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787206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红烛教案课程名称:红烛任课教师: 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班级: 授课时长:80分钟一、 教学内容分析百合花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情感,掌握意象的作用。欣赏时要结合历史时期、创作背景、诗人经历以及创作风格,体会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理解意象的作用。红烛是闻一多在1923年所作的一首诗词,热情奔放、气势豪放。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闻一多青春时期的强烈爱国情怀、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多次朗诵本篇诗词,能够提升学生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很大的帮助。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诗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基础较为薄弱,

2、同时对闻一多的生平经历缺乏整体上的了解,因此对于郭沫若的写作特点、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了解不深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较为薄弱,缺乏主动性和探究性,缺少踊跃举手发言和记录笔记的积极性和习惯。针对这个情况,笔者计划以观看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视频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回忆起初中时所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以及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好氛围,带领全班同学积极思考讨论,参与课堂互动。同时在不断诵读中感受自身情感变化,进而更好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关于闻一多的文学常识,了解新诗的创作背景;(2) 领会诗人

3、的创作意图,学会分析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3)通过反复诵读、听读,掌握朗诵的技巧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小组讨论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2) 通过对诗歌分析的过程,了解意象的使用方法,条件允许可以自己创作诗词;(3) 了解并学习使用诗歌中的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深入感受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3)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 激发学生利用青春年华不懈努力、砥砺前行的奋斗意识。四、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分析诗人的感情变化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并且有感情地朗

4、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从诗歌中获得人生启示,体会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情感。五、 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六、 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1.提前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事迹以及所处的年代,对作者有一个基本了解。(二) 新课导入教师:大家看向屏幕上的几行字,你们觉得是在形容谁呢?学生:闻一多。教师:从哪里得知的?学生:烟袋、红烛等。教师:非常好,我们看到的闻一多的形象都是像这张图片一样展示出来的,拿着烟袋、饱含文采。那除此之外,我们初中还学过关于闻一多的那篇文章呢?学生:最后一次演讲。教师: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

5、个积极昂扬的演讲。(放视频,板书)。教师: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组织这次演讲呢?学生:抗战结束之后,美国勾结国民党反动派试图引发内战,渴望民主自由的李公仆先生作为民盟的早期领导人,1946年5月到达昆明并集合民盟力量组织反对内战活动,此举引发了国民党对李公仆的厌恶,并于7.11下午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而闻一多先生作为李公仆的同事、好友,于7.15组织讣告会,但追思会上,国民党成员肆意捣乱、毫不尊重死者,引起了闻一多先生的厌烦。于是组织了这次演讲。教师:同学们对过去学过的内容都有很深刻的印象,那这次演讲之后呢?我们看视频中发生了什么?学生:闻一多先生被杀。教师: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李闻惨案”。实际上

6、闻一多先生被暗杀的时间是下午五点左右。了解了这些之后大家觉得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有爱国情怀、敢于奉献、敢于付出之人。教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位爱国志士的一篇佳作红烛。给大家留个小问题,为什么红烛下面要有李商隐的诗呢?请大家记录下来,我们到这节课结束来解决。(三) 预习检测教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例。出生于湖北黄冈,1899年,本名闻家骅,毕业于清华,创作了死水、七子之歌。担任过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民盟早期领导人,民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在当年战争纷乱的年代,民盟为了我们国家的统一做了许多贡献。同时又是“新月派”的创始人。大家对新月派有什么了解么?学生

7、:他是新诗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诗歌流派。教师:那作为新诗流派的一种,有何特点?学生:更口语化一些,更贴近生活。教师:我们来看一下新月派的简介。主张以理智为主,反对伪浪漫和不加节制的故意感伤。反对形式上的格律化,更重视诗歌的和谐化。提出了最重要的“三美”主义,其中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教师:音乐美指什么?学生:更加有节奏化,注重重音、停连、押韵等。教师:音乐美多强调听觉上的美感,令人流连忘返。绘画美指什么?学生:视觉上,注重色彩。教师:绘画美更注重视觉上的色彩冲击,尽量去展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呢?学生:看起来更加整齐。教师:建筑美指的是各行诗句应该在音节上保持一样长,其是针对自由体

8、而言的。教师:了解了本诗的体裁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1923年,当时的社会发生了哪些事。我们来共同看一下,孙中山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叙说国民党未来的发展和当前的进度,指明今后发展方向,所提政策具有一定创新性,重新焕发革命精神。蔡元培因为教育总长非法逮捕北大教师,辞去北大校长一职。京汉铁路工人为反对军阀封建通知,集体组织反抗行动,后造成“二七惨案”。4月出现军队闹饷事件,也就是拖欠工资,冯玉祥带兵包围国务院。5月苏联为支持我国民族独立、祖国统一对我国实行金钱援助。6月因在长沙组织展开对日经济断绝活动,在长沙遭到日本官兵打杀,造成“六一惨案”。8月鲁迅出版呐喊,9月闻一多出

9、版红烛。此时的祖国怎样?学生:不太平,被欺压。教师:人民怎样?是默不作声的被欺负么?学生:不,大家都站起来了。都站起来反抗,纵然被阻止,但仍然在反抗,非常的勇敢。教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战争。我们再来看看此时作者闻一多在干什么?正于美国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听闻国家有难,本潜心研究绘画的他做出了许多爱国之作。其中本篇红烛正是同名诗集的序诗。(四) 整体感知 教师:在了解了本诗的创作背景和所处年代的一些事迹之后,相信大家对本篇诗歌有个更加立体的了解,那请我们一同回到闻一多所处的那个年代,带着这种反抗、爱国的精神来共同学习本篇诗歌。请大家发出声来诵读本篇诗歌,并且解决生词难题。躯体、脂膏、慰藉、耕耘

10、。教师:读准字音之后,我们来听听名家范读,大家边听边划分停连、重音,注意节奏和名家的情感表达。教师:听完录音之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学生:有些迷茫,但之后激情澎湃。教师:那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并融入我们的爱国热情来朗读一遍。请大家边读边思考每一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与【同桌】进行讨论,一会儿我们来进行回答。教师:好,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每个小节分别都介绍了怎样的内容。1.赞美红烛的颜色之红。2.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3.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4.高唱红烛燃烧的伟大力量。5.困惑于红烛的泪流。6.指出红烛因着急而泪流。7.指出红烛因奉献而泪流。8.指出红烛是为了创造光

11、明而泪流。9.赞美红烛不计后果,只愿付出。教师:在了解了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之后,诗歌中又是怎样说明红烛的形象的呢?他都做了哪些事,并指出你所说的具体的形象是来源于哪几个小节概括。1. 发光发热2-3.甘愿成灰,照耀世界。4. 毁掉了一个禁锢的、压抑的世界5-8.因无法快速实现个人理想而流泪9. 歌颂红烛甘愿付出,不计后果。教师:请大家总结一下红烛的具体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呢?学生: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勇敢付出。(五) 深入研读教师:那老师想问你们,既然是一个这么伟大的形象,诗中又为何屡屡引起作者的疑问呢?请大家找出文中作者的几大问句。学生:1.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2.为何更须烧

12、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3.既已烧着,又为何伤心流泪?教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句,红烛应该是什么颜色?学生:红色教师:红色代表着什么?学生:赤诚、热情、坦然、爱国。教师:那作者对于这样的“红烛”,他是抱有怎样的情感的?学生:期望自己也能像红烛一般赤诚、热情、爱国、敢于奉献。教师:你是如何得知?学生:通过这样的问句,让诗人自己吐出来看看是否和红烛的颜色一致,来说明作者也是渴望能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通过这个问句还表现了什么?“诗人”只是作者自己吗?学生:不是,是所有的诗人。教师:这个问句的答案你认为是什么?学生:是否定的,诗人的心不如红烛那般红。教师:仅仅如此吗?那如果不如红烛那般红的话,诗人认为这

13、样是合格的诗人吗?学生:不是。教师:所以在诗人的眼中,广大的诗人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应该是敢于奉献的、有奉献意识的。教师:那在这里,红烛和诗人的关系是分开还是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是分开的。教师:对,是分开的。诗人渴望这样的红,向往这样的红,但却不似红烛般“红”,他希望所有的诗人都有“红烛”般的内心“红”。用此来说明什么?学生:来凸显红烛的奉献精神,以及作者对红烛的赞美之情。教师:大家能体会到红烛对于作者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呢?红烛代表着什么?学生:红烛代表着理想的化身,代表着作者的内心。教师:那为什么要用“吐”呢?这个字有何作用?能否换成“掏”?学生:“吐”字逼真地描写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

14、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可以使读者更加直接地感受诗人的那颗赤诚之心,感受他的纯真、率真与火热。教师:除了在这个问句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红烛的赞美之外,在本节当中还有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学生:“红烛啊,红烛”。教师:对,那大家思考一下诗歌的开头用这句话对全诗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教师:通过第一节中诗人对红烛的赞美以及对广大诗人的反问,我们感受到了红烛的奉献精神。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问句。“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试着用我们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学生:为什么一定要把蜡烧成灰烬之后才能发出光来。教师;那我这样理解,“只有蜡烛烧成灰之后,才能发出光来”还是“

15、只要蜡烛烧成灰之后,就能发出光来”。学生:两个都可以。教师:对,所以无论是怎样,蜡烛的宿命都是烧蜡成灰。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要强调蜡烛“烧成灰”的特质呢?想表达什么?学生:想凸显蜡烛的奉献精神。教师:但对于蜡烛这样的宿命,诗人在此是持有怎样的态度呢?学生:有些怀疑。教师:这里的“为何”有怎样的意味?是普通的询问吗?学生:不,有些质问的意味在。教师:他在质问什么?学生:质问红烛“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自我毁灭来实现人生价值”。教师:除了质问红烛之外呢?学生:还有诗人本身。教师:对,他还在质疑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自我毁灭的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红烛的躯体是什么?学生:蜡身教师:作者呢?学生:父母给。教

16、师:红烛的灵魂是什么?学生:自我毁灭教师:作者呢?学生:民主自由的思想。教师:面对“自我毁灭”式牺牲的红烛,作者的态度如何?学生:“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教师:他的态度有变化吗?学生:有,又说了“不误,不误。”教师:他的态度为何有了变化,这样是否矛盾。请【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请大家回答,为何先说“一误再误,矛盾;冲突”?学生:对牺牲自我的生命内心有过几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直言对牺牲自己的生命内心也有过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教师:那为何又说“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学生:生而为人,也要发出你的生命之光来,贡献个人价值。强调为真理牺牲本是你应当所做之事,不应逃避,其理

17、所当然、义不容辞。教师:这样写是否矛盾?学生: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 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 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教师:诗人在坦然承认“不误”之后,对红烛又有了怎样的期许?学生:烧吧烧吧,烧破梦,烧沸血,救出灵魂,捣破监狱。 空想 热血 混沌不堪的灵魂 精神的牢笼教师:诗人的心情已经有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从崇拜红烛到怀疑红烛精神,又到了赞同红烛精神。教师:红烛

18、在烧,在激情燃烧,烧干自己的蜡身,奉献自己的一切。作者从不赞同到欣赏、赞许并支持。但为何作者又发出了疑问,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句“既已烧着,又为何伤心流泪?”红烛从何时又开始了流泪?学生:心火发光之时。教师:也就是蜡芯被点着之时,还可以指什么呢?学生:立下誓言之日,开始牺牲之日。教师:那他又为何会流泪呢?学生:“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教师:这里的“残风”指什么?学生:反动势力。教师:那“烧得不稳”指什么呢?学生:正是上文所提到的在矛盾、徘徊之时。教师:也就是因为反动势力的影响而导致自己反复受到影响,为自己不能迅速地位国家效力而着急的流泪。那大家思考,蜡烛会流泪吗?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

19、学生:用了“拟人”,将“红烛”物化为人。教师:文中描写的是“蜡烛”,实际是谁呢?学生:是作者。教师:对,是作者。那请大家思考,既然作者是希望能尽快为国效力的,又为何会发出“又何苦伤心流泪”这样的疑问呢?刚开始无法理解,对这种自我牺牲、奉献的精神持怀疑态度。但逐渐理解、逐渐疏解了诗人内心的困惑。教师:为何在这里要用“侵”字来说明反动势力呢?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 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

20、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教师:面对“流泪”的红烛,诗人寄予了怎样的期许?鼓励为人民献身 培养出新生的力量 培养出革命的成果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此时作者的心情是轻快的、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喜悦的泪水。哪句话可以表明作者此时的态度呢?学生: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教师:面对流泪牺牲的红烛,作者开始鼓励红烛持续牺牲,继续奉献自己。诗歌中如何总结红烛的“付出”?学生:“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 作者在这里突出强调“红烛”的

21、“泪”、“灰”,坦然接受这就是“红烛”的宿命,但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光明”,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了昂奋之情。教师: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请通过三大问句梳理全文的情感脉络。赞叹疑惑了悟激励感伤彻悟慰藉认同肯定与期望教师:对于红烛,诗人的情感不断变化,从怀疑到感伤、到期待,其实也是对自己革命人生的心理路程,整篇诗歌中都围绕着红烛的“泪”和“灰”来进行描写。那让我们回到上课时的问题,为何要引用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他们之间究竟有何异同?相同:烛身成灰 蜡油化泪;异:1.成灰原因不同李诗:为相思而煎熬闻诗:为光明而献身异: 2

22、.眼泪内涵不一李诗:相思伤怀之泪闻诗:奉献抗争之泪蜡炬6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教师:他们的命运相同,但过程大为不同。诗歌在此引用此诗句,就是为了让我们抓住红烛的“泪”和“灰”这两大特征所造成的命运使然。至此,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表达了诗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的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六) 拓展延伸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些题目,复习一下本节课所学内容。(七) 小结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七、 板书设计红烛一误再误闻一多梦“灰”血不误不误灵魂“果”监狱“因”流向人间培育花儿“泪”结成果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