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线上检测(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线上检测(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线上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大家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借这段故事 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 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 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
2、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 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 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 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 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鳏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 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 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 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这种“推己及物”“
3、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 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 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 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 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 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 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 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
4、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 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 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 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 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 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 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 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
5、原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上:帝王。文中指唐太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 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B.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 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C.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 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D.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
6、木心 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指经、史、子、集四部,后世亦称为四库。B.益州,古代州名,即今四川省一带。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则指蜀汉。C.太子,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的皇子,也称为皇太子,通常应为皇帝嫡长子。D.大理,在文中指云南的地方政权。五代时段思平据南诏地,号大理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重视文化,遴选才学之士,临朝听政之暇,常在内殿与其讨论古人之言、过往之 事,或是商量政务,有时直到夜半才结束。B.窦轨诬称獴人反叛,请求征讨。唐太宗认为糠人只是偷窃,并非
7、反叛,地方官员倘能施 以恩德信义,他们自然归服,最终不许出兵。C.封德彝久未举荐贤能,理由是没有奇才。唐太宗告诫他,用人不可求全责备,应当取其 所长,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说国内没有贤才。D.长孙顺德受贿事发,唐太宗反而赐予他绢帛,目的是以此羞辱他,令其反躬自省;如果 顺德不知羞耻,则是禽兽,杀掉他也是无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2)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14 .唐太宗是如何对待“上书言事者”的?他对作为大臣的“公辈”又有何要求?请简要 说明。【答案】10. C 11. D 12. B13 . (1)我凭诚信统
8、治万民,不愿徒有慰问救济之名而无恩惠之实。(2)太宗仍然爱惜他有功,没有治罪他,只在朝廷赏给他几十匹绢帛。14 .第一问:高度重视上书言事者的意见,将他们的奏章贴在宫殿墙壁上,以便进出宫殿 时随时观看。第二问:希望大臣能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与君主的心意相符。【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句中“得良弓十”虽然语意可通,但“十数”是一个词,犹言十几、十多,表示较多, 它作了 “良弓”的后置定语,不能从中断开,排除AB两项。“弓工”即制弓的人,在句中作“以示”的宾语,后面的“乃日承前省略了主语,因此 应在“弓工”之后断开,排除BD两项。“邪弓”语意不通,此处的“弓”是“虽劲而发矢
9、不直”的主语,因此应在“弓”前断开, 排除AD两项。故选C。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 “大理”在文中不是地名,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唐在五代之前,当时还没有 大理国。文中“大理”指大理寺,为中央司法机构,长官为大理寺卿,次官为大理少卿。 故选D。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8. “窦轨诬称糠人反叛”错误。所谓“诬称”,是指明知事实并非如此,却为达到个人目的, 有意诬告陷害。从原文“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提反”中看不出窦轨是有意诬告陷害;至于 唐太宗认为糠人只是“鼠窃”,州郡长官应当“抚以恩信”,而不应轻易动用武力,这正是 太宗见识超过常人之处,从这里也
10、推不出窦轨的上奏是诬陷糠人的结论。“獴”为中国古代 南方少数民族族名。故选B。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御”,统治;“存恤”,慰问救济;“其实”,古今词,指慰问救济的实际。(2)得分点:“不之罪”,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不罪之”;“但“,只是;“绢数十匹”, 定语后置,几十匹绢帛。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唐太宗是如何对待“上书言事者”的这一问题,从文中“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 屋壁,得出入省览”可知,唐太宗对于这些意见非常重视,将这些奏章贴在宫殿墙壁上, 以便进出宫殿时随时观看。而他对大臣们的期许则可以从“公辈亦当恪勤
11、职业,副朕此意”可知,他希望大臣们能够 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与君主的心意相符,以达到励精图治的目的。参考译文:太宗在弘文殿聚集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共二十多万卷,又在殿旁设置弘文馆,精 心挑选天下闻名的博学之士虞世南、褚亮、欧阳询等人,命他们以原官身份兼任学士,隔 日到宫中值宿,(太宗)临朝听政之暇,(将其)召入内殿,讨论前人之言、以往之事,商 讨政务,有时直至夜半才散。甲申,民部尚书裴矩上奏:”遭受突厥侵凌的百姓,请(朝廷) 赐予每户一匹绢帛。”太宗说:“我凭诚信统治万民,不愿徒有慰问救济之名而无恩惠之实。 各家户口有大有小,怎能同样赏赐呢!”于是根据人口确定赐予标准。十二月己巳,益州大 都
12、督窦轨上奏称猿人谋反,请求发兵征讨他们。太宗说:“糠人倚仗山林之险,不时出外偷 窃,这是他们的习俗;州郡长官如能以恩德信义安抚(糠人),(他们)自然相率归服,岂 能轻易动用武力,掠夺其人,视他们为禽兽,(这)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本意吗!”最终没有 答应。太宗对裴寂说:“近来很多人上书进言,议论政事,我(将奏章)都贴在房屋壁上, 可以进出观看,常常思考治国之道,有时直到夜深才睡。您等也应恪尽职守,与我的心意 相符。”太索命封德彝举荐贤能,很久没有推举。太宗诂问何故,(封德彝)回答说:“并非 (我)不尽心尽力,只是如今没有奇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同用物,重在各取每 人的长处,古代治国安定清平的
13、君主,难道是向其他朝代借用人才吗?你正应忧虑自己不 能了解(贤才),怎能抹杀一国之内的贤才呢!”壬申,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璃说:“我少时喜 好弓箭,得到十几张良弓,自认为没有超过(它们)的了,近来给制弓的人看,(他们)竟 然说都不是优质的木材我问这样说的缘故,制弓者说:木心不直,脉理就都弯曲弓 力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是笔直向前。我这才醒悟从前辨析不精。我凭弓箭平定天下, 对弓箭的认识尚且不足,何况天下事务繁多,哪能全部知晓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在 中书内省轮番值宿,多次召见,询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 德(长孙皇后堂叔)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败露,太宗说:长孙顺德如
14、果能对国家有 益,我与他共享府库的资财,何必贪财到如此地步呢!”太宗仍然爱惜他有功,没有治罪他, 只在朝廷赏给他几十匹绢帛。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反法律,接受贿赂,罪不可赦,为 何还赐给他绢帛? ”太宗说:“他有人性,得到赐绢的侮辱,比受刑还重;如果不知愧耻,(不过)是一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南浦旅怀鲁逸仲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驶驶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 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噫唳度寒云。好在半胱溪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 艳,也相思、
15、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风悲画角”是指画角飞声,散入风中,触 动了无数旅人的愁思。B. “投宿”两句写途中飞雪。“酒市”两句是词人入村之后所见之景。“送数声”三句是词 人客舍夜坐所闻。C.该词处处体现出作者对字、词推敲斟酌的匠心,如:“落”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舞” 字写出漫天飞雪飘舞之状。D.这首词内容如题,是一首旅途怀思之作。上片写景,描绘漂泊异乡的凄凉景况,下片写 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16 .本词在写景抒情时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意写出三种并赏析。【答案】15. C16.视
16、听结合。“风悲画角,听单于” “数声惊雁”是听觉描写;“飞雪”“灯火”“乱 叶”等是视觉描写。视听结合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直抒胸臆。“无处不销魂”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想象。“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是词人从对方落笔,想象着薄暮时分,家乡的伊 人独倚画屏,苦苦思恋着远方的旅人。丰富了词作内容,拓展了词的意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情感的能力。C. “,舞字写出漫天飞雪飘舞之状”错。“正敲窗、乱叶舞纷纷”的意思是只有枯叶乱纷 纷,敲打着窗门。“舞”写的是落叶纷纷的情景。故选C。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视听结合
17、。上片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 市”和“寒夜惊雁首句“风悲”两字刻画风声。风声带来阵阵角声,那是谯门上有人在 吹小单于名曲。“送数声”三句是客舍夜坐所闻。雪夜风急,忽闻雁声。雁群入夜歇宿 在沙渚芦丛之中,遇到外物袭击,由守卫的雁儿报警,便迅速飞向高空。“噫唳”句说的是 雁群受惊后穿过密布的冻云飞向高空,鸣声高亢漫长。“飞”形容漫天飞雪飘舞之状,”酒 市”二句是入村以后的景象。“舞纷纷”写落叶之多和风力之急。灯火阑珊,人迹稀少,可 见雪大且深,也衬托夜间旅舍独处之冷清,所闻者唯有乱叶扑窗之声。总之,上片描写的 “风悲画角,听单于”“数声惊雁”是听觉
18、描写,“飞雪”“灯火”“乱叶”等是视觉描写。视听结合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2)直抒胸臆。“无处不销魂”的意思是这一切景物却令我落魄伤魂。描绘客居夜思,月色依稀当年,望 月生情,不禁黯然魂消,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想象(曲笔)。“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的意思是料想那位美人一定紧锁双眉,满腔幽怨悲恨, 独倚画屏苦挨着黄昏。此句设想对方,由己及人。自己在客中归梦梅花,愁绪满怀,想伊 人在故园赏梅忆人,泪滴枝头。词人从对方落笔,想象着薄暮时分,家乡的伊人独倚画屏, 苦苦思恋着远方的旅人。这样的曲笔丰富了词作内容,拓展了词的意境。(三)名句名篇默写17 .补写
19、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劝学中,通过设喻阐明要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比如“,虽并不 善于奔走,“(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两句,与王勃滕王阁序中“慕 宗毒之长风”的语意近似。(3)莺和燕向来是春天的象征,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这样写道:“,【答案】(1)假舆马者而致千里(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舆”“致”“沧”“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
20、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 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有了科技 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 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 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 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 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 种人在画中游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
21、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 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 5米的妇好墓 葬o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 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 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20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B.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22、C.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D.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答案】18 .天翻地覆遥不可及尽收眼底19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将古代绘画艺 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20 . A【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形容博物馆变化非常大,填写“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 闹得很凶,秩序大乱。第二空,前文强调由于时空的限制导致人们难以接触到这些文物,因此填写“遥不可 及”。遥不可及: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第三空,语境形容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让观众可以看到妇好墓的所有景物,填写 “尽收眼
23、底”。尽收眼底:可以把景物全部看在眼里。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语病:第一处,搭配不当,“举办”“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动宾搭配不当, 应是举办什么活动,改为“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第二处,介词使用不当,“用融合” 应改为“将与融合”;第三处,语序不当,应当先说“古代绘画艺术”,再说“现 代超高清数字技术”。故原句改为: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将古 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引号表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n
24、(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1 .红楼梦第103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昧真禅雨村空遇旧中,成就功名的贾雨村任职于甄士隐家乡,偶遇当年资助自己但现已出家为道的甄土隐,说了一段话。下面是某 高中生对这段话的改写,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学生承蒙您敬赠钱物才得以进京赶考,并托您老的福考取了功名。如今到鄙乡任职, 方才得知先生已出家为道。我虽然对您老日思夜盼,但自知仅是个封疆大吏,不敢前去见 您,老天真的有眼,让我在这里见到恩公,还恳求老朽能对我再行教诲,我在城中的住舍 离此不远,您老如不嫌弃,学生愿意接您老到家中奉养,望我能够天天指教于您。【答案】“敬赠”
25、改为“惠赠”(或“慨赠”)(2) “鄙乡”改为“贵乡”(3) “封大吏”改为“俗吏”(或“区区小吏”)(4) “老朽”改为“老前辈”(或“老仙 翁”“恩公”)(5) “指教”改为“受教”(或“聆教”“就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第一处,“敬赠”,赠送礼物表示尊重、敬意、钟爱或钦慕,用于自己赠送别人,此处 说对方赠送自己,不得体,改为“惠赠”,“惠赠”是称人赠与。第二处,“鄙”是谦辞,用于自称,“鄙乡”是称自己的家乡,而此处是到对方的家乡 任职,不得体,改为“贵乡”。第三处,“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级长官,如总督,负责大区域军政事务,职权最重; 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
26、试,地位略次于总督;或执掌关防大印的统帅、以及 品级相当高的官员。此处说自己有自夸炫耀之意,可以改为“俗吏第四处,“老朽”是老年男子自谦之词,此处是称对方,不得体,可以改为“老前辈” 之类。第五处,“指教”,指点教导,多用作请人提批评意见的套语,此处说自己“指教于您”,不 得体,改为“受教“受教”意思是接受教诲。22 .根据下面阅读材料,用一个单句给“阙”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字)据专家介绍,在汉代,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物。在显宦富豪的宅第、宫室、衙署、 城门的两旁,都要立阙,它显示着王权的威严、门第的高贵。由于汉代人“视死如生”,所 以墓室前也都修建门阙。阙就是楼,立在大门的两边,像两座
27、小楼阁,中间是人进出的通 道。古代的阙有木阙和石阙两种。研究表明,木阙今天已荡然无存,而建造在宗庙祠堂、 墓室神道两旁的石阙,历尽千年沧桑,却得以存留一小部分。【答案】阙是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的左右各一、中间通人 的楼式建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物” “阙就是楼”提出属概念“楼式建筑“在汉代在显宦富豪的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的两旁,都要立阙,它显示着王权 的威严、门第的高贵”“汉代人墓室前也都修建门阙”“建造在宗庙祠堂、墓室神道两 旁的石阙”提取概括出种差为: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阙立在大门的
28、两边,像两座小楼阁,中间是人进出的通道”提取概括出种差为: 左右各一、中间通人。最后按照“种概念=种差+属概念”的形式,用“阙是”的答题模式给“阙”下定 义为:阙是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的左右各一、中间通人的 楼式建筑。注意有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注重养德,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使是 几千年之后的现在,我们依旧讲“德习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 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方堪重任”。上述材料能
29、给当代的有志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立德广才,方成其志古人注重养德,左传三“不朽”,以立德为最上,刘皇叔殷殷诫子,勿为小恶,积 善成德,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今人依旧讲“德”,习近平曾多次强调的用人原则为“德才 兼备、以德为先“。当代青年追求自身发展,当立德广才,方成其志。德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乃才干充分施展之基。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唐李顽送裴腾亦云:“养德为众许,森然此丈夫。”于 是,厚德逊让、懂得欣赏他人才干的鲍叔牙对齐桓公说:“君将治齐,即
30、高侠与叔牙足也。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重,不可失也。”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管仲的 才华得以施展,最终帮助齐桓公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更是让甘居人下的鲍叔成为“千古第 一相”。于是,“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相反,德不称其任,则其祸必酷。 德行有亏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就更不要说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了。之江新语 做人与做官中引用“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所告诫的大概就是那些未能将德 的位置摆正之人吧。德行与才干比,德行大抵居第一,为前提。才干增长亦有助于增强修身和道德品质的力量,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若无才干,纵使有德也难以成就一番事业,而修身养德也恐怕会成为
31、无源之水。若诸 葛亮止于修身养德而无经天纬地之才干,便不会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若张桂梅无足够的智慧、才干就难有华坪女高的落成与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可以说智 慧与才干也增强了道德的力量,张桂梅也收到了 “燃烧自己”“厚德载物”“教书育人,点 燃希望”“师德标兵”“时代楷模”等数不胜数的认可与崇高赞誉。才干与道德从来都不该 是孤立的存在。品德与才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少品德,才华难以施展;缺少才干,徒有品德亦 难有所作为。因此,有志之当代青年应德才兼修,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担 当时代重任。“德才兼备,方堪重任。”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
32、交汇点, 我辈青年,自身发展,当以德为先,增长才干,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 接续奋斗,谱写新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第二步,选择 角度,准确立意。材料分成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古人重德甚于重才,刘备的名言和左传中 的话都是这一论断的注脚;第二部分讲的是几千年之后的现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 才兼备,方堪重任”凸显新时代对人才德行与才干的重视程度。两部分统摄于“德”与“才” 的关系上。据此,围绕“德与“才的关系,可以从这几方面立意:可以从刘备的话得到启示, 立意为“恶虽小不可为,积小善而成
33、大德“;从与人相处、与民相处的角度立意,“惟贤惟 德,才能服人”;根据左传中的话可立意为“太上有立德,青年当立德为先”;可以从 习总书记的用人原则立意为“新时代青年当以德才兼备为自身发展目标”;还可以谈作为当 代有志青年自身发展应怎样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自古以来,以德服人,德才兼备 是人们不变的价值追求。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从古人古训、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汲取积极 力量,将自我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联系起来,做有理想抱负、德才兼备的时代 青年。题目中“上述材料能给当代有志青年以启示”限制了写作对象为“当代有志青年”,“请结 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进一步限定考生写作要结合自我
34、发展,去谈惟贤惟德, 能服于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问题。从“启示”“思考”可知,文体为议论文或散文, 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散文要形散神聚。参考立意:1.立德广才,方成其志。2.积善成德,惟贤惟德。3.不朽有三,以德为先。4.德才兼备,方堪重任。5.青年发展,立德为先。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 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 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 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
35、感。这是 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 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 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 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 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 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 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36、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三中说:“诗句无定体,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审美主体面 对其审美对象时,把人的情感移注于物境中去,使景物染上情感色彩,反过来,物境亦能 移情,使之达到或获得强烈而深层的审美体验。这种“情”与“境”的相互交融渗透的辩 证关系,把无情之物化为有情之物,而客观物境却为情感的表现提供了熔铸的对象。清蒋 景祁在陈检讨词钞序中说:“以故履其国,赏心洞目,接应不暇;采其奥,乃不觉晦明 风雨之真移我情;噫其至矣!”陈检讨即陈维松,是清初词坛颇有影响的词人,这里虽然是 对其词艺术效果的评价,实则也是对“境亦能移情”的生动写照。康有为诗集自序云: “诗者,言之有节文者耶!凡
37、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境遇之交压也瑰异,则情志之 郁积也深厚其或因境而移情,乐喜不同,哀怒异时,则又玉磬铿铿,和管锵锵,铁笛 裂裂,琴丝惜惜,皆自然而不可以己者哉!”通过“情志郁于中”而“境遇交于外”的相互 交往融合,康有为描述了 “因境而移情”所激发而勃然起兴感物的生动景象,“皆自然而不 可以已者哉!”正是这种“移情”作用和意蕴的很好说明。(摘编自胡雪冈我国古代美学的“移情”说)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见游鱼从容便知其乐的判断,是基于曾经的体验而“推己及物” “设身处地”的心 理活动。B.有人悲欢之时觉外物随之或愁或喜,而陶渊明从外物中见出人的品格
38、,后者审美层次要 高于前者。C.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不尽相同,移情作用侧重的是由己及彼,美感经验侧重的是己彼交 互影响。D.材料二中,有关“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的论述与材料一中对“美感经验”的相关认 识与理解相似。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移情作用”往往是无意识的,它并非全都出于理性,也未必有着科学的谨严与精确。B.有人觉得石头太沉重,大力士或许嫌它轻,通过这个对比,突出美感经验会因人而异。 C.云能飞,泉能跃,山能鸣,谷能应,是因为它们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是有生气的。 D.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先论述“情”“境”的辩证关系,再结合实例集中论述“因境 移情”。3
39、.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 “移情作用”观点的一项是()A.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B.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苏轼诗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B2. A 3. D4 .首先用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引出“推己及物”是人们通常有的心理活动;然后 从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 这两个层次对该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继而阐明“移情作用”这一概念;最
40、后通过列举实例 阐明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关系。5 .苏轼的诗句突出了 “竹”对诗人品格的影响,“竹”能使其免俗;这是美感经验中的“把 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物的姿态”起到了陶冶诗人情操的作用;这是“境能移情”的体现, “竹”境能移情,使诗人获得深层的审美体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后者审美层次要高于前者”错误。前者更多的是移情作用,后者更多的是美感经验, 材料一最后一段只是说“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 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并未对两者的审美层次进行比较。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41、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曲解文意。原文通过对比,意在说明“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这一观 点。C. “是因为它们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是有生气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原来 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可见是人们觉得它们 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是有生气的。D. “采用层进式结构”错误,应为“总分式结构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 “蝉噪”“鸟鸣”是客观事物,“林逾静”“山更幽”是诗人的内在感觉,并没有移情于物。 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的前两段介绍了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对“
42、鱼之乐”进行 争辩的故事,然后引出对“推己及物”这一心理活动的解释和分析,作者先指出这种心理 活动是人们通常都有的。接着第三、四、五段“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 拟的”“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 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 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从两个层次展开对“推己 及物”的分析,即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 生气”的东西;进而在第五段末尾”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引出“移情作用”
43、 这一概念。第六段“自己在欢喜时自己在悲伤时”陶渊明何以爱菊呢? ”通过举例解释 “移情作用”的表现;第七段“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 作用”阐明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关系,层层递进。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苏轼诗句的含意,“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 会让人变庸俗。即“竹”对诗人的特殊作用,这就明确了本诗强调的外物(竹)对自己情 感的影响。而这正符合材料一中所阐述的“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由物及我”“把物的姿 态吸收于我” “
44、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的美感经验和材料二中“物境亦能移情,使 之达到或获得强烈而深层的审美体验” “境能移情”的相关表述。据此进行阐述即可。(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六月的话题铁凝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报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编者按的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 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编者口气却十分认真,大有一追到 底之势。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个办公室后,局内一阵骚动。局里没人名叫莫雨。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一切了如指掌。很快省里派来调查组, 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
45、,作了检查,还掏腰包补上那被称为“占国家便宜”的部分。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安静了下来。可你分明觉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 雨?莫雨自然是化名。解放前达师傅做过地下党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时期的 意义。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达师傅收到一张寄给莫雨的汇款单。“汇款人简短附言”里注明 是稿费,共二十四元一一他每月工资的一半。按惯例,他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 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让收汇人来领取。这次, 他从邮递员手中一接过它,思考片刻,迅速塞进一个带锁的抽屉,传达室只他一人。晚上,达师傅不断翻身,眼前不断出现莫雨。他愿不动声色认出莫雨,把汇款单
46、悄悄 塞给他(或她)。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破例到传达室。他漫不经心扫了一眼窗台上 的信件说:“达师傅,今天的信来得早呵“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下午几点到? ”史副局长又问。“四点半。”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带锁的抽屉。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无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儿正待业,准备接达师傅的 班呢。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就可能把儿子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他还是拽出了开 抽屉的钥匙。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59天过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 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莫雨的汇款单依 旧矗立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阳已把它烘烤得又
47、焦又黄。在这59天里,传达室突然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头 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躲着他。整整59天,好些人路过传达室都尽量目不斜视,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几位 局长,不仅毫无畏惧从那张小纸片跟前经过,还常对坐在门内的他极去意味深长的一瞥。 这使得他老回忆起当交通员的时光,好像他们是来找他对暗号的。他们站在窗外说:“芝麻 大饼。”他对答:“油条火烧整整59天,没有人和他对暗号。他想好的接头暗号,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换着。59天中,史正斌来传达室次数最多。每次他一进门,达师傅都先拧开半导体,然后不 停转换电台。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几次欲言又止,只好讪讪退出传达室。他暗笑:报上 没点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场。没点你,是你掺和得不深,念你年轻,可你想从我这打开 缺口,和我研究谁是莫雨,妄想。接头就要等待。一想起该来接头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历。明天,是汇款单抵 达文化局两月整。汇款单写得明白,两月不取款,邮局退回寄款人。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他关掉半导体,长久注视起窗台上那张小纸片。 他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的玻璃窗忽然敞 亮起来。一方薄纸的消失,大家不约而同松了口气,就像同时听到了解除戒严的命令 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认领了汇款单。“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