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劝学教案(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劝学教案(12篇).docx(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关于劝学教案(12篇)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问和力量 1、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 2、把握并积存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把握本文消失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别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方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熟悉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积存”“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方的含义以及比方与比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方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存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全文比方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2、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把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其次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问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见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殊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齐读课文。 留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依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
3、点“学不行以已”。已,停顿.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方.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根底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方,说明白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肯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进展。 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转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方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方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转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进展、提高;人只有博学,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长。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把握的词语:有就中。)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纳了哪些比方? 1登高之博见 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 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仿照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争论分析本
5、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缺乏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缺乏,“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用几组比方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纳比方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比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把握的词语:致绝假) 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学问在于积存。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
6、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专心、用心的重要性。 3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方、比照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比照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亮,即道理明白、详细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把握的词语:跬镂一焉至。) 五、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展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行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展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方、正反比照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 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 完成创新设计练习。
7、 七、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方 转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 (4)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存比照 坚持 专一 劝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把握积存以下文言常用实词:劝、中、假、绝、师、传、道、圣;把握积存以下文言虚词:于、而、故、焉、乎、之、其。 2. 学生通过探讨,熟悉到自主学习、从师而学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生能归纳出在文章中对学习规律性的阐释,能在探讨的根底上说出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能结合文章说出如何正确地运用比方论证和比照论证来说明道理。 三、课时安排:2课
8、时。 四、 教学方式:问题探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获得教养的途径,懂得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得教养?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明白通过自主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也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 (二) 1.点学生读劝学,正音。 2. 把握通假字 3. .解题:劝,鼓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知我们这是一篇鼓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4.理解课文,疏通大意。(结合课件完成) 5.总结写作特点: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方,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详细、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方的运用敏捷多样,生动形象,增加了表达效果,使论证
9、更有力。 6.实词积存:劝、已、中、槁暴、挺、砺、跂、疾、彰、假、绝、兴、跬、功、锲、躁 7.虚词积存:而,于 8.常用句式推断(见课件) (三)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劝学。 练习“一词多义”训练:绝,强,假,望,闻。 其次课时: (一) 导入:从荀子的劝学我们学习到要不停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今日我们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作的师说,来学习韩愈对从师学习的看法。 1.文学常识:简介,文体简介。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一场文学运动,它主要是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明丽浮夸文风,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主见“辞必己出”、
10、“惟陈言之务去”,韩愈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最终把文章从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珍贵的。 5.本文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中心的? (1)怎样从理
11、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分层:总论点 职能(正) 必要(反) 原则和标准 (2)其次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比照)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的谈论抒情 古之圣人 圣人 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纵比)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对其子 爱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对其身(自比)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否认) 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士大夫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挖苦)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说明总论点。 (3)课文第三段所用论证方法 论点:圣人无常
12、师 引证:孔子的言和行 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 (4)说明写作缘由 6.词类活用现象 六、教学总结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把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揣摩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所提醒的道理。 【重点难点】 、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日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及文中人物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
13、史学家。 、孙权()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挨次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供应统治人民的历史阅历。 三、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重点强调以下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ng 岂q 涉猎sh 孰sh 、找学生朗读课文 留意以下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慨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
14、、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解释,详细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展)。 提示: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其次层:写鲁肃与蒙谈论,结友而别。 、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阅读全文,了解比照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此文对我们世纪中学
15、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立祖国的重任,要想建立出一个兴旺富强的国家,必需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怀)刮目相看 谈论结友(惊赞) 劝学教案 篇4 一、根底字词 1.识记字音 喉咙(hulng)战栗(l)清亮(ch)憎恨(zng) 翡翠(ficu)栖息(q)蔚蓝(wi)崛起(ju) 2.识别字形 3.辨别词义 闪耀闪烁 闪耀: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说“闪耀不定”。闪烁:着重指光荣刺眼。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美丽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美丽
16、”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如“这个跳水运发动的动作很美丽”。“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妙,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 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71年高中毕业。任北京胶刃厂工人。职业作家。1980年开头发表作品。1985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顺地召唤风,像召唤姑娘们/使大地上全部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表达了对美妙春天的憧憬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 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
17、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忱、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查找着美妙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气”等都是青春的”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答复。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制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劝学教案 篇5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把握词语 3、疏通文意 一、导入: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
18、好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二、了解、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闻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三、了解主要人物: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 四、查字典,弄清以下字读音。 五、朗读要求。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其次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表演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留意:断句 读音 语气读 1、权谓
19、吕蒙曰 2、卿今当涂掌事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自以为大有所益 5、 蒙乃始就学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齐读课文,在疑难字词上做记号 七、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岂 :莫非 邪 :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 “吗” 但 :只 见 :知道 涉猎:扫瞄群书,不作深入讨论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或谋略 成语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方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对待。 八、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莫非想让你讨论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20、见事之晚乎!” “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对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九、考考你: 1、初,权谓吕蒙曰 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为大有所益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 今义_ b、但当涉猎 但:古义_ 今义_ c、见往事耳 见:古义_ 今义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_ 今义_ 3说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十、结合解释,分组争论把课文译成 劝学教案 篇6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
21、存文言学问,培育阅读文言文力量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共性鲜亮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行,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存文言学问,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力量。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进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22、: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争论法:学生先自己思索,然后跟同学争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任。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奉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现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把握解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23、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其次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知、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
24、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 用双重否认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表达其关怀、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怪的意味。
25、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舞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非常惊异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惊讶,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美。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进步深感欣喜与骄傲。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仔细相劝,显得严肃亲切,说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
26、.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讨论: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发?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翻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行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对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
27、对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盼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学问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长: 从前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遇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进步的故事,告知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对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事物。 3.不能由于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
28、益。 4.要擅长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促四周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傲慢,要虚心。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劝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方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方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 三
29、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学问就是力气。学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猎取学问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白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
30、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考地答复:“劝说”。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留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二、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
31、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闻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肯定朴实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确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见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进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方。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2、。 三、研习课文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看课文,留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依据学生朗读状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解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依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 輮(ru )以为轮 虽有(yu )槁(go)暴(p) 金就砺( l)则利 参省(cn)(xng) 知(zh)明而行无过 须臾(x )( y ) 跂( q ) 彰(zhng) 舆
33、( y )马 生( xng )非异 跬( ku )步 骐骥( q )( j) 驽马( n ) 锲(qi )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 ) 镂 ( lu ) 螯( o ) 蛇鳝( shn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5、研习第一、二段:绽开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解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忙解决;如解决不了,教师适当引导。 假如学
34、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学问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长,同时利用练习稳固提升。 其次段文言学问点归纳 1,重要字词 取之于蓝:提取/蓝草 木直中绳:符合 其曲中规:符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察,反省 对于, 知明而行无过:明达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但是/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于, 2,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zh),才智。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其曲中规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
35、中绳,輮以为轮 輮: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4,古今异义(古/今) 1、劝学: 鼓励/奉劝、劝戒 2、輮以为轮: 把做成/认为 3、金就砺则利: 金属做成的刀剑/金子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与、参加 5,特别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推断句式 青,取之于蓝 介词构造后置 课堂练习: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 然后由学生评议 教师再点拨翻译要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假如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才智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一)
36、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顿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行以已 (二)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肯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其次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肯定的变化,还可以转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需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设问引出本段构造:这
37、一段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展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详细分析 这一段着重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方,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进展、提高;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学问,培育品德,熬炼才能,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长。 四、布置作业 整理学问点 疏通全文 背诵前两节 其次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三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解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忙解决;如解决不了,教师适当引导。 假如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学问点由学生归纳
38、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长,同时利用练习稳固提升。 第三段文言学问点归纳: (1)重要字词 须臾之所学:片刻 博见:广 闻者彰:清晰 假舆马者:借助,凭借 致千里:到达 绝江河:横渡 (2)词类活用 1、非利足也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2、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游泳 3、登高而招:形作名 高处 (3)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4)练: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3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只是擅长借助外物罢了 二,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终一句是对以上四种状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 第三段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