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的教案.docx

上传人:1868****340 文档编号:9479818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7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论语》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2023年《论语》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论语》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论语》的教案.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论语的教案论语的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索结合起来的学习看法与学习方法。教学设想1.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其次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看法、学习方法的教化。3.培育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教学过程1.简介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2、。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化,是第一个把教化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扬“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实行存疑看法,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相识论和教化思想方面,注意“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闻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

3、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探讨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2.老师范读课文。3.正字正音。愠罔说不亦说(悦)乎4.教学第一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

4、(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开心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挚友。有志同道合的挚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欢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白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层表明白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看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白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挚

5、友不远千里而来,探讨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挚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看法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干脆表明白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白学习看法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白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看法。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5.教学其次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朗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学问);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学问,能够领悟新学问,(这样的人)可以做

6、老师了。这一则表明白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白“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相识的加深;其次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学问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索探究,获得新体会,驾驭新学问。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6.教学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索;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乏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索,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乏而无所得。这一则表明白学习

7、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白学习与思索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白学习与思索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索的基础,思索是对所学的深化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7、教学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宠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

8、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化?表明白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化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白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看法。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学问。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8、教学第五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9、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静默地;识(),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意;诲,教育;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静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意,训诲人从不感到疲乏,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意;诲:教育。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看法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静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问。“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意。“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看法,要热忱地教育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

10、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留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宠爱它的人,宠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间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

11、是珍惜珍贵的时间。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成天不吃,整夜不睡,思索问题,(但并)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论语的教案2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看法,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三、教学重点1诵读熟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四、教学难点1读懂论语,驾驭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看法,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化感受论语精髓。五、教学过程(1)、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知宋太宗说:“臣

12、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牢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高校、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高校、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3听读课文,留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5分学习小组,读

13、课文,说注释,说译文。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沟通,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3老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看法有关”等。4老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爱它。(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依据纸上支配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1在“作家作品”类登记:孔子(前551一前479),名

14、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在“成语”类登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名言警句”类登记:用于学习看法: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难句翻译”类练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

15、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下课之前,同座同学相互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六、作业1、背诵论语十则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看法的格言警句。创意说明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调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实力及习惯。这种:实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探讨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

16、学问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老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学问积累、实力培育、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究竟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学问,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实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是在告知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

17、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论语学而广东 胡寿栋问: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答: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觉这位祖师爷在教化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深厚爱好。其次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挚友交往的看法,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

18、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许多学问与道理。孔子对挚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特别的欢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确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志向,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看法,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

19、究。说(悦)与乐好像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微小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兴奋,可见孔子教化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兴奋,要很开心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欢乐、高兴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挚友的到来应现出快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三句都运用了反问句式,表明白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决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论语的教案3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珍宝中

20、获得启迪,受到教化。教法学法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学问,得到启示。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须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二)简介孔子和论语1(学生之间沟通)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学问讲出来,假如不完整可以相互补充。2 (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

21、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探讨,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化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留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3探讨、质疑、析疑。依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相互提问,相互解答。把探讨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探讨。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

22、,开心)人不知而不愠(恼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逆境的意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意;诲,教育)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挚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欢乐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学问,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肯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状况。(四)小结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学问时,我们不难发觉,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五)作业完

23、成课后思索与练习三其次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化思想,今日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探讨、赏菥。2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看法的句子。(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看法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常常温习)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学问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学习看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虚心好学)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意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

24、学习,择善而从)归纳:学习看法强调要虚心,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索与复习)(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赐予确定)(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 (1)找出你最喜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3)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准备。(四)小结(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学问,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五)作业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沟通。论语

25、的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学问。2、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3、驾驭“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5、背诵课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看法、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课前打算: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教学过程: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

26、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日,仍光线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八则。(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探讨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化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

27、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看法和处世方法。孔子在政治上主见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还特殊强调“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但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孔子对我国古代教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弟子达三千人。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变更了过去教化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化的状况。这在我国教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学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阅历。留意“因材施教”,主见学习学问要“温

28、故而知新”。学习看法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索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始终流传到现在。为我们供应了探讨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出名的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从汉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肯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

29、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除第六则外,都属于这种体式。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敏捷: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子贡问曰”);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六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论语是探讨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始终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三)字词讲解:1、成语:学而

30、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2、文言虚词而:顺接连词a、温故而知新b、敏而好学c、学而时习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转折连词a、人不知而不愠b、学而不厌c、思而不学则殆3、实词(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学、复、实)习朋(友)(喜)悦(快)乐思(考)学(习)(聪)敏敏(捷)(教)诲厌(倦)(疲)倦(选)择知(道)(爱)好(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如:人不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故(旧的,从前的)善(好)何(什么)(3)通假字“说”通“悦”(开心)“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才智)(4)

31、名言警句:a、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看法)b、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c、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四)内容讲解课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化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看法和处世方法。课文所选8则,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看法、学习方法的一些看法。在一、三、五、六、七、八则中还讲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下面

32、详细分析八则语录的意思。第一则主要讲学习的看法和方法,还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表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实践、学习需结友、学习与自我修养密不行分的深刻见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说明为“按肯定的时间”或“刚好”。“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须要实习才能驾驭;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活解。其次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

33、欢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看法,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其次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学问连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索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索,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一般都认为“温故”和“知新”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视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

34、记录了孔子这样的一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学问,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肯定要将学问融会贯穿,能在温习旧学问中有所发觉,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须要独立思索了。第三则讲学习看法问题,当然也是正确相识事物的看法虚心、恳切、醇厚。切不行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指责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照旧允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终的“知”字

35、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学问和本事。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虚心的学习看法。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明白“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收到效果。“罔”“殆”二字历来说明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担心。”“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索;“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相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第五则讲学习看法。孔子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

36、特长,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是“借鉴”的意思。第六则也是讲学习看法。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的问题,借题发挥,教化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表现了孔子对机敏努力、勤学好问风范的推崇。第七则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识”,记住,强调要把学过的学问牢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看法,“厌”,同“餍”,满意的.意思,提倡的是“学无止境”的境界。“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看法,要热忱地教化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却说“哪一样我能做到呢?”明显,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第八

37、则也是讲的学习看法。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特长,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擅长学习的重要性。总之,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提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看法,辞约义丰,精练传神。(五)对下列特别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留意发觉规律总结规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简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事实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2)可以为师矣。简析: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可,可以,助动词;以

38、,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3)何有于我哉。简析:这是个特别语序的句子。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词,对于。“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六)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学问,再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开心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欢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恼恨

39、,不也是君子吗?”(2)孔子说:“复习旧的学问,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或者启发,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3)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相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慧才智。”(4)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去动脑筋去思索,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精神乏累而无所收获。”(5)孔子说:“我见到好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人我就在内心中检查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6)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答道:“他聪慧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称为文。”(7)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静默地记在

40、心里,不断积累学问,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意,教育学生要热忱,这些哪一样我能有呢?”(8)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于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应当留意改正。”(七)特色赏析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言简而意深,谆谆教导而富有哲理。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41、。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谆谆教导、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谆谆教导、充溢睿智的学者形象。(答题时间:20分钟)基础学问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2、说明加点的词。(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诲

42、女知之乎?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E、思而不学则殆。4、说明下面的一词多义。5、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课内阅读整体感悟6、依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_。(2)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3)认为应当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_。课外阅读拓展提高7、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1、略2、略(参见课文注释)3、 E4、识“之”,代词,代学过的学问。谓“之”,代词,他,指

43、孔文子。从“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知“之”,代词,代所教给的学问或是道理。可以,以,让。何以,凭。是以,因此。5、(1)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古义,好的地方。今义,和善的人。(3)古义,可以让。今义,可能,能够。(4)古义,满意。今义,厌烦,厌烦。6、(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略(参见课文注释)论语的教案5学问与实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育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实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学问,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联系自身学习经验,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看法,改进学习方法4、背诵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相识并刚好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看法;激发酷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忱。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育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实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相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看法;激发酷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忱。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育学生把所学学问、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