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案模板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数学教案模板5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5篇 教学目标 1.把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忆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学问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推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在边AB、AC上分别
2、截取AD=AE. 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 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明显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 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意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3、?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2 分式的乘除(三)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娴熟地进展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娴熟地进展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娴熟地进展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讲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之前,依据乘方的意义和分式乘法的法则,计算 = = = , = = = , 顺其自然地推导可得: = = = ,即 = . (n为正整数) 归纳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 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
4、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挨次: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明显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挨次,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 计算以下各题: (1) = =( ) (2) = =( ) (3) = =( )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 (n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 分析第(
5、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推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挨次: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 1.推断以下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 = (2) = (3) = (4) = 2.计算 (1) (2) (3) (4) 5) (6)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2) (3) (4) 八、答案: 六、1. (1)不成立, = (2)不成立, = (3)不成立, = (4)不成立, = 2. (1) (2) (3) (4) (5) (6) 七、(1) (2) (3) (4)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3 分式的
6、加减(一) 一、教学目标:(1)娴熟地进展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娴熟地进展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娴熟地进展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进展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是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必需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计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正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所消失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一样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的
7、幂的因式取指数的.在求出最简公分母后,还要确定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这个因式就是最简公分母除以原分母所得的商.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通分,将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2)写成“分母不便,分子相加减”的形式;(3)分子去括号,合并同类项;(4)分子、分母约分,将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拟简洁,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争论实际问题
8、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展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 P19观看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3.P20例6计算应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其次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拟简洁,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其次个多项式留意变号;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缺乏,题型也过于简洁,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稳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P
9、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与各支路电阻R1, R2, , Rn的关系为 .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拟简单地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R2,列出 ,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 ,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学问若不熟识,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依据学生的物理学问把握的状况,以及学生的详细把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状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 四、课堂堂引入 1.出示P18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 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争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展分式的加减法
10、运算. 2.下面我们先观看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 3. 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请同学们说出 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确实定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P20)例6.计算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其次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其次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拟简洁;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 (补充)例.计算 (1)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
11、号参与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 = = = = (2) 分析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展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展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解: = = =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 (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2) (3) (4) 八、答案: 四.(1) (2) (3) (4)1 五.(1) (2) (3)1 (4)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4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把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把握这个定理
12、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终一局部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局部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别性质。在探究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稳固命题的相关学问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问目标: 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力量目标: 进一步把握推理证明的方法,进展演绎推理力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其次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
13、环节:课后作业。 1:复习提问 1.推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沟通。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假如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 1 / 5 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 已知:在ABC中, AB=AC. 求证:B=C. 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C, ADB=ADC=90 又AB=AC,A
14、D=AD, ABDACD.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ACD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假如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肯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下图在ABD和ABC中,AB=AB,B=B,AC=AD,但ABD与ABC不全等)” . 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 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 (1).“HL”定理.
15、由师生共析完成 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BC=BC.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ABC中,AC=AB一BC(勾股定理). 又在Rt A B C中,A C =AC=AB2一BC2 (勾股 定理). AB=AB,BC=BC,AC=AC. RtABCRtABC (SSS).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肯定理可以简洁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2 / 5 22AB 从而确定了第一位同学通过作底边的高证明两个三角形 全等,从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确的. 练习:推断以下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
16、由: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对于(1)、(2)、(3)一般可顺当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 (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 已知:RABC和RtAB 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 (如图).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BDC和RtBDC中, BD=BD,BC=BC, RtBDCRtB
17、D C (HL定理). CD=CD. 又AC=2CD,A C =2C D ,AC=AC. 在RtABC和RtA B C 中, BC=BC ,C=C =90,AC=AC , RtABCCORtABC(SAS). 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教师最终再总结。 3:做一做 问题 你能用三角尺平分一个已知角吗?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角尺操作完成,并在小组内沟通,用自己的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4:议一议 3 / 5 BEADCD
18、ADBB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5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2节乘法公式的其次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材分析: 完全平方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乘法运算学问的升华,它是在学生学习整式乘法后,对多项式乘法中消失的一种特别的算式的总结, 表达了从一般到特别的思想方法。完全平方公式是学生后续学好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必备学问,它还是配方法的根本模式,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学问奠定了根底,所以说完全平方公式属于代数学的根底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平方差公式的根底上,讨论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公式的发觉与验证为学生体验规律探究供应了一种较好的模
19、式,培育学生逐步形成严密的规律推理力量。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代数式的运算,培育学生的求简意识很有帮忙。使学生了解到完全平方公式是有力的数学工具。 重点:把握完全平方公式,会运用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 难点: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即对公式中字母a、b的理解与正确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受探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完全平方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2)进一步进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力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索。 (3)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及分析构造特征,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归纳的力量,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
20、体验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运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胜利的喜悦,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念。 四、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本节课就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把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及平方差公式的根底上开展的,具备了初步的总结归纳力量。另外,14岁的中学生布满了奇怪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制造欲、表现欲,所以只有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本节内容才较易把握。但八年级学生的探究力量有差异,规律推理力量也有待于提高,而且易马虎马虎,这都是本节课要留意的问题。 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
21、生在独立思索、归纳总结、合作沟通 总结反思中获得数学学问与技能。 教法:以启发引导式为主要教学方式,在引导探究、归纳总结、典例精析、合作沟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处于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 五、教学过程(略) 六、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在细心设置教学环节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全面评价学生在学问技能、数学思索、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教师通过情境引入、供应问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学问为动身点,自主探究,发觉问题,深入思索。学生解决问题要以独立思索为主,当遇到困难时学会求助沟通,教师也要给学生思索沟通的时间,让学生经受得出结论的过程,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加自主探究的程度、合作沟通的意识以及独立思索的习惯,发觉问题的力量进展评价,并对学生的想法或结论赐予鼓舞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