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10699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4.诗词曲五首教学 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 背景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诗歌,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通过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 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激发学生 热爱和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情感;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 情与报国之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学习 重点诵读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2、学习 难点理解诗词曲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了解其在 文中的作用。学法 指导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我等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十五从军征当代社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无比光 荣,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人生绽放异彩!然而在兵役制度极端不合理的封建 时代,一旦踏上军营之路,很可能陷入悲惨的境地。今天我们学习十五 从军征,感受一位老兵的令人心酸的悲惨命运吧!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一助学资讯作品介绍: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 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内容丰 富,反映社会

3、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 的歌谣,共5000多首。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 汉代乐府民歌,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 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二、字词积累冢(zhdng)累累(14i)狗窦(dbu)雉(zhi) 旅葵(kui)舂谷(chOng)羹饭(geng)饴(yi) 环节二自主学习二、字词积累踌躇(ch6u chu)宫阙(quB) 三、朗读节奏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

4、,百姓苦。四、理解曲意群峰众峦好像在这里聚集,黄河的惊涛骇浪好像在发泄着愤怒,潼关外有黄河,内 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昔日 的)万间宫殿早已化作尘土。王朝兴盛,百姓受苦;王朝覆灭,百姓仍然受苦。环节三 4作 探 究一、理解诗歌,深入赏析1 .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 么内容。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 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 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 思。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

5、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 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聚”和“怒”两个字用 得好在哪里?“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用“聚” “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 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暗含一幅千军聚集、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3 .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 用?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 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 首小令中是曲眼

6、,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 和深化。4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 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 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归纳写作特点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开头从写景入手,大处着墨,写出潼关的地势险要、气象雄浑。但作者并非单 纯写景,而是把它作为点燃自己感情火花的引线,因此曲中一半的篇幅展开抒情和 议论。即使在山川景物描绘中,作者也不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色,而是渗透着自己

7、 强烈的主观感情。咏史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是曲尾评议历代兴亡和人民群 众的关系,不仅立意新颖、引人深思,而且议论中蕴含着深沉的慨叹、悲愤。环节四点 拨归 纳乂早主旨诗人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不会因为 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 者热衷于争夺权力而不顾广大人民死,舌予以鞭挞。教 学 板 书山坡羊 I潼关彳潼关1卜才士怀古怀古1山:峰峦如聚、 水:波涛如怒, 望:宫阙万间、 :意:伤心秦汉,,险111百姓疾苦1深切同情,战争灾难J环节五 拓展 延伸学生课外可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百姓苦”的具体史料,在课堂上进行简短 的汇报交流。我号

8、反思五首诗词曲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名篇,各有特色,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 进行重点教读,这就是诗词曲教学的最大感触。有的诗词意境美,就着重赏析其意境;有的诗词 主题鲜明,那就着重挖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诗词表现手法独特,那就着重分析表现手法的妙 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古诗词学习最适宜的方法就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 生愿意读、喜欢读、乐意诵读,是诗词教学的另一感触。环节二自主学习三、朗读节奏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

9、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四、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诗意: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 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 (乡里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 (已是)松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 在屋脊上飞来飞去。屋前的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羹。羹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 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就洒落在征衣上。环节三作探究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

10、、水井、旅葵。作用:衬托出荒凉的景象,烘托人物悲凉的心情。2你是如何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 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却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作者以此句开篇,给 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3 .描绘老兵回家后见到的庭院中的情景有何作用?由遥看到近见,描绘了满眼荒凉凄楚的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家中已无人的境 况,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4 .请赏析“泪落沾我衣”。“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含丰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反映了老兵悲惨的 遭遇,更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兵役压迫之下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 当时黑暗的社会

11、现实。5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 怎样的?请加以分析。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T归途中T返回家中T “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 为:想回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T希 望落空T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景象荒凉)T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 看”)。环节四点 拨 归 纳文主 旨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 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故事。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 映了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教 学 板 书十五从军征作者感慨家中惨景十五少年及 、八十皓首辞 兔入狗窦、 雉飞梁上 庭生旅谷、井生旅葵,1军对 全

12、归j夸 征者 伤悲比 张荒冢、 累累 泪沾、衣裳抒情环节五 拓展 延伸1 .课后了解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演变。2 .课后阅读陈陶陇西行和杜甫兵车行。3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小作文。要求:在尊重原诗的基础上扩写, 增加细节。不少于300字。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往今来,送别诗不胜枚举。其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感受一份别样 的送别之情。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 .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作气势豪 迈,色彩瑰丽,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风格与高适相近,二人并称“高岑”,

13、 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岑嘉州集。2 .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所在地 为轮台(现在新疆轮台)。这是诗人第二次出塞,武判官即其前任,本诗正是诗人 在轮台送其归京时写下的。3 .文体常识:歌行体,南朝宋鲍照所创。他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 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 言体为主的歌行体。篇巾硒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 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 九言的句子。二、字词积累百草折(zh0)裘(qiii)锦衾(qin)瀚海(hdn) 阑

14、干(Idn)羌笛(qidng)饮归客(yin)风掣(ch4) 二、朗读节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环节二自主学习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三、理解诗意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 是一夜间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顿时盛开。雪花飘进珠帘里,沾 湿了罗幕

15、,穿着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的硬 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以穿上。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 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的云。主师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即 将归京的客人,宴席上还有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的胡地音乐助兴。傍晚 大雪纷飞,落在辕门上,红旗冻僵在劲风中不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 离去,分手时大雪已覆盖了天山的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经看不见你的身 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一、理解诗歌,深入赏析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 一词妙在何处?赏析 这个写雪景的名句。妙处:不仅写出了塞外天气的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还传神地写 出了诗人的

16、惊喜之情。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雪比作春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 外雪满枝头的奇丽景象,比喻新颖,想象丰富,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富 有诗意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以苦为乐的精神,格调高昂豪迈。 2.诗歌描写了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环节三合作探究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 悲凉气氛。3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所展示的景象。 大风夹着雪花飞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 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4 .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示例一:诗人用浪漫亭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

17、的整体形象,浩 大苍茫,威严雄伟。示例二: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 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了人们的乐观精 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显出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5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有何表达效果?“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被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从 侧面表现了天气的严寒。6 .任选角度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赏析:(描绘画面)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 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的身影,只看到地上留 下一串马蹄的足迹。(角度二)这两句诗写友人已去、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

18、,字字传神,含蓄 隽永,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分别时无限惆怅的心情。炼字:“空”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分别时无限惆怅的环节三合作探究心情。二、归纳写作特点(1)大开大阖,意境壮阔。全诗开得好,收得巧。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描写军营中内景, 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 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 阖,奔腾跳跃,使诗的意境波澜壮阔。不枝不蔓,章法严谨。唐诗三百首评析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 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 字是写临别时

19、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 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始终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显得不枝不蔓, 章法严谨。环节文早主旨情。教学板书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1户外:雪景奇丽、雪景室内:奇寒无比f室内:饯行 送别I户外:送别依依惜别风格豪迈本诗通过描写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奇丽景色,烘托出边塞将 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表达了诗人因惜别友人而产生的惆怅之环节一新课导入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五拓展将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突出环境描写,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延伸教学环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 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

20、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 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感悟其中的深意。.一助学资讯L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 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 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 金,但所提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自身亦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 上饶、铅(yGn)山一带。晚年韩件(tuo)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环节二 自

21、主学 习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 并称为“苏辛”。2.背景介绍: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 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 道防线。每当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 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章。二、字词积累万兜鳌(dou mou) 三、朗读节奏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年少/万兜攀,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 当如/孙

22、仲谋。四、理解词意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 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远了。往事连绵不断,如同 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孙权在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 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 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 五、整体感知这首词上下阕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上阕:写对“千古兴亡”的感慨。下阕:借对孙权的赘颂,表达抗金报国、 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环节三合作探究1、品“问神州”解读“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中原大地,在这里指被金兵占领的北宋

23、故土。问神州:感慨风景不再,悼念中原故土2、品“问兴亡”解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 滚滚地奔流不息。诗人将时间(历史)比作长河,因为二者共有绵延不绝、一去 不复返的特点。早在论语里,孔子就发出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多少朝 代由盛转衰,最后都在历史的滔滔江水当中被湮没。偏安一方,贪图享乐的南宋 呢?是否也会上演同样的历史轨迹?问兴亡:凭吊千古兴亡,忧虑南宋局势3、品“问英雄”解读“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典故一: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 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

24、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 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 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 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作者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 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解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典故二: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 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 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 必在曹

25、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 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 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U!环节五拓展延伸解读“生子当如孙仲谋”典故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 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日:“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 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 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26、。作 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 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极尽讽刺之能,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南宋 苟且偷安的极度愤慨之情。问英雄:借孙权讽当朝,表达不满偏安4、归纳总结写作特点(1)借古讽今。词人注意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如“生子当如 孙仲谋,借曹操之口,借古讽今,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由辛弃疾口中 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2)结构新颖。词作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意境高远,风格明快,同时做到了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这首词中,词人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通过对三国时期 重要政治

27、人物孙权的赞扬,表现出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 望。教学板书刁(空间)问神州:感慨风景不再,悼念中原故土 登时间)问兴亡:凭吊千古兴亡,忧虑南宋局势 (关物)问英雄:借孙权讽当朝,表达不满偏安课后积累“诗中有问,问中含情”的诗词:如:夕阳西下几时回?(浣溪沙晏殊)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苏轼)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陶渊明)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过零丁洋新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鼓舞激课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前赴后继,英勇

28、斗争,谱写了一曲导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过零丁洋,感受作者炽入热的爱国情感吧!环节二自一、助学资讯1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 州庐陵(现在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2 .背景介绍: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 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 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过零丁洋时作此诗,决心以死殉国。二、字词积累干戈寥落(ge lid

29、o)飘絮(xu)惶恐(hudng) 主二、朗读节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学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习人生自古/谁无比?留取丹心/照汗青。四、理解诗意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抗元战争已进行了四年,战 事逐渐消歇。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如雨打浮萍 时起时沉。在惶恐滩头诉说对国事的惶恐,(如今)行经零丁洋感叹自己 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诚忠心永 垂史册。一、理解诗歌,深入赏析1.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主要写了哪些事?环节三写了个人和朝廷的两件大事:一是诗人

30、因科举而走上仕途;二是在朝廷危难之时,诗人起兵抗元。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合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杼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探的韵律美。3.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惶恐”和“零的妙用。究运用了双关的修辞,巧妙地借用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悲苦。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死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气概?表明了

31、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报国的生死观。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环节三二、归纳写作特点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朝廷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 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颔联写山 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 辛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 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 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

32、慨悲凉。环节四文章 主旨诗人通过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进入仕途、起兵抗元,抒写了 国破家亡的悲哀,表现出其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 志。一点拨归纳 教 学 板 书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一生上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Jf追忆过去 颈联 口口日悲愤忧惧 【感叹眼前Jj尾联:直抒胸臆,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环节五 拓展 延伸课外积累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山坡羊潼关怀古同学们,有很多历史学者这样评价封建社会发展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听后令人感慨良多,几番思索, 恍然大悟。这不正印证了 “兴,百姓苦;亡

33、,百姓苦”的说法吗?接下来请大家翻 至IJ山坡羊潼关怀古,学习作者怜悯百姓疾苦的情怀吧!环节二一、助学资讯自1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元代文学家、散曲作家,字希孟,号玄庄,济 南(今属山东)人。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主2.背景介绍: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 理赈灾,途经扼秦、晋、豫之要冲的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小令。学3.文体常识: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一一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 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习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 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