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五)(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五)(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五)(解析版)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神话作为产生于人类早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特别是民间的口耳相传中生生不息,不仅表达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记忆,而且在承载优秀文化传统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而言,各民族难以数计的神话很好地反映出人类文明进程中顺势有为的民族精神和团结奋斗的家国情怀,其中,许许多多民族神话所表达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就是这种精神与情怀的突出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共
2、同祖先的记忆与表达。追忆与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的文化潮源,人类正是在这种特定语境下的文化反思与身份定位中,积极寻找到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许多民族神话都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恰如其分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神话叙事中,诸如众所周知的盘古、伏義、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不仅在各地汉族神话中非常多见,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同样妇孺皆知。如具有女始祖身份的女娲,在我国30多个民族神话中都有广泛流传。不同民族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使各民族之间产生了一种基于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和力,是
3、群体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文化表征,有利于增强群体内在的凝聚力和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其二,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建构与积淀。神话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塑造出一系列具有象征性和共识性的文化符号。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成为后世各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母题,而且塑造着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意志与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如各民族神话中非常普遍的龙、凤、熊、虎、麒麟等形象以及图腾崇拜、吉祥物等,往往都体现出异曲同工的文化共识与相似审美。以“龙”为例,不仅汉族神话中把远古祖先、“三皇五帝”、文化英雄等的出生、特征和事迹与“龙”联系起来,彝族神话中的“支格阿龙”,白族、傣族神话中
4、的“九隆”以及许多少数民族神话叙述的行云布雨、保佑苍生的龙王、龙神等,无一不表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密切关系。与之相关的神话的传承与再生产则不断丰富着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三,多民族神话对中华优秀人物、经典文化事件的塑造与共享。伴随着神话的历史化、历史神话化以及历史上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在多民族多地区的广泛传播,许多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甚至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时也会融入民间神话传承中。如老子、孔子、屈原、关羽等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不仅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而且还在多种民俗活动中对其祭拜颂唱,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各民族不断融合与共同发
5、展的进程中,神话也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与传播功能推动了具有共性的文化事件的进展,像共同的传统节目、共性的民族习俗、美美与共的人生仪礼等,其背后往往都有神话因素的支撑。正是在中华民族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包括神话在内的多民族文化跨时空多维度共生、共享与共同发展,才培育出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精神。总而言之,各民族神话的丰富叙事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和应用好这些你足珍贵的各民族
6、神话资源,不仅恰逢其时,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摘编自王宪昭神话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神话产生于人类早期,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而得到世代传承,是一项重要文化遗产。B各个民族神话叙事中都融入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的记忆。C“龙”不仅出现在汉族神话中,也出现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是各民族的共同图腾。D多民族神话参与了对中华优秀人物的塑造,并推动了具有共性的经典文化事件的进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肯定了神话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引出神话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话题。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本论部分用其
7、一、其二、其三进行分条论述,条理清晰。C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既用例证法列举事实,又用引证法和喻证法阐释道理。D文章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强调了各民族神话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民族难以数计的神话所表达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突出体现。B共同血缘关系使不同民族产生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表现出群体归属感和自豪感。C各民族神话中一系列具有象征性和共识性的文化符号成为后世各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母题。D各民族神话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当下正需要对其进行更好地发掘、研究、阐释和应用。【答案】1D 2C 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
8、析信息的能力。A“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而得到世代传承”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特别是民间的口耳相传中生生不息”可知,还包括“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B.“各个民族”扩大范围,原文“许多民族神话都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恰如其分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神话叙事中”,可见应是“许多民族”。C“是各民族的共同图腾”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无一不表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密切关系”,可知并未说“是各民族的共同图腾”。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引证法”错,文中没有引用论证。“诸如众所周知的盘古、伏義、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不
9、仅在各地汉族神话中非常多见,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同样妇孺皆知”是例证;“正是在中华民族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中”是比喻论证。但文中没有引证。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共同血缘关系使不同民族产生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不同民族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使各民族之间产生了一种基于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和力”可知,不是“共同血缘关系”产生“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而是“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使各民族之间产生了一种基于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和力”。故选B。评卷人得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技兴海挺进深蓝青岛西海岸新区紧扣一个
10、“蓝”字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对9家具有示范意义的单位进行了调研走访,并召集11家涉海单位举行“科技兴海”座谈会,全面了解该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破解其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密码”。(一)近几年来,西海岸新区不遗余力实施高校科研院所招引计划,强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调研组了解到,虽然西海岸新区涉海高校多、科研院所多、创新平台多,却存在着多而不统的问题,导致企业需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匹配不理想,双向赋能偏弱,大量科技成果没有形成现实生产力。“顽疾”怎么破解?新区成立了海洋委,构建了“海洋委主导、海洋办统筹、部门抓落实、专班抓攻坚”的工作机制,吸收与海洋科创相
11、关的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共同议事决策,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经济管理体系。同时,设立1亿元高校校长基金、1亿元重大科技专项,出台股权激励十条等政策,深化校城融合,补齐科创短板。高效的体制机制加上密集的政策红利,让新区的科创能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目前全区已集聚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9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380家,高新技术企业882家。(二)近期,位于青岛胶州湾隧道附近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正迎来一股建设的热潮。“我们正在对这条巨无霸进行码头舸装和系统调试,预计很快将实现交船。”站在“国信1号”船体旁,项目技术总工程师王伟堂略显轻松地吁出
12、一口气。历时一年多,这条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的建设终于进入了尾声,这也意味着全封闭、游弋式中国深远海养殖的新篇章即将拉开帷幕。2019年,随着大黄鱼等高价值鱼类需求的急速提升和近海养殖的不断增多,青岛国信集团联合中船、中国水产科研院等单位,开始大型养殖工船的建设探索,为支持其科研创新,政府拨付了 3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通过联合攻关,“国信1号”成功下水,运营后可实现全年无污染不间断商品鱼供应,对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促进渔业智慧化发展意义深远。如今的海西湾,已从传统的船舶海工制造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和自动智能方向发展。 世界最大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核心工艺模块、世界最大吨
13、位级“海上石油工厂” P70、我国首座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等一系列高端船舶海工产品从这里驶向全世界。 2021年,新区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294.7亿元,同比增长48.1%。(三)“缺少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较低;产业高级化程度有所欠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西海岸新区发改局四级调研员宋蔚一口气列出了全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四大不足。在全面剖析了海洋医药产业生态后,新区政府推出“链长制”工作部署,绘制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1个图谱”和“13张清单”,形成产业链条全景图;同时,强化存量培育,鼓励抱团发展,公布了 9项支持产业发展政策,通过高质量发展奖励和国有资本参股等形式鼓励龙头企
14、业先行先试。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让“领头雁”纷纷脱颖而出:正大制药引入管华诗院士团队和邓子新院士团队,其中一类海洋新药BG136即将出炉;聚大洋与管华诗院士团队合作研发海洋寡糖,原料产值可从每吨1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华大基因以537人的科技队伍,打造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基因库2021年,西海岸新区海洋生物医 药产业产值增长超过30%。(四)日前,调研组从薛家岛码头出发,乘坐渔船行驶数十公里来到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腹地。薛清海告诉调研组,海洋牧场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海域生态。2011年以来,他们已累计放流鱼苗1300万尾,投放鲍鱼苗1368万头、海参苗680万头。驱车行驶在新区2
15、82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所到之处美不胜收但是,几年前的海岸线也曾“伤痕累累。石雀滩的变化得益于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截至目前,新区已拆除清理岸线130公里,修建了78公里的蓝湾路慢行系统和沿海视觉通廊。每年到了候鸟迁徙的时候,丹顶鹤、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等珍稀动物频频光顾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当然,现代化的海洋生态保护离不开科技创新。“以前审批一宗海域,得跑好几个部门,真是要累断腿,如今海洋智慧管理平台上线,效率倍增。”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项目办主任李勋告诉调研组。节选自光明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西海岸新区有科研先天优势,但企业需求与科研院所成果匹配不理想,导致科技成
16、果无法形成现实生产力。B大型养殖工船的建成促进了渔业智慧化发展,满足了市场高价值鱼类的需求。C作为西海岸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头雁,正大制药不但研究出了新药BG316,还让海洋寡糖的产值提升了 200万元。D海洋牧场的建设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让曾经“伤痕累累”的西海岸变得美不胜收,每年都有大量候鸟迁徙到此处的湿地公园。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海岸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破解海洋经济发展的顽疾,让新区的科创能力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B“国信一号”成功下水不仅拓展了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也促使我国传统的船舶海工制造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和自动智能方向发展。C新区政府在剖析海洋
17、医药产业生态后,打出政策“组合拳”,让龙头企业引领发展,实现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的增长。D西海岸新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统筹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全方位培育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赋能区域蓝色经济发展。6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D 5B 6国家(西海岸新区政府)政策的支持。为促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西海岸新区政府不仅给予政策红利和专项资金支持,还构建、推出了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部署。在政策支持下,龙头企业引领西海岸经济高效发展。科技助力。高效的体制和新的机制的形成,提升了科创能力,使其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的高效转
18、化都为西海岸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不仅改变了西海岸新区海岸线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海域生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湿地公园。【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导致科技成果无法形成现实生产力”错,原文为“大量科技成果没有形成现实生产力”。B.“满足了”错。原文是“运营后可实现全年无污染不间断商品鱼供应,对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促进渔业智慧化发展意义深远”,是否满足了市场高价值鱼类的需求,文中并未提及。C.“提升了200万元”错,原文为“聚大洋和管华诗院士团队合作研发海洋寡糖,原料产值可从每吨1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
19、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国信一号成功下水也促使我国传统的船舶海工制造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和自动智能方向发展”错。“国信一号成功下水,运营后可实现全年无污染不间断商品鱼供 应,对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促进渔业智慧化发展意义深远”在材料(二)第四段;“如今的海西湾,已从传统的船舶海工制造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和自动智能方向发展”在第五段。可见“国信一号”下水和我国传统的船舶海工制造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新区成立了海洋委,构建了 海洋委主导、海洋办统筹、部门抓落实、专班抓攻坚的工作机制同时,设立1亿元高 校
20、校长基金、1亿元重大科技专项,出台股权激励十条等政策,深化校城融合,补齐科创短板”,材料(三)“在全面剖析了海洋医药产业生态后,新区政府推出链长制工作部署,绘制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1个图谱和13张清单,形成产业链条全景图;同时,强化存量培育,鼓励抱团发展,公布了 9项支持产业发展政策,通过高质量发展奖励和国有资本参股等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先行先试”“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让领头雁纷纷脱颖而出”,为促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西海岸新区政府不仅给予政策红利和专项资金支持,还构建、推出了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部署。在政策支持下,龙头企业引领西海岸经济高效发展。可概括出:国家(西海岸新区政府)政策的支持。材
21、料(一)“设立1亿元高校校长基金、1亿元重大科技专项,出台股权激励十条等政策,深化校城融合,补齐科创短板”“高效的体制机制加上密集的政策红利,让新区的科创能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目前全区已集聚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9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380家,高新技术企业882家”,高效的体制和新的机制的形成,提升了科创能力,使其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都为西海岸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可概括出:科技助力。材料(四)“石雀滩的变化得益于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截至目前,新区已拆除清理岸线130公里,修建了78公里的蓝湾路慢行系统和沿海视觉通廊。
22、每年到了候鸟迁徙的时候,丹顶鹤、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等珍稀动物频频光顾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海洋牧场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不仅改变了西海岸新区海岸线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海域生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湿地公园。可概括出:生态修复。评卷人得分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紫禁城的鲥鱼汤蒙福森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
23、叶渔舟,撒网捕鱼。第一网,一无所获。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
24、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
25、,快马加鞭,飞驰而过。从江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贵在
26、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极其珍贵。古诗有云:“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总之,鲥鱼之味,人间至味也。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
27、翼,沁人心脾。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法。据说,张和有十多种烹制鲥鱼之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京城里久负盛名的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大酒楼的名厨,烹制鲥鱼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张和;甚至,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而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
28、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上了,可惜还是错过。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文本二:小说虽然跟戏剧有区别,但小说的有些情节也很有“戏剧性”,所以这类反讽手法也就叫作“戏剧反讽”。小说中的反讽最初就是来源于戏剧。“它发挥作用在于观众(读者)的全知全能与剧中人物之间的张
29、力。在戏剧中,台下的观众知道事情的本来来由,但台上人物却被蒙在鼓里,任由事情发展。”(郑弢论反讽的几种形式)如祝福这篇小说,站在读者的视角来看祥林嫂捐门槛这件事,谁都知道祥林嫂的努力是徒劳的,她是得不到原谅的,她的处境是无法改变的,她的悲剧也是无法避免的,只是祥林嫂自己不知道罢了。但她还不惜花费将近一年的工钱,满怀信心,去捐门槛,而且捐了门槛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从这些戏剧性变化可以看出捐门槛这件事对祥林嫂的重要意义。在她眼里这种意义越重要,读者感觉到的悲剧气氛就越浓烈,悲凉感也就越强,这就是小说中“戏剧反讽”的作用,也就是“当事件发生时,行为者不了解真相,没有悲剧意识;但了解真相的观众(读者)却
30、能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效应”。所以戏剧反讽能引起读者对悲剧者命运的忧虑,也能促使读者对悲剧原因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也使小说有了更深的蕴藉感。(选自王力小说中的反讽手法,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鲥鱼汤”是贯穿整篇小说的线索,文章围绕捕鲥鱼送鲥鱼做鲥鱼汤等而展开。B小说中写刘老六捕到鲥鱼后的状态,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鲥鱼不同于一般鱼类的珍贵。C张和厨艺高超,本应过着幸福的生活,却因皇上爱吃的一碗鲥鱼汤而痛失爱子,揭示了小说主旨。D小说叙述以顺叙为主,中间补叙张和的家庭情况,结尾的插叙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8请赏析小说第一段在语
31、言运用上的表达效果。9文本二中王力提到“戏剧反讽”,请结合文本一,谈一谈“戏剧反讽”的作用。【答案】7D 8句式上以整句为主,夹杂散句,读来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用了比喻的手法,凸显了江南的灵秀;语言风格洁净淡雅并且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描绘出江南春日特有的美丽风景。选取了富有江南地域特征的优美意象“斜风细雨”“远山”“烟岚”“箬笠蓑衣”,将读者带入到杏花烟雨朦胧清丽的场景中,作者极力铺叙平和优美的景致,强调这是一个“寻常”日子,与后文张和儿子因鲥鱼而丧命形成反差,增添悲剧感。 9能引起读者对悲剧者命运的忧虑。张和对降临在自己家人身上的“不幸”一无所知,引发了读者的同
32、情和忧虑。能促使读者对悲剧原因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张和不能及时得到儿子去世的消息,从而加强了小人物无从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意味,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造成这悲剧的原因。使小说有了更深的蕴藉感。作者将小说的悲剧主题隐藏在故事情节中,读者清楚的知道张和一家的悲剧命运,但张和却浑然不知,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应。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更深的蕴藉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中间补叙张和的家庭情况,结尾的插叙”错误,中间写张和的家庭情况是插叙,结尾写堂弟上京是补叙。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
33、“烟岚缥缈,若隐若现”等句运用整句,整个语段以整句为主,夹杂散句,读来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江两岸的景色比作“水墨画”,凸显了江南的灵秀;“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语言风格洁净淡雅并且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描绘出江南春日特有的美丽风景。“斜风细雨”“远山”“烟岚”“箬笠蓑衣”等意象代表了江南地域特征,这些优美的意象将读者带入到杏花烟雨朦胧清丽的场景中;根据后
34、文故事情节可知,作者强调这是一个“寻常”日子,与后文张和儿子因鲥鱼而丧命形成反差,增添悲剧感。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文本二“所以戏剧反讽能引起读者对悲剧者命运的忧虑,也能促使读者对悲剧原因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也使小说有了更深的蕴藉感”可知,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文本一。能引起读者对悲剧者命运的忧虑。根据“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可知,张和对降临在自己家人身上的“不幸”一无所知,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和忧虑。能促使读者对悲剧原因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张和“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他想念儿子,所以请假回家,却不知儿子已去世,加强了小人物无从
35、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意味。使小说有了更深的蕴藉感。“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作者将小说的悲剧主题隐藏在故事情节中,读者清楚的知道张和一家的悲剧命运,但张和却浑然不知,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应。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更深的蕴藉感。评卷人得分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名缙,本朝壬辰成进士,授封丘令。时豫州遭流寇蹂躏,决河败城郭宫室。封其属邑,郊鄙相望。于是招流亡,辟污莱,革耗羡,省徭役,疏刑狱,缉逃人,洁己爱民,邑骎骎有起色。先是有开垦加级
36、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 延津与封接壤,例应协济邮驿,受役者裹粮数百里外,饥且劳,废耕牧。公议与以刀布,而倩津人办事,上下安之。是时,河决荆隆口,封亦受巨浸。公与河渠使者议,引支河以分水势,筑遥堤以护民居,均堡夫以防溃溢,清滩地以业穷民,禁采青以杜骚扰。使者善公策,河乃无患。世祖章皇帝召试,授御史。时上亲御乾纲。条奏竞达御前,如:“三藩家口滋蕃,渐成尾大不掉;抚臣故有兵柄,宜复给部甲。”癸丑冬,滇南倡逆,闽粤告变,皆恃其户口殷众,识者叹公之先见,恨不早用公策。浙大帅自明州移越,值夫已氏初至,骄横黩货,奸人倚之,张皇作威福,道路以目。公特疏纠参,悉达民困状。
37、上闻震怒,勘问得实,遂罢斥骄帅,选廉能代之,后仍撤归明州。巡视长芦盐务,公疏:“裕商,所以经国。今私贩皆高牙大纛,实旗人曲庇狡狯,仅仅指摘一二沟洫之余,是舍豺狼而问狐狸也。销引上课,故事也。生齿有繁简,年岁有丰歉,须通融代销,商民交益。若夫负贩肩挑,茕茕觅食,似当弛禁,以沛皇仁。”皆报可。同官雅知公廉而任事,敬礼有加。京师有作隐语示祸福者,人争奉之为仙。公曰:“此妄男子耳!左道惑众,宪章具在,胡为惑之?”将进纠劾,劝者力止。未几,果以妖言伏诛。公之持正多如此。(节选自大观堂文集御史余公传)【注】夫己氏:即某人。通融代销,指盐的运销过程中滞销处引导到畅销处代为销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38、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B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C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D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郊鄙相望,形容封丘面积很小,“鄙”与“越国以鄙远”的“鄙”意思不同。B御,此处为驾驭、统治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意思相同。C滇南,借代当时三藩之一的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下文的“生齿”借代人口。D
39、课,即赋税,属于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类似的现象本文还有“故事”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缙时任县令,黄河决堤,不仅给豫州也给封丘带来水患,直接考验他的治理水平。B面对河渠使者这位长官,余缙阐述措施时,全面系统,思路清晰,从而获得使者肯定。C余缙作为御史,不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更能够恪尽职守,多次向皇上仗义执言。D余缙认为治国过程中必须重视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封建时代,这种思想是很超前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议与以刀布,而倩津人办事,上下安之。(2)京都有作隐语示祸福者,人争奉之为仙。14结尾说“公之持正多如此”。请结合文章概括“持正”分别
40、体现在哪些地方。【答案】10A 11B 12C 13(1)余缙商议拿钱给延津,请延津人做事,各方都满意(或:使上下心安)。(2)在京师有位说隐晦的话暗示他人祸福的人,大家争着奉承他为神仙。 14治理黄河时充分考虑民生;上疏议三藩;对“裕商”的见识和对旁门左道的批评。【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早先有开垦即可提升官位的命令。刚好李制府巡行封丘,余缙委婉带他到荒地,百姓申诉原委,余缙详细说明情况,于是得到可补充缺口的数千两赈灾银子。“先是有开垦加级令”,“令”命令,作“有”的宾语,应在其后分开,排除CD;“公”作下文“具道其故”的主语,应在其前分开,排除B。故选A。11本题考查
41、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以及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郊鄙相望”的“鄙”,边远地区;句意:城郊边远地区互相接壤。“越国以鄙远”的“鄙”,把当作边邑;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B.“御意思相同”错误。“御,此处为驾驭、统治的意思”。“时上亲御乾纲”的“御”,治理;当时皇上亲自直接管理事务。“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驾驭、统治;句意:以武力来统治各国。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错误。从文中“洁己爱民”“同官雅知公廉而任事”“持正多如此”等处来看,文中没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相关描写,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
42、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刀布”,钱;“倩”,请别人代自己做事;“安”,满意。(2)“隐语”,隐晦的话;“示”,暗示;“者”,的人。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持正”指公平、公正、有正气。由原文“是时,河决荆隆口,封亦受巨浸。公与河渠使者议,引支河以分水势,筑遥堤以护民居,均堡夫以防溃溢,清滩地以业穷民,禁采青以杜骚扰。使者善公策,河乃无患”可知,治理黄河时充分考虑民生(为民做主,不谋私利)。由原文“三藩家口滋蕃,渐成尾大不掉;抚臣故有兵柄,宜复给部甲”可知,上疏议三藩(以国事为重,敢于担当)。由原文“裕商,所以经国。今私贩皆高牙大纛,实旗人曲庇狡狯,仅仅指摘一二沟洫
43、之余,是舍豺狼而问狐狸也。销引上课,故事也。生齿有繁简,年岁有丰歉,须通融代销,商民交益。若夫负贩肩挑,茕茕觅食,似当弛禁,以沛皇仁”“此妄男子耳!左道惑众,宪章具在,胡为惑之未几,果以妖言伏诛。公之持正多如此”可知,对“裕商”的见识和对旁门左道的批评(有远见、三观正、不迷信)。参考译文:余先生大名叫缙,清朝壬辰(1652)年成为进士,授官做封丘县令。当时豫州地方遭受流窜土匪的暴力欺压,挖开黄河冲溃了豫州城墙和房屋。封丘是豫州管辖的属邑,城郊边远地区互相接壤。于是余缙招收流亡之人,开辟荒地,革除额外的税收,减少徭役,疏通刑罚之事,缉拿逃犯,廉洁自身,爱护百姓,封丘县情况很快就好转了。早先有开垦
44、即可提升官位的命令。刚好李制府巡行封丘,余缙委婉带他到荒地,百姓申诉原委,余缙详细说明情况,于是得到可补充缺口的数千两赈灾银子。延津与封丘接壤,按照惯例应该一起办驿站,来此服役的都需要从百里外带着粮食赶来,又饥饿又疲倦,还停止了耕种和畜牧。余缙商议拿钱给延津,请延津人做事,各方都满意。这时,黄河在荆隆口决堤,封丘很多地方也受到浸没。余缙和河渠使者商议,把水引到支河来分散水势,筑长堤来保护民居,平均分配治河民工来预防堤坝崩溃洪水泛滥,清理滩地让走投无路的百姓种植,禁止采青的迷信祭礼来防止干扰日常管理。河渠使者表扬余缙的做法,黄河才没有祸患百姓。世祖章皇帝召来面试,授他为御史。当时皇上亲自直接管理
45、事务。余缙的条卷最终直达皇上面前。如:“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真、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人口滋生繁育,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巡抚原先有兵权,应该把权力归还给政府。”癸丑(1673)冬,云南首先叛乱,广东福建也报告发生变故。他们都依仗自己人口众多。有见识的人都感叹余缙的先见之明,遗憾不早点采纳先生的计策。浙江主帅驻地从宁波移到绍兴,正好某主帅上任。他骄傲专横、含污纳贿,邪恶狡诈的人都投靠他,夸张炫耀、作威作福,百姓对之感到憎恨和恐惧。余缙特意上疏举发弹劾,把百姓的困境全部传达了。皇上听到后大怒,查问得其实情,就罢免那位主帅,选拔廉洁能干的人替代他,然后仍旧把驻地撤归宁波。余缙巡视长
46、芦盐务,他上疏:“繁荣商业。也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办法。现在私自贩卖盐的商家都挂着军中大旗,实际上是满族人曲意包庇、故意迷惑,仅仅挑出一二处沟渠余脉一般的小错误,这是放掉大奸大恶而去追究小奸小恶的做法。根据商家的销售凭证向上缴纳赋税,这是旧例。人数有多少,年岁有丰收和歉收,必须滞销处引导到畅销处代为销售,(这样)商家百姓都受益。至于小商贩肩挑商品,单独谋生,似乎应当解除禁令,来彰显皇恩。”这些意见都被答复认可。同僚一直知道余缙廉洁称职,更尊敬他。在京师有位说隐晦话暗示他人祸福的人,大家争着奉承他为神仙。余缙说:“这胆大妄的男子!用旁门左道迷惑大众,典章制度都还存在着,为什么要去迷惑人?”将要进言举
47、发弹劾,有人极力劝阻。不久,那人果然因为妖言惑众被杀头。余缙先生的持守公正大多如此。评卷人得分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劳劳亭歌李白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注】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且。自此袁宏名誉日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