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2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2篇)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局部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把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算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进展。依据本节课学问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纳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进展性教学手段进展教学,在教学中我注意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展教学: (1)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忙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提醒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
2、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看事物、思索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忙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到达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拟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讨论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学问内容比拟抽象。因而,我采纳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教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下列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
3、码,整节课学生都沉醉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熟悉,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非常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学问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进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假如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展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局部的例题比拟少,只有一
4、个:找18的因数。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进展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依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根底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方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索并发觉:根据肯定的挨次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到达了稳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供应了宽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育学生发
5、散思维的力量。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学问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学问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学问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推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假如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索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育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力量,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欢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局部时间太仓促,没有绽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到达充分地练习效果。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
6、倍数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肯定的整数学问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课堂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依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展分类,同时思索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索和小组沟通学生得出:第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其次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毕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辩与沟通中达成全都答案分为两类。然后依据第一类状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殊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需在整数除法中,二是必需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
7、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其次,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意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知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分:倍数必需是在整数除法中进展讨论,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展讨论,它的讨论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本节课的缺乏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当进展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3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节课又是
8、这一单元的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够娴熟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敏捷地处理了教材,分为两课时进展。第一课时只让学生熟悉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设计情境,引起思索。 转变教材的情境图,用学生有兴趣的情意引入课题:有12个小方块,要求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想怎么摆。引起学生思索,学生想到有3种摆法,每种摆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块?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呈现供应了空间。从而理解决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求找因数的方法,使探究有方向。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放手让学生找出24的因数,由于个人阅历和思维的差异
9、,消失了不同的方法与答案,在探究这些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把握了学问点。 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敏捷的应用教材,使之效劳于教学,让教学有效的进展,才能到达教学的目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4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根底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洁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
10、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局部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拟难把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同学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小嬉戏。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同学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殊留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同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动
11、身,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实质上任是以“整除”为根底。所以我上课时特殊留意让同学明白什么状况下才能争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同学留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分。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留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分。“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
12、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小朋友们仔细理解辨析,所以同学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表达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详细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敬重教材,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依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局部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把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拟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常常接触,对这样的
13、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把握、推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表达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沟通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学问,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根底。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看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许多学生已经领悟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
14、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简单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依据26=12先同桌相互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沟通。最终依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殊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楚、有扶有放,生生沟通、师生沟通充分,反应准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三、由点及面,巧架平台,让学
15、生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稳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讨论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预备。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忙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究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动,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依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全部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拟、争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简单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
16、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挨次整理,接着向两头延长: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受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对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6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学问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
17、是比拟难把握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究,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敏捷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到达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领悟意图,做到用教材教。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敏捷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洁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讨论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这
18、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直接提出问题:“假如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楚地表达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敏捷的运用教材,深放领悟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 二、模式运用,做到敏捷自然。 模式是一种思想或是引子,面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应当大胆尝试,不断的积存阅历,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机械的。只要是能促进学生力量形成的东西,我们不能由于要运用模式而把它们淡化,反
19、之,应当想方设法,在不知不觉中表达出来。 如本课中例1是“求18的因数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数有哪些”教材的设计已经能够表达学生自主探究学问的轨迹,那我们何不通过一句简短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呢?而没有必要非要设计出两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让学生比照着去感受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学例1再学例2的方式更简单让学生发觉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同时也更加表达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内涵比形式更重要,发觉比引导更有效!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是其次单元的第一课时,其次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
20、活实例或详细情境来进展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肯定的难度。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开死记硬背。还有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这些学问,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裂、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今日这节课的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叙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看事物、思索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忙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我让学生依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
21、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根底。同时,我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简单感悟到不管是依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要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有些学生还不能找全,没有把握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留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8 倍数和因数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这一单元概念较多,学生要把握的学问较多,所以把握起来较难。我上的这节复习课分以下四局部。 1、先从自然数入手,由自然数的概念让学生总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
22、的自然数。又依据生活实际试着让学生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点名说出什么数是奇数,什么数是偶数,是依据什么分的,这样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由偶数都是2的倍数,复习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边复习教师边板书,由于大家共同协作,很快找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然后总结同时能被2、3整除的数就是6的倍数,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任凭说一个算式,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列举乘法或除法算式,精确表达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和熟悉。 3、任凭给出一个数找出它的全部因数,得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
23、它身。依据因数的个数把自然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复习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20以内的质数。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是依据什么分类的呢?任意给出一个数推断是质数还是合数,若是合数让学生分解质因数。先说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然后点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察。指出错误。 4、带着学生一起做练习,让学生边做边说思路。这节课比拟好的地方是条理清楚、内容全面;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留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 缺乏之处是我缺乏共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以后需多努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9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概念课。教学时我首先以拼图竞赛
24、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沟通中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和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学问引出了新学问,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依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我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
25、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究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沟通时,学生的方法消失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由于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教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全部因数。由于局部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局部却在无序的状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拟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承受并把握。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拟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
26、探究、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准时跟上共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泼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忱让学生自己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觉了倍数的特点。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拟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拟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局部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良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10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学问点,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的熟悉,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因数和倍
27、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看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缘由何在?我仔细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鉴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学问根底,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拟清晰的熟悉,不消失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拟难教,这局部内容学生初
28、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把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拟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常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把握、推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良的地方还有许多,我只有不断地进展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一、教学过程的反思 今日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育学生对语言的概括力量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力量。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
29、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因数和倍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忙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熟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层层推动,引入教学,留下悬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熟悉“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根底,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消失“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根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把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根底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
30、算大。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沟通,怎样摆,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先让学生小组沟通、操作后,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的安排,表达了以学生为本,用学生已有的阅历和动手操作力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让学生乐于承受,是学生在展现自己的想法,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另一方面培育了学生擅长观看和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学习态度。 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比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要简单些,所以我先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根底上,再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因
31、数,这样教学便于学生自己探究并总结归纳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表达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找36的因数”时,我原来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的。结果试时许多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却没有多少可行的。我静下心来查找缘由,找一个的因数是学生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自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再加上找一个数的因数比找一个数的倍数要难得多,我这样贸然地放手,学生固然不知所措了。后来,在处理找36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我认为要对学生扶放得当,要有适当地扶,学生才能探究出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刚刚的几道乘法算式,然后把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有效的迁移到找
32、一个数的因数中。果真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思索后,效果好了许多。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制造的火花,才能表达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根本能全部找到,再此根底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简单承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稳固新知,进展思维的效果。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叙述法。对与本学问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 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究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
33、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局部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由于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讨论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阅历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叙述法,让学生清楚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展连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觉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比照,再就是发觉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
34、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而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些都是上课时应当要留意的细节,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惯的培育也是很重要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讨论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仔细反思、独立思索、沟通探讨,学习讨论,与学生公平对话,在实践和探究中不断前进。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11 倍数和因数本教材与原教材大不一样。在旧教材中,首先确立了除法的概念,然后在此根底上熟悉了因子倍数。目前,在不知道划分的状况下,直接识别倍数和因子。数学中的“初始概念”通常很难教授。这局部信息是学生第一次很难把握的。首先,这个名字相对抽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常接触。对于这样
35、的概念教学,学生要真正理解、把握和确定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和理解过程。 在本课程中,我充分表达了学生是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和发觉供应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并供应了适当的指导。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表达了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和亲和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实例内化,对倍数和因子的理解 我制造了一个有效的数学学习环境,将数字与外形结合起来,并将抽象化为直觉。首先,让学生操作,将12个小正方形放入不同的矩形中,然后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公式,从而得出因子和倍数的含义。这样,在学生已有学问的根底上,从动手操作到直观感知,概念的提醒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
36、使学生能够独立体验数与形的结合,然后形成要素和倍数的含义。使学生初步建立“因素与多元”的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学习、利用和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学问,引出新的学问,减缓难度,效果良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发觉倍数和因素 整个教学过程试图反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加者。在整个课堂上,教师总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理解倍数和因子的意义,探究和把握查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子的方法,引导学生满口独立猎取学问,手和脑。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多元合作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参加争论、猎取学问、发觉特色,
37、还能培育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意识。 查找数字因子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在随后的检查中,我发觉许多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所以我打算先沟通,让学生们发觉。就这样,花了许多时间。最终,我没有太多时间练习。我认为虽然我用了太多的时间,但我认为学生们已经充分探究和收获了。对于刚刚对多因素有了感性熟悉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没有重复和遗漏的状况下找到36个因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首先,让学生独立找出36的因子。我检查了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有序地思索,大多数学生没有根据必要的挨次写公式。然后让学生争论两个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38、 篇12 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根底上熟悉因数倍数。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一样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头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识,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当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因此,我要求不用12个正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约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喧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39、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加到了学问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依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依据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几个因数?在学生答复之后,我接着请同学们用刚刚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虽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似乎减弱了好多,但依据试上这课时的状况看,这样的设计比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究36的因数有哪些学习效果要好一些。直接探究36的因数有哪些,放得太开,学生无从下手,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有的不知道该如何找因数,有的没有找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觉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后接着去找36的因数,那么他所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的思索更有针对性,目标也更明确,对学问的把握也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