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8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494052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8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8篇】报任安书教案 篇一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

2、迁的哪些信息? 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1、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3、、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坚忍和伟大,同时此文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

4、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 明确:第1段:说明来信内容,就未能及时回信表示歉意。 第2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节的原因。 第3段:说明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 第4段: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身处逆境“论书策”以抒其愤的例子,作为自己的榜样。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宗旨,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 第6段:再次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照应开头,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四、文言知识梳理 1、整理本课出现的通假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2

5、)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3)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7)无益,于俗不信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1)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E略陈固陋 (2)例: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今仆不幸,早失父母 C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E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五、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1、

6、阅读第2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 提示:(1)位卑人轻,死无人惜 (2)人应死得重于泰山“择死”对于自己无价值,所以“择生” (3)提出不辱与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极刑 (4)举历史上地位显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节”不足为怪 2、研读第3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

7、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3、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明确: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底圣

8、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钱钟书) 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 4、研读第5段,(1)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2)说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

9、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第6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六、拓展延伸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么评价?联系本文,结合你所知道的其他典型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报任安书教案 篇二 学习要求: 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 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

10、能力。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

11、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

12、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二。 课文分析 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13、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

14、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

15、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三。 总结全文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四。 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 “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

16、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隐忍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

17、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

18、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如何学好语文的方法及技巧 篇三 1、多诵读,可以形成语感,以便以后做题速度快节约时间。 2、多背记,可以背古诗文、优美语句、名言名句、名人事例等。 3、多见识,广泛的阅读,多见识一下各种不同题材的文章。多复习,可以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形成知识一体化。 报任安书教案 篇四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

19、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

20、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

21、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1、学生对照解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解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

22、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解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23、。(第2段) 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

24、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

25、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

26、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 报任安书教案 篇五 引入: 培根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由人创造,历史也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要沿着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探寻一个人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 展示课题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 谈到司马迁,总绕不开

27、这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我解读本文的立足点,也是切入点和探究点。 下面就是我的说课流程: 1教材地位:报任安书选自人教版山东省职教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弹奏生命的乐章”,本课为节选。 2主要内容:节选部分突出“生命”二字,言说身世不幸、探讨生死大义,主题鲜明突出、情感酣畅淋漓。 3个性解读:基于教材地位与主要内容,结合单元主题,我重点解读“生命”二字:生,即人生司马迁坎坷不幸却又光辉灿烂的一生;命,即命运面对坎坷与不幸,司马迁的人生选择。以“生命”为线串联课文,研读人生价值,深化单元主题。 知识储备: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

28、基本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本课解释详细,学生能大致了解文意,继而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 专业特点:我的授课对象为艺术专业学生,他们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缺少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理解并探究本课的“生命”主题,恰好弥补其不足。但授课要深入浅出、理趣并重,在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人生理念。 基于教材与学情,结合我对本课的理解,紧扣文本,我把目标整合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 (一)文言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利用课文解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学目标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赏读本课文辞之美、情感之切。 (三)文化目标 司马迁的价值观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 根据学生

29、实际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1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 报任安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

30、节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ng) 伏法受诛(zh) 暴肌肤(p) 鞭 (chu) 圜墙(un) 占卜(b) 囹圄(lingyu) 课时 篇七 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

31、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

32、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解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报任安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33、。 四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一、指导学生自学“单元教学指导”和司马迁与史记,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 要求: 1、对照解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 2、大声诵读,注意断句和字音。 3、大体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 4、对照课后联系,进一步渗透课文深层内涵。 二、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

34、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qing)地 伏法受诛(zh) 暴(p)肌肤 鞭棰(chu) 圜(yun)墙 占卜(b) 槛(jin)阱 缧(li)绁 囹圄(Y) 3、主要词句 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不能与死节者比 其次不辱理色 及在槛阱之中 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

35、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

36、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四、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五、教后记: 第三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37、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yn)色 倜傥(ttng) 4、词句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惟倜傥非常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38、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总第 周 第 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重为乡党所戮笑 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

39、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

40、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

41、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五、教后记: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