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考笔试特训预测 真题实战-申论(笔记)(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国考笔试特训预测 真题实战-申论(笔记)(一).pdf(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真题实战-申论1 (笔记)启智职教的店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 0 分)二、“给定资料2”中,L 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 0 分)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0 分)四、S 市将举办“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请你根据”给
2、定资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设情况撰写一份讲解稿。(2 0 分)五、“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 谈 有与 无”为题写一篇文章。(4 0分)【整体审题】1 .在考场上拿到卷子不会马上作答,发卷子后有5 分钟时间看卷子是否缺页,在这个过程中除检查卷子之外,还可以浏览每道题的作答范围、题型、主题。目的在于:(1)范围:国考大部分情况作答范围明确,需要看是否有作答范围不明确的题目,如果有则可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作答的顺序,比如第一题“参考给定资料1”,范围不明确,则需要看全部材料,如果第二题作答范围明确,可以先
3、做第二题、再做第一题,灵活处理即可(2)题型:很简单,不再啰嗦。(3)主题:小题和大作文的主题是否一条线,国考中有时出现小题一回事、大作文另一回事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整体把握。2 .本套试题:(1)第一题:范围确定。要求概述发展过程,作答要素很明确,是一道单一题。1(2)第二题:范围确定,提到了“为什么”,即原因,也是单一题。(3)第三题:谈理解,是词句解释题,属于综合题。(4)第四题:范围确定,”一份讲解稿”格 式 为“量词+文种”,是公文题。(5)大作文。3.主题:大作文反映城市建设的问题,和城市有关;第四题与材料5都说城市方面的问题;第三题与城市有关。第一题、第二题:农村。资料中
4、包括两条线,一是乡村,二是城市,因此写作文时倾向于看第三、四题涉及到的材料。4.整体审题感觉很繁琐,但考试时操作很简单。本套题按照顺序作答即可。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 0分)要求:(1)全面、准确,有条理;(2)不超过2 00字。【审题】1.虽然没有出现“根据、依据、阅读+具 体 材 料 的 形 式,但题干说明了在资料1-2中反映,所以作答范围是资料-2.2题干要求找发展过程,读起来很简单,但是觉得难是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发展过程这一要素,是新的要素。面对新的考查要素,有两个方法:一是看能否转化为常规要素,比
5、如问题、影响、对策、原因等,这个方法不适用本题;二是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发展过程是什么,帮助自己找到作答方向。a发展过程是阶段性的,即一个时间段的情况。(1)例子:一开始玩游戏时是游戏小白,玩了几天后是青铜,然后是白银,再以后是王者、战神。这是玩游戏的过程、演变,按照时间线索,以时间为轴穿插起来。(2)发展过程也是这样的道理,即土地政策在每个时间段是什么内容,都可以用时间进行串联,才能看出发展过程。有这样的思考之后,接下来到材料中关注时间性的表述,看一下有什么政策内容,写下来即可。4.作答时需要写时间节点,这样才能体现每个时间段的发展过程。5要求:“全面、准确”都是常见要求。“有条理”:以前都是
6、将要点找出来,然后标上序号,现在要尽量按照材料逻辑归纳和分类。资料1位于R市郊西隅的沙坝村,总面积约1 0平方千米,山清水秀,历史悠久。资料1第一段:简单介绍情况,没有出现时间表述,直接看下文。1 9 8 0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中共中央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 有 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文件一层层传达下来,但沙坝村却没有变革的迹象,人们还在观望。2时任大队书记的杨某回忆说:“那时候土地、山林还有各种财产都是国家(集体)的,国家的东西,哪个敢随便动!”资料1第二段:1 .“1980年,推行”:材料比较仁慈
7、,直接给出了时间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政策,可以直接摘抄,即“1980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时间节点+政策内容)。2“中共中央,”,还在观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以前土地属于国家,现在将土地承包给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两者写一个即可。3 时任大队书记,,随便动”:与政策无关。资料1第一、二段梳理:1980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到了 1981年底,沙坝村把耕地按好、中、差进行了搭配,然后按人口平均发包给村民,完 成“分田到户”,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沙坝村初步落实。从此,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村民对于承
8、包地有了经营权、使用权。当时的规定是:所有承包地土地,不许出租、买卖;不许在承包地上建房、烧砖瓦等。虽然承包时大队己经确定承包期是3至5年,但是,村民中仍有人怀疑分田到户不长久,会不会”今天分下去,明天又收回来”。直到1984年 的“中央一号文件”提 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村民们的忧虑才初步解除。而后中央提出的“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算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为了给农民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预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 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资料1第三段
9、:1.“到了 1981年底,”,初步落实”:出现时间节点”1981年 底 ,不需要再写一遍,这 不算是个例,与“1980年前后”有时间交叉,且内容与上一段相同,属于重复内容。2.“从此,在土地,“,使用权”:与包产到户意思相同,政策的内容是将土地承包,然后给予经营权和使用权,属于政策的内容,写到答案中即可。3.“当时的规定是,3至5年”:(1)具体如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拥有什么样的经营权和使用权,都是对经营权、包产到户具体解释的内容,不需要写,太过于细致。本题只有200字,要将核心的内容写入答案中。(2)层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一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经营权,优先写第一、第二层级的内容,如果想
10、写第三层级的内容,可以划波浪线,有剩余格子可以写。4.“但是,村民中仍有,”,收回来”:村民仍然很担心,说明土地政策可能有调整。5.“直到1984年,,吃了 定心丸,”:(1)给出时间节点1984年,做了两件事,一是延长到15年,二是再延长30年,比如种植15年以后年龄为3 5,正值壮年,再种植30年,这都是土地政策,可以写“延长15年,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写最直接的政策性表述即可)。(2)此处都是1984年之后的内容,如果拆开,“而后”也不是恰当的写作方式,因此3放到一起写。6.“为了给农民稳定的,”,再延长三十年”:(1)十九大报告是2017年底发布的,隔了30多年,所以隐晦地给出了新的
11、时间节点,不要弄混,是出题人设的坑。(2)本段包括三件事:一是1980年前后,二是1984年,三是十九大。【材料1梳理】1.1980年前后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包产到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84年起将承包时间延长到十五年,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3.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资料2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冬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季轮作,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一 是“围庄地”,在村庄周边,有较好的水利条件;二 是“洼子地”,离村庄远,水利条件较差。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L村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当时的政
12、策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两份,一份为各户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为机动地。机动地主要用于给新增加的人口增地。资料2第一段:1.材料2有用的信息点较少,是第二题的答案来源。2.“L村位于”,,条件较差”:介绍概况,不是土地政策。3.“与全国大多数,,二轮土地承包”:出现时间节点及“二轮土地承包”政策。4.“L村把全村,“,人口增地”:不是政策的内容,因为要找的是国家的土地政策,此处是L村自己的做法。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村在机动地上实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L村的人口增减变化将近百人。L村给新增加
13、的人口分配土地先从位置、水利条件较好的围庄地开始,围庄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到了2014年,预留的机动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资料2第二段:1”与其他村庄”,,的办法”:不关注L村的做法,直接摘抄“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2 自二轮土地承包,难以为继了:没有国家土地政策调整,都是L村自己的做法,不是答案。资料2第一、二段梳理:20世纪90年代,确立家庭承包权“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地”的原则(写到这一制度即可)。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都没赶上村里分地,一家6个人种着3个人的地,收入窘迫。
14、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2个人种着9个人的地时,颇有怨言:“明显不公平,就应收回重分。”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4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实,可二轮续包的时候就是这样,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资料2第三段:本段没有出现时间节点,是第二题的答案,没有体现政策,无答案要点,直接略过。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想种地不同,L村还有不想要、不想种地的人。76岁的万老汉,家里有6亩地,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学。每年的秋收季节都是万老汉最发愁的时候,繁重的劳动都得雇人帮忙。他想把地流转出去,但因为地比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转也很困难。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说:“种
15、地费时费力不说,农忙时回家打理,请假还要被扣工资,不合算。这两年一直是托付亲戚来种地,没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此外,村里还有10户完全脱离农业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播荒了。资料2第四段:出现了很多问题,没有时间节点,无要点。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村里二轮承包后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这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调整有政策,明确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小调整”的间隔期最短不得少于5年,而 且“小调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2006年因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与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过一次调整的打算,村委会研究决定:凡是人口减少以及已经迁往城镇落户的农户,其承包的土
16、地份额一律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亩地。石某不服,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收走的土地。法院经审理认为,2003年实施的 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只要承包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石某这一告,那次土地调整就没往下进行。后来,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多次强调“承包期
17、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资料2第五段:1.“现任村支书,,”前提是稳定”:国家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可以写小调整,但是核心是稳定,属于重复要点。2.“2006年因为,新增人口的农户”:“2006年”说的不是土地政策。3.“村民石某”,,的原则”:出现时间节点2003年,又有法律、土地政策原则,但 是 不写。原因在于:国家将土地给与农民,保持稳定,让农民踏实种地,但是在这一前提之下还有很多村子不太适用,进行了调整,出现了矛盾、纠纷,出现一些问题,国家早就想到有这种情况,因此将政策纳入法律中;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调整政策,但是要按照法律条文做
18、出判决和依据。4.“根据该法律,土地”:并不是土地政策调整,而是国家担心政策下发后有人不按照政策,提前将政策放入法律中,作为出现纠纷时判决的依据进行衡量。“以户为单位”依然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分田到户,“减人不减地”依然是20世纪90年代的政策,政策没有改变,只不过将其纳入法律,作为判决的依据和标准。55.“后来,,”长久不变”:说明没有改变,保持稳定。2 0 1 6年春,李某和一些农户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为由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调整。这一诉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面对这种局面,村支书无奈地说:“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资料2第六段:都是第二题所需要的信
19、息,没有政策性的内容。【总结】1.1 9 8 0年前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有经营权。2 .1 9 8 4年:延长时间,先延长1 5年,然后再延长3 0年。3 .2 0世纪9 0年 代(1 9 9 5年左右):人口变动比较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4.十九大:延长3 0年,保持稳定。5 .虽然材料2更多的是为第二题服务,但是也看到了当前即使国家在土地政策上保持稳定,依然存在问题,比如难以流转、收益不高、没有人种植、搭荒等。遇到这种问题,在未来发展中,土地政策可能有所调整。如果对土地政策再次调整,可能倾向于将之前的问题解决,从这个方向上进行改变。问题:不公平、流转难、收
20、益低、摺荒等,未来调整时,则要探索比较公平的调整方式和分配方式,解决流转难、不公平、收益低、摺荒的问题。此处可以进行补充。不确定是否有分数,但是基于材料的表述,可以保证要点的全面性和涵盖要点的整体度,这是优中取优的过程。【思维导图】1980年前:将我经营、使用权包产到户,推行麴就承包责任制1984年朗鲍的睡长到十琦,郅膈藤长三十年椭-翔 加 短 出 船 土 爆 包 炼 雕.承包辨施至亡十年_ 20世 纪9蹴,立麴承醵.滤人不觎、喑人碉甘的原则渊2 补充G柳 阳 淑 城 喙 醵 瀛,肤 删 制g【思维导图】6【梳理】1.将时间节点放到前面,然后写政策内容。2.在此基础上,更注重逻辑性和清晰性,则
21、考虑是否使用总括词,粉笔教研答案的特点是基于出题方式的创新和阅卷的变动,保证要点和采分的全面性。可以进行提炼概括,放到前面,然后进行整合。3.1980年前后:以前农民没有土地,现在将土地承包到村民手中,总括词可以是“确定土地承包权/经营权”;1984年起:延长土地承包时间;20世纪90年代:确立承包原则;十九大:稳定土地政策/保持承包稳定;补充:探索公平/提高效率。4.不能天马行空地概括,而是有迹可循,看要点说的是什么事,有没有给出一个词进行提炼,放到前面,比如经营/承包、延长时间、确立原则/制度、保持稳定、探索公平/提高效率。【参考答案】183字1.确认承包权。1980年前后将土地经营、使用
22、权包产到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延长承包时间。1984年起将承包时间延长到十五年,然后再延长三十年;3.确立承包原则。20世纪90年代,确立家庭承包权“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地”的原则;4.保持承包稳定。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5.促进承包公平,提高效率。探索公平分配方式和承包权流转,解决土地抛荒问题。7【参考答案讲解】L 有时题目要求有概括词,则将其提前后能够得到分数。有时题目要求分类逻辑,即总分、总括,既然标准比较灵活,要想得到更高的分数,就要包括概括和细化的内容,这样得分的概率更大。2 做题时,可以先把细化的内容写出来。前期可能写得较散,再调整顺序,
23、将同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再提炼总括内容,如果材料中有准确表述则直接放在前面。通过不断的练习,答案会越来越清晰、完整、全面。3 找要点并不难,重点是学习方法。遇到不常见的要素时,能否转化为常见要素;如果不能,则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城市水系的功能”一题,看起来很难,但如果转化为冰箱、洗衣机的功能,则能够知道功能是指作用、好处、意义。通过生活实际帮助我们理解,转化为常见要素,找到作答的方向。二、”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 根 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分)要求:(1)
24、全面、准确,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审题】J 题干很好理解,但原因较为特殊,找要素时不要给自己找麻烦。原因不是独立的要素,任何要素都能成为原因,对策、问题都可以成为原因。只要知道主题说的是什么事、好还是坏,则构成因果关系的都能成为原因。如果是好的,则找正面表述;如果是负面的,则找负面表述。比如能够考上公务员,是因为自己聪明,属 于 自 身 优 势(天 赋),可以作为原因;8也可能报班后认真听课、做了很多题,都是对策,也可以作为原因。因此和主题构成因果关系的内容都能够作为原因。2“压力大”是负面的内容,则要到材料中找负面的词汇,构成因果关系的要点都要写入答案。3要求:都是常规要求。资料2
25、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冬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季轮作,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一 是“围庄地”,在村庄周边,有较好的水利条件;二 是“洼子地”,离村庄远,水利条件较差。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L村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两份,一份为各户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为机动地。机动地主要用于给新增加的人口增地。资料2第一段:1.“L村位于某省,”,以苹果为主”:介绍大致状况,没有新的要点。2.“L村的土地,,”条件较差”:在介绍村子的基础之上,告诉我们土地品质有好有坏,能够感知到存在问题。如果看不出来,也
26、没关系。3.“与全国”“人口增地”:如何分地,没有负面消极的表述。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村在机动地上实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L村的人口增减变化将近百人。L村给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从位置、水利条件较好的围庄地开始,围庄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到了2014年,预留的机动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资料2第二段:1.“与其他,”,不同的是”:土地政策。2.“L村在机动,办法”:不把土地收回来。3.“自二轮土地,”,洼子地了”:出现问题,不公平。先出生的能够分到
27、好地,后出生的只能分到洼子地,也就是土地有好有坏,品质分配不公平、不均衡。材料2都在说不公平,但是可以区分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问题:土地品质不均衡,出生先后分配不公。4.“到了2014年,难以为继了:原来是减人不减地,但土地资源不足、土地有限,前面说的是品质,此处说的是资源、数量,即“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难以为继,新增人口没有土地可分。资料2第一、二段梳理:1.土地品质不均衡。土地质量有好坏,出生先后分配不公。2.土地资源不足。“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难以为继,新增人口没土地。3.分到坏的土地、没有分到土地,都会找村支书。4.“制度缺乏可持续性”是整体概况的内容,也可以写入答案。5.可以写
28、“缺乏可持续性”,但要写明具体如何缺乏可持续性。9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都没赶上村里分地,一家6个人种着3个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2个人种着9个人的地时,颇有怨言:“明显不公平,就应收回重分。”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实,可二轮续包的时候就是这样,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资料2第三段:“村民李某”,,重 分”:出现不公平,有的人多地少、有的人少地多,即:土地占有/占用不公平、不均衡。整个材料都在说土地分配不均,包括品质不均、数量不均、占有不均。资料2第三段梳理:土地占用不均。有家庭人多地少或人少地多
29、。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想种地不同,L村还有不想要、不想种地的人。76岁的万老汉,家里有6亩地,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学。每年的秋收季节都是万老汉最发愁的时候,繁重的劳动都得雇人帮忙。他想把地流转出去,但因为地比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转也很困难。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说:“种地费时费力不说,农忙时回家打理,请假还要被扣工资,不合算。这两年一直是托付亲戚来种地,没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此外,村里还有10户完全脱离农业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播荒了。资料2第四段:本段都在说张某等人不想种地,导致土地闲置。前面说的是占用不均、分配不
30、均、品质不均,此处说的是土地闲置、浪费,可以作为前置词。“都去外地”概括为人口流失/人口外流,以后遇到农村的人去城市或二、三线城市的人去一线城市,可以概括为“人口外流”。此外,本段的要点还有土地流转难、效益低、土地搭荒。资料2第四段梳理:土地资源浪费。人口外流,土地抛荒,生产、流转效率低(可以写“种植意愿低”)。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村里二轮承包后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这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调整有政策,明确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小调整”的间隔期最短不得少于5年,而 且“小调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2006年因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与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过一次调整的打算,村
31、委会研究决定:凡是人口减少以及已经迁往城镇落户的农户,其承包的土地份额一律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亩地。石某不服,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收走的土地。法院经审理认为,2003年实施的 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只要承包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石某这一告,那次土地调整就没
32、往下进行。后来,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多次强调“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资料2第五段:1.”现任村支书,农户”:调整土地。2.“村民石某,,长久不变”:村民不想动地,但村委会想动地,双方出现矛盾,也就10是 村 委 会(政府)和村民存在矛盾。资料2第五段梳理:村民、政府和政策矛盾。村民、政府要求调整土地,国家要求政策保持稳定。2 0 1 6年春,李某和一些农户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为由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调整。这一诉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面对这种局面,村支书无奈地说:“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资料
33、2第六段:国家政策不允许调整,矛盾主体包括村民、当地政府和政策,与前段说的是同一件事,村支书之所以压力大,是因为村委会、村民与政策之间存在矛盾,村民想调整土地,但国家要保持稳定。资料2地六段梳理:L村民、政府和政策矛盾。政府要求调整土地,国家要求政策保持稳定。2.要点包括:土地质量存在问题,土地资源不足,土地占有不均,土地闲置,村委会、政策和村民之间存在矛盾。【思维导图】土 蛔 环 均 建,士趣盘有好工,出生先后分呀公.sH00W土 堂 虾 忌 堵 人 着G但是人K S的 范以为继,希潮人匚史也土地占用不公平,有家庭出现,人多少,人少地多找 密 潴 息 氢 人口外流,生 产.肉 的 库 低,土
34、城荒,村 民 政 旗 艘 精.时 民 的 要 押 更 龙.璃要求3点 既 急【梳理】每个要点前都加上总括词,本题在找总括词时相对比较容易,读材料时要仔细、认真挖掘。【思维导图】11因土地不足、分t环 合 理.村干部受到来自村民、政府、国家政制班的压力.土地品质不均85.土地质量有好坏,出生先后分配不公.-土地资源不足.“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的”难以为继,新增人口没土地.村支书的压力 3-土地占用不均.有家庭.人多地少、人少地多.|土地资源浪费.人口外流,土地抛荒,生产.流转效率低.村民、政府和政策矛盾.村民、政府要求调整土地,国家要求政策保持稳定.【梳理】在细分的要点基础之上,进行了总结,这是优
35、中取优的步骤。首先确保细分的要点,写完这些要点之后,如果格子比较充裕,想整体“盖帽子”,显得答案要点更清楚,则加上总括性的内容。总括内容不是必须有,且与细化内容大同小异,很多内容是重复的,因此灵活处理即可。【参考答案】183字因土地不足、分配不合理,村干部受到来自村民、政府、国家政策法律的压力,具体有:1.地品质不均衡。土地质量有好坏,出生先后分配不公;2.土地资源不足。“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难以为继,新增人口没土地;3.土地占用不均。有家庭“人多地少、人少地多”;4.土地资源浪费。人口外流,土地抛荒,生产、流转效率低;5.村民、政府和政策矛盾。村民、政府要求调整土地,国家要求政策保持稳定。
36、|因|土|地|不|足|、份配 不 合 理|,|村|干|部|受|到|来|自|可 民|、|政府|、|国|家I政|策|法|律|的|压I力I,I具|体|有1:卜I|工|土I域 奥 源 不 足。“堵 人 熠 地 但 成 人 不 成 地”难 以 为府 要 求 调 整 土 地,国 家 要 求 政 策 保 持 稳 定。12【参考答案讲解】1 .本题在处理要点时不难,但是在处理原因要素时要灵活处理。2 .“有好有坏”概括为品质问题,人出去之后概括为“人口外流”,以上高频的表述要积累下来,学会运用,这是核心目标。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
37、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0 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 0 0 字。【审题】1本题有小小的“坑”,如果稍不注意,很容易只看材料4,比较危险。现在看起来很明显,但如果在考场上紧张,则要把题目读全。2本题是词句解释题,属于综合题,作答结构包括释义、相关要素和对策。(1)释义:就近原则,找专家学者的权威观点和总结句,看一下是否有提示的解释。不是一定要写,如果题干中这句话很直白,材料中没有解释,则可以不写;为保证答题结构完整,在答题空间的允许下,也可以自己编,但不能胡编乱造,而是根据相关要素进行整合、提炼,概括
38、句子的释义。(2)相关要素:运用情感色彩判定,找到作答要素的方向。(3)对策:看材料中是否有对策性表述,如果有则写,没有则根据格子确定,有剩余格子时可以补充对策,此时看材料的整体逻辑,针对核心内容或者问题写出对策(补充1-2条 即 可)。3题干中这句话很直白,简单理解即可。“片面、短视、危险”都是负面表述,倾向于找问题、危害等负面内容,但是不排除材料中可能有积极的表述。所以要优先找负面要素,但如果材料中有正面的表述,则可以将其转化为做法,写到答案中。如“人口诅咒”的题目,盛昌陷入人口诅咒,存在问题,A市曾经也陷入到人口诅咒中,但给了很多对策性的表述,且进行了转型,这就是A市的用意所在。因此可以
39、根据情感色彩预判答题方向,但是不要被预判禁锢思维,只是简单构想,材料可能给出积极的表述,否则会遗漏要点。4要求:(1)观点明确:在词句解释题中出现“观点明确”时,要进行表态,依据材料确定这句话是否正确。(2)分析全面:将要素写全。(3)有逻辑性:按照答题结构作答就能体现逻辑性。资 料 3据有关部门统计,到 20 16 年底,中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已达7.9 29 8 亿,比 20 15 年末13增 加 218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57.35%。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资 料 3 第一段:背景引入,即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与主题无关。李奶奶是几年前从农村来到X
40、市的。离开了广袤无垠的田野,住进了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单元楼的瑞丽花园小区。舒适的住所、单调的生活、陌生的邻里,李奶奶过得并不开心,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几乎每天都要坐公交车穿过喧闹的街区到城郊的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想法子找人说说话。资 料 3 第二段:1.“李 奶 奶 花 园 小 区”:指出一个小区。2.“舒适的,找人说说话”:出现了很多负面、消极的表述,说明当前城市建设有问题。(1)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密集,密度大。(2)单调的生活、陌生的邻里:生活很单调、很无聊,可以直接写“邻里陌生”。(3)喘不过气:情绪压抑、心理压抑。不建议写“幸福感低”,这是对材料内容的引申,如果格子够可以
41、加上。(4)“每天都要坐公交车穿过喧闹的街区到城郊的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最直接的是表明没有活动场地,即缺乏活动场地、活动空间少。也可以写“设施”,但材料中对设施没有着重论述。资料3第一、二段梳理:建筑密度大(密集),居民压抑,活动场地少,邻里陌生。瑞丽花园小区是X 市近年来新开发的商品房小区,位于市区两大主要交通干线的交汇处。因位置临近商业中心,地价昂贵,住宅楼比较密集。为了体现其景观的生态性,小区内有一条人工河道蜿蜒而过,把小区的空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河边花香草绿,绿柳成荫,不少凉亭假山点缀其间。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小区里可供居民活动健身的空地却十分有限,最大的一块空地,只能容纳3 0
42、 人共同活动。每次看到“芳草青青,留心脚下”的木牌时,李奶奶总免不了要叨唠一句“景有了,可人没了”o 事实上,小区内也建有设备完善、宽敞明亮的室内舞蹈室、羽毛球馆及各类文体活动室。但羽毛球馆和健身房是不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的,需要居民办理会员卡。舞蹈室在有对外演出活动时用于排练使用,平时都上着锁。其他文体活动室都有一定的开放时限,利用起来并不方便。资 料 3 第三段:1.“瑞丽花园小区,”,比较密集”:再次体现密集。2.“为了体现,”,点缀其间”:瑞丽小区很注重美观诉求,绿化多。3.“但仔细观察”,,共同活动”:“但”表转折,顺承前面的内容,由于绿化太多,把活动场地挤没了,也就是活动场地、活动空
43、间少。4.“每次看到,”,可人没了”:瑞丽小区过于注重美观诉求,缺乏人气。“人没了”是指把人挤走了,人们休闲、娱乐的诉求和需求被挤没了,太注重生态景观,没有注重居民的需求,存在问题。5.“事实上,”,并不方便”:“但”表转折,前文强调活动场地少,此处说的是活动设14施、基础设施不方便、不便利,可以直接写“活动设施闲置、不便利”。“只在活动时使用”可以概括为利用率低、利用度不高、利用次数少。资 料 3 第三段梳理:1.绿化过多,缺少交流锻炼场所,活动场地利用率低。2.“功利化”不恰当,因为没有说明交了很多钱。3.材料是并列结构,一是交钱才能用I,二是排练时才能用,没有强调交钱,而是强调场地的利用
44、率低。4.李奶奶说的话很有哲理,瑞丽小区存在的问题是:片面追求景观/外观景色/绿化,忽视人的需求。离瑞丽花园小区不远的南平巷地区是一个具有完整元代胡同院落肌理、文化资源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迄今还有2 万多名居民生活在此.资 料 3 第四段:做题时要注意材料的前后逻辑,有时不容易区分,但是材料会给出提示,前文是瑞丽小区,此处出现南平巷,可能是新的层面。已经在此生活2 0 多年的康阿姨对记者说,当初这里特别清净,没有商业化,更没有这么多的游客。可是到了 2006年进行商业开发以后,南平巷变了样子,喧哗的酒吧、随意改建的建筑物、各种小吃店、水果摊占道经营。人流量和车流量骤增,传统的文化气息荡然无
45、存。近两年,因为这里的居住环境条件每况愈下,商品价格攀升,老住户纷纷外迁,老宅成了外来人口的聚集地。资 料 3 第五段:1 .“已经在此生活,这么多的游客”:康阿姨是在吐槽。除了写材料直接告诉我们的内容之外,还要明确其言外之意。“当初,”,”说明现在南平巷不好,有问题,很吵、很嘈杂、太喧哗、太闹腾、商业化、人多,“游客”说明过度发展旅游业,都属于负面消极的表述。2“可是到了,”,占道经营”:环境嘈杂、吵闹,过度商业化、过度开发旅游业。3.“人流量,”,荡然无存”:破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4“近两年,”,聚集地”:负面消极表述,直接摘抄“历史文化被破坏,商品价格贵,人口外流”。资 料 3 第四、
46、五段梳理:1.过度商业化,破坏历史文化。过度开发旅游,环境嘈杂,商品价格贵,居住环境差,人口外流。2.如果耐心细致地看材料,就能看出材料的逻辑。3.优先写答案要点,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如果格子够,觉得例子很重要,可以简要概括,写 为“如瑞丽花园小区”。在如何把握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业内人士认为,彻底停止商业,或者迁走所有居民,都不是良策。因为,X 市 的“根”就在这些胡同里,在这里居民的身上。资 料 3 第六段:151.“在如何把握历史文化保护,身上”:瑞丽小区、南平巷都没有将三者的关系把握好、平衡好。“如何”一词提示对策,可以直接摘抄材料中的表述,即平衡
47、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三者的关系。2引申:彻底停止商业是不行的,彻底迁走居民只留下商业也是不行的,有景就不能有人,有经济就不能有文化,城市建设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对立了,这里的意思即不能将三者对立起来,也可以写打破经济和文化、景和人的对立,或者回答统筹协调三者的关系。可以积累这样的表述。资 料3第六段梳理:1.平衡/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2.打破物与人、经济与文化的对立。最近,一则消息让X市居民颇为兴奋。一座包含超大的绿地,融合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面积 近2平方千米的文化公园将在中心城区一块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的“潜力板块”破土动工。专业
48、人士认为,公园不只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实体,同时也包含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一个好的城市公共场所而言,“建设”只是一个基础,其塑造和养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随着空间的变化,人们对城市的观感会变,对城市的体验度会变,相应地,城市治理的思路要变。拿出黄金地块做公园,提供的是场所,面向的是全体市民,彰显的是城市价值。每个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市民,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强调“共享”发展理念的当下,这意味着城市治理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资 料3第七段:1.“最近,一则消,息”“破土动工”:“兴奋”说明这是好事。这里可以发现这里建得很好,所以让市民很激动、很开
49、心,是积极的表述,与南平巷和瑞丽小区做了对比。文化公园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公共场所时,需要融合、考虑生态功能。“具有开发价值”说明还有经济、商业功能。2.“专业人士认为,“,文化价值”:说明公共空间很好、有价值、有意义。3.“对一个好的城市,更要借此化人”:通过公园的作用意义,说明要想建设公共场所和空间,不能只注重景观,还 要“化人”,也是提对策。遇到双引号的表述词,看是否和主题有关,也要看如何表达。不知道“化人”的意思,往后看是否有具体解释。如果有更明确的解释,直接摘抄,如果没有,直接可以写上“化人”也是可以的。4.“随着空间的变化,思路要变”:没有解释“化人”的意思。在进行城市建设
50、和 管理的时候,要转变观念、治理思路,直接摘抄即可。5.“拿 出 黄 金 地 段 归 属 感 和 安 全 感”:这里知道了什么叫做“化人”,即让人们能够有好的感受,要照顾到人们的心理需求,让人们有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还要体现文化价值,“化人”即无论如何建设都要以人为本。这里可以直接摘抄“带给市民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但“以人为本”的表述更加贴切,涵盖了所有的表述,或者说“注重人的需求”。6.“在 强 调 共享发展理念,”,一次重大转变”:前面说融合,这里说要共享,这些16都是对策。资 料 3 第七段梳理:城市发展要转变观念,公共空间建设要融合商业、生态、文化、休闲等功能;以人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