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闰土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少年闰土一等奖创新教案25 少年闰土(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郑、拜”等12 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 个词语。 2. 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 自然段。 3. 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仿照第1 自然段,描写一幅呈现生活瞬间的画面。 教学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郑、拜”等12 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1 自然段。 3. 体会“我”记忆中的和刚刚相识时的闰土的形象。 教学过程 出示照片,介绍鲁迅 1. 课件出示鲁迅的照片。 师: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让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儿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他是谁呢?他就是鲁迅。 2. 课件出示单元的篇首页。 认真阅读篇首页,圈出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话介绍鲁迅。 关键信息:原名、主要作品、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伟大的文学家
3、、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杂文。 师:本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近这位伟人,去触摸他伟大的心灵,去感悟他高尚的品质,去欣赏他经典的作品。(板书:少年闰土) 3. 课件出示课文相关的资料简介。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正月里供祖像”中的“正”是多音字,当表示“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时,读一声,如“正月”;当表示其他意思的时候读四声,
4、如“正好、正确”等。 3. 重点指导书写:厨、毡、窜。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他和我仿佛年纪。(仿佛:这里指差不多。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和我年纪差不多) (2)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愿心:心愿,心里的愿望) (3)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无端:没有来由 状如:形状像) (4)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素:从来 如许:这样 单:只) 5. 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件和闰土相关的事。 作者记忆中的闰土;初次和闰土见面的场景;闰土
5、给“我”讲新鲜事;闰土离开了“我”。 品读第1 自然段,认识记忆中的闰土 1. 默读课文,思考:闰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出场的? 闰土是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的环境中出场的。 2. 闰土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场的呢? 闰土项戴银圈,手拿钢叉在西瓜地里刺猹。 3. 你从这一形象中体会到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闰土是一个勤劳、勇敢、活泼的孩子。 品读课文第25 自然段,初识闰土 1. 默读课文,思考:从这几段文字的描述中获得了哪些和闰土相关的信息?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预设: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
6、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闰土的身份:他是一个农村少年。 闰土的态度:他不怕“我”,见到“我”很高兴。 4. 说说你在读了这几段文字之后对闰土的印象。 预设:闰土是一个健康、质朴的农村孩子。 5.“银项圈”这个饰品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还出现过?(第1 自然段) 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1. 再读课文第1 自然段,边读边完成下面各题。 (1)圈出这一自然段中写到的景物。(天空、圆月、沙地、西瓜) (2)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闰土形象的语句。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2. 本段描写的闰土的形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项戴银圈) 3. 再读课文第1 自然段,边读边画本段的关
7、键词。 天空、圆月、沙地、西瓜、少年、银圈、钢叉、猹 4. 尝试运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 5. 课堂小结:我们边读课文边思考,借助资料和文中的词句了解了作者记忆中的闰土和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的形象。那么闰土在作者的心中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印象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吧。 6. 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随堂练”中的基础练习的内容。 7. 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生词。(2)背诵课文第1 自然段。 (3)建议完成第1 课时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3. 仿
8、照第1 自然段,描写一幅呈现生活瞬间的画面。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字、生词。 2. 每小组抽取一份,师生合作评改。 3. 回顾记忆中的闰土和初次相识的闰土。 (1)作者记忆中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健康活泼、勤劳勇敢) (2)作者与闰土初次相识的时候,闰土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朴实、害羞) 师:作者和闰土之间还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少年闰土吧。 品读第618 自然段,认识知道新鲜事的闰土 1. 学生自由朗读第618 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1)联系课文理解“新鲜事”的意思。 (2)闰土给作者讲了哪些新鲜事? (3)在作者的心里此时的闰土又是一个
9、怎样的形象呢?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新鲜事”的意思是很新奇的事,是作者从来没听过的事。 (2)闰土给作者讲的新鲜事有: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壳、看瓜刺猹、沙地观鱼。 (3)此时的闰土在作者心中的形象是见多识广。 4. 我们在朗读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语段的时候,该用怎样的语气呢? 朗读指导: (1)朗读第7 自然段的时候,关注动词,重读“扫、支”等动词。“只一拉”要读得稍快,读出动作的轻巧敏捷。用心满意足的语气读“什么都有”,读出孩子内心的满足。 (2)朗读第10 自然段的时候,要读得欢快热情,读出在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3)朗读第12 自然段的时候,要读好拟声词和动词。拟
10、声词要读得轻一些,动词要读得短促,读出月夜看瓜刺猹的紧张、刺激而又神秘的画面感。 师:试想一下,在一个夏日的夜晚,在广阔的沙地里,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里拿着钢叉,与伶俐的猹斗智斗勇。这对于一个生活在“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有诱惑力。并且这一件事讲得比较详细,因此作者对这件事印象最深。难怪在多年以后当他回忆起闰土的时候,眼前浮现出月夜刺猹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背诵第1 自然段,感受“月夜刺猹”这个画面吧。 (4)第16 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羡慕,因为自己不能享受这样的生活,所以心里充满了失落。因此朗读最后一句时,要读出作者心中的失落感。 (5)第17 自然段写的是
11、闰土给作者讲沙地观鱼的趣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所以要读得语调高昂,语气兴奋,读出闰土在玩耍时的开心。 (6)朗读第18 自然段时,第一个字“阿”要拖长音,用赞叹的语气来读。本段最后一句语速稍缓,语调低沉,读出作者心中的失落感。 5. 品读课文第618 自然段,思考:你怎样理解第18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预设:“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表明“我们”整天生活在院子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眼界狭窄。这与闰土的见多识广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作者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自读第19 自然段,体会难舍难分的情谊 过渡:闰土在作者家待一个忙月
12、,时间到了,会跟着他父亲离开的。那么在闰土离开的时候,他们都做了些什么?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来 学习课文的第19 自然段吧。 1. 自读课文第19 自然段,思考:在分别的时候,他们都做了什么事?你 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2.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 3. 小组交流。 4. 全班交流。 预设:在和闰土分别的时候,作者急得大哭,闰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 肯出门。“急得大哭、躲、哭、不肯出门”这些字词让我体会到了作者和闰土之间的深厚感情。 5. 分别后他们又做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分别后,闰土托他的父亲带给作者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作者也曾送闰土一两次东
13、西。我从中体会到了两个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6. 作者最遗憾的是什么呢?此时的他对闰土抱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作者最遗憾的是再也没有和闰土见面。作者对闰土有深切的怀念之 情。 小组交流,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师:闰土的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而当时的作者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这些句子,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吧。 1. 课件出示课后第3 题的句子。 2. 自读句子,独立思考。 3. 小组交流。 4. 全班交流。 (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以前不知道猹是什么东西,现在作者仍然不知道猹是什么东西,可是闰土却知道。这一对
14、比凸显了闰土的见多识广。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因为作者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的生活,每天只是生活在四角高墙的院子里,所以不了解闰土给作者讲的这些新鲜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闰土的羡慕与钦佩之情。 (3)“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写的是作者和往常的那些只生活在四面高墙的院子里的朋友不知道闰土给作者讲的这些新鲜事,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作者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5. 师总结:闰土见多识广,生活经验丰富,而作者却很少见识到外面的世界。通过这些句子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郁闷、无奈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以及他对闰土的羡慕与敬佩之
15、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语句,在理解这些句子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旨,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积累表达,描写生活瞬间 1. 回顾第1 自然段。 师:课文通过记忆中闰土看瓜刺猹、与闰土初次相识和闰土给作者讲新鲜事等给我们刻画了闰土这个形象。那么闰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整体认识一下这位少年吧。 师:第1 自然段写的是作者记忆中的闰土。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勤劳、勇敢、活泼的闰土形象。 朗读指导:读前半部分时,语气舒缓,读出环境的宁静、美好,读后半部分时,语气活泼,重读描写闰土动作的词语,读出闰土的勤劳、勇敢、活泼。 师:读
16、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的大脑中是否浮现出一个勇敢的少年形象呢?你能仿照这种写法来描绘一幅呈现生活瞬间的画面吗?下面就请你试一试吧。 2. 仿写语段。 (1)按一定的顺序写出当时的环境; (2)细致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等; (3)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照片,仔细观察照片并回顾这一精彩瞬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仿照课文第1 自然段运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一写这一精彩瞬间。 3. 尝试仿写。 4. 全班交流。 无边无际的大海就像一面大镜子,远远望去,海天一色。沙滩上湿漉漉的,浪花就像调皮的小孩子,不时地拍打着沙滩,和岸上的小女孩追逐嬉戏。海浪涌上来了,小女孩急急忙忙地往岸上跑,海浪退下去了,小女孩
17、又开心地追了过去。这个背对着镜头,穿着白色连衣裙正和海浪嬉戏的小女孩就是我。 5. 课堂小结:闰土,这个健康、质朴、勤劳、勇敢、活泼、见多识广的少年不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作者对他深切怀念,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内心深处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6. 当堂检测:建议使用理解课文相关的题目。 7. 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 (2)建议完成第2 课时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紫色圆脸 _ 雪地捕鸟 头戴小毡帽 健康、质朴、勤劳、 海边拾贝壳 颈套银项圈 勇敢、活泼、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 沙地观鱼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第1 自然段时,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让学生动笔圈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情况时,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耐心引导,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语言不够精练,导致课堂上时间利用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