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高三教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知识点高三教案七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化学知识点高三教案七篇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相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力量,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力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学问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熟悉;并通过学问的运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表达了化学反响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
2、主要是通过争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学问,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状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其次局部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进展前景。 在第一局部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响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学问,争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响速率增大所应实行的方法。在此根底上,又据试验数据争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实行的方法。在两个争论的根底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状况,较详细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状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
3、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洁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其次局部教学在第一局部的根底上争论合成氨的进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学问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局部“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响,首先需要讨论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响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争论: 为使合成氨的反响速率增大,应实行的方法。 合成氨反响是可逆反响,在实际生产中,
4、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响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针对合成氨的反响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响,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学问,争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实行的方法。 4.阅读图表试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试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试验的结果是完全全都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争论状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状况,详细地讨论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洁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
5、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争论过程,让学生进展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响速度 增大 上升 参加 增加 、 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_衡混合物中 的浓度 试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准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别出去,准时补充 和 其次局部“合成氨工业进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进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
6、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严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转变。 2.目前讨论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讨论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胜利,使合成氨反响可在较低温度下进展,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削减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协作目前讨论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化学学问点高三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把握化学反响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响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依据化学反响发生的条件比照把握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
7、法,化学教案-氧化复原。 力量培育:通过观看试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响的实质,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力量。 科学思想:通过观看的化学现象及反响事实,使学生了解讨论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讨论问题,查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试验操作,培育学生动手参加力量,对反响现象的观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看、记录试验;对反响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响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赐予确定。 【指导试验】全班分为三大组
8、,分别做下面的三组试验,并观看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响; 答复:复分解反响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展的,这类反响必需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响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响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响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试验,并记录观看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响发
9、生的条件;训练学生试验观看力量,依据提出的问题和试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剧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响;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响。 【追问】分别争论三组试验,参与反响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响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响。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响 1.离子反响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响属于
10、离子反响。如:复分解反响和在溶液中进展的置换反响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响呢?前面已经通过试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响,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试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索并争论、猜测。 答复:复分解反响均是在溶液中进展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响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一样的离子。比方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
11、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稳固旧学问,引出新学问,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复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响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快速削减,反响向右进展。把反响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与反响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12、。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与反响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响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响的试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响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觉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能提醒反响的实质; 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响,而且表示全部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响。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响为例分析
13、。 领悟。 仿照。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觉反响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答复: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展的反响,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展的一类反响。 反响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响的实质,引出本节的学问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但凡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
14、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与反响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响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响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答复是否精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
15、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响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响。 分析离子反响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章的练习,要让学生娴熟把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根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响写出离子方 H2O请争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赐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响,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16、 【设问】请写出试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以下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响 2.铁跟稀盐酸的反响 二、推断以下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试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争论后答复: 一组代表答复: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答复: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响物都是固态,反响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
17、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争论后答复: 在无水参加的状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响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响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育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准时反应,进展调控。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力量。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肯定物质间的反响,而且表示全部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响;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提醒反
18、响的实质。要娴熟把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复原反响,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以下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选项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响: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响: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响:Cu2+
19、2OH-=Cu(OH)2 第1题考察的学问点是如何表达反响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察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章推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化学教案-氧化复原 化学学问点高三教案(精选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以化学试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讨论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抱负的教学过程应当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知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剧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不同
20、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试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供应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制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严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展试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微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1) 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学问主要有以下内容: 依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试验探究,了解钠、铝、铁、
21、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试验室制备,熟悉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响方程式和离子反响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其次节其次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根底学问,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根本学问。学习该学问,不仅可以为前面的试验和离子反响等根本概念补充感性熟悉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构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学问打下重要的根底,还可以帮忙学生把握学习化学的根本方法。因此,本局
22、部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 学生状况分析 (1)学生已有根底: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响”,高中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学问根底; “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响” 给学生供应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熟悉,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纳了试验探究的
23、方法,探究试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及最终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熟悉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熟悉,这些打算了在探究试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进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熟悉,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挨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肯定的感性熟悉,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熟悉飞跃是学生认知的进展点。 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试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 4。 技术预备 试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
24、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试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详细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学问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把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把握一些根本的试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育学生
25、的观看力量,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熟悉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规律思维力量,逐步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力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试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异与和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的熟悉。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自身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表达了“试验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采纳问题教学法,实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
26、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节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表达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方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试验探究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两个探究试验 “氢氧化铝是否有两性?”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并由学生自己做试验来验证,最终得出结论。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红宝石蓝宝石、酸菜鱼火锅、明矾净水、胃舒公平事例来设置问题,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7、(2)充分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试验探究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这一局部,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试验目的,设计试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通过学生分组争论和师生沟通,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讲解变为活的思维过程。 (3)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以问题教学法结合试验探究法实施对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力量,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 化学学问点高三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
28、把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像性、递变性。 (2)把握N2的分子构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识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力量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把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构造、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构造打算性质、性质打算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依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
29、论分析氮族元素在构造、性质上的相像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像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想获得3个电子到达稳定构造,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渐渐减弱 金属性渐渐增加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渐渐减弱 碱性渐渐弱增加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复原性增加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别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
30、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 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展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 请学生观看四周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
31、影 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展比拟。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 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索 试验室制N2时应当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 构造打算性质,先讨论N2的构造。 1、N2的构造 电子式: SPACE PREFIX =O /;构造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状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响 (2)跟镁反响:3Mg+N2 Mg3N2
32、 (3)与氧气反响:N2+O2 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复原反响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响。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复原性”的结论。 引导 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试验 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布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看一氧化氮的颜色等。翻开瓶塞,让学生观看变化。 学生观看结论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 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响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完成以上作业 ,教师依据学生作业 状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33、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爱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 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讨论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舞学生献身科学讨论为人类作出奉献。 课堂小结 构造、性质和详细反响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 (B)氮气和氢气在相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 (D)
34、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展反响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 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逝,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缘由可能是( )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快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以下方法,可以在试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 (A)把空气液化, 然后分别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
35、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A族元素,以下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复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分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选项是 (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响最猛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36、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布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终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创造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响是石灰石分解;其次步是使第一步反响产物和焦炭反响,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响起始物;第三步反响中另一反响物是空气,该反响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响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2
37、)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本钱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以下变化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B_、C_、D_。 (2)写出C+D B+F所表示的反响方程式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响方程式_。 答案: (1
38、)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化学学问点高三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把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力量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把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展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许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根底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响,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响。同时,还简洁介绍了过
39、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响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响,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试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试验给学生以感性学问,然后再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加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终的家庭小试验,具有探究和设计试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育力量。
40、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响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纳了比照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拟中学习,对所学学问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学问,也有利于他们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学问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学问来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展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试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试验做适当的改良,如试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试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响的试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看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响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试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试验来引入。 2.运用比照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看和试验的根底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加。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严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