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介绍人物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 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是天津城的殷实盐商李筱楼的第三子。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 -0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 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生于1880年,彼时太平天国刚偃息,西北边疆和东南边疆仍与俄日两国冲 突不断,清廷大厦将倾,内忧外患不断。政治的不稳定一点点蚕食着中国奉行了数千年 的社会秩序,动荡之下,新的思想文化、英才人杰不断涌现。另一边,李筱楼在李叔同 五岁时撒手人寰,李叔同的母亲独
2、自拉扯年仅五岁的幼子,在纷争不断的大家庭中开始 了长达20年的守寡生活。”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多年后,每每忆及在深宅 大院里禁锢青春,饱受鄙夷和刁难的母亲,李叔同往往泣不成声。在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下,李叔同的情感格外敏锐纤细,因而也背负了比旁人更多 的心理负担:李家富贵依旧时,年仅十余岁的他即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 霜”之语,虚无悲凉的颖悟在天真烂漫的年岁里就已经如藤蔓般,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李 叔同幼小的心灵。李叔同青少年时期走的是科举取士的道路。他7岁从仲兄启蒙,9岁入学堂,又受 教于天津名师,学习诗词书法篆刻,浸润在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中,具有相当扎实的国 学基础。然而,在那
3、个风云变换的年代,传统儒学”修齐治平”的理想在西方思想文化冲 击下逐渐式微。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碰撞,李叔同在经历了痛苦的矛 盾与挣扎后,选择东渡日本。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回国,三年后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 第一师范学校,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前身)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他用七年时间让音乐和 美术为人重视,并创造出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五四运动前夕,受佛法感召,李叔同毅然出家,从浮华顶点到青灯古佛,穿破衲、 咬菜根,饱含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之情,最终成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一生坎坷1珍惜生命探求价值
4、丰子恺说,人生三层楼,李叔同用短暂的一生完成了物质生活一一精神生活一一 灵魂生活的攀登。年少时,他是富贵人家的风流少爷,十里洋场,风花雪月,笔下温柔绮丽;中年时, 他是如日中天的风华才子,音乐、美术、戏剧、书法方面多有建树,实为不可多得的艺 术奇才;晚年时,他是超然绝世的大德高僧,穿破衲、咬菜根,对世间万物饱含无限的 慈悲之情,实现对生命奥义的探索与追寻。在那个风雨凄凄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或麻木不仁贪生怕死、或卖国求荣贪恋富贵、 或激进愤慨盲目呼号的世间百态,李叔同能抛却已有成就,凭借强烈的“人生欲”走出这 么一条道路,实属不易。以西方艺术破传统儒学之枷锁,以声声梵呗探寻心灵归依,李叔同在人生每
5、个阶段 的顶点都能够不囿于、不依恋已有成就,毅然实现断舍离,以永不知足、无所畏惧的姿态投身新的领域,不断追求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犹似西山日”的人生里创造出 独一份的灿烂云霞。运用示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短暂,世人当珍惜此间,在短暂岁月 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李叔同斗鸡走马的幸福少年时期的浮华如泡沫般易破,他的中年不断在 困厄中挣扎、在无常中反抗、在如朝露草霜般易逝的人生中寻找,最终通过 佛法实现生命的意义。我们青年人应当从中学到:唯有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不断探索生命的 无限可能,不断努力、不断探寻,秉持炽热的对理想的追求,才能实现华枝 春满的生命境界。爱国情怀2念佛、爱国两不误有
6、人将李叔同的出家看作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个人的修为与发 展,其实并不准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思潮的冲击令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秩序逐步瓦解,国 家处在一个旧的名教尚未除尽、新的纲常已经铺面而来的尴尬局面。无数的人民群众和 知识份子面临着价值体系分崩离析的痛苦,犹疑、摇摆、无所适从,中国的文化自信遭 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的意义建构动摇后,必然要于废墟上重建生命意义的价值体系。李叔同的出 家,实则是为了通过求诸佛法,重建文化自信,在遍布荆棘的乱世里开出一条救亡图存 之路。他试图用对世间万物饱含深情的爱恋,不忍伤害一只路过的蚂蚁,通过现身说法的 方式,在国人日益麻木荒芜的内
7、心里实现最底层的精神构建,去”唤醒那沉沦于悲惨恶 浊的醉梦中的人群”。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 精进,救护国家“。他手书的“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在福建泉州开元寺仍在陈列;他在日军侵 略逼近厦门时”不避枪弹,誓与厦市共存亡”的故事依然流传;晚年诵经时,他因食中华 之粟却不能共纾国难而流泪,直至临终前依然流泪不断。李叔同圆寂前留下”悲欣交集“ 的绝笔,实为悲悯山河流离、众生苦难,亦实为欣慰在寻求生命意义的同时也能救国报 国。运用示例纵观李叔同的一生,爱国二字贯穿始终。年少时,面对国家积贫积弱, 受制于西方列强,他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力破传统糟粕;中年时面对传
8、统与 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下世人迷茫、颓丧的状态,他割舍凡尘,用佛法来 帮助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唤醒醉世人的爱国良知;直至老年时,他仍 为,食中华之粟却不能共纾国难、为国家命运的坎坷而流泪不止。在那个颠簸的大时代里,他巧妙地实现了个人追求与时代命运的完美契 合,用独特的方式践行着对祖国最深挚的爱。1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 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 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
9、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 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 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 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 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 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 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 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
10、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 块的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 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 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 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 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 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 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
11、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工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 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 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 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校有五 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 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 正在范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一
12、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 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 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 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 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 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我们 出去。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 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
13、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 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 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缘故。2李叔同先生为甚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 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 就非做得彻底不可。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 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 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
14、的沪学会, 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 “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 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 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悉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 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 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 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
15、背心,花缎袍 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 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 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的做一个翩翩公子。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 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 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 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 书我从前纲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 时,
16、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 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照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 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现在我还记得这照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 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 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另外还有许多演剧的照片,不可胜记。这春柳剧社后来迁 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 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 袖、
17、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 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 彻底的做一个留学生。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 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 两校都请助教,他不在时由助教代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 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 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却很称身
18、,常常整洁。 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 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 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 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 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 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 的特性:认真。我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教我们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一向描惯临画,起初 无从着手。四十余人中,
19、竟没有一个人描得像样的。后来他范画给我们看。画毕把范画 揭在黑板上。同学们大都看着黑板临摹。只有我和少数同学,依他的方法从石膏模型写 生。我对于写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我到此时,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别人看 了实物而写生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直接从实物写生入手,何必临摹他人依样画葫芦呢? 于是我的画进步起来。此后李先生与我接近的机会更多。因为我常去请他教画;又教日本文。以后的李先生的 生活,我所知道的较为详细。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 道藏。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青年,谈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绘事外,并不对我谈道。但我 发见他的生活日渐收敛起来,仿佛一个人就要动身赴远方时的模
20、样。他常把自己不用的 东西送给我。他的朋友日本画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已等到西湖来写生时,他 带了我去请他们吃一次饭;以后就把这些日本人交给我,叫我引导他们(我当时已能讲 普通应酬的日本话)。他自己就关起房门来研究道学。有一天,他决定入大慈山去断食,我有课事,不能陪去;由校工闻玉陪去。数月之后, 我去望他。见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对我讲话,同平时差不多。他断食 共十七日,由闻玉扶起来,摄一个影,影片上端由闻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 侍子闻玉题。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年月日, 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李先生这
21、时候已由“教师” 一变而为“道人”了。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断食以后,不久他就学佛。他自己对我说,他的学佛是受马一浮 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数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这程先生原来是当 军人的,现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为僧。李先生同他谈得很久。此后不久,我陪 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见一个和尚坐着,正是这位程先生。我想称他程先生”,觉 得不合。想称他法师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后来知道是弘伞)。一时周章得很。我回去对李先生讲了,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也要出家为僧,就做弘伞的师弟。我愕然 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
22、同学叶天瑞、李 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送给我们三人。第二天,我们三人送他到 虎跑,我们回来分得了他的“遗产”,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 清瘦的法师了。我从此改口,称他为“法师”。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离,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愈进愈深。 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 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 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 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
23、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 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 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 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 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 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缘故。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 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