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 年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2、在人和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3、清代木板年画中,杨柳青年画风格,桃花坞年画风格杨家埠年画风格4、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 5、“南宋四大家”指的是、。6、近代“岭南画派”在艺术上主见 7、元代画家以画梅著称。8、清初“四王”派分为两种,即、为一种;、 为一种。9、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大型铜编钟,堪称时代青铜器的杰作。10、“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提出的。二、选择题1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 A.安济桥
2、B.广济桥C.宝带桥D.安平桥12、明清都城所建坛庙气概最大艺术性最高的是 A.天坛B.地坛C.日坛D.月坛13、明代纯以彩色在熟纸绘绢上作写意的画家是 。A.边景昭B.孙隆C.林良D.吕纪14、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 A.兽面纹B.凤鸟纹C.几何纹D.鱼纹15、我国第一部绘画断代史著作是 A.历代名画记B.唐朝名画录C.贞观公私画史D.续画品16、突破“黄家富贵”成规的画家是 A.赵昌B.易元吉C.韩假设拙D.崔白17、被称为古代山水画中巨作的是 A.鹊华秋色图B.浮玉山居图C.富春山居图D.春山欲雨图18、秦陵兵马俑三号坑设计的是 。A.主题部队B.混合局部C.军事指挥部D.等兵19
3、、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 A.李成B.范宽C.许道宁D.郭熙20、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A.天地神话B.引魂升天C.墓主生活D.仙人出行三、名词解释21、风骨22、熟参23、公安派24、熏浸刺提25、曹衣出水,吴带当风26、赋、比、兴27、直寻28、诗话四、简答题29、“观物取象”思想在美学史上的影响30、“扬州八怪”的绘画有何特点?31、简述文心雕龙中“神思论”的主要内容。32、分析唐寅的孟蜀宫使图33 、分析顾恺之的洛神赋图34 、如何理解意境?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分。五、论述题35 、试比较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舞蹈纹彩陶盆2、
4、峙峪、山顶洞3、晃残、程正4、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5、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6、折衷东西方7、王冕8、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翠9、战国10 、张珠二、选择题11 、D12 、A13 、B14 、D15 、B16 、D17 、C18 、C19 、B20 、B三、名词解释21 、答: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根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 骨:“是以诏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意谓端直的言辞和
5、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22 、答:熟参是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道如是也。假设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亦有不能隐者。”“参”谓玄思冥想,明悟道理。原指“参禅”,是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文学批判术语“熟参”从佛学中移借过来,强调对作品熟读深思,以领悟其微妙。23 、答:公安派是明代后期消灭的一个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见
6、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地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 其诗文“变板重为轻松,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 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 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24 、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小说的文学主见。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缘由,在于小说能够供给 一种的境地,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生疏生活,生疏自身。他将小说 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 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
7、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 自己融入其中。25 、答: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如同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26 、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依据诗经的创作阅历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是比方。相当于现在的比方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
8、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27 、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根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视野、思路,显示了的理论追求。28 、答:诗话是对诗歌及诗人、流派等有关问题进展评论、考索、订正的一类著述。最早得名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早期诗
9、话多记录诗人铁事,或以资闲谈。随着理论批判的开展,诗话体制亦渐趋严正,笔记特点淡化而理论颜色加强,往往要言不烦,短小精悍,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判的根本样式。四、简答题29 、答:一.“观物取象”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影响(1) 易象被看作是艺术制造的法则。(2) “观物取象”包含的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在美学和艺术史上影响很大。二.宗白华指出,“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30 、答:1风格鲜亮,共性突出。(2) 重视情趣的表现,力图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3) 诗文、书法、绘画、印章
10、,完善结合。创作特点:师造化、抒共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博修养。31 、答:“神思”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刘勰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进展探讨。(1) 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审美青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 规定者神思的方向,推动者神思的进展。及神思是“情变所孕”。神思具有虚拟性神思过程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度的过程,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想
11、象是文学创作不行缺少的要素。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征艺术家思维不受四周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 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骛。神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2) 从神思的形成方式上来看,贵在虚静就构思方式而言,他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动静说。这一观点是对陆机文赋中“观占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的继承与进展。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解杂念,净化心神。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深入: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在这里首先强调了静在构思中的作用,只有“寂然凝虑”,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只有心静,构
12、思时才能聚精会神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开阔。其次谈到由静而动的转换,其中“悄焉动容”就是由静而动的开头。由静而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即构思满足了人味觉、听觉的艺术享受;“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即构思满足了人视觉的艺术享受。(3) 从神思和外物的关系看,神思是物我交融,相互渗透在谈到神思与外物的关系时, 刘勰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在于作家之精神与客观之物象一起活动。实际上,之所以能够“神与物游”,乃是作家之“神”与自然之“物”产生了共鸣,也就是外界景物与引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没有作者思想情
13、感的波动,是不行能“神与物游”的,所谓“关键将塞,则神有逼心。”(4) 从从神思和语言的关系看,神思受到语言的制约在言、象和意三者上,刘勰在这里偏于“辞不达意”的观点,如何处理“意翻空而易奇, 言征实而难巧”的冲突,他除了指出多加积存学识和多加练习而娴熟创作外,并没有供给具体的方法。一是“是以秉心养术,无务假设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认为刻意苦思是没用的,大有“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的意思。另一是“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他认为微小深远意旨言语难于表达,只能为之停笔。“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他一面指出只有大理论家大作家才
14、能阐述创作妙理和写作规律,另一面又举例指出这是微妙的,即使是大理论家大作家他们也“有口难言”。这里表达了刘勰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实行消极的态度,提出了关键在于“博而能一”。博指丰富的素材或丰富的诗意,一指丰富的情意中能够贯一的局部,这局部构成文思。从博而能一所构成的文思,有内容有条理,可以要求文辞和文思的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 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 物游。”“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
15、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 无比宽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 客观物象严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格外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32 、答:1宫廷君王的白费豪华带给宫传、歌使的只是一种悲剧。(2) 通过四个盛装的宫伎描绘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3) 诗的点缀道出了画的主题。线条细劲、流淌,设色妍丽、明快、变化格外丰富。人物独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宫使弱不
16、禁风的情态。(4) 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爽。作者饱受炎凉世态的味道,通过宫使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33 、答:1士大夫画家辈出,绘画题材范围扩大。(2) 依据诗人曹植的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和安排情节。画出了一幅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3) 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颜色高雅鲜丽。整个画面环境富于装饰性。(4) 表达了东普时期中国绘画水平。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对当时或后世画家具有重要影响 。34 、答:1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地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
17、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2)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地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气氛。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意境和意象有着包涵和被包涵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很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靠的关系。(3) 意境与意象的区分意象是以象
18、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气氛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亮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固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秀丽意境的杰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此曲营造 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 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19、、断肠人、天际”等意象,把这些名词 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假设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 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 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 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制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 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 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制造艺
20、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 是,任何意境的制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根底上营造意境。痤弦的诗秋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 “落叶、获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 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五、论述题35 、答:由于出身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经受不同,庄子和屈原虽同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批判现实、崇尚人格美等方面也有一样之处,但在创作风格、精神境地、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二者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1) 浪漫主义的异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浪漫
21、主义风格a. 屈原作为一个受时代理性精神激荡而觉醒较早的诗人,对祖国的现实、民族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有着糊涂而深刻的生疏,江河日下的国运使他忧心如焚;对布满于朝野上下的贪欲愚妄之风和迫害贤良、祸国殃民的群小,他切齿痛恨;对自身价值和所坚持的抱负的自信,使他对自己的患病愤慨难平。屈原虽“以道自任”,但超乎寻常的忠诚换来的却是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结局。对宗国的眷恋,对国君的深情,对时不我待的感伤,对忠贞而被放逐的委屈,对重起用的希冀,种种忧怨,郁结心头。这种心情在诗人胸中激荡冲撞,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于是就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创作上郁愤缠绵的风格。b. 与屈原不同,庄子为文的目的主要不在社会
22、批判,而在为逆境中的人类查找精神的家园,只是内心炽烈愤激之情无法掩抑的自然流露,潇洒超然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庄子不像屈原那样执着于政治抱负,而是致力于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对人生逆境的超脱,这样就形成了庄子浪漫主义创作上冷峻超然的风格。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浪漫主义精神a. 由于庄子、屈原的政治态度不同,同样也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屈原的诗篇中,始终布满着奋勉向上的入世精神。作为屈原浪漫主义精神核心的“美政” 抱负跳荡于屈原的壮丽诗篇中。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用奔放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来塑造形象, 表达自己的节操、志向、忧患、抱负等内心世界的感情,抒发对抱负政治的追求。这是屈原浪漫主
23、义的精神实质。b. 而庄子的作品始终葆有平民学问分子的猛烈愤世精神。尽管在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中杂有厌世、避世、混世等消极因素,并含有某种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倾向,但是其愤世精神是贯穿于庄子一生的。此外,庄子的浪漫主义,更多地歌颂自然,批判人的异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对共性解放的要求,探究人生自由的抱负境地一这是庄子浪漫主义的突出精神。庄子的文章属于消极浪漫主义,屈原的作品属于乐观浪漫主义a.庄子主见“小国寡民” 和“至德之也”,他的作品主见人们实行避世的态度,明显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就庄子的思想内容来说,其消极成分确实很多,所以说庄子的浪漫主义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b.屈原则实行乐观入世的态
24、度,乐观参与现实政治,始终想用“美政”来改造楚国,反复表达“九死未悔”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奋斗决心,申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和光明的进取精神,这都显示出屈原乐观浪漫主义的精神本色。(2) 浪漫主义的同屈原和庄子的浪漫主义文学都对我国后世文学影响巨大而深远。a.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领域浪漫传统的开创者。屈原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是他的爱国思想感情和高洁的品德。二是屈原继诗经之后所开创的重梦想的浪漫传统。如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诗歌中的浪漫精神,明显属于对屈原创作传统的继承和进展。b. 庄子散文则开创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先河,对我国文学的进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诗、词、文、赋、小说诸方面都有庄子浪漫主义的痕迹,诸如宋玉的赋,贾谊的文, 魏晋时期阮籍、陶渊明的诗、文,唐宋李白、苏轼、王维的诗、词、赋,清代曹雪芹的小 说红楼梦,乃至现代郭沫假设的诗,深受庄子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