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模仿,其本质更像是人类的
16、工具,而非独立的对美的创造。所以,从科技、经济到文化领域,人工智能都无法取代人类。【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同一程序不能同时拥有两种算法”有误,原文“强化学习也并不能完全同监督学习割裂开来”“AlphaGo就是通过强化学习手段所训练的计算程序,但在AlphaGo训练的第一阶段,研究人员使用了大量的人类玩家棋谱供AlphaGo模仿学习”,可见同一程序可以同时拥有两种算法;B.“决定性为量”有误,原文是“重要驱动力量”;“就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说法绝对,原文是“是事关中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C.“已经与各行业深入融合
17、”有误,原文是“成效初显”;“标志着工业经济逐步问数字经济转型”,于文无据,原文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底层技术,也是工业经济逐步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张冠李戴,原文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底层技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材料一“人工智能算法大致可分作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与强化学习”“监督学习通过不断训练程序(模型)从人类已有经验中学习规律”“无监督学习则通过训练程序,使机器能直接从已有数据中提取特征,对
18、信息进行压缩,用于完成其他任务”“强化学习也并不能完全同监督学习割裂开来在AlphaGo训练的第一阶段,研究人员使用了大量的人类玩家棋谱供AlphaGo模仿学习,这里人类已有经验类似于老师”,可见无论是哪种人工智能算法,都是以人类已有经验和数据作为基础和前提。在科技发展方面:材料二“人工智能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正向更多行业和更核心的业务领域渗透,智能场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融合成效初显。工信部科技司去年遴选出100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涵盖制造、生态农业、医疗健康、金融、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文旅教育、公共安全、能源九大领域,展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广阔前景”“
19、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日渐普及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底层技术,也是工业经济逐步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可见智能场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需依靠人类的创新研究,无法脱离人类操控自行完成。在文艺创作方面:材料三“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算法,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与程序进行创作。人工智能文艺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创作,其对于人类文艺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是全面丰富,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模仿和创作”“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在文艺创作方面具有全面优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独立开展创作活动。可人工智能接收到人类指令后才能进行创作,创作
20、过程受到人类的操作和控制,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为了符合人类的审美期待,所以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的创作工具,很难称得上真正的文艺创作主体”,可见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算法,遵循一定的规则与程序进行运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模仿,其本质更像是人类的工具,而非独立的对美的创造。所以,从科技、经济到文化领域,人工智能都无法取代人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个人的村庄大海祖母经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一个巨大的镜子
21、中部。依山傍水的曙光三村,只是曙光镇辖、曙光行政村属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而且只有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中间是曾祖父母的老屋,旁边是祖父母的房屋,左右两侧是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我父母的房屋。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的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祖母成了曙光湖唯一的常客。一棵长须坠地的榕树正对湖畔,树上鹭鸶早已熟悉祖母。我小的时候,祖母每天划着小船,送我和堂哥堂姐去对面曙光小学读书。小船是祖父在世时打造的,也是我们家族越湖通达对岸的交
22、通工具。如果沿着湖岸绕行,大概五里路远。生性顽劣的我,有次藏了石头,待船离岸,突然起身将石头扔向榕树,惊起鹭鸶冲天而飞。小船打个趔趄,差点儿将堂姐晃到湖里。祖母劈我一掌,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祖母向来慈祥,那是她第一次动手打我,是怕我惊扰祖父的灵魂。祖屋左后是老旧的池塘、倾倒的围屋,昭示着客家祖先从远处迁徙而来,在此筑围而居。祖屋右后是涂氏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小的时候,我和堂哥堂姐们经常爬上坡地采摘龙眼,攀上后山采摘野果,看五彩尾
23、翼的野鸡掠过丛林。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每一次返乡再离,都是渐行渐远。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祖母从祖屋出发,沿着碎石小路,孤独地行至村口湖畔。夕阳西下,将祖母身影长长地按在路上、映在湖上。我问鹤发鸡皮的祖母:为什么不搬出去和我们一起住?祖母没有回答,却描绘着往昔美景: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城里人艳羡的瓜果飘香,在偏僻山村毫无价值。父辈抛弃家园上城,就是例证。脱贫攻坚期间,如果不是外出务工,我们家族也有贫困家庭。曙光镇十个行政村大多如此,青壮年全部外出
24、打工。我的高中同学,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我给他发去微信:乡村振兴还在后头呢!牧民的归宿在马背,那里有风雨阳光、壮烈跌落。农民的归宿在乡村,农具是武器,田园就是江湖。曙光湖周边遍生绵密的竹子,也催生编织的蔑匠。父亲说,祖父年轻时会一手好蔑活儿,请他做工的人家很多。农闲时分,祖父每天晨出做工、傍晚返家:祖母每天送至村口湖边迎回。湖畔榕树就是祖父早年裁下的,说长大了为祖母遮荫。痛心的是,祖父一次晚归时,因救助落水的儿童,意外溺亡。祖父埋在后山之上,陪伴曾祖父母。祖母从此不食湖中鱼,不准晚辈吓鹭鸶,说是怕惊到祖父。她还经常去到村口湖边,送迎
25、看不见的祖父,直到步履蹒跚。父亲的讲述,让我对祖母的执着似懂非懂。当父辈叨咕叶落归根,孙辈开始怀念家乡,只有扎根村庄一生的老人,无论脚下土地贫瘠还是富有,始终守望如斯。只是,村庄老了,祖屋老了,脱贫攻坚胜利后的曙光镇和曙光三村,等到老人逝去,难道归于荒野?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夏雨如豆的某天傍晚,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呢!”祖母颤巍巍地问:“要要我搬走吗?”我说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搬回来住呢!祖母的眼里盛满希望:真的?我握紧祖母
26、枯萎的手,啄米般点头:真的!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我置身如诗如画的村庄,轻轻扶着祖母,再次问:“奶奶您一直不愿搬走,是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祖母眼眶湿润:“还有你爷爷的魂在这里啊”(原载于红棉2022年夏季刊,有删改)文本二: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描述与中长篇小说有很大不同,在特定的精短篇幅里,对于微型小说的矛盾冲突究竟如何设置,如何展开,如何在矛盾冲突的终端形成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等一系列问题,大海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值得研究的典型文例。大海表达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第一个特点是:在精短的篇幅里,没有使微型小说的矛盾冲突简单化、表层化和概
27、念化。他的故事远不是只写正面人物和对立面人物在某一个正确或错误的事件上,形成激烈的言行冲撞;也不是写某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里做一件事时有前期错误和后期正确的鲜明对比。(刘海涛微型小说矛盾冲突的文学叙事我读一个人的村庄)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一个人的村庄”,揭示了农村“空心化”的社会现实,也暗示乡村脱贫、振兴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B. 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的言语,表明了她对自己担任镇干部工作的自豪,以及对本镇脱贫攻坚成绩的炫耀。C. 文本一语言长短句结合,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凸显真挚畅达、优美灵动的文风,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D. 第段于动
28、人的细节中表现祖父祖母的伉俪情深,又勾勒出祖父勤劳能干、舍己救人的形象,同时照应前文。8. 文本一的小说营造出一种诗化的意境之美,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9. 请以文本一为例,试着从小说矛盾冲突的设置、展开、结局等角度,简要谈谈你对文本二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答案】7. B8. 第一处营造了乡村景致的诗意之美。作者以白描手法描绘祖屋周边环境,展现了质朴自然的乡村景致,体现出乡村生活的惬意悠闲之趣;第二处营造了乡村生活的诗意之美。作者以清新简洁的笔触描述春日美好的田园生活场景,整散结合,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氛围;第三处营造了乡村前景的诗意之美。作者借雨后彩虹与炊烟,以诗意优美的
29、语言表达了对乡村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憧憬,显得含蓄又意蕴深长。9. 在矛盾冲突设置上,没有将矛盾冲突简单化为“对乡村的坚守与远离”,而是融入了作家对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使小说主旨显得深刻而多元;在矛盾冲突的展开上,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始终以一种诗意化的表达来淡化人物内心、人物之间、人物与外界环境等矛盾冲突。例如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祖母对待去与留的态度、情绪、表现等,并不是十分激烈;下一代与祖母的选择,也没有尖锐不可调和;小说后半部分,农村的脱贫与振兴也没有写得十分沉重;在矛盾冲突的结尾上,以乡村文旅发展规划,合乎情理的、温和地解决了乡村老人的留守、村民的外出与回归、乡村振
30、兴、农村生态文明等问题,同时又模糊了所有矛盾冲突的对与错的边界,最后以“我”的认识,祖母的情绪变化来完成叙事矛盾的诗意化表达。【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炫耀”错。“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原文体现的是张景惠内心的高兴与激动,并非“炫耀”之情。【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多角度鉴赏作品意蕴的能力。第一处营造了乡村景致的诗意之美。“祖屋右后是涂氏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这段文
31、字以祖屋为轴心,按着不同方位介绍祖屋周边环境,作者以白描手法描绘祖屋周边环境,“涂氏宗祠”“菜地”“小溪”“坡地”“龙眼树”“山地”“树林”等意象展现了质朴自然的乡村景致,体现出乡村生活的惬意悠闲之趣;第二处营造了乡村生活的诗意之美。“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这段描写有嗅觉、视觉、味觉,作者以清新简洁的笔触全方位展现田园生活的美好;句式有整句“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和散句“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整散结合,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氛围;第三处营造了乡村前景的诗意之美。“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
32、,一头插进湖泊。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描写了彩虹和炊烟,彩虹象征未来的美好生活,炊烟代表现实的安宁温馨,作者借雨后彩虹与炊烟,以诗意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乡村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憧憬,显得含蓄又意蕴深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文本写作手法及特色的能力。在矛盾冲突的设置上,文章虽然描写了乡村衰落的现实,如“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的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每一次返乡
33、再离,都是渐行渐远”,但作者没有将矛盾冲突简单化为“对乡村的坚守与远离”,而是融入了作家对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如“我的高中同学,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我给他发去微信:乡村振兴还在后头呢!”“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使小说主旨显得深刻而多元;在矛盾冲突的展开上,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始终以一种诗意化的表达来淡化人物内心、人物之间、人物与外界环境等矛盾冲突。例如小说的前半部分,“后辈屡屡动员
34、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写祖母对待去与留的态度、情绪、表现等,并不是十分激烈;“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的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下一代与祖母的选择,也没有尖锐不可调和;“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小说后半部分,农村的脱贫与振兴也没有写得十分沉重;在矛盾冲突的结尾上,“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
35、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张景惠告诉我,他们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夏雨如豆的某天傍晚,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呢!祖母颤巍巍地问:要要我搬走吗?我说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搬回来住呢!祖母的眼里盛满希望:真的?我握紧祖母枯萎的手,啄米般点头:真的!”,以乡村文旅发展规划,合乎情理的、温和地解决了乡村老人的留守、村民的外出与回归、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等问题,同时又模糊了所有矛盾冲突的对与错的边界,最后以“我”的认识,祖母的情绪变化来完成叙事矛盾的诗意化表达。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36、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昼夜不离省闼帝闻善之。永元四年,拜左丞。六年,累迁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疏让曰:“臣江淮孤贱,愚矇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至台阁注。讫无
37、纤介称,不意悟又拜近郡,尊位千里。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矇顿,孤忝圣恩。承诏惊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愿乞余思,留备冗官,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帝亦惜香干用,久习旧事,复留为尚书令。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列传文苑列传,有删改)【注】台阁,一
38、般指尚书省,此指尚书令的官职。10.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6处。后 召 诣 安 福 殿 言 政 事 拜 尚 书 郎 数 陈 得 失 赏 赉 增 加 常 独 止 宿 台 上 昼 夜 不 离 省闼 帝 闻 善 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顾”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顾”的含义相同。B. 文中“固”与贾谊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固”的含义不相同。C. 文中“诚”与苏武传中“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中的“诚”的含义不相同。D. 文中“收”与张衡传中“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中的“收”的含义相同。12
3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香是一个孝顺长辈的典型,他在母亲去世后,极度痛苦,形销骨立,差点儿因此死去,当地百姓对他的品德交口称赞。B. 黄香爱好学习,对经典著作进行了广泛研究,奉诏到东观,如饥似渴地阅读典籍,肃宗为此当着诸王的面高度赞赏他。C. 黄香品行好,能力强,勤于政事,颇得皇帝的宠爱,因而不断升迁,但他为人低调,在被任命为东郡太守时还上疏竭力推辞。D. 本文所写的内容多而不杂,人物事迹富而不乱,文虽简而概括全,与张衡传一样,很好地体现了后汉书善于剪裁的特点。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
40、累任,遂至台阁。(2)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答案】10. 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常独止宿台上/昼夜不离省闼/帝闻善之。11. D 12. B13. (1)(我)遇到太平盛世,得了前人的余福,因此能够在成年时特蒙皇上征召任用,连续升迁,以至做到了尚书令。(2)当年遭受了水灾,年成荒歉,他于是拿出自己的俸禄以及所得的赏赐,分发提供给贫困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又召到安福殿谈政事,授尚书郎,多次陈述朝廷得失,朝廷增加对他的赏赐。常常一个人宿于台署,白天黑夜不离宫门,皇帝听说后称赞他。“后”是时间状语,省略主语,
41、“召”是谓语,省略宾语“之”,“诣安福殿言政事”也是“召”的宾语,句子完整,“政事”后断开;“拜尚书郎”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数陈得失”,“数”是状语,“陈得失”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赏赉增加”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常独止宿台上”,省略主语,“止宿”是谓语,“台上”是地点状语,后面断开;“昼夜不离省闼”,“昼夜”“不”是状语,“离”是谓语,“省闼”是宾语,后面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顾”都是“回头”“回头看”的意思。句意:回头对诸王说/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御史写上说。B.“固”分别是“原本”本来”;“牢固地”,两者意思不同。句意:原本不是
42、我能胜任的/君臣牢固地把守着来窥探周王朝。C.“诚”分别是“确实”“的确”;“真诚”“真心”,两者意思不同。句意:我的确担心因为自己糊涂/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D.“收”分别是“收获”;“抓捕”“逮捕”,两者意思不同。句意:一年收获谷几千斛/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肃宗为此当着诸王的面高度赞赏他”错误,原文: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可见肃宗当着诸王的面赞赏他是后来在中山府第召集众人聚会时发生的事;肃宗赞赏黄香的原因也不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典籍”,“为此”的表述也错误。【13题详解】本题考
43、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遭值”,遇到;“弱冠”,成年;“征用”,征召任用。(2)“被”,遭受;“班”,分发;“赡”,提供、供给。参考译文:黄香字文强,济夏安陆县人。九岁丧母,思念至极,形容憔悴几乎死掉。乡人称赞他极为孝顺。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了,召他去,称他为“门下孝子”,十分喜欢他,敬重他。他广泛地诵习经典,精研道术,能写出好文章,京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最初任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命黄香到东观,黄香读了未曾见过的书。皇帝在中山府第召集众人,于是下诏召黄香至殿下,回头对诸王说:“这就是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人啊。”左右的人没有不为之另眼相看的。后来又召
44、到安福殿谈政事,授尚书郎,多次陈述朝廷得失,朝廷增加对他的赏赐。常常一个人宿于台署,白天黑夜不离宫门,皇帝听说后称赞他。永元四年,授予左丞官职。永元六年,升到尚书令。皇帝后来任命他为东郡太守,黄香上疏辞让说:“我是江淮地方一个孤苦微贱、愚蔽无知的渺小的人,经学品行能力,没有可以称说的。遇到太平盛世,得了前人的余福,因此能够在成年时特蒙皇上征召任用,连续升迁,以至做到了尚书令。至今没有纤微的功劳可以称述,没想到又被命为京师近郡太守,位尊千里。我听说根据人的能力授官,工作就做得好;按功劳封爵,贤愚就各得其所。我黄香是个无名小卒,出身诸生,主管一个郡处理政事,原本不是我能胜任的。我的确担心因为自己糊
45、涂,辜负皇上的恩德。接了皇上的诏书,诚惶诚恐,不知怎么裁断。我黄香年纪轻,正好驱使。我请求施予恩德给我,让我留作冗官,在宫廷里作上些杂事,实现我黄香的蝼蚁一样的小志,这是我至死的大愿。”皇帝也很爱惜黄香能干,又长时间研习历史旧事,仍然留任他做尚书令。延平元年,升任魏郡太守。郡里原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一年收谷几千斛。黄香说:“田令上说商人不务农王制上说做官的不耕田,做官拿俸禄的人,不应该与百姓争利。”于是把内外园田全部出租给人耕种。当年遭了水灾,年成荒歉,他于是分出自己的俸禄以及所得的赏赐,分发提供给贫困者,在这种情况下,富户也各自拿出义捐的粮食,补公家贷放的不足,饥民获得保全。后来因下大雨
46、导致雨水积聚而被免官,几个月后,卒于家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宋】文天祥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注】南康军:宋行政区划名称,今江西境内。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大都,途经南康军作此词。和苏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汗漫:宽阔无边的水面,这里指长江。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47、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从庐山起笔,气势磅礴,“凄凉处”在辽阔的意境中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B. 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谋篇布局类似。C. 词人以“孤舟”自喻,嗟叹自己身处国家倾覆之际,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D. 词人曾途经此地,如今又再路过,可是今昔之间,人事已换,年华空老,不胜感慨。15. 有人曾评文天祥酹江月:其于兴衰,未尝不耿耿也。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答案】14. C15. 词人对国土的沦丧耿耿于怀。“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山河依旧人事已换,流露出词人对故国倾覆的悲叹;“风急波翻雪”词人用翻涌的波涛,暗喻风雨飘摇的南宋王
48、朝,寄寓词人对国运的深切担忧;“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描写途中月夜见闻。描写元兵的号角声响彻夜空的情景,表现出词人眼见大好河山沦为异族统治的悲痛之情。词人于故国的恢复耿耿于怀。“还障天东半壁”暗示江山仍存半壁;“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直呼国运未尽,志士仁人犹在,此一处写出词人存一线重振旗鼓恢复江山的希望,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坚贞不移的品格。【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错。从“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可知,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词人对国土的沦丧耿耿于怀。“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庐山依然如旧,最使人凄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