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海B卷)(全解全析)--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5802000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3.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上海B卷)(全解全析)--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上海B卷)(全解全析)--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上海B卷)(全解全析)--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上海B卷)(全解全析)--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B卷)语文全解全析(满 分1 5 0分,完 卷 时 间1 5 0分钟)注意事项:1.本练习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和考号。3.答题纸与题目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积 累 应 用 10分1 .按要求填空。(5分)(1),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2)艰难苦恨繁霜鬓,。(杜 甫 )(3)司马迁 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评价 离骚意旨远大的两句是“,”。【答案】.不失其所者久.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

2、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化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潦、浊、迩、见、义。2.按要求作答。(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 项 是()(3分)在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经历了从观望、研读向体验、领会的转变。广大网民赋予这一领域充分的动态和活力。历史类网络文学创作,o现实与想象的双向贯通,赋予网络小说向更高精神境界开拓的动力。不再一味追求戏剧性和场景壮丽强调情感和逻辑真实而是以虚构空间为广阔创作天地摆脱了早期的英雄梦并逐渐演化出戏谑与平实双峰并立的幻想共同体A.B.C.D.(2)下面是学生会干事小虹写给鲁迅纪念馆周老师的一段微信,其

3、中有语言不得体情况。请选一处并修改。(2分)尊敬的周老师:我是学生会干事小虹。本与您相约,明天下午去贵馆商谈我校学生来做志愿者的相关事宜【甲】。但因我遇到急事,不能赴约,故决定改期【乙,请您多多包涵【丙】!不知您下周何时有空,我尽量安排时间前来【丁,_处,修改: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1)D(2).乙-故只得改期。.丁-我会如约(准时)前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能力。通读5个短句我们可以发现,本段文字讲述历史类网络文学创作的相关情况,依 据“历史类网络文学创作”可知,下文的第一个层次应该是早期的状态,

4、即为开头,排除AB;依 据“一味追求戏剧性和场景壮丽”应该是早期的状态,故应该排在后面;“强调情感和逻辑真实”应该是后期发展的情况,不适合接在早期状态的句子后,故排除C。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分析全文有两处语言不得体:一是乙处,“故决定改期”的“决定”不符合小虹的身份,一 般“决定”都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用词,故修改为“只得”或“不得不”;二是丁处,“我尽量安排时间前来”的“尽量安排时间”也是上对下的语用词汇,一般不适合学生对老师,故修改为“会 如 约(准时)”。二阅读70分(-)阅读下文,完成第3-7 题。(1 6 分)谁害怕人工智能?冯象人工智能带来了

5、一些非常严峻且不可避免的挑战。首要挑战就是导致隐私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消失。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保护这种正在消失的权利?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我的客户很乐意把隐私交给我们,因为我们的服务能给他们带来不可抗拒的便利。这就是人工智能令人害怕之处,它过于便利,以致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企业平台采用免费或廉价的付费模式,以换取便利和所谓的美好、理想化的社会环境。从本质上说,网络企业经营模式的基础是对价交易,法律语言表述为交易双方需要付出对价,形成契约。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提交了个人信息,这是必须接受的硬规则,从而获得相应的服务。这些信息被企业获取,用于建立数据库,再转卖给第三方,或用于开发

6、新产品等其他用途。数据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令业界非常希望将其财产化。可是,若将数据财产化,那数据的原始主人是谁?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吗?难道数据不是我们的财产吗?若是这样思考,脸书就无法运营了,因为它需要与几亿人签订合同。因此,数据的财产化是个法律问题,目前无解。虽然不久的将来或会进行立法,但即使没有立法,数据事实上也已经是财产了,因为它是我们每天进行的无数次交易的标的物,只不过目前对数据的保护缺少明文规定而已。当然,还有一位参与数据收集竞争的主导者,即政府。在拥有发达的互联网产业之后,任何国家的政府必然深度介入数据的抓取。虽然从传统的隐私角度来说,这或许令人不安,但从产业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的角度来

7、说,却可以解决诸多问题。例如,许多传统上难办的案件到了数据时代非常容易。同时,人工智能使我们忽视原本异常繁琐的程序、调查,不得不接受一些硬规则,这对于法制建设的影响非常巨大。关于硬规则的定义,可以用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解释。中国的马路中间通常都设有一排铁栏,用于分隔两个车道,它强迫车辆必须在它自己的那条车道里行驶,不得越界。这也可以说明软规则的失效,即传统法律规定和政策的执行率较低。虽然政府可以选择其他整治交通的措施,但都不如硬规则方便、廉价。商家的硬规则是通过智能终端添加到我们身上的,智能手机就是最佳的例子。手机硬规则通过用户点击“同意”按键进入系统,之后会显示一份字体较小、内容复杂的授权

8、合同,几乎一面倒地将权力给予了运行商,虽然用户不同意,也可以点取消键。这就是一种单方面为用户制定规则、被迫接受的格式合同。这令人感到无比害怕和忧虑,因为规则的制定权落入企业手中,这将导致资本力量过于强大。由于政府部门同样使用智能终端,所以商家制定的规则同样适用于政府部门。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为了避免商家成为其领导者,政府只能比过去更大幅度地介入商业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理论,理想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只负责一部分的监管、注册和维稳等传统要求,但智能技术导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介入空前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经济不得不回归新的计划经济。硬规则的制定权越来越多地归于商家,这是商家非常乐于见到的结果,因为这将增加

9、利润收益。传统企业例如洛克菲勒家族的兴起,需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而以扎克伯格为代表的新一代富豪,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走完过去需要一个世纪才能走完的积累路程,由此带来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惊人的。当今社会显然已离不开人工智能,可以预见未来更是如此,人类的一些爱好和习惯以及智力所能投放的领域将被取代。法律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改变,一旦机器大规模介入立法,人类将无法理清规则,因为每部机器都会将规则无限复杂化,其复杂程度就像顶级围棋水平一样远超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只有利用机器才能与之对抗。这是一个终极挑战,它不仅颠覆了生命的意义,也颠覆了日常生活,它提供的便利和规则正在温水煮青蛙式地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

10、地。(选 自 文汇讲堂,有删改)3.第段中的“对价交易”在文中的意思是 0 (3分)4.以下与“硬规则”无关的一项是()(3分)A.客户把隐私交给脸书。B.智能手机的授权合同。C.马路中间安装铁栅栏。D.政府对商业活动介入。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导致隐私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故应反对人工智能。B.数据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需要通过立法来将其变为政府财产。C.商家单方面制定规则导致政府过多介入商业活动,引发市场变化。D.人工智能已经介入社会多个角落,可以预测其将会逼迫人类反抗。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 说理特点。(3分)7.结合下面这首AI作的诗,说说你是否认同

11、第段作者提出的观点。(4分)早春梅花绽放雪未消,红梅妆点早春好。微风拂面含芳气,春意盎然知多少。【答案】3.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提交信息,接受规则,获得产品和服务。4.D 5.C6.用手机、铁栅栏等事物举例,将抽象的说理变得具体;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说理,如温水煮青蛙;说理具有逻辑性,例如第7 段阐述商家、政府、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关系。7.作者认为当今社会已离不开人工智能,未来社会机器将代替一切。我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从 A I作的这首诗来看,描写的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诗题是“早春”,用“微风拂面”“春意盎然”则不合适;只是事物的罗列,没有情感;语言缺乏诗味。由此可见,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作品,

12、并不能颠覆了生命的意义。【解析】【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从“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提交了个人信息,这是必须接受的硬规则,从而获得相应的服务”中可提取有效信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提交信息”“接受规则”“获得产品和服务”。所 以“对价交易”在文中的意思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提交信息,接受规则,获得产品和服务。【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依 据“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提交了个人信息,这是必须接受的硬规则”可知A与“硬规则”有关,依 据“商家的硬规则是通过智能终端添加到我们身上的,智能手机就是最佳的例子”可知B 与“硬

13、规则”有关,依 据“关于硬规则的定义,可以用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解释。中国的马路中间通常都设有一排铁栏”可知C 与“硬规则”有关。故选D。【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故应反对人工智能”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保护这种正在消失的权利?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我的客户很乐意把隐私交给我们,因为我们的服务能给他们带来不可抗拒的便利。这就是人工智能令人害怕之处,它过于便利,以致我们无法拒绝”,可见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需要通过立法来将其变为政府财产”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当然,还有一位参与数据收集竞争的主导者,即政府。在拥有发达的互联网产业之后,任何国

14、家的政府必然深度介入数据的抓取”,“需要通过立法来将其变为政府财产”无中生有。D.“可以预测其将会逼迫人类反抗”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它提供的便利和规则正在温水煮青蛙式地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可见应是“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故选Co【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商家的硬规则是通过智能终端添加到我们身上的,智能手机就是最佳的例子”“关于硬规则的定义,可以用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解释。中国的马路中间通常都设有一排铁栏”,文章用手机、铁栅栏等事物举例,将抽象的说理变得具体。“这是一个终极挑战,它不仅颠覆了生命的意义,也颠覆了日常生活,它提供的便利和规则

15、正在温水煮青蛙式地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文章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说理,通俗易懂。“由于政府部门同样使用智能终端,所以商家制定的规则同样适用于政府部门。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为了避免商家成为其领导者,政府只能比过去更大幅度地介入商业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理论,理想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只负责一部分的监管、注册和维稳等传统要求,但智能技术导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介入空前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经济不得不回归新的计划经济”,文章语言逻辑性强,说理清晰。【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依 据“当今社会显然已离不开人工智能,可以预见未来更是如此”“这是一个终极挑战,它不仅颠覆了生命的意义,也颠覆了

16、日常生活,它提供的便利和规则正在温水煮青蛙式地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可知,作者认为当今社会已离不开人工智能,未来社会机器将代替一切。而 从 早春这首诗来看,前两句写“梅花绽放雪未消,红梅妆点早春好”符合早春的特点,而“雪”尚“未消”,怎么可能“微风拂面”“春意盎然”?显然这两个词语是不合适的。且诗的意义更多的是言志或抒情,而这首 早春只是事物的罗列,缺乏诗歌的意境和韵味。由此可见,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作品,并不能颠覆了生命的意义。(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 1 题。(1 6 分)春光四月半习习在西北,四季中最叫人欢欣的莫过春天。但今年,不得已错过了初春。初春,外面怎样?应该是生机勃勃的

17、,又是稚嫩的、小心翼翼的、喘。禺细语的吧?那天,疫情解封后的第一天,我的邻居兴冲冲地从外面进来,说,我先去河边看了看花。我想,真的没有哪个季节如此热切地召唤过人。不过已是四月半的春光。活过十九年的老猫在去年深秋的一个傍晚走了,把它埋到河边一棵柳树下,柳树枝干粗大,小小的坟莹像背靠一座大山。天明时再去看,坟莹前立着一根落尽枝叶的灌木,像个细瘦的碑。在冬天,没有枝叶和花朵的标示,很难辨清它是哪种灌木。我于是盼着它在春天活过来,柔软过来,甚或开出花朵来,让我知道是棵什么小植物陪着地下的猫。但那根灌木依旧冷冷清清地枯立着,也许四月半对它来说为时尚早。我每次去看猫,发现不是落雨便是刮风,心想我还是在担忧

18、它。有一天,一场大风后,厚厚的落叶覆盖了那个坟莹,这叫我安慰,觉得老猫已经和地长在一起了。四月半的春光里,这么一个小角落,能望得见生死。半绿过来的草地上撒满一层榆钱,干枯的榆钱纸片一样轻薄,跟着风飞。我想起去年疫情期间在一个小区门口守卡,从深冬到初春,那时心里多么期盼涤扫一切的春天快快到来。眼睁睁盼到花坛里一棵瘦小的树鼓起深紫色的芽苞,种树的人给花坛松土,说是榆树,两年前用榆钱种的。榆树枝条上先结出紫色的芽苞,然后绽开猩红的碎花,接着,碧绿的榆钱脱颖而出。榆钱半落着,枝条上才长出锯齿形的榆树叶子。等叶子满树时,榆树完全脱胎换骨了。莺尾花的叶子剑拔弩张,刀戟般的叶子上,紫色的莺尾花格外柔软,一朵

19、朵翩翩欲飞。莺尾只有一天的花期,但这朵败了,别的一朵马上续着开了,莺尾的花此起彼伏地开,就觉得鸯尾花似乎能开很久很久,其实今天看到的一朵已经不是昨天那朵了。凡高画的莺尾花,繁稠得要命,地上的莺尾花、瓶子里的莺尾花,一律浓艳到让人不安。花儿在土地上长着刀戟一般的叶子,不会太怪异,但把那锋利的气息画在画里,便有了不一样的氛围。现在,我眼中四月半的鸯尾花,四散在刀戟般的枝叶上,开得有些孤单,而且枝叶下露着黄土,看上去有些干涸。冬天里,叫得最响的是树尖上的喜鹊,麻雀在低处飞得仓皇,但它们的叫声大都是单音,嘎嘎嘎,或叽叽、喳喳。四月半,开始有各样的杂鸟了。低处飞的还是灰褐的麻雀,飞高一些的有燕子、喜鹊,

20、再高一些的是不知名的鸟。有些鸟能发出两个甚至三个音节的叫声,它们藏身树里,声音十分婉转悠长,仿佛在说很复杂的话。鸟儿的来去多寡表面上看是跟着时令在变,但根本上大抵是跟着植物种子和虫导小鱼在变。比如河面上,上下翻飞的雪白的河鸥明显少了,水里成群结队的赤麻鸭也少了。四月半,天暖和起来,河水就要浑了,大概因此,它们就去别的理想国了。四月半,一定已不见初春时开得最明艳的碧桃、连翘了。但还能看见最后一点丁香花,也几乎要枯萎落地了,凑近闻,还能闻到一些香气。所以得名丁香,一定因为碎小的花朵儿太像“丁”字,又加上它独特的香气。有些花儿只能小嗅。我在南方第一次见到桅子花,雪白袅娜的小花朵,香气馥郁,摘几朵到寝

21、室,就几朵小花,一夜间被浓香逼到无法安睡。丁香的香是可以深嗅的。四月半,最懒的槐树也醒了。西北的每个初春,我都会看着槐树是怎么偷懒的,碧桃浓红、连翘金黄、柳条柔软,深褐色的槐树还长睡不醒。不过现在望去,槐树枝头,新生的叶子极是精致可爱,像雏鸟的羽毛。这个四月半,人世格外不平稳。回到家,蓦然发现窗台下落了一地碎小的褐色花梗,一堆小伞一样。原来是球兰开败了。球兰藏在窗帘后面,竟不知不觉地开了又败了,落地的花梗叫人心里恼惶,家里的春天也躲着人。球兰是友人从她的花盆里剪给我的,第二年她去世了,那一年球兰也开始开花了,粉白干净的花,藤上挂着一朵一朵。我每天仔细看那些花,到最后,看到每一簇花蕊旁浸出一团晶

22、莹的水来,眼泪一样,我蘸一点舔了一下,蜜一样甜。(有删改)8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9 .以第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4分)1 0 .本文所描绘的四月半春景图内容丰富,真切可感,请结合第段至第段的内容赏析。(4分)1 1 .从构思的角度分析文末所写的“球兰”。(5分)【答案】8.回应标题,点出题意。抒发了对老猫之死的哀思,自然引出下文对四月半春光中自然兴替的描写。9 .第段在描写丁香花和桅子花的香气时,还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特点贯穿全文,全面而细腻地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善用衬托,以南方桅子花过浓的香气来衬托丁香花香气,突出丁香花香气可以深嗅的

23、特点,这种语言特点也见于第段和第段等处。第段保持了与全文一致的细腻而蕴藉的语言风格,既有助于传达细致入微的观感,又余味不尽,发人深思。1 0 .本文描绘了花木鱼鸟等众多物类在四月半生机勃发的画面,简笔与工笔相间,引人入胜。在描绘这些春季物象时,本文又精选角度,如写榆树和青尾花,重在绘其形;写由冬入春的鸟类,重在摩其声;写四月半的丁香花,重在描述其气味。这样写,调动读者多种感官,使画面内容更真切可感。本文不满足于静态春光的描写,热衷于详细描摹各种物类枯荣兴替的动态过程,让人对所描绘的春光感触更细腻深切。1 1 .文末以“球兰”进行空间转换,从室外春光写到室内春光;又借助“球兰”对所写春光的内容进

24、行切换,从各种物类新生切换到“球兰”开败;同时又借助“球兰”将春光与人事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表达出作者对春光中所蕴含的生死问题以及现实人事的更深沉的思考和感悟。【解析】【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四月半的春光里”回应标题“春光四月半”,点出题意。“这么一个小角落,能望得见生死”,小角落里埋着活过十九年的老猫,“望得见生死”抒发了作者对老猫之死的哀思,由动物到植物,到这种鸟类,自然引出下文对四月半春光中自然兴替的描写。【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赏析语言运用特点的能力。第段在描写丁香花和桅子花的香气时,“所以得名丁香,一定因为碎小的花朵儿太像 丁 字,又加上它独特的香气

25、。有些花儿只能小嗅。我在南方第一次见到桅子花”等内容为记叙,“丁香的香是可以深嗅的”为议论,“一夜间被浓香逼到无法安睡”为抒情,文段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特点贯穿全文,全面而细腻地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善用衬托,“香气馥郁,摘几朵到寝室,就几朵小花,一夜间被浓香逼到无法安睡。丁香的香是可以深嗅的”,以南方桅子花过浓的香气来衬托丁香花香气,突出丁香花香气可以深嗅的特点,这种衬托手法也见于第段“莺尾花的叶子剑拔弩张,刀戟般的叶子上,紫色的莺尾花格外柔软,一朵朵翩翩欲飞”和第段“我都会看着槐树是怎么偷懒的,碧桃浓红、连翘金黄、柳条柔软,深褐色的槐树还长睡不醒”等处。第段中

26、,“最后一点丁香花,也几乎要枯萎落地了,凑近闻,还能闻到一些香气”“雪白袅娜的小花朵,香气馥郁”“丁香的香是可以深嗅的”等语言细腻而蕴藉,传达了细致入微的观感,又余味不尽,发人深思,与全文的的语言风格一致于。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描写内容及手法看,“一棵瘦小的树鼓起深紫色的芽苞”,“碧桃浓红、连翘金黄、柳条柔软”,“四月半,开始有各样的杂鸟了。低处飞的还是灰褐的麻雀,飞高一些的有燕子、喜鹊,再高一些的是不知名的鸟。有些鸟能发出两个甚至三个音节的叫声”,“鸟儿的来去多寡表面上看是跟着时令在变,但根本上大抵是跟着植物种子和虫笏小鱼在变”,本

27、文描绘了花木鱼鸟等众多物类在四月半生机勃发的画面。“半绿过来的草地上撒满一层榆钱”是简笔,“榆树枝条上先结出紫色的芽苞,然后绽开猩红的碎花,接着,碧绿的榆钱脱颖而出。榆钱半落着,枝条上才长出锯齿形的榆树叶子”是工笔,简笔与工笔相间,引人入胜。从描写角度看,“榆钱半落着,枝条上才长出锯齿形的榆树叶子”花儿在土地上长着刀戟一般的叶子”,写榆树和蔚尾花,重:在绘其形;“冬天里,叫得最响的是树尖上的喜鹊,麻雀在低处飞得仓皇,但它们的叫声大都是单音,嘎嘎嘎,或叽叽、喳喳”写由冬入春的鸟类,重在摩其声;“加上它独特的香气”“丁香的香是可以深嗅的”,写四月半的丁香花,重在描述其气味。这样描绘物象,精选角度,

28、运用视觉、嗅觉、听觉,调动读者多种感官,使画面内容更真切可感。从表达效果看,文中很多内容如“碧绿的榆钱脱颖而出。榆钱半落着,枝条上才长出锯齿形的榆树叶子。等叶子满树时,榆树完全脱胎换骨了,整体形象是静态的,但其成长过程是动态的,静态春光的描写加上详细描摹各种物类枯荣兴替的动态过程,出人对所描绘的春光感触更细赋深切。【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前文都是写室外的春光,文 末”回到家,蓦然发现窗台下落了 一 地碎小的褐色花梗,一堆 小 伞 一样。原来是球兰开败了”,以“球兰”进行空间转换,从室外春光写到室内春光;前文写春光中各种物类生机勃勃,结尾写“球兰开败了”,借 助“

29、球兰”对所写春光的内容进行切换,从各种物类新生切换到“球兰”开败;“球兰是友人从她的花盆里剪给我的,第二年她去世了,那一年球兰也开始开花了,粉白干净的花,藤上挂着一朵一朵。我每天仔细看那些花,到最后,看到每一簇花蕊旁浸出一团晶莹的水来,眼泪一样,我蘸一点舔了一下,蜜一样甜”,球兰是友人送到,而友人已逝,而友人送的花在春大怒放借 助“球兰”将春光与人事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表达出作者对春光中所蕴含的生死问题以及现实人事的更深沉的思考和感悟。(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 2-1 4 题。(8 分)九月九日(唐)崔善为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

30、,萧条边兴阑。注 崔善为:曾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客死于此。萸房:这里指茱萸。1 2 .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 分)A.古体诗选粹 B.乐府诗集 C.唐宋格律诗选 D.唐人绝句选1 3 .以下对本诗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 分)A.雅淡悠远B.豪迈雄奇C.清新明丽D.深沉低婉1 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5 分)【答案】1 2.C 1 3.D1 4.“早寒”“霜”“雾”等深秋苍凉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首、颔联对重阳佳节的描写点明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乡之情);颈联诗人借鹰击长空与大雁难飞的对比寄予了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31、尾联诗人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抒发了远在边关无人关心的无聊、孤独之情;全诗多种情感交织,复杂而深沉。【解析】【1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C.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中间两联对仗,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作者崔善为是唐代诗人,此诗共八句,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押“a n”韵,据此可推断可选 入 唐宋格律诗选。故选C 1 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联写景,以一“残”字写出百花凋残,万木零落的深秋景象;颔联写秋意萧索,“寒”字使人心生寒意;颈联借景抒情,“难”字写出诗人欲建

32、功立业施展抱负而不得的痛苦心境;尾联写诗人远在龙山边关,“阑”字表达了在这萧索的深秋之际,即使重阳佳节,也意兴阑珊,毫无喜庆的兴致。因此全诗呈现出深沉低婉的风格。故选D o【1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全诗多种情感交织,表达r 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早寒”“霜”“雾”等深秋苍凉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首联和颔联“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由此看出,对重阳佳节的描写点明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颈 联“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33、:霜浓雄鹰难以飞远,雾重鸿雁难以飞翔。由此看出,诗人借鹰击长空与大雁难飞的对比寄予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与壮志难酬的感慨;尾 联“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非常凄清悲凉,毫无喜庆的兴致。由此看出,诗人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抒发了远在边关无人关心的无聊、孤独之情。(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 5 2 0 题。(1 8 分)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历知临安、诸暨、霆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 后,子孙从葬,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母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

34、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元昊僭号,议出兵讨之。群臣日:“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矣。”育独建言:“元昊虽称蕃臣,其尺赋斗租,不入县官,且服叛不常,请置之,示不足责。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复国主。章献、章懿太后升神真宗庙,议者请享恩,且优赐军士。育日:“无事而启侥幸,谁为陛下建此议者,请治之。”已而外人多怨执政者,帝以语辅臣。育日:“此必建议者欲动摇上听,臣以身许国,何惮此耶?”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日:

35、“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帝语大臣日:“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因命知汝州。会疾不已,又请居散地,以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外台里不领民蔓民讼久丕 决 多说育近育为辨或真。(选 自 宋 史 吴育传,有删改)【注释】汝:地名。僭号:指元昊越位称帝。升神: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1)纵鹰犬攀民田()(2)因构狱以危法中之()16.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2 分)(1)宦官过者窜之()A.接受 B.记恨 C.拜访 D.畏惧(2)议者请覃恩()A.铭记 B.讨论 C.推广 D.延伸17.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6、4 分)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18.第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 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外台旧不领民事民讼久不决多诣育诉育为辨曲直19.第段中对于是否出兵征讨元昊,吴育与群臣有不同的观点,请完成以下填空还原吴育的思考过程。(3 分)群 臣:|根据:元昊越位称帝|结论:讨伐元昊保证:臣子谋反就要被讨伐吴 育:|根据:元昊越位称帝|-|结论:(2)保证:臣子谋反就要被讨伐|辩鼠20.第段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你是否认同皇帝对吴育的这一评价?结合第段内容分析。(4 分)【答案】15.践踏、破坏(2).陷害、中伤16.B.

37、C17.当时大家正决意讨伐他,不久,(前去讨伐的)将领大多全军覆没,很久没有成效,最终封元昊为夏国主。18.外台旧不领民事/民讼久不决/多诣育诉/育为辨曲直。19.(1)元昊不交赋税、服叛无常,不能算臣子(2)要用改变元昊名号的安抚手段处理他20.示例一:同意,吴育规范官府采购物品的要求,减轻百姓赋税,并不惜得罪宦官等权贵,使襄城井然有序,表现了他刚毅不屈、爱惜百姓,是一个可用之才。但是他建议处理借太后去世推恩优赐军士的大臣/处死有违法行为并逼死江中立的宰相之子向缓这两件事上显得过于激进,也引发了众人的不满。示例二:不同意,吴育规范官府采购物品的要求,减轻百姓赋税,并不惜得罪宦官等权贵,使襄城

38、井然有序,表现了他刚毅不屈、爱惜百姓,是一个可用之才。他建议处理借太后去世推恩优赐军士的大臣/处死有违法行为并逼死江中立的宰相之子向绶,这两件事上都是为国家着想,且有其依据,不存在嫉恶太过的情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暴”,践踏、破坏。句意:随意让打猎的鹰和狗践踏农田。(2)“中”,陷害、中伤。句意: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衔”,记恨。句意:来这里的宦官记恨他。故选Bo(2)“覃”,推广。句意:商议的人请求推广恩德。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

39、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方”,正;“锐意”,决意;“既而”,不久;“卒”,最终。【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外台以前不理政事,老百姓的官司很久没有解决,于是很多人找到吴育并告诉吴育,吴育为他们辨别是非曲直。“领”的宾语为“民事”,所以应在“事”后面断开;“民讼”的谓语为“不决”,后面断开;“诣”的主语为“民 ,而“为辨曲直 的主语为“吴 育 ,所以应在“育”前面断开。1 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图文转化的能力。由原文“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可知,吴育得出的结论是要用改变元昊名号的安抚手段处理他。由原文“元昊虽称蕃臣,其尺赋斗租,不

40、入县官,且服叛不常,请置之,示不足责”可知,吴育辩驳的理由是元昊不交赋税、服叛无常,不能算臣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观点一:同意:由原文“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可知,吴育规范官府采购物品的要求,减轻百姓赋税,并不惜得罪宦官等权贵,使襄城井然有序,表现了他刚毅不屈、爱惜百姓,是一个可用之才。由原文“章献、章懿太后升衬真宗庙,议者请覃恩,且优赐军士。育曰:无事而启侥幸,谁为陛下建此议者,请治之。己而外人多怨执政者”“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日:不杀绶,无以

41、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可知,他建议处理借太后去世推恩优赐军士的大臣,处死有违法行为并逼死江中立的宰相之子向绶这两件事上显得过于激进,也引发了众人的不满。观点二:不同意:由原文“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可知,吴育规范官府采购物品的要求,减轻百姓赋税,并不惜得罪宦官等权贵,使襄城井然有序,表现了他刚毅不屈、爱惜百姓,是一个可用之才。由原文“章献、章懿太后升衬真宗庙,议者请覃恩,且优赐军士。育曰:无事而启侥幸,谁为陛下建此议者,请治之。己而外人多怨执政者”“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日:

42、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可知,他建议处理借太后去世推恩优赐军士的大臣/处死有违法行为并逼死江中立的宰相之子向绶,这两件事上都是为国家着想,且有其依据,不存在嫉恶太过的情况。参考译文: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先后担任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知县。自从秦悼王埋葬在汝地以后,其子孙跟着葬了一些,而且都是由宦官负责。每年上坟的人,来来往往索要财物,严重干扰州、县的工作和生活。吴育在襄城主持工作时,请求凡是官府需要的东西,开列出具体数目,不让使者胡乱索要,羊猪全部出自高级别的官员,因此百姓节省了供应费用差不多一半。来这里的宦官记恨他,有时半夜敲打县城大门,索要牛驾车,吴育拒绝不答应。以前皇

43、族子弟所到之处,随意让打猎的鹰和狗践踏农田,但是进入吴育管辖的襄城境内,就互相提醒警告,不敢胡作非为。元昊越位称帝时,(朝廷)商议要派军队讨伐他。群臣都说:“元昊,是小丑,很快就可以消灭了。”唯独吴育建议说:“元昊虽然名义上号称蕃臣,可他一点点赋税,都不交给官府,并且,他这个人服从叛逆反复无常,请把他放在一边,来显示他不值得责难。应当援用建国之初对待江南的旧例,稍稍改变他的名号,(这样)可以用安抚的手段来控制他。”当 时(大家)正决意讨伐他,不久,(前去讨伐的)将领大多全军覆,很久没有成效,最终封元昊为夏国主。章献、章懿太后到真宗庙附祭,商议的人请求推广恩德,并且有带赏赐军士。吴育说:“没有大

44、事去启用侥幸之策,谁替陛下提出这一建议的,请治他的罪。”不久朝廷之外的人大多怨恨执政的人,皇帝将吴育的话告诉辅臣。吴育说:”提出这一建议的人一定是想要动摇皇上的视听,我以身报国,怎么会害怕这些呢?”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率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是可用之才,只是嫉恶太甚罢了。”于是下令让他做汝州知州。恰逢生病不止,又请求居于闲散之地,以集贤院学士兼任西京留司御史台。外台以前不理

45、政事,老百姓的官司很久没有解决,于是很多人找到吴育并告诉吴育,吴育为他们辨别是非曲直。(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 1 2 4 题。(1 2 分)山来阁记(明)王弘撰桃叶渡之侧,有园一区,广数十弓。宋君以伟之所营也。花药林竹,可以娱目;蓄古今人字画,可以澄怀;积书千卷,可以求圣贤之道,知人论世:有阁高三层,可以远眺。癸卯春,予来金陵,曾登其上,望钟山焉。以伟负意气,不屑流俗,每招四方士为高会,赋诗饮酒不辍;予固心壮之。然以伟魏国之女夫也,逝世之变,魏国故第废置,东园阑榭,荡为寒烟:中山之遗烈,不可问矣。而以伟尚有此以优游卒岁,俯仰之间,能无今昔之感乎哉?予去几三十年,庚午秋重来,下榻其中,虽风景如

46、故,而书画散佚,阁已杀其最高一层,不得如昔之所望,以伟亦皤然老矣。阁 故 颜“容安”,以伟喜予之来,易 之 曰“山来”。乃举觞属记,援文忠铭苏程蕾为说久予不敢承,则告之日: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予生长西方,天府之国,为荒墟久矣。比出潼关,城郭人民,皆已非旧。过郑用之野,观当年战场,蟒火夜青,荡魂昼号,祖宗之泽,日以灭没,有不胜其戚者。而此邦烟景华丽,士大夫犹得以管弦歌舞,饰其游宴之乐,乃市井嚣竞之习,相寻未息,有道者之所惧也。且人生梦幻,来去之迹,亦何常之有?予之居此,寄尔。即子之有此,亦寄尔。纵浪大化,身名翳如,苟适目前,何多求焉!岂敢窃前贤之美谈以自侈为?以伟不答,予亦就寝,恍惚窈窕,宛如昔

47、之所望,郁郁葱葱,直临魄牖。予不觉其肃然而恐,悄然而悲,憬然而寤也。遂披衣书之,以 为 山来阁记。【注】王弘撰,字无异,号山史。明亡后隐居,持反清复明之志。苏轼的表弟程德孺,有一董,名 为“程公董”,因苏轼来访,更名为“苏程蕾”,并请苏轼写 苏程蕾序。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其 B.孰 C.亦 D.盖2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巧画的一项是()(3分)A.山来阁藏有名人字画和圣贤典籍,宋以伟于此地招待各地的贤士。B.宋以伟曾意气风发,却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故感怀今盛昔衰。C.宋以伟因重逢而乐,故改阁名为“山来”,并请作者为阁写“记”。D.作者故地重游虽风景相似,但是阁已破败,

48、书画散失,令人唏嘘。23.第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24.宋以伟邀请作者写“记”,作者却说“予不敢承”,请分析其原因。(4分)【答案】21.A 22.B23.画线句整散结合。以一个散句开首、结尾,表达国破家亡的愤慨。用整句铺排,描绘从天府之国到潼关、中原,故国被清军烧杀抢掠,百姓哀鸿遍野的场景。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之情。24.大明灭亡,山水不在,何 来“山来”?国破家亡,士大夫却歌舞升平。不应写“记”。人生如梦,所谓拥有,不过是暂时的寄居而已,何必有“记”?纵肆放浪,身名空虚只是苟安于眼前罢了,无以为“记”。不敢窃先贤的美谈来标榜自己

49、,不敢有“记”。【解析】【2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无今昔之感乎哉?”意思是,他能没有昔盛今衰的感慨吗?可知这里需要一个表示反问语气的词语,而“其”作副词,表示反诘、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岂。B.意思是“谁”“哪一个”,文中只是说宋以伟会有昔盛今衰的感慨,不符合要求。C.表示并列或表述补充一种情况,不符合要求;D.表示揣测或表示原因,不符合要求。故选Ao2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却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故感怀今盛昔衰”错误,根 据 原 文“然以伟魏国之女夫也,递世之变,魏国故第废置,东园阑榭能无今昔之感乎哉”可知,虽然遭遇时代

50、的变迁,魏国公的旧宅己经废置不住了,可是宋以伟还有这园阁来悠闲地过着日子,抬头与低头之间,他能没有昔盛今衰的感慨吗?可 见 他“感怀今盛昔衰”的原因并非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选项强加因果,与原文表述不符。故 选Bo【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根 据 原 文”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有不胜其戚者”可知,以一个散句开首、结尾,表达国破家亡的愤慨。根 据 原 文“予生长西方,天府之国,为荒墟久矣。比出潼关,城郭人民,皆已非旧。过郑廊之野,观当年战场,蟒火夜青,殛魂昼号,祖宗之泽,日以灭没”可知,整句铺排,描绘从天府之国到潼关、中原,故国被清军烧杀抢掠,百姓哀鸿遍野的场景。综上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