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校园生态构建的规划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大学校园生态构建的规划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于大学校园生态构建的规划思考【摘要】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通过对校园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生态化分析,辩证的看待其中生态的地方和不生态的方面,分析研究沈阳建筑大学在校园生态构建上的得与失。从大到整体的布局、小到局部的要素的全方位考察出发,以整体布局、建筑形态、绿化园林、水系景观、公共空间等为重点,展开对校园生态化补足的研究与探索。分析校园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漏与缺憾,辩证的区分生态与不生态的部分和方面,从原则与策略两方面提出校园生态建设与改造的建议,包括整体优化、功能高效、生态平衡的校园生态建设原则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广泛参与作保障、普遍体验来修正的改造策略。藉由对沈阳建筑大学的生态分析,为以后校
2、园生态的建设与改造提供相应的经验与借鉴。1、大学校园的生态内涵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意义上高度综合的生物有机体,应当具备泛生态化特征,教师与学生、自然与知识等形成融洽、和谐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应当有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方面的内容。1.1自然生态的变动与再平衡中央水系对气候微调水系位于宿舍、教学和运动场馆三大功能区的中间,成为微气候环境的调节器。水系的东面是一个自然微型生态保护区,协同构成了十分丰富的生态关系,同时为留存的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1.2人文生态一个好的学校最重要的是它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将凝结着深刻记忆与情怀的老校门搬入新校区,延续原有的历史文脉。把水稻田作为校园景观生态环
3、境,延续对场地的原有记忆。网络型的教学楼,致力于打破专业壁垒,加强相互交流和智慧碰撞。2、空间塑造的生态评析2.1整体布局2.1.1切合景观的生态规划布局中将校区用地按类别划分为稻田地、草地、水体和文化四种斑块,将绿色斑块与水体斑块集中放置在校区的中心,形成绿色与蓝色的“肺”;各斑块间以廊道加以连接。教学楼部分底层架空,校园中大片的草坪、绿荫延伸到网格状的内庭院之中,扩大了绿地面积,丰富了环境空间的层次。2.1.2道路系统的不生态教学区具有相对独立和完善的交通系统,校园道路主要起着连接生活区、运动场、稻田以及其他设施的作用。然而,体量巨大的教学楼将道路系统排挤在学校的周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
4、给人一种游离于校园之外的失落感。在道路上行进的时候,校外、办公楼、生活区、运动场等是贴近眼前的,教学区往往只是一种远景,没有一丝可进入的可能。选择离开道路的方式来步行,才可以接近教学区,可这时又存在识别性的问题,往往会把人引入迷宫,找不到行走的方向,往往是选择原路返回。另外,联系教学区与办公区的长廊,包括长廊下断断续续的非连续空间,长廊内呆板的直线空间,产廊上的室外空间。在空间的营造上,上层缺乏绿色,中间显得冗长,下层连续性太差。2.2建筑形态2.2.1契合传统院落精神的规划生态古代书院都有自己特有的环境文化模式。书院、学院、校园,这些自古至今与大学紧密相关的名称,都暗示着某种空间的样式。庭院
5、与庭园,似乎是人们对于学校的一种集体印象。传统中国的院落是沿着轴线进行等级差异的空间组织,这种用院落作为基本单元的消解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更贴近于大学的精神。2.2.2建筑模式的设计不生态通常大学校园由生活区、教学区以及校园区组成,这里的校园区是指整个学校除去生活区建筑和教学区建筑所剩下的部分,而大学校园最突出的特点亦在于此。无论学校建筑好与坏,它只是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只有真正走在校园里才能感受这个校园这所大学。实际上教学楼巨大的体量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配以相对紧张的校园用地,会造成校园感弱化。延伸出的长廊虽然拉近了与生活区的距离,可同时也把两者之间的缓冲空间给忽略了。除了宿舍就是教室,在空间
6、的意义上是断裂的,从宿舍出来,没有其他的地方可去,宿舍楼周围的空间又生硬死板,不适于逗留与交流。2.2.3底层空间的管理不生态教学区的是九个庭院空间理应起到更大的作用,但现实管理上,所有的庭院都是封闭的。的确基于冬季保温考虑,应该减少教学区的进风口,但这些本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好的,而不是在使用之后弥补,而且就是弥补也不应如此简单的处理。2.3绿化园林2.3.1延续场地记忆的生态校区建设在一片农田之上,这里原来种植的是水稻等经济作物。为了延续地域历史、深化学生的农业知识,同时也为了提升校园环境对师生的亲和力,特意保留了教学区东侧的一片水稻田,形成了“稻田景观”。环境设计力图使当代学生有机会回归到
7、真实的土地上,感受农作物自然生长和管理、采收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课本间接知识的同时,也能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真知。2.3.2土地利用的不生态稻田景观在实际中并不理想。由于地理位置的不佳,致使其面对一个无人问津的局面。在教学区占去大部分校园面积的同时,搁置这样一个功能性较弱的景观在学校的后院,使得该区域的使用率降至最低。作为建筑类的学校,没有农林园艺类的专业,稻田只能是作为一种景观,而不能产生实质的价值。继承文脉的做法是应该提倡的,但单纯地保留没有任何意义,从土地的利用来讲,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单纯的为了景观上的需要,保留一片稻田,没有太大的意义。从合理利用校园的角度考虑,该区域似乎更应该做功能
8、性更强的设施。稻田景观当初的营造是要体现生态的思想,尽量保持了原有基地的自然条件,用最简单的手法加以改造。2.4水系景观2.4.1岸线利用的人文生态校园内突出“水”的主题,通过开阔伸展的水面,调节、组织生活与教学两个片区的微气候和景观系统。水中饲养鱼类等水生动物,岸边种植芦苇等挺水植物,促进水体的净化,更凸显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同时,处于这样的一个维度上,冬天结冰的时候,这里就成为溜冰的天堂,喧闹了冬日里的校园氛围。2.4.2区域联系的不生态水面是独立的,没有与外部的水系进行联系,甚至没有从空间上保留进行联系的可能。水体主要依靠自身的循环,以及岸边泵站与湿地植物进行自身的调节。从风水上讲,这样
9、靠自循环水体,是死水的一种范畴。从广泛联系的意义上来讲,从区域联系的概念上来讲,这样是很不生态的。2.5公共空间2.5.1缺乏交流的空间路易斯康有一段名言“在一棵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成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端”从现在的校园来看,不仅缺乏可观的外围活动场所,更缺乏对文化交流空间的营造。没有华盖般的绿树为道路、广场提供荫庇,无法形成可供真正交流的空间;设计伊始,就妄图从建筑内部寻求交流的场所和空间,可是忽略了对外部空间的利用和考虑,造成了现在无聚集力的现状,客观上也导致了校园活动不够内敛、生动。2.5.2简单处理的历史印象老校区的
10、四个大门柱子,整体搬迁到新校区正门,它承载着学校昨天的历史和摘要。可是在空间的处理上,紧紧把他作为一种神圣供养起来是不是有点简单、粗暴,应当结合校园大门的设计,在功能上赋予一定的意义。木制的织布机、沉重的石磨盘以及木板车,也只是静卧于校园一隅,这就是对历史记忆的处理么?貌似过于单纯了,应当结合功能性的设施,赋予其功能上的意义。只有持续存在功能上的价值,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仅仅是一个碍脚的圣物。2.5.3缺乏关怀的绿化种植每一个重要广场上的绿化,都没有为人们提供足够的荫庇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维度上,绿树下的空间,本来应该是促进户外活动的良好场所,而不仅仅作为一个空旷的集合场地。从居住区的概念中
11、,有“荫、静、透”几个概念,荫是夏季的树荫,可以作为该时节的活动场所;静是时段的静,应当在教学区、学习区,营造安静的氛围,而不是像现在的铁石广场似的,中午经常吵吵嚷嚷、傍晚常常鬼哭狼嚎;透的是冬季暖暖的阳光,虽然不是户外活动的场所,可是阳光照在身上,还是会给人暖暖的感觉。3、生态构建的启示3.1生态校园规划原则整体优化坚持整体优化原则,从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出发,强调生态规划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规划的目标不只是校园结构部分的局部最优,而是要追求整体的最佳效益。功能高效将师生聚居的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高效的生态系统,使其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价值转换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网络。生态平衡遵循
12、生态平衡原则,处理好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大气环境、人口容量、经济发展、园林绿地的综合平衡。合理规划校区人口、资源和环境,建立合理的校园生态功能分区,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生态系统。3.2校园生态更新的建议调查研究的方法校园的整体生态格局已经形成,原则上不建议进行大的变动。故此,应当从调查的角度,论证每一步改进对整个校园的影响(包括生态、人文等)。广泛参与的态度不要求一步到位,只是每一次、每一年都进行关于生态更新的校园征集,每一阶段都只是关注一个小小的节点,或者数个同样意义的小节点。让每一届的人对校园的环境,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校园里加上自己浓墨淡彩的一笔。普遍体验的改造对于每一处改造,都可以作为教学实践的一部分,先出具改造的方案,加上学生、老师的参与意见,再制定详细的改造计划和申请改造的经费,最后参与者们完成整个改造。立在那里,就给了人们评价的标靶,好与坏、得与失,每一个人或群体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