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认识倍的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认识倍的教学反思.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认识倍的教学反思相识倍的教学反思1“倍的相识”是学生初次接触,由于倍的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单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学问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同时从以下几个层次绽开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注意方法渗透。在本课中我多次支配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边学边练,加深了对所学学问的理解与运用。2、慎重处理课尾。课尾往往是学生留意力最简单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下的时候,而此时我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倍”的擂台赛的形式,一下子和学生拉近了距离,
2、激发了学生参加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并引导学生快速列式计算,让学生驾驭了方法,既巩固了学问,又提高了计算实力。总之,全课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绽开,意在调动学生参加学习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学生的引导者、参加者与组织者,让学生在自由、欢乐和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学问,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解理“倍”的概念形成的全过程。本节课是在相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欢乐的动物”的详细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的详细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会看图形表示
3、几个几相加,了解除法表示的平均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倍的概念应当是比较轻松的。教学过程分析:对学生来说,“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用“倍”表达数量之间关系的方式必需由老师明确地告知学生,但在这之前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起“几个几”的清楚表象,从而把“几倍”和“几个几”之间的关系凸现出来。在第一、其次次设计时,我简洁地认为只要把“倍”的概念告知学生就行了,因此,通过一次操作(学生也没有操作起来)就立刻告知学生:牡丹花有8朵,绿花有4朵,牡丹花是绿花的2倍。立刻把“倍”的概念揭示了出来。接着通过增加花的朵数让学生练习用“倍”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虽然在这期间也穿插了课件演示的过程,但明显份量不足
4、,从教学效果来看也不尽如人意,老师带着说了几遍,学生还是说牡丹花比绿花的2倍。因此,在其次次2.6班的课堂设计时,抽象出8朵牡丹花和4朵绿花后,不再立刻出示“倍”的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用花片摆一摆、请学生评一评等,在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多个“几个几”后再揭示“倍”的概念,把“无意接受”变为“有意接受”,这样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效果明显好于前一节课。思索这节课有几个胜利的地方:其一:能抓住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是填补师生间情感的空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动因素。平常能在情感上与孩子们常常沟通,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较喜爱的心情,因此,适当的创设情境以后,学生就能较快的融入学习活
5、动中,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也顺应了课程标准提倡的“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是能在学问起点的基础上实现学问的正迁移。前面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相识,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视察,会说出“几个几”,充分让学生在感受-理解-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很好的熬炼。因此,在最终的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自由视察、思索和沟通,学生随着信息的沟通,相互碰撞,让有着求异思维剧烈的同学有了创新的学问基础和机会;再就是能在最喜爱获得老师表扬的适当时机赐予激励,让胜利者有喜悦的体验,让艳羡者得到效仿的榜样而激发自己。相识倍的教学反思2“倍的相识”一课的教学,有如下体会:1、确定重难
6、点,巧设计易突破。倍的相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学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相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生疏的,建立倍的表象相识有肯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相识前,我细致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学问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自我动身,看看这节课应怎样设计,起初的.想法很简洁,就是根据信息窗的设计进行教学,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
7、,才确定了从学生相识的图形动身,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视察比较,发觉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相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须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相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确定的。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晰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知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8、几倍。2、依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时就是怎样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相识充分了,我可不行以把信息窗中的解决问题当做学生的一次综合实践,给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让学生想方法解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终怎样?此环节主要是建立学生解决倍问题的思路。由简洁到难,然后学生自己视察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视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还有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没有单位。3、充溢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学问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
9、环节更加的充溢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学问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相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其次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在学问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学问的学习做铺垫。相识倍的教学反思3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相识”,整个过程老师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溢欢乐。或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一、给学生供应丰富的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供应
10、途径应当是多样的,可以是老师供应,也可以是学生供应,学习材料应当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究与探讨。老师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化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老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供应的为蓝本进行合理的设计改进。因此,我以漂亮的大森林为背景,设计了更生动更符合二年级孩子心理特征的情境。在碧绿碧绿的草地上先出示两种动物(2只猴子,6只小鸭子),在原有学问(比多,比少)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倍”的相识。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老师顺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条小鱼,12只小鸟,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探究,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说学生对“倍”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了。二、关注师生间的同等对话老师不仅是组
11、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挚友。好的数学老师应当擅长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景,一种同等的对话情景。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所进行的“对话”,老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探讨或沟通,更主要的是进行同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呈现在老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本节课的老师时而充当“听众”,时而充当“长者”,引导学生去倾听、沟通、探究。用“谁听明白了,请你用学具摆一摆,把我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不要说出答案,用学具摆一摆,静静把想法告知给我。”给学生设置障碍,加深对学问的理解,给学生最有实效的评价同时,老师
12、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改变。新课标要求课堂给学生适度的开放,但也给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老师的主动作用,敬重个体的价值取向,遵循教学规律,这些将恒久是课堂教学进入专心境界的先决条件。当然,本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如老师的课堂调控实力还应加强,须要自身不断的努力提高。新的课程改革给老师一个全新的舞台,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的探究实践,我们才能走得更远相识倍的教学反思4倍的相识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包括倍的意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几倍数的简洁问题。由于学生对倍的相识比较生疏,建立倍的表象相识有肯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
13、时,我把对倍的相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倍的相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从中体验倍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详细描述的内容。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反复操作,让学生知道第一行几个,其次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用眼看一看,然后动脑想一想,最终动口说一说,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亲身经验、体验、探究而明白其中的道理,深化理解倍的意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的爱好大,无论是摆小棒还是做嬉戏,孩子们都主动参加,大胆发言,大多数孩子对倍的相识比较深刻,整个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通过这节课的教
14、学也给我留下了思索: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的语言要严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精确,不到位,这特别不利于使学生形成精确的数学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肯定留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相识倍的教学反思5倍,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支配在二年级上册学学习了乘除法之后,学习这个概念。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不敢怠慢,细心备课,参考比较权威的老师用书,书上对“倍”这单元的学问在这个阶段是这样要求的:在这里,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教科书中对倍没有给出概念性的定义,而是结合详细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
15、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倍,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吗?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学问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倍的相识事实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也就是说,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类似,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一个是相差的详细量。在学问模型上,倍是除法意义的延长,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新学学问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基于学生已有的学问和技能,为了突出新学问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第一节
16、课,只相识倍,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一个题型。起始课很重要,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学问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阅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验对倍的相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相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鸡的只数是3只,小鸭的只数是6只,就是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也每3只一圈,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2
17、倍,即6是3的2倍。进而在大量的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中巩固这个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达这个倍数关系,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6每3个分一份,有这样的几分。最终在大量的对比练习中,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个结论。其次节课,重点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同理,这节课也是基于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将其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实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谁的3倍,意思是把“谁”看成一份,6相当于有这样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谁”就占了这样的一份,自然用除
18、法做。第三节课,将倍的三种题型对比练习。在对比中找联系和区分,从而确定究竟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例如题组可以是“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几倍?”,“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几岁?”,“哥哥今年18岁,是弟弟年龄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岁?”在对比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关于倍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份数,即标准量是什么?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正确的算式表达数量关系。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倍的学问驾驭得比较好,依旧有少数学生还是雾里云里,分不清究竟用哪种方法解答。只有针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巩固练习,争取学懂。相识倍的教学反思6倍,对于学
19、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相识比较生疏,建立被的表象相识有肯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把对倍的相识与理解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相识这一课的设计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相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简洁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生疏,对倍的相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起先。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的原有的学问阅历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相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接着跟老师说,自己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20、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动手过程中须要老师的指导,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实时点播,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学问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阅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验对倍的相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激励学生想方法求简洁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汇总学生的想法,找出最简洁的方法是圈一圈。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
21、么,就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正呈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抓住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一学问的灵魂,不断推断、重组从学生涌现出来的信息,老师要对有价值的信息刚好归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实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当然这时须要老师敏捷调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学问的主动探究、发觉所学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而老师是意义的建构设计者、组织者、参加指导者与评估者,多媒体技术作为实现建构主义的重要手段,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倍
22、的教学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缺少练习,并且课的内容较多,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课前稍稍的进行少量的介绍与渗透。为自己节约时间,可以多加倍的练习。学生学习画线段图可以在练习课中进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老师必需留意自己的语言必需是精确、恰当,过度要留意承上启下。这是我在设计这节课后的反思,希望老师多提看法。相识倍的教学反思7倍的相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起先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详细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把新旧学问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年
23、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注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动手参加、直观体验,在开心的学习氛围中驾驭相关学问。为此,我做到了如下几点:(一)胜利之处1、嬉戏导入,连接新旧学问。在本节课的起先,通过拍手接力,激发学生爱好,同时也将新旧学问联系起来(几个几和倍),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相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且拍手接力简单操作,费时少,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和练习留出更多时间。2、情景教学,提高参加爱好。结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境,借助直观操作-胡萝卜贴片和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指名学生移动萝卜,摆出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5倍。这样让学生加深对新识的理解。让每个学
24、生都可以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而与同桌探讨沟通的过程既加强了合作沟通的实力,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终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学习热忱更高了。3、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做一做”第2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其次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4、在“改变”中进一步相识“倍”。本课的“改变”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改变;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改变。5、拓展延长,留出思索余地。(二)不足之处为避开情景太多的混乱感,最终的拓展还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中,不仅要让
25、学生知道“一个数中有几个几”是“倍”的概念,还要让学生能反过来思索“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也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相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渐渐抽象,最终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需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当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驾驭概念“倍”。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相识倍的教学反思8倍是小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一节概念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教学基础上的教学内容,数学概念中的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一种比较关系,看不见,摸不着,有些抽象而且学生在生
26、活中接触的机会也不多,缺少生活阅历的积累。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1、擅长教材情境,初步感知倍。一开课,我充分利用小兔子吃萝卜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找寻数学信息,提出三种萝卜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将学生的思索引向了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接着顺学而导,指名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圈一圈、在同伴相互之间说一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了“1份”、“几个几”和“几倍”之间的关系,学生正是在视察、沟通、操作的过程中亲历了倍概念形成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倍的含义。2、构建直观模型,理解倍的本质。因为学习倍都要经验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变,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
27、最大的困难,因此,我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说明倍的数学本质的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理解倍,在对比与抽象中深化对倍的相识,详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相识倍的教学反思9本课的教学学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相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告知我们:学生对倍的相识比较生疏,建立倍的表象相识有肯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相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力求实现“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这一目标。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对倍的相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
28、”倍”,对倍感到生疏,对倍的相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起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刚好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二、体验经验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学问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阅历。倍的
29、相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其次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在操作中经验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呈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相识倍的教学反思10讲完了“倍的相识”这节课,感觉效果还不错,在这节课中,我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从操作中强化概念的理解,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加学习过程,把操作、理解概念、表
30、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兴奋又充分理解学问,形象直观地建立“倍数”概念,培育学生获得学问的实力、视察实力和操作实力。环节设计如下:1、从摆中认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数学模型。第一行摆:其次行摆: 请学生在其次行摆3个2根(学生听老师指令摆),3个2根也可以说是2的3倍。摆其次行换成4个2,引导说是2的4倍。2、从摆中理解,从直观形象概括出抽象的文字表述。坚固建立起“求几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的印象。请同学们动手摆学具,要求先想出摆的根数,再有依次地一组组摆出来。1) 第一行摆:其次行摆: 是第一行的2倍 引导说:3的2倍是(
31、2个3),有6根(2) 第一行摆:其次行摆: 是第一行的4倍 2的4倍是(4个2),有8根(3) 第一行摆:其次行摆: 是第一行的5倍 3的5倍是(5个3),有15根3、从说中强化,理解意义。6的3倍,以6作标准,是( 3)个(6 );4的2倍,以4作标准,是(2)个(4)。小组探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当学生相识了倍数的意义,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相识倍的教学反思11我的设计在教材解读那天,我知道本课的学问点是:相识“倍”的含义和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利用例题情景图中的蓝花2朵,黄花6朵两个数量,然后进行创设“七仔送礼物”的情境,要求学生
32、自己提问,即复习学会的“相差”问题、“总数”问题,也引出今日的学问“倍数”问题。即使学生提早说到了倍数问题,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接着然让学生圈一圈:黄花里有几个2朵(蓝花朵数),教学“蓝花有2多,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采纳多种形式的说一说这句话,从而建立“倍”的概念。再加入一些练习,巩固对倍的含义的相识。在学生摆小棒时,我做了一些改变,目的是要学生明白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也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因为第一环节圈了、摆了,所以学生就会联系除法的含义来思索,很简单就能想到用除法来计算,从而很顺当地把这个学问点驾驭了。再加上一些练习巩固一下,我想应当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的失误可是
33、因为我的目标意识的不剧烈和对学生的现实基础不够了解,考虑的也不够周到,导致这节课上得很失败。第一处:在告知学生“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是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后,因为板书没有全部在内,所以导致学生在说含义时,常常说地不完整,多次订正还是这样。所以我想写全板书的话,因为比较直观学生确定能说得较好的。在练习时也是的,由于前面没有说好,沟通时学生总也说不完整,再加上后来时间比较紧,很多时候都变成了我说了。哎!这也是由于平常上课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已经习惯讲话不完整了,以后要留意学生能说的,肯定要他们自己说出来。其次处:对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原来是想好应当要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但是
34、因为时间的问题,也是因为之前就有学生用到了除法算式,所以根本没有探究,就已经同意除法是正确的,变成了我“灌输”给学生的。这就与“新基础”教化试验的理念相违反了,学生是被老师牵着走的。第三处:后面的练习,我设计得没有什么梯度性,都是看图说一说,都是从直观入手的,其实完全可以加入一些纯文字性的题目,提高一些难度。原来我在黑板上写了“1、2、3、4”是想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嘉奖的:比如遵守纪律、回答精彩、动作快速,但是看学生都听遵守纪律的,所以没有用,其实这个用了以后,在课的最终就能用今日的学问来说说各组的状况那样的效果或许会更好些。所以上课前肯定得方方面面都考虑细致了。我的想法对 于吴晓亮老师的
35、看法,我也挺赞同,但是因为平常课上这方面的训练较少,我没有阅历,所以更怕在公开课上来用,到时假如限制不了那怎么办,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可怎么好,所以还是根据一般教学过程一步步来了。从这节课看来,我还有许很多多的不足,须要多向有阅历的老师学习,可以网上多听听别人的录像课,当然加强理论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每节课都要仔细思索,学生的各种常规也要课课抓,那样就能削减在公开课上犯一些低级错误。相识倍的教学反思12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相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支配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对“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
36、,都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扩展。本单元先让学生经验从对生活中详细实物数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通过3个2根及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在“几个几”的基础上相识倍,再从除法的角度理解倍的概念,让学生相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一个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量就是它的几倍。在建立倍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应用倍概念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和应用意识。相识倍的教学反思13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37、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在课的起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投影显示两组美丽的星星和圆圈导入,先让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再让他们依据已有阅历提出问题,适时帮他们分类整理,再从图上摘录信息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熟识的环境下接受新知。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赐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操作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育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问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需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让学生多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得学问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
38、深化理解学问的目的。老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阅历去主动地思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视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究,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索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究胜利的喜悦。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请学生在第一排摆4个圆片,其次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化的理解。紧接着,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1只长颈鹿、6只小企鹅、2只小白兔、3只小鸭子、4只小熊猫和8只小鸟,让学生用今日学习的有关“倍”的学
39、问说一句话,然后问学生为什么,选择不同的数据就有不同的答案,然后让学生比较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引起大家的思索。通过视察、比较,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一份的数量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这样的练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始至终参加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不仅学会概括表象,强化了“倍”的概念。三、注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子,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学问,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仔细看
40、、动手摆、主动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学问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这节课里, 我在教学的同时,留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洁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学问系统,在设计上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供应了思维拓展的空间。相识倍的教学反思14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见过人民币,依据学生的生活
41、实际,所以我把相识的重点定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教材中人民币的兑换是用文字题方式出现的,而我则把它容入学生的购物活动中,其实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方法付钱,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方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先学会小面额的,由学生由浅入深地驾驭。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特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摸钱、认钱、比钱、换钱、取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以小主子的身份人人参加、个个动手、主动思索
42、、主动探究,激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胜利的喜悦,而老师始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质疑解难者,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看法,帮助学生相识自我,建立信念。每个孩子都有胜利的渴望,希望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孩子的真情告白,都给以热忱激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得!”等充溢激情的话语,营造了同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爱好深厚,信念十足。学无止境,进入了最佳学习习状态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满脑子的“为什么”,所以,在本 节课的最终一环节,我为学生创建机会,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进入更深的境界,或许有的问题是老师都解决不了的,
43、这不更加体现了学无止境吗,或许还是吸引学生永住直前,不断探究的动力呢。细读新课标,发觉合作沟通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沟通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肯定的困难,特殊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成了观战者。另外一个就是人人都来动手操作的苦恼。人民币的相识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动手操作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原打算给每生一整套人民币实物,但由于数额太大,最终还是改成了先用人民币学具进行整体感知,到了关健时候才运用真币,致使整节课下来多了取币收币的步骤,便有操作活动太锁碎的感觉,有待改进。还有就是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
44、麻烦的事情,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第一环节:教学相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肯定生活阅历,于是设计提问“你们相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骄傲地回答“相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相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细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相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辨的?”使学生在合作沟通中自觉的进一步相识了人民币。2、同桌合作沟通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相识的人 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相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45、3、渗透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开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惜人民币”。其次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即予以确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2、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
46、才是1元?”相识倍的教学反思15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许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相识。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出了,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图片,并提现问题“由长方形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由此联想到长方体,紧接着我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演示:长方形围着其中的一条边旋转,运动轨迹形成圆柱的过程。引导学生由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体会“面动成体”,并揭示课题:圆柱的相识。探究圆柱的特征时,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视察并仔细思索:“这些物体的形态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从详细实物
47、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相识经验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加深对圆柱的相识。利用课件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验由直观物体到抽象几何形态的过程,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则采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沟通的方式进行:通过自学教材、视察圆柱实物、摸一摸、比一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采纳小组合作、探讨、沟通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为了深化圆柱特征的相识,我还采
48、纳实物操作演示:长方形围着其中的一条边旋转。从运动的角度相识圆柱的特征。探究圆柱体的侧面绽开图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圆柱的特征动身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是不是随意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底面)和一个侧面就肯定能组成圆柱?提出探究要求(1)侧面和两个底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侧面绽开后是什么形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动手实践操作进行验证。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沟通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微课圆柱的侧面绽开过程的播放使学生知道了圆柱侧面沿着高绽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明白了绽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相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这样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详细,并把“视察、猜想、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