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结合劝学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 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 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 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 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 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 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一、预习安排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 了解文章的内容。二、课堂进程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
2、、写作背景、解题。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 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 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 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 开老师。)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
3、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 感,领受美的熏陶。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方法: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 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处理: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 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 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 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 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 王阁的壮丽,描绘
4、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 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 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 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 呼应,脉络十分清楚。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 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 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
5、“盛” “衰”;得“失”;“成”“败”损”“益“兴” “亡” 的道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 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德育目标: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教学重点:1、文中关键字、词、句。2、文章议论思路。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 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
6、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 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 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 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 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4、关于序。5、背景介绍。二、学习新课。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 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 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 “人事”等)读出节奏, 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 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
7、抑扬变化来。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 由天命,岂非人事哉?一一盛衰成败,由于人事。)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 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 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 比论证)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 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 招损”,“防微杜渐”
8、“以史为鉴” “力戒骄奢” “励精图治” “居 安思危”)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 它按照“提出论点一一例证分析一一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 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 冠以短序?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 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四、课堂延伸: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 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 在人为,以古为镜)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 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 能忘,要谨
9、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 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一、教学目标1、感知父亲形象2、把握作者感情3、体会父爱二、导入学生演讲的故事。(学生讨论对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父女的 做法是不可取的,认为杨父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对女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父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呢?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从父亲困顿前行的背影中, 体会到父亲的那份深沉厚实的爱;而刘鸿伏的父亲,又为 我们刻画了父亲的那份苦涩而温馨的爱。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刘鸿伏的父亲三、进入文本1、理清思路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写了三个生活片段, 分别是:接通知书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
10、分别2、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画出描写父亲 的语句。父亲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把你的感动写下来。A、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 耀于那些乡邻朋友父亲以儿子为荣B、第二自然段全体朗读。作用:用了五个排比句,写了父亲几幅劳动生活的画面, 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坚强、容易满 足和质朴,同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着脚在大雪里跋涉, 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披蓑戴笠地在风雨中劳作,仅 仅表现他的勤劳吗?这里面有着穷苦和艰辛啊!C、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明确: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 至长眠于斯。土地赋予了他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
11、格。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诗三代:爷爷在土里埋葬爸爸在土里流汗孩子在土里洗澡“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 的性格特点。D、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 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明确:重视这趟远行,郑重其事,然而我们还是从他的 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严重有的只是 好奇与惊讶,感动与怜悯。E、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 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 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 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明确:作者对父亲的衰老感到难过和心疼,同时心中感 受到一种重担。此处可以与朱
12、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断相比较,让学生 找异同。3、那么如此伟大无私的父爱,作者感受到了吗?作者的 感悟是不是也引发了你的共鸣呢?请找出有关作者感悟的语 句,各抒己见。A、父亲啊,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 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 我又能写些什么呢?B、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 是我生命的路碑。C、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 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父亲的生活经历、故乡的点点滴滴、父亲对我的爱都是 翻开的日历,都是我奋进的动力,我将凭借这些动力珍惜每 一分钟来提升自己。四、谈了这么多父爱,说了这么多作者的感受,让我
13、们 也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吧请以“感谢父亲”为开头表达你对父亲的感谢,每个人 说一句,准备一分钟。也可以仿写第二段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和父亲的故事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 写的是什么吗?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 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4、学习第一段: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 陷学生齐读。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注释理 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 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老师是干什么的?人为什么需要老师?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老
14、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 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 择师的态度和标准。5、学习第二段: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理解文本: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 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 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1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 何不同?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 “耻学于师”的陋 习。)本段文字论证的特点是什么?(对比。)熟读背诵齐背。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 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 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 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5、学习第三段:朗读:点读齐读。理解文本:对照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 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16、弟子。)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各自背齐背。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 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 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 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6、学习第四段:朗读:点读齐读。理解文本:对照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 贻。并参与讨论一个问题:作者写师说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什么?各自背齐背。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 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 蟠“不拘
17、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 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 论点。7、理解全文结构:(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段意论点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8、背诵全文: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 下全文。9、
18、课后拓展: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收获是什么?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L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1课时1 .导入: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 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 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 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 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2 .品味下列语句,说出你的理解。A.
19、 “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J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 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B. “生之本质在于死(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 种形式)。C. “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D.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 的。”(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E.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J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3 .延伸文章内涵:问:由本文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
20、把生命的时间 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 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 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 贱事似的。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如果我们觉 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因 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 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紧时间 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 得丰盈饱满。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 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
21、己的生命过得充 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 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 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但当他与几名弟 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 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 ”这 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 (我赞同曾点的看法)。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 的地位。但是,在这一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 予注重
22、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在孔子整 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 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 人的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 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心悠然,而 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 界。这种具有自己独立心性见解和自由人生态度的生存方 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称为“高人境界”。现实人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欢乐安逸时不要沉 湎享受,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要以从容的心境勇敢地 面时现实人生,从春天的一丛小草一只蝴蝶中,从秋日水中
23、 流动的月影里,发现美之所在,找到快乐的源泉。音乐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妻子婚后在贫苦的 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友 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 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 睛中,他们一定看到了快乐。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 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 全。人生有很多苦恼,有很多打不开的名缰利锁。人为追求 名利而四处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难体会 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从容不迫。在对名利的追逐中, 将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为在生命路途中四处 奔走而不知所终的
24、困兽,丧失了生活中闲庭信步的从容。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 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 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 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 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价值而不 拘泥于目的行径,体现了晋人那种任性自然、超迈玄远的生 活态度。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境界。4 .结束语: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 奔命。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 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 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那皎洁的月亮,在 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 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 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 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 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 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境界。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 求。愿我们每个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生命的每 一天都能焕发“丰盈饱满”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