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1 《马说》知识点梳理(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31 《马说》知识点梳理(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2.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往往是托物寓意。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文章
2、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四、字音字形 骈死(pi) 槽枥(co)(l) 粟(s) 外见(xin) 祗(zh)一食(sh) 一石(dn) 食(s)马者而食(s)也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故虽有名马:即使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按照。食之不能尽
3、其材,通“才”,才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执策而临之:面对其真无马邪:通“耶”,吗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二)通假字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三)词类活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一词多义。之:虽有千里之能 助词,的;马之千里者 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实义。食:食不饱 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策: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驱使。以:不以千里称也 拿、把;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其: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其真无马耶? 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五)古今异义 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六)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5、六、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鸣叫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七、理解性默写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
6、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
7、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八、内容理解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
8、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5、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6、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7、当今社
9、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8、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九、文章主旨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十.写作特点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