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设计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设计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案设计桃花源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O1熟读并背诵课文。02把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03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课时支配:二课时教学重点:O1朗读、背诵课文0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 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 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状况,好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检查预习:O1呈现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02请同桌检查对方
2、注音、解词等预习状况。三、诵读和复述:O1欣赏书法作品,配乐朗读。(老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播放录音或自己示范 朗读。该部分内容每个页面限时60秒,若没有按键或点击鼠标,60秒后将自动 跳入下一页。)0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0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精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 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0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四、疏通词句: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2、老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缘溪行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
3、便舍船 才通人豁然开朗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黄发垂髯问所从来便要还家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遂迷 寻病终老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学问及相关学问,开放联想、加深理解。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 学乐观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究的热忱。)4、请同学逐句翻译,老师适当点拨。其次课时五、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2、划分课文
4、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觉桃花林。其次、三段:进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受。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查找桃花源未果。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六、深化研读:1、揣摩语言(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30秒,若3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 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O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0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0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0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0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2、问题争辩(同桌相互争辩,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90秒,若90秒内未 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
5、相应参考答案。)O1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0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支配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时却”不复得路氏03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主题探究(四人小组争辩,选派一名代表发言。)O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0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漂亮,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 人生活得宁静幸福等。作者所处时代:战斗频繁,民不聊生。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 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宁静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七、拓展思考:1、品读桃花源诗O1朗读桃花源诗
6、,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0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 花源记的内在联系。2、比较分析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明确: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情节离 奇,极具浪漫颜色。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 思想倾向的体现。天上的街市表现得乐观、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3、独抒已见(依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 进行争辩,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O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0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03今日,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八、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学问,也进一步了 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九、全班齐诵课文,布置作业【人教版八班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设计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