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pdf(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一、单 选 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绝对稳定B.血红蛋白、神经递质、胰岛素和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生存必需的,需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维持D.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细胞内液和血浆2.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B.长期营养不良将导致增多C.若为胰岛A细胞,则处的葡
2、萄糖浓度低于处D.若为肝脏细胞,则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3.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蛛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 是()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L 吸受器2.传入神羟3 神经中枢4 传出神羟5 效 应 器(肌肉)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B.C.D.4.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I(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n(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
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I的指针右偏幅度增大B.刺激P点,电表I和电表II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分别为图乙和图丙C.刺激P点,电表I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点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D.若s点电极移至膜内,再刺激P点,电表n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相似5.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中箭头表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1、4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
4、46.如 图1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图示中的横坐标表示距离刺激点的距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 c段和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甲图中c点将上升C.静息电位是指图2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D.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第2页,共37页7.下列有关酶的正确叙述是()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可以从体内转化来酶都是有机物能产生酶的细胞,就能产生激素醐在新陈代谢中起着调控作用能产生激素的细胞,就能产生酶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都能发挥催化作用A.一项 B.两项 C
5、.三项 D.四项8.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下丘脑垂体 一 一甲状腺 A.血中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B.激素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C.含量甚微的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的分泌D.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提高其代谢速率9.下列有关糖代谢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食物中精类的消化吸收.一糖 原 分 解 上 一善 糖 物 质 转 化*氧化分解合成精东转殳成用防、某些基酸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素可通过促进、过程,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D.胰岛素分子能反复作用于靶细胞,因此
6、作用时间较长10.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甲、乙和丙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器官,、和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B.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以器官C.血液中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分泌减少D.幼年时缺乏激素可能会导致身体矮小1 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2B.a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主要
7、原因是食物不足D.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12.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H+载体将胞内的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 TP.研究者得到该细菌H+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体(T),并比较了 Z、T分别纯培养时细菌数量和培养液pH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 是()06284zLLO.S-Z数 址 一O-Z培养液 H-T数 缸*T培养液p H5F-6.0().0 J-t.i。4一0i L J3.50 4 8 12 16 20 24时 间(小 时)A.T菌群呈S型增长,培养约20小时后达到K值B.T细菌可能是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
8、变体C.Z细菌将胞内H*排到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D.Z细菌生长的培养液最适pH 一定小于4.01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第4 页,共 37页;.&xn新而 引 入*除甲 乙 丙 丁A.丁图中c 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B.乙图中在A 期间,若对害虫喷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c.丙图中若曲线I 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n 表示其死亡率,则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 点对应的时期D.甲图中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1 4.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
9、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 6 到 8 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60A 甲.50 乙马冲 40.20J10 一.Af 一0-i-3月4月S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B.从 3 月 到 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C.两岛6 月到7 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 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15.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年份200120022003200420
10、05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C.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D.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16.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土壤动物种类数(种)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17.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CO2释放和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
11、列说法错误的 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C.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a、b、c都有可能是细菌1 8.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B.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C.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D.O h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第6页,共37页19.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看来自兔,|来自鼠,|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增
12、加10g体重,最多需要消耗植物()20.如图所示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字母代表能量,不考虑未被利用的能量。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a 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 代表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a、d 是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向,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C.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缺少d 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D.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值大致为0.1c 0.2c21.表是生态学家对某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表中的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为分解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105Jm-2)()生物同化作用所固
13、定的能量(GP)生物体贮存着的 能 量(NP)生物呼吸消耗的 能 量(R)15.912.6813.23871.27369.69501.58141.2062.0779.13211.8519.26192.59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一B.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主要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6%D.、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加快物质循环22.图 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 2 是蛙种群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碳以C0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B.图1中,乙能加快碳循环,甲和丙是完成碳循环的必备成分C.图2中,蛙属于第二营养级,
14、对应图1中的乙D.图2中,所含的能量都属于蛙的同化量,最终会通过热能散失23.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若 图I所示为食物网,则F代表生产者,E、H代表消费者,G代表分解者B.若图n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可以出现在突触间隙C.若图III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代表消费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若图m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02库,c表示消费者24.以下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B.对
15、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25.植被恢复是遏制土地退化、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某人用样方法调查研究某退耕地在不同退耕时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的情况,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退耕时间(年)15101520253035物种多样性指数1.411.752.463.042.362.272.182.20A.退耕地的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的过程受土壤和气候等条件的影响B.在调查期间,退耕地中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逐渐
16、增多第8页,共37页C.在退耕1 15年间,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群落结构复杂程度升高D.在退耕15 20年间,可能是优势物种的出现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2 6.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状况,得到如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鲫鱼乌鳗DDT含量(Hg/Kg)0.10.76.321.037.919.4124.4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鳄为肉食鱼。A.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B.DDT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
17、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鳄27.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江苏北部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图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浮燃工(-)A.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B.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D.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28.不同物种的个体形态特征不同,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差异。如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遭遇干旱,下列预测结果最合理的是()A.在干旱时,乙物种比甲物种适应能力
18、强B.在干旱时,丙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C.在干旱时,甲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D.在干旱时,甲、乙两物种适应能力相同2 9.氨基丁酸(G A B 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G A B 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 1通道,能与G A B A特异性结合B.G A B 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 1内流,进而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C.与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G A B A,该过程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D.突触前膜释放G A B 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3 0.
19、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 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 T 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 T 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 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30-/uNa释 放 位 点 结 合 位 点Na结合位点次位点图2时间/ms图1A.图1中静息电位-7 0的绝对值大于动作电位3 0的原因是K+细胞内外浓度差大于N a+B.图1中b-c段,N 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不需要消耗A T PC.图2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 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D.图2中随着氧气浓度的逐
20、渐提高,N 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后稳定第1 0页,共3 7页二、探 究 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3 1.如图为人体某部位组织结构示意图,分别代表四种液体。请据图回答:(1)若图示表示肌肉组织,则中。2浓度最高的是(填数字代号);C O?浓度最高的是 (填数字代号)。(2)肌肉注射和打点滴时,药物分别直接进入了图中的 和 o (填数字代号)(3)某人皮肤被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 (填数字代号).(4)正常情况下,中 不 应 该 存 在 的 物 质 有 (填字母)。A.麦芽糖B.尿素C.过氧化氢酶D.促胰液素(5)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21、(填数字代号)。t R NA转运氨基酸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乳酸与酸碱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血浆蛋白的合成3 2.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延续一段时间。如图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图乙是将蟾蛛的神经元分别浸浴在Na+浓度由低至高的三种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请据图回答:A H/W超播甲图乙图(1)若在图甲A处给予一个刺激,M的指针偏转,N的指针未发生偏转,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s(2)若图甲中神经元均为兴奋性神经元,则刺激A处,N的指针偏转次数的情况是
22、(填“一次”“二次”或“多次”)。(3)图乙中给予神经元刺激后,膜内电位变化是,这一变化主要是由引起的。(4)图乙实验结果说明。(5)河豚毒素是一种离子通道阻断剂。先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细胞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刺激,结果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分析原因是。33.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其表面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图,请回答:堵年 Off*R9中7永示各年IN1个停(占&个体豺6分比 y 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23、性的关系为a b(、或=);(5)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 Q 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K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 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物种类RQ汞(Hg)铅(Pb)A某种小乔木0.750.55B某种植食动物1.260.84C某种大型真菌0.910.48D某种肉食动物1.252.05第1 4页,共3 7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动态平衡,A错
24、误;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错误:C、内环境的稳态需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维持,C 正确;D、毛细血管壁细胞构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D 错误。故选:C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答案】D【解析】解:A、和处的液体分别是淋巴和组织液,蛋白质只
25、能由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到淋巴,但不能相互交换,A 错误;B、若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故图中增多的液体是组织液,B 错误;C、胰岛A 细胞产生的以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浓度,若为胰岛A 细胞,则饭后短时间内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处,C 错误;D、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若为肝脏细胞,则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D 正确。故选:D。1、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
26、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2、分析题图:题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是动脉端,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内的液体是淋巴,是组织液,内的液体是血浆。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答案】B【解析】解:刺激B,肌肉收缩,说明该过程中兴奋经过A处并且效应器有了反应,可知药物对神经纤维无效果,正确;刺激A,肌肉收缩,该过程中兴奋并未传递到B处,故此时将药物放在B不能检测药物的效果,错误;将药物放在C,C处为突触的结构,刺 激B,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阻断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正确;刺激A,肌肉收缩,该
27、过程中,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兴奋就不会传递到C突触间隙处,此时将药物放在C显示不出药物的效果,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据图分析:由于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是单向的,不能反向传递,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过程为: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本题考查药物阻断反射活动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和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4.【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及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神经
28、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第 16页,共 3 7 页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K+外流减少,则电表I的指针向右偏转幅度减小,A错误;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电表n的R点,所以电表n的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电表n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B错误;C.刺激P点,电表I记录到处电位
29、值时,Q点膜内Na+浓度仍低于膜外,C错误;D.若S点电极移至膜内,开始电表指针将偏向右,再刺激P点,电流传到R处,电表两极都为负,指针归零,电表H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相似,D正确。故选D。5.【答案】D【解析】解:A、当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膜的两侧发生电位变化,兴奋沿刺激点向神经纤维的两侧传导。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a、b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2、3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A正确;B、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3、2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C、在a
30、、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所以会出现图1和4的情况,C正确;D、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2情况,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3情况,D错误。故选:D。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方向是双向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6.【答案】D【解析】解:A、a c段和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Na+通道开放,Na+内流进入细胞,导
31、致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A错误;B、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增大,则Na+内流增多,甲图中c点将上升,但K+浓度影响的是静息电位,膜外K+浓度增大,不改变动作电位的峰值,B错误;C、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而不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C错误;D、机体内反射弧中有突触结构,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D。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
32、+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本题以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识记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7.【答案】C【解析】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不能从食物中获得,错误;酶都是有机物,正确;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错误;酶在新陈代谢中起着催化作用,错误;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正确;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都能发
33、挥催化作用,正确。故选:Co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第1 8页,共3 7页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 温 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本题考查酶的概念、特性和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8.【答案】A【解析】解: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浓
34、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A错误;B、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B正确:C、激素具有高效性,含量甚微的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的分泌,C正确;D、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D正确。故选:Ao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5、的能力。9.【答案】B【解析】解:A、表示肝糖原水解,该过程只能发生在肝脏中,A错误;B、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等过程,从而降低血糖,B正确;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错误;D、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立刻灭活,D错误。故选:Bo1、据图分析:表示血糖的来源,其中。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最主要来源,表示肝糖原的分解,表示非糖物质的转化;表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表示血糖的去路,其中表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是血糖的最主要的去路,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表示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2、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
36、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在促进血糖的来路方面具有协同作用。本题结合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内容,解题时需要注意:胰岛素降低血糖即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10.【答案】D【解析】解:A、由分析知,丙表示垂体,甲表示甲状腺,乙表示下丘脑,A 错误;B、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调节生长发育,提高机体代谢速率,B 错误;C、血液中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反馈作用于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使其分泌增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平衡,C 错误;D、激素减少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过少,均会导致幼年缺乏甲状腺激素,从而使个体患呆小症,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D 正确。故选:D。题图
37、分析:图示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乙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丙(垂体),垂体进分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甲状腺),甲状腺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则可反馈抑制丙(垂体)和 乙(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平衡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11.【答案】A【解析】解:A、由于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 值上下波动,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A 错误;B、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类似于J型曲线,其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充
38、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 正确;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 正确;D、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这样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D 正确。第20页,共37页故选:A。1、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 值上下波动。2、据图分析,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类似于J 型曲线,b达到最大值;c 段种群数量下降;d段种群数量下降后保持不变,d 段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就是K 值。3、K 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2.【答案】D【解析】解:A
39、、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T 菌群呈S型增长,培养约20小时后达到K值,A 正确;B、T 和 Z 培养液pH比较,T 组培养液中pH下降较慢,说明从胞内排出的H+较少,T细菌可能是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B 正确;C、细 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H+载体将胞内的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 T P,说明 Z 细菌将胞内H+排到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 正确;D、Z 细菌生长的培养液最适pH不一定小于4.0,在 4.5左右Z 细菌增长速率较快,D错误。故选:D。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方法:用计
40、数板计数;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x M,其中c 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 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 代表稀释倍数。此题结合曲线考查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以及种群增长的曲线模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3.【答案】A
41、【解析】解:A、丁图中c点时鹿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A正确;B、乙图中的蜘蛛和害虫之间是捕食关系,在A期间,若对害虫喷施杀虫剂,蜘蛛因缺少食物而数量增加减慢或减少,B错误;C、丙图中若曲线I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H表示其死亡率,则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点对应的时期,C错误;D、甲图中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错误。故选:Ao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o(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入)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3
4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2)特点:第22页,共37页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种 群 数 量 由 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软寸,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与-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种间关系以及曲线分析的相关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4.【答案】C【解析】解:A、甲、乙两岛
43、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不生活在一起,不存在共生关系,A错误:B、环境容纳量会受到天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3月 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有改变,B错误;C、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月到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6月到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正确;D、68月B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包括黄鼠狼的捕食,另外还包括竞争等,D错误。故选:Co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
44、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由图可知,两岛田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点上下波动,78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78月,乙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5.【答案】B【解析】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A正确;B、由题表数据可知,相邻两年的种群增长倍数不同,所以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不是“J”型曲线增长,B错误;C、据图分析
45、,2 0 0 4、2 0 0 5 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C正确;D、豚草入侵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使得种群密度减少,D正确。1 6 .【答案】D【解析】解: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B、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C、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D、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错误。故选:D。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
46、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只要考生能正确分析题图,即可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 7 .【答案】B【解析】解:A、a 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B、b曲线不能代表所有的生产者,例如不能代表硝化细菌,B 错误;C、b、c 表示都能吸收二氧化碳,b 属于光能自养型,c 属于化能自养型,属于生产者,所以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正确;D,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或分解者,因此a、b、c 都有可能是细菌,D正确。故选: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
47、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物群落:第24页,共37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主要生物绿色植物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要求考生识记三种生物成分对应的生物类别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8.【答案】D【解析】解:A、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间接价值,A 错误;B、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E和 F,B 错误;C、碳循环中
48、碳元素可以循环利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C 错误;D、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返于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D 正确。故选:D。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 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 表示生产者,C 表示初级消费者,B 表示次级消费者,D 表示三级消费者,F表示分解者,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返于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生态系统的价值主要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和数字的含义;识记碳循环过程,掌握
49、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19.【答案】B【解析】解: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多能量应按按照传递效率为10%来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 来自兔,(来自鼠,;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1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一兔一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910+10%X0%=200g;根据食物链:植物一鼠一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xl0+10%+10%=400g;根据食物链:植物一鼠一蛇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xl0X0%R0%+I0%=4000g。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0+400+4000=4600g故选:B,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
50、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X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x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X10%计算。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能根据“至少”一词判断出按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再根据题中数据进行计算。2 0.【答案】B【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错误;B、a、d分别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