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管理办法.docx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9475466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0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基沉降观测管理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路基沉降观测管理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路基沉降观测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沉降观测管理办法.docx(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湘桂铁路衡永段扩能改造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兰渝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地段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较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兰渝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按照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13-2003)、关于印发铁路建设协调小

2、组第二十八次会议纪要的通知(铁建设函2007599号)及关于发布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十九项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7159号)以及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的要求,制定铺设无砟轨道地段沉降变形观测标准。铺设有砟轨道地段,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也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由于桥涵、隧道工程一般沉降不大,原则上仅对地质条件复杂的桥、隧以及过渡段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并纳入设计文件。按新建时速200公

3、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58号)、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暂行标准(铁建设 2004 8号)、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等规范要求,制定铺设有砟轨道地段沉降变形观测标准。第一条 路基(一)竖向变形标准1、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应满足下表的要求。表1.1.1 有砟轨道工后沉降控制标准设计速度(km/h)一般地段工后沉降(mm)路桥过渡段工后沉降(mm)沉降速率(mm/a)2001508040(二)水平变形标准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路基的安全,软土地基、斜坡地基地段必须控制

4、填筑速率并加强变形监测。其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不大于10.0mm/昼夜,坡脚水平位移速率不大于5mm/d,地基条件较差时,应适当提高变形控制要求。第二条 桥涵(一)梁体徐变1、有砟轨道桥梁徐变值不宜大于20mm。2、特殊桥跨结构的徐变限值按设计文件规定。(二)桥梁墩台1、有砟轨道:时速200250km客运专线铁路,对于静定结构须满足均匀沉降不大于50mm,相邻墩台沉降差不大于20mm的要求;2、有砟无砟轨道的超静定结构,其相邻墩台沉降差除满足静定结构的规定外,还应根据沉降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确定。(三)框构、旅客地道及涵洞1、时速200250km客运专线铁路,工后沉降一般不应大

5、于100mm,并与相邻路基地段协调。第三条 隧道(一)铺设无砟轨道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一般不应大于15mm,轨道基础与路基、桥涵等结构物间的工后差异沉降小于5mm,且折角小于1。(二)铺设有砟轨道的路隧过渡段标准同路桥、路涵过渡段。第二章 职责及要求第一条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职责(一)委托评估单位进行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二)委托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和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湘桂铁路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沉降变形观测设计方案,组织对设计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三)负责观测及评估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观测数

6、据的真实、可靠,并委托评估单位建立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五)组织进行阶段评估工作,并及时将阶段评估结果反馈给咨询、设计勘察、施工及监理等单位;评估工作完成后,由评估单位提交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六)检查、监督、协调、处理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第二条 咨询单位职责(一)协助湘桂铁路建设指挥部对观测和评估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二)协助建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三)协助湘桂铁路建设指挥部及评估单位组织阶段评估工作。对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设计、阶段评估报告和铺设无砟轨道或有砟轨道申请报告及时进行咨询,并提出咨询意见和结论性的专项咨询报告。(四)协助湘桂铁路建设指挥部检查、监

7、督、协调、处理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五)参与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管理办法。第三条 勘察设计单位职责(一)提交线路设计总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明确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及要求;各观测断面点的设计变形计算报告,包括计算总沉降量-路基面沉降量及工后沉降,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二)对变形观测的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三)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设计预测的结果提交建设、咨询和评估单位。(四)参与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管理办法。第四条 施工单位职责(一)成立专门的沉降观测组,按”五固定原则”即固定水准点和工

8、作基点、固定测量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开展工作。(二)负责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元器件埋设及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并定期对变形监测网进行复测。(三)根据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和本办法提出的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按时进行观测,及时整理沉降观测、测量等观测资料,及时提交观测数据及初步成果资料。并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四)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五)负责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汇编工作。(六)参与观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七)参与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管理办法。第五条 监理单位职责(一)对全过程变形观测的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

9、理,并责任明确。(二)监督、检查观测设施的保护,以确保其不受施工或外界的扰动和破坏。(三)对施工单位的观测数据及时签字确认。(四)参与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管理办法。(五)监理单位是平行观测的责任主体,应全过程对变形进行平行观测。平行观测的数量,一般地段应不少于总测点的10%,对于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等区域,平行观测的数量不应少于30%。(六)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第六条 评估单位职责(一)负责对测量人员进行测量及数据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二)接收变形观测的成果数据,分析变形观测数据的质量。(三)确定线下工程变形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用数学方法结合工程经验进行综合分

10、析预测。(四)抽检观测方法及数据。(五)提交评估报告,提出建议意见。(六)负责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第三章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第一条 一般规定(一)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DS05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观测;有砟采用不低于DS1型仪器观测。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二)水平位移观测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和精度要求采用GPS、全站仪,除考虑仪器精度外,应满足表3.2.3-1和表3.2.3-2的要求,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

11、/T1831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的相应规定。(三)基准点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域外不受施工干扰、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基内,可选用现有的控制桩,并进行定期检测复核、校正。(四)观测前,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观测人员须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五)各种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晰,不得造假、不得涂改,签署完善,并要妥善保存。(六)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筑速率,对于斜坡、软土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填筑速率,当坡脚边桩水平位移速率大于5mm/d,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d时,施工单位应立即停止填筑并上报建

12、设、监理、设计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各方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措施。第二条 变形观测网的建立(一)变形观测基准 变形监测网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其基准应满足以下要求:1、变形观测网需要设置水平位移监测时,应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三等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利用CP和CP控制点、水准点点位,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独立坐标系统成果计算可以利用两个CPI、CPII点,采用一点一方向的方式进行。2、垂直位移监测网分为基准网和变形点测量网组成,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变形点测量网由工作基点和变形点组成,采用独立建网方式。高程应采用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利用或

13、引入一个施工水准基点作为起算高程。基准网应定期进行复测。3、施工单位应对基准网进行定期复测,前期1-2月复测1次,基准网稳定后3-6月复测1次。(二)基准点设置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公里。监测网的线路长度应在4km左右。可选用经检验稳定可靠的CP、CP控制点以及线路水准基点。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其点位可以利用现有CPI、CPII和施工水准基点,一般200m左右设置一个,工作基点距路基中心的距离应小于100m。观测工作基点必须布设在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且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

14、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工作基点采用顶端圆滑的28mm、长60cm钢筋插入基桩中,基桩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5m,采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按顺序编号。3、水平位移基桩应布设在路基两侧能通视的水平位移边桩上,且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三)观测与精度要求1、基准网、变形点测量网均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若监测地段含无砟轨道时则应以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2、在工作基点上进行变形点测量,工作基点起闭于基准点。3、变形测量精度符合表3.2.3-1的规定表3.2.3-1变形测量精度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观测点的高

15、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mm)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无砟轨道(三等)1.00.56.0有砟轨道(四等)2.01.0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3.2.3-2的规定。表3.2.3-2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三等6.03501.81/70000按照国家三等平面控制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照国家四等平面控制要求观测5、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3.2.3-3的规定表3.2.3-3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

16、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1.00.30.6 0.8 DS05或DS1型仪器,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四等2.00.71.4 2.0 宜采用DS1型仪器,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四)水准测量观测技术要求1、沉降观测采用往返水准测量方式,沿相同的路线进行,应采用固定转点法完成。2、水准观测应符合表3.2.4-1 的规定。 表3.2.4-1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单位:m等级水准仪最低型号水准尺类型视距前后视距差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光学数字光学数字光学数字光学(下丝读数)数字二等D

17、S1因瓦503且501.01.53.06.00.32.8且0.552次三等DS1因瓦1001002.03.05.06.0三丝能读数0.352次DS2双面木尺单面条码75753、水准观测的测站限差应符合表3.2.4-2的规定表3.2.4-2 水准观测的测站限差 单位:mm项 目等 级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二等0.50.713三等光学测微法11.53中丝读数法23第四章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第一条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沉降变形观测的范围、主要内容有:(一)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二)路基基底沉降观测(三)路堤本

18、体的沉降观测(四)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段边桩位移观测第二条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一)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不同的结构部位、轨道类型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二)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三)铺设无砟轨道地段原则上路基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根据工点长度、工程地质条件,观测断面数量可加以调整;地质条件

19、变化大和过渡段均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铺设有砟轨道地段路基观测断面按如下原则布置: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地段和过渡段路基及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50m左右;对于斜坡、软土路基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筑速率,当坡脚边桩水平位移速率大于5mm/d,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d时,施工单位应立即停止填筑并上报建设、监理、设计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各方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措施。(四) 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设计标高,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标高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

20、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五)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识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第三条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各类路基工点的沉降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观测元器件布置按设计图纸要求办理。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类型设置数量,埋设沉降观测元器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图要求由设计、监理、施工方在现场确定,并填写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见附表1)。第四条 观测断面元器件及观测桩的规格与埋设(一)一般要求所有观测测试

21、元器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基填筑施工前埋设。各种观测测试元器件的规格、精度、埋设部位应满足设计与监测要求。(二)观测桩的规格与埋设 水平位移观测桩在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其规格、埋设按设计要求办理。 路基面观测桩在一般路基段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设计标高,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标高后埋设路基面观测桩,其规格、埋设要求按设计要求办理。(三)路基监测元器件及沉降变形监测与分析系统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路基面沉降采用观测桩进行观测,地基面沉降主要采用沉降板进行观测,复杂工点或特殊情况下根据需要尚可选用沉降仪、剖面沉降管、测斜仪等相结合进行观测

22、。对于需要采用沉降仪,测斜仪等仪器的监测项目,应优先选用自动监测装置。自动监测多采用电测沉降仪和水平位移计,重要观测点采取传统的数字直观沉降板作为辅助元件。元件的选取应进行可行性认证,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求及精度要求,且具备抗干扰能力强,数据采集误差小,精度高的要求。沉降变形监测与分析系统,应满足变形监测精度要求,具备便于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自动成图等功能。一般要求如下:1、传感器(元件)高精确度:灵敏度0.01mm,量程满足变形监测范围要求;高智能化:直接物理量输出,传感器(元件)可以直接与计算机进行交换任意网;高可靠性:传感器(元件)输出的是物理量而非模拟量,数据长距离传输不失真,抗

23、干扰能力强。2、数据处理软件可查询任意传感器、任意时间段、任意监测点的测量数据;数据处理软件功能齐全,操作简单,自动生成图形及表格,并可以进行曲线拟合,作为预估工后沉降量的基础。3、仪器生产厂家应具有相应的生产资质、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和经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合格证等,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业绩和信誉评价。第五条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频次(一)路基观测测量阶段路基变形观测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地基的沉降以及路堤坡脚边桩的水平位移。第二阶段:路基填筑施工至设计高程后,自然沉降期及预压期的变形观测,该阶段应对路基面沉降、路基填筑部分沉降、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的

24、观测。(二)路基沉降观测频次所有元器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在路堤填筑前必须进行复测,作为初始读数。路基沉降观测频次不低于表4.5.2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4.5.2-1无砟地段路基沉降观测频次(按新规范修改)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10天3个月以后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冬季:冻结期与冻融期观测频次比平常期增加一倍。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表3.5.2-2有砟地段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

25、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路基施工完毕第2、3个月1次/5天3个月以后1次/715天6个月以后1次/月第五章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第一条 一般要求无砟地段一般情况下,应对每个桥梁墩台、每个涵洞进行观测,并对每孔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徐变变形观测。对于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在有砟轨道地段,对于特殊地质如湿陷性黄土、粘性土地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特殊结构桥梁梁体的徐变变形进行观测。第二条 观测点的布置无砟桥梁墩

26、台沉降观测点布置: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每个墩台的测点总数应不少于4个。观测点的布设见设计图;对于有砟地段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一般可在每个墩台的一个对角上设2个测点。预应力混凝土梁观测点布置: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不少于6个。观测点的布设见设计图。涵洞观测点的布置:涵洞边墙两侧应设置沉降观测点,测点数量不少于4个,观测点的埋设见设计图。 第三条 观测精度无砟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 1mm。第四条 观测频次(无砟)(一)墩台观测频次见表5.4.1。表5.4.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 观

27、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

28、个月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二)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表5.4.2。表5.4.2 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60天1次/1、3、5天后期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三)涵

29、洞观测频次见表5.4.3。表5.4.3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第六章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第一条 一般要求隧道主体工程完工

30、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直到工后沉降评估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为止。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隧道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基础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第二条 隧道观测断面的布设(一)黄土隧道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二)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VI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的地下隧道观测断面间距延线路纵向不应大于50m。(三)明暗交界

31、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四)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五)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第三条 隧道观测点的布设隧道观测点的布置:隧底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见设计图。第四条 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第五条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一)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二)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32、,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二衬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2、第二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后3个月。(三)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6.5的规定,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表6.5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第七章 过渡段沉降观测第一条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路桥、路隧、路涵、堤堑等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

33、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第二条 铺设无砟轨道地段分别在路桥、路涵、路隧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的起点05m处、1525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铺设有砟轨道地段路桥、路涵、路隧、堤堑过渡段必须在距结构物的起点05m 、5m10m设置沉降观测断面,复杂地段适当加密。第三条 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第四条 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4.5.2路基沉降观测频次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34、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第八章 测量与观测资料的整理第一条 一般要求:(一)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二)自动采集测量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并打印一份保存。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实时监控。(三)观测单位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自我评估,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在路基面沉降观测第三个月末,六个月末或路基沉降达到规范要求时,以及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的形式将每个断面(点)的路基面、地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报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由评估单位进行沉降变形分析、评估;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对路基地基变形观测

35、,施工单位应每7天将观测结果以数据库电子文件形式及时报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路基填筑完毕,路基面观测桩开始监测后,则每半个月将观测结果以数据库电子文件形式及时报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施工单位应及时进行过程中的沉降发展情况分析、评估。第二条 提交资料(一)沉降观测资料(1) 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 附表1(2) 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 附表2 (3) 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附表3(4) 剖面沉降管测试资料汇总表 附表4(5) 绘制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时间沉降曲线 附表5 (6) 绘制路基面沉降时间沉降曲线 附表6(7)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附表7(8)

36、 涵洞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表 附表8(9) 桥梁梁部徐变上拱观测资料汇总表 附表9(10) 隧道沉降观测资料汇总 附表10(11)边桩水平位移测量汇总表 附表11第九章 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第一条 路基(一)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1、比较计算的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主要目的是:(1)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2)如果施工期观察到的沉降出现异常,而且经过检查排除测量仪器和人为错误,可尽早检查修改设计,保证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要求。2、具体操作时,应对路基工点每一观测断面的沉降绘制施工过程(包括观察期)沉降随时间发展的曲线,见示意图9.1.1。在此基础上估计各观测断面的最终沉降。

37、3、沉降分析和观测结果自评报告应按要求及时报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由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评估。(二)各观测断面沉降拟合曲线为了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工后沉降,应对观测的沉降进行曲线拟合,对路堤区段可根据路堤填筑完成后沉降观测桩(或在超载预压时为沉降板)观测的结果为基准。曲线拟合一般以中心观测桩结果为主,路肩观测桩为参考。对路基横断面不对称区段(例如基底地面横坡1:5)应相应考虑路肩观测桩测定结果。拟合曲线的推导一般以三个月为周期反复进行以不断逼近路基的真实变形状况。具体的说,在路堤完成填筑、安装沉降观测桩后,按规定的周期测定三个月后可根据三个月测定的沉降观测结果推导第一个拟

38、合曲线S1 (t),见示意图9.1.2。根据这个沉降拟合曲线可外推(预测)六个月后的沉降S1(t=6个月)然后继续监测三个月,并检查第一次预测结果是否合理。然后根据总共六个月观测的结果推导第二个更接近时间的沉降拟合曲线S2(t),以这种方式不断逼近真实的路基变形发展,见示意图9.1.2。应当指出,在推导沉降拟合曲线时后期的沉降测定结果特别重要,应重点考虑。通常采用的沉降拟合曲线有以下两种:指数函数双曲函数其中:S:最终沉降量,以开始监测为时间零点。a,b: 沉降拟合曲线的参数。如有更合理的函数形式,也可采用。根据沉降结果做第1次预测(三个月后)s1(t)根据沉降结果做第2次预测(六个月后)s2

39、(t)时间沉降沉降观测结果路堤完成施工(埋设观测桩后)示意图9.1.2 推导沉降拟合曲线s(t)对路基工点每一观测断面应推导相应的沉降拟合曲线及参数,作为预测工后沉降的基础。(三)各观测断面工后沉降的预测在观测沉降六个月后可进行工后沉降预测。对每个路基工点的各个观测断面应分别预测其相应的工后沉降并填写以下表格:表9.1.2 工后沉降预测表区段编号:工点号:预测时期:计划铺轨时间T0:计划完成运营时间T3:观测面编号里程观测面状态说明工后沉降计算值*根据沉降测定结果预测的工后沉降部分S(T3-T0)估算轨道结构自重引起的附加沉降Sst工后沉降SR=S(T3-T0) + Sst*注:表格中的工后沉

40、降计算值由设计院提供。(四)审核铺轨条件对每个路基工点应以三个月为周期根据最新推导的沉降拟合曲线进行工后沉降预测至少两次以上,并检查所有观测断面的预测工后沉降是否满足以下要求:(1)铺设无砟轨道地段:SR=S(T3-T0) + Sst15mm 对路基和刚性结构过渡段还应同时审核其预测工后沉降差异是否5mm,折角1/1000。 此外,还应检查同一个观测断面前后两次工后沉降预测值的差异,如果其差值8mm,可认为预测的工后沉降具有足够的可信度。设计预计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的差值不宜大于10mm;如沉降差值大于10mm,应由建设方主持,召集设计、观测、监理、评估等单位召开专题会议,分析

41、原因,并由设计单位提出处理预案。(2)铺设有砟轨道地段:SR=S(T3-T0) + Sst15c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4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8cm。如果一个路基工点所有的观测断面满足以上要求,该路基工点可以铺设无砟或有砟轨道。第二条 桥涵(一)桥涵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2、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二)变形评估的阶段划分如下:1、桥梁结构徐变变形的评估可根据施工阶段(荷载条件)的不同划分为梁体

42、张拉前至梁体张拉完成、梁体张拉完成至轨道铺设前、轨道铺设完成后等3个评定分析阶段,根据每个阶段不同情况分析计算梁体变形发展趋势,从而提出结论性意见。2、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评估可分为架梁以前、架梁以后至轨道铺设前、轨道铺设以后等3个阶段;框架桥和涵洞的变形评估可分为桥涵主体施工完成以前、桥涵主体施工完成至路基预压土施工前;路基预压土施工至预压土卸载前、预压土卸载后等4个阶段。(三)变形评估的判定标准如下:1、桥涵主体施工完成后,变形观测期不应小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结构观测期也应不小于2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评估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2、一般规定桥涵结构首次进行变形

43、评估分析时,其观测周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完工后3个月,对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也不应少于1个月。3、根据桥涵结构的荷载情况和观测数据,按照回归计算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的要求。应做多个阶段的变形分析和预测,综合确定变形发展的趋势。4、两次变形预测分析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对于良好地质的桥涵应不少于1个月。对于两次沉降变形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5、桥梁主体结构完成至轨道铺设前的观测时间一般情况下应满足观测变形值达到预测变形值75%以上的要求,以保证桥涵结构有足够的观测数据和变形稳定时间。第三条 隧道(一)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2、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二)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相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资料分析和评估办法可借鉴路基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项目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