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7篇.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5369362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7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7篇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把握由诗歌意象品尝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把握诗歌吟诵的根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雄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仔细思索,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盼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2、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回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好像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3、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经过认真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学们在诵读或背诵时应留意体会这一点。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的 一、积存肯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4、指导学生有意仿照,进展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看思索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其次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准备采纳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_设计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好像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经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行一世,一场农夫战斗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幻想,这一切是什么缘由造成的呢?西汉

5、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留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根底上朗读课文,通过订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把握。 4指导学

6、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其次课时 一、_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致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终一句。 (其次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索以下问题: 提问: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比照?比照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拟,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拟。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

7、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索构造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稳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实行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其次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表达占了绝大局部篇幅,却丝毫没有谈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缘由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熟悉,只是还未明确,此时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致。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

8、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争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谈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其次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根底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便利背诵。 留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精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拟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拟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尝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学问点,完成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篇3) 一、分析第一层 齐读课文第一层的两支曲子 提问

9、: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天地惊鬼神。”又由于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掌握,便筑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二、分析其次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求远呢? 明确:由于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观察自己受刑而难过,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和善与淳朴的美妙心灵,展现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情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

10、驾驭语言的力量是惊人的,他可以依据生活本身所供应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戏情的人物性格效劳,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四、阅读愉快三鲤鱼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盼望的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凄惨遭受更加怜悯。她劝婆婆不要过分哀痛,再一次说明她和善美妙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怒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五、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三桩誓愿,说明她所盼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盼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即了解她的冤屈

11、:其次桩誓愿是六朋飞雪:她盼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苍得到反响。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盼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盼望上天能够惩治恶。 六、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冲突? 明确:窦娥对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动天地,明显是冲突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疑心和依靠是始终交错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方法。只能靠天动动容不定期昭雪窦娥的冤案。 七、作业设计: 如何分析理解窦娥的抵抗精神? 八、板书设计: 窦娥冤 1、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

12、三桩誓愿是什么?表现了窦娥什么样怕精神? 3、归纳主题 4、作业设计。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篇4) 一、关于教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其次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管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到达了非常纯熟的境地。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非常重要。 二、关于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舞学生作共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局部的集中学习,有了肯定的古诗鉴赏力量,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

13、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喜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关于教具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

14、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危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尝 1、诗歌中的抒情仆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严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

15、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妙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心、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予了对亲朋的美妙祝福。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衬托仆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净和美妙。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构造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仆人公的心情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_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

16、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假如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假如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进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进展临时作一完毕,一方面为下文的进展作一伏线,所以按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地表现了仆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仆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仆人公极度苦痛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仆人公

17、的苦痛,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终两句除了表达仆人公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期才有“终老”之“悲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篇5)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根底,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熟悉,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

18、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外表,或者只是局部;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进展的。 尽管如此,就详细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晰地看出文章的根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根本内容是由那些详细内容构成?这些详细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所说的观点,能推断正误。 4.对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所介绍或阐述的事

19、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到达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扫瞄,经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假如阅读的是一篇小说,一样的篇幅,甚至更长比方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由于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简单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挨次,这种挨次阅读时很简单捕获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劲地把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

20、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构造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熟悉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根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构造体。 从这个根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当地理出作品内容的进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局部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刚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

21、打算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讨论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展概括: 批判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的行文线索,从而进展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观赏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怜悯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

22、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潜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熟悉。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其次段的琵琶声局部)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仆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表达“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终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终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依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争论,理解“声中之情

23、”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终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受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境况) 1、学生争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理想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一样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拟观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

24、篇7)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熟悉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珍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加,留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索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灵英勇、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正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争论,将争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一位代表沟通本组争论结果 二、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

25、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如缪贤推举蔺相如,从他的推举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比,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衬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武气氛,衬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灵英勇的性格 在冲突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冲突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状况下,蔺相如一番恳切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坚决机灵的性格特征出访

26、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冲突更加锋利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大方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比赛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灵英勇的共性魅力制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冲突冲突中,蔺相如机灵英勇的共性和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共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大事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很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大方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觉;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示意对方;有时怒不行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喜爱祖国、不畏_、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和好的大事中,他从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特别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正,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得意 3、选取典型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