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5812786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复习目标】1.通过学习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能够运用有关史料,探讨其存在的局限性;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史实,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能够运用有关史料,理解其性质和意义;3.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的加深的史实,全面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知识梳理】一、戊戌维新变法(一)背景:1.国际环境: 工业文明的冲击,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发展潮流。2.国内: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严重的统

2、治危机: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排满”情绪,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严重。新经济力量的增长: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增强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开始主导近代中国变革。思想: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放思想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知识拓展】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3、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移花接木)【任务驱动】任务一“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书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初八日(公历五月二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茅海建详细查阅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15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

4、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探究1. 两则史料说明了当时什么现象?探究2. 两则史料的叙述有何不同?为何会有不同的解释?探究3. 使用史料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二)过程:1“公车上书”(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知识拓展】主要内容:下诏、迁都、练兵,拒约再战权宜之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4)影响: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

5、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变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3)开始标志:1898年6月 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4)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任务驱动】任务二材料

6、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探究4.两则材料共同叙述了什么事实? 探究5.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知识拓展】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作用局限性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对中国传统的

7、旧制度进行改革;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内容没有涉及到维新派所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 定宪法 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技术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培养人才规模、数量和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

8、足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提高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军事改革没有涉及实质性的控制局面的军权问题【知识拓展】从内容上分析百日维新有什么特点?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是由维新派发动的,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的形式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阶段。但变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行君主立宪内容。 内容多但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和能实际执行者 没有关于土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社会上层,无法调动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因而没有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思维点拨】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9、,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3变法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重新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新政中除 京师大学堂 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变法失败。4失败原因项目戊戌变法社会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本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弱小。具体措施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策略方针失误: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改革措施较为激进,树敌过多、急于求成、未能循序渐进逐

10、步推行。由于顽固派强大,措施激进,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大,国际环境不利。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规律总结】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三)历史意义(1)积极方面: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爱国性:戊

11、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进步性: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启蒙性: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局限性:(也可作为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

12、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任务驱动】任务三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以下三则材料分别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的主流观点。观点一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不反对帝国主义。(李嘉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观点二 改良运动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观点三 客观因素:政治结构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利于变法;文化氛围不成熟。主观因素:即变法者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的不完善;变法者操作艺术和采取行为的不成熟与缺乏灵活性。摘编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探究6. 比较三

13、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探究7.概括分析影响不同观点形成的因素。二、义和团运动(一)背景:(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二)概况1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口号:扶清灭洋(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其不能把西方文明和西方侵略区别开来)(1)扶清:虽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含义,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却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反而被清政府利用和出卖;(2)灭洋:虽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14、(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同帝国主义进行抗争。3各方态度:(1)当地官员: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抚)、袁世凯(剿)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2)列强:镇压(3)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斗争:顽强阻击八国联军,并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5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正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 直接原因: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三)评价:1.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2.积极:(1)义和团

15、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2)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和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3)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新政改革运动;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3.局限:(1)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2)但他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任务驱动】任务四瓜分狂潮的转向避免了中国社会在肢解中沦为殖民地,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探究8.根据材料,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辩证认识。【特别提醒】义和团运动具有

16、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0日1901年9月7日)1原因: (1)根本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2概况:(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

17、“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3中国人民的抗争: 顽强阻击八国联军,并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罗荣光 驻守大沽炮台,率部坚守拒降,以身殉国。4列强罪行:(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5结果:(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1901年9月7日,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知识拓展】“东南互保”义和团运

18、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影响:“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表明中央权威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东南互保”使中国最富庶之地和新式工商业最集中区域大体保持平静,免于战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同时也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东南互保”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同时也阻止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更强烈的深入。四、民族危机

19、的加深1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内容:(1)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赔款: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3)设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驻兵: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5)镇压反帝斗争: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6)改外交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3性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

20、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4影响(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任务驱动】任务五The Avenger(复仇者)【英】约翰坦尼尔,笨拙,1900.7.25(注: Civilisation文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刊登在英国杂志中的政治漫画。)探究9. 你如何理解漫画中所描述的情景?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知

21、识拓展】辛丑条约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从目的上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知识拓展】列强的殖民侵略时间国际背景阶段特征战争结果与影响19世纪40至60年代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国门的主要手段;以商品输出作为主要侵

22、略方式;侵略过程中,列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勾结为主;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国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侵华的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侵华的主要格局: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签订辛丑条约,中

23、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双重作用政治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经济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思想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共研真题】1(2020江苏高考8)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

24、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2(2019全国卷高考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3(2019天津高考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

25、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4(2018全国卷高考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5(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

26、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6(2017.11浙江高考9)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

27、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7(2017.11浙江高考26)【加试题】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

28、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8(2016全国卷高考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9(2016江苏高考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

29、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10(2016海南高考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11(2015全国卷高考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30、。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12(2019北京高考37)(38分)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

31、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12分)13(2012全国新课标卷高考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巩固练习】

32、1自秦汉以来,士大夫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决不可变更。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为打破“思想的难关”,康有为A发动“公车上书” B出版孔子改制考 C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D率先冲破“天朝上国”观念束缚2晚清档案中的罪己诏记载:“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A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野心B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C列强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D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31898年,有人感叹大率近日风气,其赞羡西学者,自视中国朝政民风无一是处,殆不足比于人数,自视其高、曾、祖父亦无不可鄙贱者,甚

33、且归咎于数千年以前历代帝王无一善政,历代将相、师儒无一人才。”这表明当时国人的思想倾向是( )A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顺利开展B向西方学习的取向逐渐与传统疏离C彰显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D奉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41897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指出,“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女子应当富国、相夫、教子、保种;主张效仿日本,全面提高女性智识水平。这些主张A摆脱了传统儒学的影响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C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D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51898年8月26日光绪帝上谕说:“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虽经严旨敦迫,(各省)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钟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

34、无一字复奏。”上谕所述状况A降低了皇权集中的程度B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形成C加剧了边疆地区的危机D加大了社会变革的难度6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相继离世,外媒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内容多落在描述宫中势力相互争斗的矛盾以及别国与中国的外交矛盾,尽量免去或弱化自己国家对中国的行为,强调自己客观的身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列强A日益关注中国政局B占据新闻报道优势 C在华利益错综复杂D对华控制逐渐削弱7孙中山提到:“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让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的主要原因是A辛丑条约的

35、签订B代理人统治的实现 C义和团运动的影响D清末“新政”的实施8礼记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梁启超总结前人的想法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表明A当政者具有责任担当意识B家国情怀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民族危机孕育了传统文化D“家国天下”观念被时人普遍接受9如表清代部分中外条约作准文本统计,侧面反映了A西方列强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B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C近代国家主权和话语权的丧失D清政府逐步放弃传统华夷观念101895年4月,千余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领导下,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36、。这冲破了传统社会对士人干政的禁令,开启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的先河。这说明当时A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国家政治 B中华民族意识正在觉醒C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主力1118951898年期间,康有为等创办的中外纪闻开始每期只印1000份左右,很快每期就增至3000份以上,几个月内发行量就达到一万余份以上。同期,中国创办的类似报刊达60余种,这些报刊不但出现在沿海一带,而且也在汉口、重庆等内地城市出现了。这说明A近代传媒促进了维新变法的高涨 B维新变法推动了近代传媒业的发展C报刊杂志启迪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成为社会共识12(这一运动)代表民族

37、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据此可知,这一运动A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开端 B主张通过绝对平均主义救国C促成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 D对近代中国产生多方面影响13关于“公车上书”,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中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人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据此可知A梁启超作为参与者的陈述更加真实可信 B对“公车上书”存在不同的记录和看法C历史叙述并不能客观

38、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史学家综合多种叙述考证即可确认真相141900年6月,南方总督巡抚与各国侨领协商彼此保持镇静,对朝廷向列强宣战的诏令置之不顾,事实上持中立态度。其称“拳匪叛变”或“义和团造反”,理论上谓朝廷被暴民胁迫,所取行动非复本意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朝廷向列强宣战是被义和团胁迫B列强将南方督抚作为侵华代理人C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D南方督抚的中立实际上是分裂国家15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写到(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毁;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竞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梁启超这

39、一观点的依据是康有为A将改革希望寄托于光绪帝B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C联络袁世凯推进维新变法D以自我为中心处理变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16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康有为意在A行托古改制实现变法革新B融合中西文化呼唤制度变革C借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D推动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17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

40、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A学习西方先进器物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C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D革除旧有社会陋习18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众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的变化反映了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C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义和团运动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19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與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

41、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A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2019世起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京剧改良”的主张。时事新戏成为京剧改良的主要部分,所谓“时事新戏”,即采用时事题材,反映较近时间内重大的富有政治性、社会性事件的戏曲传播形态。由此可知,当时这些知识分子A努力探索改造国民思想新途径B具有否定传规文化的不良倾向C开始把思想启蒙与救亡相结合D让京剧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219(2013上海高考40)严复笔下的进化论(25分)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

42、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问题:(1)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2分)(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8分)(3)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15分)22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并主张“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小说文体简介新法螺先生谭科幻小说叙述主人公新法螺从地球到月球、金星,最后重返上海的奇异经历。小说中涉及了大量的技术名词,如“离心力”“卫星”“洗脑”“循环系统”“动物磁器学”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909年)章回体小说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

43、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终止。通过这个人物20年间的遭遇和见闻,揭露了从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前后至光绪三十一年左右的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并从侧面描绘出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新中国(1910年)科幻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书中写到:“万国博览会”要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此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选择题答题栏1-5 6-10 11-15 16-20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研真题】BDDDA CBCBC C12

44、.【答案】(2)答案示例: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己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己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总之,清末民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