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烛+》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红烛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以及道德修 养,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由此说明语文课程并不只是引导学生掌握 必备的基础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提升个人素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 的内容并不仅限于以文讲文,而要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课 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要 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并且不过多干涉学生的语言实践活 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定位。此外,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还需注重“
2、语 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 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对现代诗歌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初中 时期学生已经学习过臧克家先生的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和闻一 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因此他们对闻一多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一 步学习红烛。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高一年的学生处于潮气蓬勃的青春期, 初步入高中的他们对“青春的价值”可能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红烛的写作 背景处于军阀混战、社会混乱的时期,表达的是诗人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的美 好未来而奋斗并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处于黑暗时期的诗人认为并遵守和践行的
3、“青春的价值”。虽然作品年代久远,但红烛的精神却长久不息。因此,教学需 结合当代背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对 “青春的价值”下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青春不只是各种书本知识点的累积,更是 对自我理想的追求。(三)教材要求(四)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四首诗歌中的第 二首。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该单元的课文作于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 阐述不同的青春价值。该单元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来思考作 品的表达与思想,同时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经验积累探讨“青春的价值”,鼓励 学生勇敢追求理想。红烛是本单元的必读诗歌,它表达的是五四运动时期有 志青
4、年的青春价值。诗歌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语言的精妙,领悟独特的形象和 情感。因此,教学要求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表达的手法,理解青春的价值,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红烛通过“红烛”意象,运用修辞手段巧妙地表达思想。 因此,文本解读要通过修辞的分析进而揭示背后的意象之美。本章的教学设计以 修辞为切入点,将意象之美通过修辞分析一步步揭示而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 考青春的价值。基于广义修辞学理论的红烛文本分析,结合以上的教学要求 与学情分析,以下是对红烛的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L梳理诗歌层次结构,体会诗歌情感的变化;2 .理解红烛意象表达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3 .能够结合自身经验
5、,理解“青春的价值”;4 .学会运用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尝试写作诗歌。教学重难点体会修辞意象的深层含义,体会诗歌情感的变化;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闻一多的诗歌红烛。红烛常见于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而这首诗歌能够成为经典文本选入我们的课本,可见蕴含的意义不单纯。“红烛”是全文的关键词,我们称为什么?诗眼。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对, 咏物诗,即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在所咏事物中往往寄托了自己的情感,所咏之 物中渗透着诗人的形象,诗人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态度、理想。因此探析 “红烛”就能揭示诗歌的主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看看作者是
6、怎样赋予平常 的事物不平凡的意义,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恰当地表示深远的意蕴?(二)整体感知1 .知人论世首先请同学们介绍本文的作者生平以及所处的背景。明确: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炸,字友三,后改名一多,湖北黄 冈市滴水县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早期领导人,坚定的革命志士。他是中国现 代诗歌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主要作品有红烛死水。1925年闻一多留学美国,当时中国正受到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侵蚀压迫,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闻 一多时刻心系祖国,写下了这首诗。诗歌红烛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 的序诗。1946年7月15
7、日,闻一多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发 表完最后一次演讲后,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所杀害。我们在八年级下册学过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他 讲到“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 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结合 当时的背景,这个黑暗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对,指的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全国 人民迫切希望和平与民主的情况下,国民党反动派仍不顾人民的愿望,坚持发动 内战的黑暗时候。面对这样的黑暗时期,闻一多先生有着怎样的觉悟与决心?用 最后一次讲演中的原话就是“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
8、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 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通过知人论世,我们对闻一多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以上的了解,回到我们 的课文红烛,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探析诗人是怎样将炙热的心 与热烈的情感倾诉于“红烛”之中。2 .朗读指导(1) 注意情感基调:热烈深沉且富有激情,刚劲有力(2) (2)注意诗歌朗读的停连:如在第一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中,需要停顿,语气舒缓。(3) 注意诗歌朗读的轻重: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强调“红”的特 点,因此“红”字需要加重语气朗读,把诗人的恳切读出来。(4) 注意诗歌朗读的语调:诗歌是蕴含情感的,它的语
9、言短小精悍且富 有韵味。因此朗读时语调不能总保持在同一个水平,我们需要把情感变化的抑扬 顿挫通过语言朗读出来。问题:红烛和第二课其他三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明显的区别?明确:相对于其他三首诗歌,红烛的形式相对齐整,节和句相对匀称。 每一节都以“红烛啊!”来开头,情感在节句间层层递进。诗中感叹词的回环使 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节奏美。这与闻一多所倡导的诗歌理论有关。他提出诗歌 创作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拓展延伸: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胡适倡导自由体的白话新诗,使得诗歌 无统一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20年代郭沫若等人的诗歌尽显五四时期狂飙突 进之风,如站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
10、多先生批评散漫没有形式的诗歌,强调 诗歌音乐的重要性,新格律诗理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所谓格律诗即具有精 巧的布局,以艺术的方式将诗歌的美表现出来。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 中指出格律注重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艺术化。视觉指诗歌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匀 齐,听觉指音尺、平仄、韵脚等。最后他提出了 “三美”诗歌理论。音乐美指诗 歌的音节和节奏的整齐;绘画美指辞藻运用之美。他认为诗歌应运用华丽且具有 色彩的辞藻来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在画面之中又具备深远的意境。“建筑美”则 不拘于格式,强调形式与诗歌的精神相互融合。(三)品析修辞涵义诗歌每节以“红烛啊! ”开头,形成回环的美,可见作为诗眼的“红烛”是 解读全
11、文的关键。从字面上看,红烛指红色的蜡烛。如果诗人写的是普通的红烛, 那这就不是诗歌了。我们说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是用高度凝练的 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且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也就是说,诗人想借“红烛” 来表现某种情感或理想,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红烛”是被修辞化地推动诗歌 的发展。修辞化的“红烛”有何深层涵义,它是怎样推动诗歌的建构与发展?探 寻这个问题之前,得先明白以下问题:1 . “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引用诗句是为了确立诗歌的整体基调,为之后的情感的宣泄做铺垫。假 如诗人在开头就大肆地表达“红烛啊! ”的热烈的情感,这未免有些突兀。“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12、泪始干”原意是表达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在这里是借 用文学作品中蜡烛牺牲和奉献的象征意义,说明了诗人对蜡烛“烧蜡成灰”的高 度认可。下文是诗人对红烛的逐渐认识以及情感的层层递进。2 . “红烛”与“蜡炬”这一古典意象有何不同?诗人赋予蜡炬新的含义, 这新的含义是什么?红烛相较于蜡炬多了色彩:红色。红色有何特别的象征意义?诗歌的第一节写的是红烛的颜色。“这样红的烛! ”,强调的是蜡烛的“红”, 这“红”指的是什么我们暂时不知。接着“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 般颜色?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将诗人的心与红烛的心相比较。接 着诗人反问:诗人的心要怎样才能达到红烛的红?同样是诗人对自己
13、的质问,他 希望自己也能够达到红烛这样的赤诚。因此我们可知“红”象征着赤诚。红烛的 红是诗人眼中理想的颜色,也就是诗人理想的赤诚,这份赤诚结合诗人的内心即 理想的人格。由此可知,红烛的颜色隐喻着诗人理想的人格。在李商隐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蜡炬的“灰”和“泪”都表达着诗人 的相思之苦。杜牧在赠别中写道“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它 将蜡烛拟人化,写蜡烛为人的离别流泪表现诗人与所爱分别时的不舍与伤心。晏 殊的“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借蜡烛彻夜流泪的伤心情绪表现诗人的离 别的愁绪。可见古人多用蜡烛来表达自己的思念或离别伤感之情。由此而知古典 意象中蜡炬的牺牲奉献蒙上了一层悲伤、悲
14、哀之感,而红烛的情感色彩是壮美的。3 .诗歌的语言独具特色,这首诗每一节反复地以“红烛啊! ”开头,“红 烛”作为解读文本的关键词,它在每一节中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红烛。所谓比喻,是把甲物比作乙物。构 成比喻的前提是甲物和乙物之间需有相似之处,才能连接二者。比喻在形式上包 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在种类上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运用比喻能将 所描述说明的本体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红烛中诗人是直接把红烛比作自己 吗?不是。那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哪一种?隐喻。我们说,诗歌的特点是含蓄隽 永。在经典的文章中,诗人的情感一般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去探析、深 究。接下来,
15、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中找出不同方面的隐喻,进行赏析。(1)诗歌的第一节是关于红烛颜色的隐喻。从以上对比中可知,红烛的“红” 象征着赤诚,隐喻着诗人理想的人格。其中的“吐”字可以换成“亮”或“现” 吗? “吐”字运用的妙处是?诗人要把心“吐”出来,这样才能直观真切地看到 诗人的心是否像红烛那样热得红火,热得真诚。(2)诗歌的第二、三节描述的是红烛的结构隐喻,将红烛的烧蜡成灰比喻 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诗人以设问的形式发出疑惑思考,你怎么理解?明确:诗人将红烛拟人化,连续三个问句表示诗人对红烛的疑问。烧蜡成灰 是红烛的属性,诗人运用反问的语气更强烈地提出既然蜡是红烛的躯体,火是红 烛的灵魂,那么“为何
16、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是矛盾和冲突。接着 在第三节中,诗人经过思索得出了答案,烧蜡成灰才能烧出它的光来,这是自然 的法则。这里是将红烛的形体隐喻红烛烧蜡成灰释放光芒的属性,即通过牺牲自 己带来光明。(3)红烛烧蜡成灰发出光照明是它从古至今的功能。从诗歌的第四节开始, 诗人赋予红烛使命,寄予它热烈的期望,这是红烛的功能隐喻。其中,诗人呐喊 道“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一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这里“烧破” “烧沸” “捣破”三个词好在哪里?明确:“破”字具有冲击力,能够体现红烛燃烧的彻底以及其燃烧的力量之 大。“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翻滚、汹涌之态。蜡烛要烧沸
17、世人的血,激 发他们的情绪,使他们为改变黑暗的现实而奋起。(4)在第五节到第八节中,诗人提出疑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燃烧是红烛的使命,红烛是拟人化的形象,代表诗人。红烛是具有情 感的人的形象,红烛燃烧之时便是他伤心流泪的开始,流泪是为什么?因为“残 风的侵袭”才急得流泪。红烛越是伤心流泪,它的形象就越伟大。“流罢! ”表 示了坚决,要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只能彻底地流泪!(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明确:这句话来自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 耕耘”。原创是清代理学大
18、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藩的一句话“不为圣贤,则 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谓耕耘指辛勤的劳动,诗人以此勉励自己要 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放出光芒,为所信奉的主义奉献一生。以“问”直抵灵魂, 将红烛的精神作为一生的信条和追求。前后有两个问,“但”字用来强调后半句 之“问”,体现了 “耕耘”的重要性。4 .你认为不同方面的隐喻对构成和生成作品的意境有何作用和效果?“红烛”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是贯穿全诗的主心骨。诗人主要运用隐喻的修 辞手法,从红烛的颜色隐喻、形体隐喻、功能隐喻、使命隐喻等几个方面建构起 语篇,赋予诗篇深远的含义。(四)深入研讨红烛是诗人追求的精神标杆,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在与红烛的对
19、话过程中, 其实是在与自我对话的过程。诗人在与红烛的对话过程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诗人 从不理解红烛,到逐渐理解红烛,到最后由衷地赞美红烛,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情 感经历了什么变化?接下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最后选一位同学来发表。(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站在是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思考二者的异同。明确:郭沫若认为新诗是抒情的,追求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不受形式 的束缚。郭沫若的诗歌自由松散,缺少了古典诗歌的韵味之美。闻一多提出的“三 美”诗歌理论,强调新诗的格律之美,注重形式的加工。郭沫若和闻一多虽然生 活于同一时期,但二者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的写作风格具有很大的区别。红 烛借“烧蜡成灰”的精神直面悲惨
20、的现实,抒发一种悲壮美的情感;立在地 球边上放号淡化现实的恶劣聚焦于个人的情感,抒发一种浪漫的青春力量美。(六)课堂小结明确诗歌主题: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 格的写照。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为祖国、人民,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的伟大崇 高的献身精神。高一年的你们可能对青春,对目前所处的阶段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全面清楚的 认识。青春没有时代的界限,精神是源远流长的。这篇经典现代诗虽然距离我们 久远,但是相信你们通过学习会有所感触和启示,产生对未来、对理想的思考。 接下来,请同学们就“青春的价值”展开讨论,谈谈你对“青春的价值”的思考。(七)课后作业闻一多先生借红烛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的悲愤,对人民的关怀。他在与红烛 的对话中逐渐地认清自我,愈加地坚定理想。黑暗的社会使他渴望像红烛那样不 求回报、不怕牺牲地燃烧自己,投身于民主革命的不归路,直到以鲜血洗礼。学 习了红烛,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感触。作为当代年轻人,你们怀着怎样的理 想?关于人生有怎样的思考?同学们可以结合本单元已学的课文进行诗歌创作,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诗歌的形式的规范和语言的表达 的精简。诗歌读起来具有韵律美,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同学们可抓住形象、意象 来描写,运用艺术手法,使诗歌充满韵味,意境深远。下节课请同学们分享创作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