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202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精神,结合山东实际,制定本纲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 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深入实施 质量强省战略,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
2、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 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省建设提供质量支撑。(-)主要目标。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以质量促发展、保民生能力持续 增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质量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质量竞争力走在前列。质量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链 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制造业质量竞 争力指数达到90,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质量竞争型产 业规模显著扩大,建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特
3、征更加明显。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安全抽检合格 率均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6%,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满足高品质生活需 要,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稳定在满意区间,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综 合评价分数达到86O品牌高端化建设成效突出。多领域、分层次的品牌体系基本建成,品牌培育、发展、壮 大的促进机制更加健全,“好品山东”等品牌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牌运营能力不断增强,引 领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获得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企业数量达到30家 以上,培育产业集群品牌30个以上。企业质量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企业质量创新机制更加
4、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质 量人才队伍更加强大。“领航型”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融通发展,全员、全要素、全 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广。培养造就一批首席质量官、建筑工程大师、齐 鲁大工匠、卓越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等质量骨干人才。质量基础设施运行规范高效。质量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合理、管理体制更加优化,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更加有效。新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0家以上,国家质检中心数量达到50家,质 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达到100个以上。质量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质量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质量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 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综合监管体系有效运行。市场主
5、体质量意识显七、提升质量治理现代化水平(二十)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加强质量领域地方立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 的质量制度体系。推进综合执法部门联动,形成统一指挥、横向协作、纵向协同的监管执法 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 量违法违规等行为。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推行第三方质量争议仲裁。 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严格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质量法治宣传 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优化质量政策供给。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健全省市县三级质量激励机制,对 质量管理先
6、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实施激励。落实质量分级制度、质量相关保险制度。 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招投标制度,加强采购需 求管理,推动形成需求引领、优质优价的采购制度。完善质量发展资金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 弓I导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升级、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质量增信融资 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 和职称制度,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完善质量水平状况分析评价体系,开 展全省质量发展竞争力评价。优化质量政策评估机制,强化结果反馈和跟踪改进。(二十二)提升质量监管效能。落实工业产品生
7、产许可证、国家强制性认证、检验检测机构 资质认定改革措施,不断优化审批准入流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 管”措施,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工作经费保障, 加大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产品及重点服务领 域的监管力度。加强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管,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建立健全质量 安全风险监测分析评估制度。完善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和产 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市场秩序监管,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竞争环境。 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强化知识产权监管执法,提升专利、商
8、标、版权、地理 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 监管,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二十三)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全面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 质量共治格局。持续推进“放心消费在山东”行动,以高品质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促进广 大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主体责任意识。鼓励行业协会、商会、消费者组织提供 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权益维护等服务,推进行业诚信自律。引导消费者主动参 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发挥媒体作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营造崇尚质量、创造质量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全民质量
9、行动,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工匠精神,持续办好“质量月”、“中国品牌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世界认可 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系列活动。专栏5 质量惠民工程一一开屐大众消费放心行动.实行产品质量责任双向追查制度,严 查不合格产品流向.推广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系统.探索实施快速检测, 大力发展快检技术和装备。开展隐患排查、风险化解,有效处置产品服 务质量事件、特种设备事故, 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加强住宅工程质量常 见问题预防治理。一一开展数字消费省心行动,加快推进网络购物,在线教育,在线 医疗、数字家庭、智慧社区等各类数字化消费场景建设,研究制定数字 消费服务标准。强化
10、产品质量管控,规范商品营销宣传,完善售后保障 机制.探索建立“互联网+服务”质量标识、信用评价、服务公开承诺 等制度.一一开展权益保障顺心行动,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鼓励企业投 保产品、工程、服务质盘相关保险,健全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消费争 议先行赔付.全面推行住宅质量信息公示和“先验房后交房”制度.推 广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引导经营者主动与消费者协商解决纠纷,落实 快速回应机制.规范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督促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加强消费维权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完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八、组织保障(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 领域各方面各
11、环节。山东省质量强省及品牌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推动部 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将质量强省建设纳入省委党校(山东行政 学院)相关教学内容。完善质量工作考核评议机制。成立山东省质量强省建设战略咨询专家 委员会,加强质量发展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研究。(二十五)强化工作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强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加强工作条件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 际,研究制定保障措施,做好纲要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要做好政策统筹 衔接,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二十
12、六)严格监督评估。探索建立质量督导机制。对纲要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 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建立纲要实施评估机制,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 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著增强,全社会质量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到2035年,质量强省建设卓有成效,质量竞争型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先进质量文 化深入人心。二、铸就产业质量竞争新优势(三)提升产业基础质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实施产业基础 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材料质量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验证。推进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 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提高生产制造
13、的敏捷度和精益性。加快基础软件技术研究应用, 提升先进制造领域嵌入式软件质量,丰富软件适配平台、试验测试环境、检验检测认证等服 务供给。(四)优化产业质量生态。坚持产业发展与质量提升同频共振、一体推动。精准补链、延链、 强链,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推动企业建设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参与制定修 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知识产权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大中小企业融通 发展的良好生态。开展重点行业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 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实施绿色产品标准、认证、 标识,建设绿色供应链。鼓励产品研发制造与现代服务业
14、深度融合,推广定制化服务、共享 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五)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十强产业”为重点,大力开展优质产品基地建设,打造 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质量稳定可靠、创新力强的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质 量管理机制,组建质量标准创新平台,畅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加快新一代信息技 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国家级集群。实施现代种业振兴行动,培 育壮大一批种业企业和育种综合体,争创千亿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数字经济、医 养健康、精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建设。加强先进技术应用和质量管理创新,形成质量卓 越产业集群。鼓励产业集
15、群所在地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六)强化区域质量发展示范。全面优化质量发展格局,健全区域质量合作机制。推动山东 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青岛都市圈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发挥产业质量优势,开展区域质量协同 发展试点,探索有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径。聚焦胶东经济圈特色海洋资源,全面增强海 洋产业竞争力,打造全国科技与新产业引领区、世界领先的现代海洋和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 支持鲁西、鲁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支柱产业质量升级,铸就质量发展比较优 势。持续开展质量强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争创质量强 国标杆城市,推动更多城市进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地方行列,
16、争创推进质量强 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地方。一一质量强业行动.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链 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开展标准“领跑者”行动,以先进标准引 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促进消费。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 推动全省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和保护标准提升,开展质量帮扶 活动,有效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实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行动,积极 推广政府质量奖获奖单位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到2025年,推 动2000家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一一优质产品基地建设,对接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围绕我省重 点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 代海洋、医养健
17、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 现代金融服务,现代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屣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建设. 到2025年,新增山东省优质产品创建基地60个,新增山东省优质产品 示范基地40个.一一质量强省示范.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全省质量强县(市、 区)创建为抓手,对推进质量强国(省)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地方加大激 励支持力度,推动不同类型城市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要素优势,制定实 施城市质量发展战珞,提升质量发展水平,推动城市建设与质量发展融 合共进,促进城市治理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发展,到2025年,创 建质量强县(市,区)30个,在全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质量发展示范 城市,支持有条件
18、的城市争创质量强国标杆城市.三、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七)强化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深入开展食品 安全放心工程,持续推进“食安山东”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监测监管力度,持续 打击禁限用药物违法违规使用行为。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强化农产品营养 品质评价、分等分级。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管理。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充分发挥各级食品药品安全委 员会作用,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加强乡镇(街道)食 品药品安全办公室规范化建设,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城乡
19、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全面落 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企业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提高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实施“品质鲁药”建设工 程,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省市县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药物警戒能 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重 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A)推进消费品工业品质量提升。深入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以 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扩大智能家电、智能终端等新型消费品 供给,增加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
20、给。实施质量可靠性筑基工程,大 幅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持续提升产品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力口快传统装 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鼓励企业通过个性化设计、柔性化生产、智 能化服务满足用户需求。推进消费品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九)促进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突出建设单位工程质量 首要责任,压实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全 过程质量管控水平。严格工程质量监管责任,强化省市县三级监督保障机制建设,建立风险 分级管控体系,实施差异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开展重点领域建材 专项整治,落实建材生产
21、单位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完善质量追溯机制。积极发展BIM设 计、智能施工、智能运维,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加快绿色 建筑与建筑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公路水路工程质量监管力度,完善交通基础 设施技术标准规范,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港口建设,实行精品 制造和精细管理。开展数字水利建设,提升对河湖水系、地下水、水利工程等涉水信息的实 时监测和智慧感知能力。(+)推动服务业扩容提质。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服务行业改造升级, 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 品质,持续推进服务领域改革
22、开放,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 体系。以创新、标准、品牌、满意度监测等理念方法引领服务质量提升发展,助力产业链向 价值链高端延伸。开展优质服务标准建设行动,健全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实施服务业标准 化试点示范,推行优质服务承诺、认证、标识制度,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市场主 体和知名品牌。在物流、商务咨询、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开展质量标杆企业创建行 动;在大众餐饮、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开展服务质量 满意度提升行动;围绕城乡居民优质便利生活需要,合理布局便民服务设施,持续增强城乡 教育、养老服务、基本医疗、文化体育、口岸公共卫生等领
23、域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数字政府、 数字社会、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服务质量监管力 度,持续开展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探索开展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专栏2服务质量攀登工程 一1一一生产服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加强专业服务公司 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建设.完善科技股务体系,提升技术研发、工业互 联网,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科技服务水平.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 系.深入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屣,增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培育现代航运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多式联 运、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优化物流通道.加强重大装备、特种设备、 耐用消费品售后服
24、务能力建设,做好后市场服务.一一品质生活.大力发展大众餐饮和公共交通服务,提高质量安全 水平.创新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服务,提升专业化、标 准化水平,培育优质品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消费体验,打造乡 村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项目.培育体育赛事活动, 社区健 身等服务项目.规范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医疗美容等有序发展。完善 城市社区邻里中心、乡填商贸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网点布局建设一一普患服务.大力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深化“双全 双百”工程.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赋能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升级“互 联网+就业,打造“创业齐鲁乐业山东”品牌.实施老有颐葬重点工 程,提升
25、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加强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 碍改造,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展普惠性 托育,提高学前教育公办率,到2025年学前教育公办率达到55%以上. 加强县城医共体建设,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四、推动品牌高端化发展(十一)加快品牌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品牌发展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建 品牌的内生动力,营造共建共享的品牌生态环境。加快构建以“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 为主体、各类品牌为基础的山东品牌体系。实施品牌筑基工程,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作用, 孵化品牌群体。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对各行业部门依据法律法规
26、、政策和品牌建设相应技术 标准产生的品牌,纳入“好品山东”培育库融合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梯次培育,一体推进 技术、标准、质量、品牌管理创新,打造自主创新、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好 品山东”好品库。实施高端品牌引领工程,锻造一批优势明显的品牌精品。积极争创中国质 量奖,持续开展省长质量奖评选活动。(十二)加强品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品牌标准架构,建设由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应用标 准组成的品牌标准体系,在品牌术语、技术参数等方面制定一批基础标准,在产品工艺、检 测试验、安全环保等方面制定一批技术标准,在品牌发展、品牌评价、信用管理等方面制定 一批应用标准。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聚焦产业发展,
27、制定一批“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 牌标准,扩大“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影响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十三)提升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运营能力,打造一批高端品牌。 宣讲山东品牌故事,传播山东品牌文化,增强消费者对“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的品牌认同。 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 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一漕强品牌质量竞争力.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加强品牌 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能力建设.推动产品设计、文化创意,工艺 美学、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深度融合,构建“好品山东”品牌体系,融 合“山东制造,“
28、山东手造,“山东海工”、“食安山东”、“齐南建造”、 “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泰山品质认证,”地理标志,“山东老 字号”、“高端品牌培育企业”等品牌,完善“好品山东”培育库.一一提升品牌建设软实力,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品牌研究专 项课题,开展“好品山东”品牌建设、评价、运营推广等理论研究支 持品牌建设机构发展,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加强品牌人才队 伍建设,鼓励高校开设品牌相关课程,培养引进一批产品设计和营销人 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品牌运营能力的企业家到2025年搭建2 一3个品牌专业服务平台,制定300项以上品牌标准.一一提高品牌影响力.加强社会组织与相关机构合作交流,提升山
29、东品牌传播力.依托各类博览会、展会,推动“好品山东”形象标识使 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联合共建服务网络, 研发体系、展销中 心,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十四)提升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基础性、原创 性研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质量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提高产 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整体效能。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优势资源,打造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面 向中小微企业开放资源、应用场景和研发需求,助力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 品牌建设。(十五)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坚持“质量第一
30、”、 “一次做好”,推行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管理数 字化转型工程,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组织开展 质量强企示范和质量标杆选树活动,深入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方法,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成熟度。广泛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质量知识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鼓励企业加强质量 文化建设,带动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提升。(十六)壮大高水平质量人才队伍。健全企业家培养、激励、服务机制,加强对企业家的精 准培训和青年企业家的接力培养,加快培育一批崇尚质量、重视质量的企业家。推行首席质 量官制度,加强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技术能手队伍建设。完善
31、“高精尖缺”人才培 养引进机制,打造“青创齐鲁”工作品牌。全面推进质量人才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支持高 校和职业院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育复合 型技术工人。六、打造质量基础设施创新应用高地(十七)加快质量基础设施集约创新。合理布局质量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各类质量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计量、标准、检测、认证集约服务产业链发展。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能力 提升行动,加强碳计量标准、技术规范研发,推进标准数字化建设,加快认证认可技术研究 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围绕高端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 域建设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争创国家级质量标准
32、实验室、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产 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质检中心。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制定支持质量基础 设施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围绕质量基础设施科技攻关,在省级科技计划中立项研究项目、 课题或专题设立重点专项。(十八)提高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 建设。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提升制度管理、资质管理、流程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统筹质量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规范平台服务标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促进线上线下服务 协调发展。探索建立质量基础设施效能评价机制,建立效能评价模型,形成效能评价标准体 系,加强动态监测。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
33、,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十九)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加强协同服务,构建以省级服务平台为引领、市级平 台为枢纽、县级和园区平台(工作站)为基础的质量服务体系,全域推动“市场主导、政府 推动、资源集约”服务模式应用,持续落实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统筹质量技术资 源,建立质量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协调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共享服务资源。一一优化计量服务.完善计量管理体系,开展省级工业计量标杆示 范,构度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统筹赛设公用计量标准,完善地方计 量技术规范,推动建立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碳计量中心. 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先进测置实验室等计量技术平台,推进计量数字化 赋能,
34、开展计量设备远程, 在线.嵌入式校准技术研究应用.到2025 年新建升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600项以上.一一创新标准供给.建立质量效益为导向的标准体系,加快现代农 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开展 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加大标准实施力度.持 统开展标准“领嵬者”行动.开展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支持省内标 准制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到2025年制定100项原创标准, 建设20个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争取5个国际或国家技术标准组织 落户.一-提升检验检测、认证质量.健全检验检测.认证监管体系,落 实主体责任,规范从业行为.深化检验检测机构改革
35、整合,建立与现代 产业体系紧宙衔接、融合发展的检舱检测服务体系.积报推动国家级检 验检测中心落户山东,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优化“泰 山品质”认证流程,扩大领域,打造知名认证品牌.加强检验检测、认 证行业品牌发展和保护力度,加快推行绿色产品认证,推动认证结果采 信.持续推进小微企业认证提升行动.到2025年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 证小微企业3万家, 绿色产品认证企业1000家.一一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聚焦产业质量提升需求,依托服 务平台体系,落实“一站式服务惠百城助万企”行动要求,帮助企 业解决质量难题.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质量基础设 施技术机构科研实力、管理效能.