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9229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 时)21.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三首诗中出塞和凉州词是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 单元的一组边塞诗。两首诗歌都以军旅主涯为题材,第三首夏日绝 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这 三首诗歌情感切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充分 体现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爱国情怀二两首边塞诗在意象选择、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其中出塞的 意象更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本课设计先学出塞,再学习 凉州词。第三首夏日绝句是咏史诗,“借古讽今”也是其主要 特点,理解了这点,“思”的内蕴就立起来了。在乌江“思”项羽, 必然关联项羽乌江自刎事件

2、,关联李清照的身世遭遇。语文要素应该 充分考虑文体特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语文要素,这才是统编教 材古诗教学之关键。第二学段的古诗文教学目标是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 象,领悟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 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想象能力和体验 情感能力。三首诗的时代背景距他们的生活及认知经验甚远,教学的 重点一方面是结合多样诵读和相关的资料,入情入境地想象,把握诗 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以诗解诗,借助在内容、情感上有关联的 边塞诗句,深入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一)认识“塞、秦”等4

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 秦”等10个字。(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三)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三、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一)通过多种形式正确朗读故事,认识“塞” “征”等生字。(二)借助教材注释,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悟诗词的大意, 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望,对和平的期盼。(三)在两首古诗的对比中,体悟诗人的家国情怀。教学过程:一、篇章页引入,明确单元要求出示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你们中不少人都听过,它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 灭亡,每一个老百姓

4、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 词语来概括它的核心内容,那就是“爱国”。出示:关注主要人物和 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单元我们就将去诵读一批爱国 诗歌,去认识一群爱国诗人,去感受一片爱国的热土。现在,就让我 们步入诗歌的世界,去品一品古人的爱国之情。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出塞凉州词1 .初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重点检查多音字”还、将、教”)(2)把古诗读给同桌听。(3)全班齐读2 .学生交流对诗人的了解。三、读懂诗题,初识边塞1 .板书课题,读题解惑指导书写“塞”,注意三个横画的长短关系。提问:“塞”指的是什么? “出塞”又指什么?2 .学

5、生交流边疆景色(出示中国疆域图,遇到学生简单交流)3 .小结:边塞诗非常重要的地方,它关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边塞。4 .读准字音,关注多音字(1)学生自由朗读出塞,要求:读正确,读流利。(2)指名读(重点关注“教”的读音,引导学生理解“教”在 诗中的意思是“令、使,第四声)。四、借助资料,理解出塞1 .关注人物,了解背景在出塞一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人物?在诗中圈一圈。(1)学生自读,圈画人物。(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随机板贴三类人物词卡。预设一:结合注释理解“飞将”一一李广,也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出示拓展资料)李广是西汉的名将,他的大半生都是在边关和

6、战场上度过的。当 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李广将军和匈奴人交战 七十多次。诗中提到的龙城在河北唐山喜峰口一带,李广将军就曾 经镇守龙城,匈奴人一见他就落荒而逃,还称他为“飞将军”(课件 中标注)。预设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征人”一一在塞外出征打仗的将士们。预设三:结合注释理解“胡马”一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出示阴山图片和拓展资料)阴山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分界,山的南面居住着中原汉族的百姓, 而山的北面在不同的朝代居住着不同的游牧民族,他们都被叫作胡人。2 .想象事件,品味情感在王昌龄的笔下,出塞的飞将和征人们在干什么?教师配乐读诗, 学生聆听想象。(1)交流“征人远征”事件

7、听着老师的诵读,你仿佛看到征人在经历些什么呢?(预设:守卫边关、英勇作战、远征他乡。)夜晚,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自秦汉以来有多少士卒为 了保家卫国将自己宝贵的生命 留在这里一一(引读: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月照关塞,人念家乡,然而战事未平,又有 何颜面回家?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 征不见回还?(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交流“飞将杀敌”事件。飞将在做什么?(夺取战马、英勇作战、一马当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飞将?(英勇顽强,有勇有谋。)如果国家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那些经常侵扰中原大地的胡 人还怎么能随随便便就越过阴山,侵犯中华

8、呢?齐读诗句“但使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板书;不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早日结束战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有和平和 安宁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的心愿。诗人借助对骁勇善战的将领的怀念, 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得力将领,巩固边关,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愿 望。五、想象画面,理解凉州词唐朝的边塞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诗人王翰的边塞诗 凉州词(板书),凉州词又叫凉州曲,是流行于边塞的一种 曲调名。1 .学生借助注释,同桌互相讲解诗句大意。2 .相机指点:“欲饮琵琶马上催”自古以来有两种理解:(1)琵 琶在助兴,欢快的音乐催促将士开怀畅饮。(2)琵琶

9、声声急催促着将 士们马上出征。这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在这里我们理解为第一种。3 .学生反馈。教师针对难点引导想象和思考:(1)当读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这意味着什么?(奔赴沙场前饮酒壮行)(2)为什么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死沙 场)板书(饮酒、醉卧、无回)指导书写“醉”注意这个字笔画较多,要写紧凑点,左边瘦长, 右边的卒竖不能出头。4 .示范朗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读出豪迈的 感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六、对比阅读,感受家国情怀1 .学生再读两首古诗,品味两首诗歌的不同之处。同学们,同样是边塞诗,同样写到了征人未还,但是这两首诗

10、却截然不同,仔细再读读这两首诗,你有什么发现?2 .生汇报,师点拨。出塞描写了边塞的自然景物,明月和边关,追古思今。凉 州词描写的是边塞生活的场景,美酒和琵琶声,以疑作答。3 .小结,点明边塞诗的主旨家国情怀。4 .小结:通过链接资料,想象画面的方法,我们学习了这两首诗。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大意,还可以去 查找相关的资料,入情入境地去想象画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体会其内在的情感。不论是王昌龄还是王翰,不论是飞将军李广还是 驻守边关无数默默无闻的将士们,自踏上征程的那一刻,他们就将自 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二就让我们一

11、起再来吟诵这两首诗。板书: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飞将不教胡马征人长征饮酒守关醉卧未还无回第2课时课时目标:(一)认识生字“杰”,会写“杰、亦”等4个字。(二)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意思,并能结合历史背景和典故体会 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三)能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教学过程:一、复习出塞凉州词,重温家国情怀1 .引导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哪一 首表达了世世代代边关将士渴望在优秀将领的带领下,早日平定边疆 回家团聚的心愿?2 .小结:在出塞中,王昌龄迫切渴望出现英勇善战的将领来 保家卫国。而一位女诗人也希望在国破家亡之际有像项羽那样的英雄, 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她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

12、清照,本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夏日绝句。二、初读夏日绝句,理解诗句意思1 .学生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补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身于书香 门第,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 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被迫流亡南方, 境遇孤苦。2 .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2)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字音,如“当”读作ddng(3)全班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3 .抽生借助注释说说诗句意思,教师针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1)出示小视频,了解“项羽”:对于项羽,你都知道些什么呢?视频内容: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13、。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 里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 东重振旗鼓, 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项羽 自觉羞愧难当,自言“无脸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 而死。(2)引导质疑:了解了项羽的故事,你有什么要问的吗?预设1:为什么李清照要怀念一个失败的英雄项羽呢?预设2:为什么项羽宁愿自刎也不肯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预设3:项羽与南宋朝廷的做法有什么不同?(3)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阅读思考。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侵,汴京失陷。宋高宗赵构领着臣子 仓皇南逃,将大片国土拱手让金。动乱中,李清照夫妇也逃亡江南。 不久丈夫去世,李清照孤苦无依,

14、尝尽了人间艰辛。在那样国破家亡 的岁月里,广大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百姓平时受尽了剥削压迫,国 难当头,朝廷却抛弃他们于水火之中。(4)启发思考:当李清照和百姓们被迫舍弃自己的家园,逃向江 南时,她多么希望一一(学生交流)当李清照看到当权者不为收复 国土而努力,而是偏安一隅歌舞升平时,她多么希望一一?(学生交 流)(5)诗中所说的“思项羽”,“思”的其实是什么?(6)结合课外资料和注释,说说李清照心中的“人杰”和“鬼 雄”?4.小结: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 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表达自己人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家 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的爱国之情。三

15、、拓展延伸,积淀感情1 .回环诗文,感悟真情。引读:当李清照流离失所、四处逃亡的时候,她多么希望南宋那 些节节败退的将士们能够有这样的气节一一(男生读“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看着那一处处尸横遍野,一个个无家可归的百姓们,她多想自己 也能披上盔甲,化身男儿,上阵卫国杀敌啊,这样的气节、豪迈无时 无刻不在她的心头涌起一一(女生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站在乌江江畔,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不禁吟诵道- (齐读古诗)2 .直击心扉,升华情感。引导: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触摸到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预 设:浓浓的爱国之情)3 .诗词拓展,诵爱国情。引导:又有多少爱国诗人如李清照一样抒

16、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 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炙热的情感吧!(课件出示,教师引读, 学生接读诗句)诗人林升在靖康之变后,看到南宋官员们不思进取,苟且偏安, 这样讽刺他们: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一题临安 邸爱国诗人陆游一生致力抗金,希望收复中原,他在临终前不忘告 诉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一示儿抗金名将岳飞,由于皇帝昏庸、奸佞迫害,在抗金节节胜利之时, 一天之内收到13道金牌,召其回朝。他仍未改精忠报国初衷:待从 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一满江红4 .默写古诗,积淀情感。学生默写边塞夏日绝句,通过投影,全班交流默写情况。四、写字练习1 .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提问:在这些生字中,哪些笔画容 易出错,需要我们注意2 .出示“亦、雄、项”,引导观察交流:亦第四画为竖勾;雄注 意左右的穿插和避让,以及右边四横的距离要均匀;项提示左边是工, 最后横变提。3 .学生在方格中书写,提示:写在方格中,不顶格不踩线,笔画 少的字和笔画较多的字要注意大小一致。4 .交流评议:(1)笔画正确吗(2)大小一致吗5 .学生再次练习,把字写正确、写工整。课堂小结:同学们,生和死之间的叩问,串起了人的一生。国和 家融为整体,永远不分离。一个“思”字将两者连成了一条线。就 让我们心存这样的心志一(学生接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板书:夏日绝句生家死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