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师教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数学教师教案七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二数学教师教案七篇 初二上册数学学问点总结: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6.根本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假如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等边三角
2、形的判定: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二数学教师教案(篇2)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经受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究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 利润=售价本钱;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
3、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依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本钱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待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
4、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本钱=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本钱是125元。 三、稳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5、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依据题意首先查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初二数学教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受探究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展因式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主动积极地积存确定公因式的初步阅历,体会其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把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
6、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一样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方法 采纳“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沟通,导入新知 【复习沟通】 以下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一样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
7、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假如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一样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8、 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思路点拨】观看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
9、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拟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习,稳
10、固深化 课本P167练习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进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公因式、在找公因式时应留意:(1)系数要找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留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70习题15、4第1、4(1)、6题、 板书设计 初二数学教师教案(篇4)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根本性质,把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把握分式的四则运算。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
11、例函数的解析式,能利用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3.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洁问题。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探究并把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些学问进展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状况。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合情推理力量和进展学生规律思维力量和推理论证的表达力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化归思想和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
12、数学归纳力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力量;逐步形成独立思索,主动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阅历和体验,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育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对学问方法的总结,培育反思的习惯,和理性思维。培育学生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 初二数学教师教案(篇5) 新课指南 1.学问与技能:(1)在详细情境中了解代数式及代数式的值的含义;(2)把握整式、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3)培育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和探究数学规律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经受探究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学会列简洁的代数式.在详细情境中体会同类项的意义及合并
13、同类项、去括号法则的必要性,总结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并利用它们进展整式的加减运算和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学问打下良好的根底,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学问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效劳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4.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式规律,理解整式的意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和去括号的法则.难点是探究规律的过程及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方法,以及精确识别整式的项、系数等学问. 教材解读精华要义 数学与生活 如图15-1所示,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的正方
14、形瓷砖铺长方形地面,在第n个图形中,每一行有块瓷砖,每一列有块瓷砖,共有块瓷砖,其中黑色瓷砖共块,白色瓷砖共块. 思索争论由图15-1可以看到,当n=1时,一横行有4块瓷砖,一竖列有3块瓷砖;当n=2时,一横行有5块瓷砖,一竖列有4块瓷砖;当n=3时,一横行有6块瓷砖,一竖列有5块瓷砖.综上可以发觉:4-1=5-2=6-3=3,3-1=4-2=5-3=2.即:一横行的瓷砖数等于n加上3,一竖列的瓷砖数等于n加上2.所以,在第n个图形中,每一横行共有(n+3)块瓷砖,每一竖列共有(n+2)块瓷砖,共有(n+3)(n+2)块瓷砖,其中白色瓷砖共(n+3-2)(n+2-2)=n(n+1)块,黑色瓷砖
15、共有(n+3)(n+2)-n(n+1)块.这就是用字母来表示数,即代数式,你还能举出这样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学问详解 学问点1代数式 用根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与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例如:5,a,(a+b),ab,a2-2ab+b2等等. 学问点2列代数式时应当留意的问题 (1)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常省略“”号或用“”. 如:-2a=-2a,3ab=3ab,-2x2=-2x2. (2)数字通常写在字母前面. 如:mn(-5)=-5mn,3(a+b)=3(a+b). (3)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化成假
16、分数. 如:2ab=ab,切勿错误写成“2ab”. (4)除法常写成分数的形式. 如:Sx=. 初二数学教师教案(篇6)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安排在第十四章“轴对称”的第三节。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别的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可以借助轴对称变换来讨论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别性质。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等边三角形的相关学问,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它是讨论等边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这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2本节重在呈现一个动手操作得出概念、观看试验得出性质、推理证明论证性质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既体会到一个观看、试验、猜测、论证的讨论几何图形问题的全过程
17、,又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学问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力量。 学情分析 1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具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轴对称的学问和技能 ,本节教学要突出“自主探究”的特点,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试验、猜测、论证,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做学习的仆人,享受探求新知、获得新知的乐趣。 2在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命题的证明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添加帮助线的问题,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另外,以前学生证明问题是习惯于找全等三角形,形成了依靠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对于可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没有留意选择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1、理解把握等腰三角形的
18、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展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索:1、观看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进展形象思维。 2、通过时间、观看、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进展学生合情推理力量和演绎推理力量。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看、发觉,激发学生的奇怪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猎取胜利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初二数学教师教案(篇7) 回忆与思索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学问技能根底: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把握了肯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
19、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学生活动阅历根底: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需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积存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阅历。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学问,形成学问网络构造;会用计算器精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育综合运用统计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问与技能:会用计算器精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异,能选择恰当的数
20、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受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进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忆与思索,培育学生整理归纳学问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索、擅长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学问构造;其次环节:回忆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归纳学问构造 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索、沟通、梳理学问,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学问网络
21、构造图: 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学问整理归纳,总结出网络构造图,形成学问系统。帮忙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留意事项:以上学问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其次环节:回忆重点内容 内容:引导学生依据网络构造图,把重点学问内容再回忆一下: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新$课$标$第$一$网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挨次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消失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
22、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供应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简单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计算简洁,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全部数字的信息。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众数的牢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屡次重复消失时,众数是我们关怀的一种统计量。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分及举例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别状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
23、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及举例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权未必一样,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差异。 5.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目的:帮忙学生进一步把握本章的重点学问内容,并会结合实例说明,从而夯实“双基”。 留意事项:在重点学问的回忆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举例,关注学生所举例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制造性等,并据此评价学生对学问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看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索世界的头脑。 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 内容:1.从一批零件毛坯中
24、抽取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克): 400.0400.3401.2398.9399.8 399.8400.0400.5399.7399.8 利用计算器求出这10个零件的平均质量。 2.某校规定:学生的平常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常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3.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量,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1800510250210150w120 人数113532 (1)求这15位营销
25、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量,并说明理由。 4.下列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 (1)不用计算,依据条形统计图,你能推断哪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 (2)你能从图中观看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 (3)假如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分、65分、75分、85分、95分,分别估量一下,甲、乙两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你的估量结果怎么样? (4)甲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26、?你还能写出几组数据也适合这一规律吗? 目的:以上四道题目呈阶梯状,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第1、2题分别考察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和计算器的把握状况;第3题通过表格信息,让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这三者在详细情境中的意义和区分,并能依据数据信息作出评判和决策;第4题综合了课本复习题的最终两题,旨在稳固学生对统计图信息的识别和推断力量,运用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和众数说明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对称”关系,提高学生的估量力量和综合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培育创新意识。 留意事项:依据题目的层次,第1、2题和第3题的(1)问可让学生先独立笔答完成后,教师再讲评
27、;第3题的(2)问和第4题具有开放性,特殊是第4题内涵丰富,要让学生绽开思维,充分争论,在合作沟通中共同提高,教师对此要作出准时的评价。 对本章学问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数据的代表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而不要过于关注其详细运算的娴熟程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本章学问构造和重点内容。 2.综合运用统计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3.整理归纳学问的方法,勤于思索、擅长总结的好习惯。 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展学问、方法、力量、习惯全方位的小结,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进展。 留意事项:课堂小结可由教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地完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课本本章复习题。 2.在数学成长本上进展本章的小结与反思。 四、教学反思 1.华罗庚教授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复习重在从厚到薄。每一章的复习要把全章的学问分成块,整理成学问网络,形成学问系统,并加以综合运用,其中采纳树图、表格、习题组等技术措施复习是有效的,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2.一般复习课的容量比拟大,一方面要让充分学生思索和沟通,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主次清楚,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3.复习课不仅仅是学问的小结及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力量和习惯的培育,关注学生的可持续进展,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